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高友工“抒情美典”视域下的《文赋》
1
作者 韩镇宇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3-109,共7页
高友工在其所建构的“中国抒情美学传统”中将《文赋》视为中国文学理论走向“抒情”的一篇宣言,《文赋》标志着“抒情美典”框架的基本形成。一方面“,抒情美典”以保存创作主体的自我现时经验为目的,以“内化”和“象意”作为基本方法... 高友工在其所建构的“中国抒情美学传统”中将《文赋》视为中国文学理论走向“抒情”的一篇宣言,《文赋》标志着“抒情美典”框架的基本形成。一方面“,抒情美典”以保存创作主体的自我现时经验为目的,以“内化”和“象意”作为基本方法,恰好对应《文赋》所面对的“意”何以“称物”、“文”又何以“逮意”这两个基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文赋》作为一篇“抒情式的批评”,以创作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想象语言”深入创作主体的经验世界,也展露出陆机本人深沉的现实关怀和生命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抒情美典 《文赋》 “抒情式的批评” 抒情传统
下载PDF
从媒介功能考察美典类型——论高友工对莱辛诗画论的修正
2
作者 石了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134,共7页
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核心观点可以提炼成"媒介决定论"和"诗画异质论"。高友工从艺术媒介考察美典类型,认为每种艺术媒介都有"代表现实"和"象征心象"两种功能,充分发挥了媒介"象征心象&qu... 莱辛在《拉奥孔》中的核心观点可以提炼成"媒介决定论"和"诗画异质论"。高友工从艺术媒介考察美典类型,认为每种艺术媒介都有"代表现实"和"象征心象"两种功能,充分发挥了媒介"象征心象"功能的抽象性艺术才是抒情艺术,这种认识拓展深化了莱辛的"媒介决定论"。对莱辛的"诗画异质论",高友工借取西方乐论反观中国抒情诗(律诗),着重论述了中国抒情诗的"空间象征性",不仅修正了莱辛将叙事诗当成诗的认识偏限,而且将中国抒情诗以时间性的艺术媒介展现一个心理空间架构的特质揭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莱辛 中国抒情诗 抒情美典 艺术媒介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下的美学考察:高友工的“抒情美典”论
3
作者 石了英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9-54,共6页
"抒情美典"是高友工"中国抒情美学"的理论核心,指以中国抒情诗为基础文类总结出来的形式典则、惯例和规范,代表的是士大夫的审美趣味。高友工的"抒情美典"以"创作论"为主,延伸至并包括"... "抒情美典"是高友工"中国抒情美学"的理论核心,指以中国抒情诗为基础文类总结出来的形式典则、惯例和规范,代表的是士大夫的审美趣味。高友工的"抒情美典"以"创作论"为主,延伸至并包括"艺术论"和"审美论"。通过与"叙述美典"这一"二元对立项"的比较,高友工创构出一套针对民族美学特质的既有可操作性、又能切实与西方展开对话的抒情美学理论体系。通过与"戏曲美典"的比照,高氏鲜明地呈示了"抒情美典"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和代表性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抒情美典 中国艺术精神
下载PDF
从《论时:屈赋发微》看“抒情美典”的理论建构
4
作者 许司政 《镇江高专学报》 2019年第3期17-21,共5页
在《论时:屈赋发微》中,陈世骧提出抒情传统论观点。高友工提出抒情传统“美典”理论体系。以高友工“美典”理论为依托,分析经验、心象、内化、再经验、境界等概念在《论时:屈赋发微》中的具体表达,引导读者更好地把握高友工抒情美典... 在《论时:屈赋发微》中,陈世骧提出抒情传统论观点。高友工提出抒情传统“美典”理论体系。以高友工“美典”理论为依托,分析经验、心象、内化、再经验、境界等概念在《论时:屈赋发微》中的具体表达,引导读者更好地把握高友工抒情美典的理论建构,更好地体会陈世骧隐于作品的崇高境界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抒情美典 陈世骧 高友工
下载PDF
中国文学的经典、正典与美典
5
作者 沙红兵 《中国文学批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4-133,M0005,共11页
讨论中国文学典范应凸显诗文文体、文学境界、儒学正统等几个基本要素。“美典”指在语言本身或以语言营造意在言外的优美境界上有独到探索与成就的诗文作品,“正典”指除美的探索与成就外,亦符合儒学正统意识形态、发挥经世致用功能的... 讨论中国文学典范应凸显诗文文体、文学境界、儒学正统等几个基本要素。“美典”指在语言本身或以语言营造意在言外的优美境界上有独到探索与成就的诗文作品,“正典”指除美的探索与成就外,亦符合儒学正统意识形态、发挥经世致用功能的作品。此外,以传统诗文为核心,向上向子、史延伸,向下向词曲、小说扩展,这些作品与正典相比不尽符合儒学标准,与美典相比也不尽是纯粹抒情、美辞的文学,但因文学性突出亦被奉为经典。这些经典与诗文正典、美典既有界限,又多元一体,共同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典
原文传递
高友工“美典”说的三个向度 被引量:1
6
作者 汤拥华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13年第2期303-316,共14页
本文分析了海外华人学者高友工先生"美典"说的三个向度:批评美学、文类诗学和文化哲学。本文旨在提醒学界注意,在就抒情传统能否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展开论辩之前,要先认真考察高友工先生的概念工具、理论渊源和文化境遇... 本文分析了海外华人学者高友工先生"美典"说的三个向度:批评美学、文类诗学和文化哲学。本文旨在提醒学界注意,在就抒情传统能否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展开论辩之前,要先认真考察高友工先生的概念工具、理论渊源和文化境遇。任何有关传统的描述都是古今中西矛盾中的理论建构,其困难往往大于历史事实的梳理和文化理想的寻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典 抒情传统
原文传递
儒家美学的“大时代”——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美学的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建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6,共11页
现代新儒家美学是宋明理学美学之后中国美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考察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与20世纪中国美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他们和时代思潮之间的互动、激荡和相互影响,比任何单个美学家的思想更能呈现出20世纪中国美学... 现代新儒家美学是宋明理学美学之后中国美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考察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与20世纪中国美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他们和时代思潮之间的互动、激荡和相互影响,比任何单个美学家的思想更能呈现出20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发展的完整脉络和精神风貌。现代新儒家在反省现代性的美学主旨、重构民族美典的美学理想、对中国艺术阐释主体性及其路径的探索以及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开启等方面,揭示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核心精神和未来走向,凸显了儒家美学的“大时代”特色。现代新儒家在美学问题上的多维思考和探索也为中国当代美学走出西方审美殖民的困境和现代转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中国艺术精神 美典 大时代
下载PDF
假设与解释——评高友工“抒情美典”中的音乐思想
8
作者 曾小月 《文化与诗学》 2021年第2期294-307,共14页
高友工提出“抒情美典”,以为“抒情传统”的理论基石,并将“抒情传统”从文学扩展到文化领域。为此,高友工举西周雅乐为例,以为“抒情美典”之张本。然而,高友工“抒情美典”赋予音乐“内在经验”“非功利性”“个人性”等特质,这恰好... 高友工提出“抒情美典”,以为“抒情传统”的理论基石,并将“抒情传统”从文学扩展到文化领域。为此,高友工举西周雅乐为例,以为“抒情美典”之张本。然而,高友工“抒情美典”赋予音乐“内在经验”“非功利性”“个人性”等特质,这恰好与彰显宗族意志、偏重社会功用的西周雅乐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在于“抒情美典”实以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来阐释雅乐。面对诸多龃龉不合之处,高友工借助“假设”“解释”,选择性地规避乐教这一真正传统,以期实现理论的圆融。但终究无法掩盖“抒情美典”以西律中的理论属性,及其子虚乌有的学术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乐教 高友工 抒情美典
原文传递
普林斯顿的追随者:抒情传统视野下的中国古典文学史叙事
9
作者 沈一帆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5-79,共5页
作为20世纪后半期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架构之一,海外及港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不仅致力于比较诗学论域中"抒情美学"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倾力于开拓抒情传统之文学史书写及重构的话语空间。其中,围绕着高... 作为20世纪后半期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架构之一,海外及港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不仅致力于比较诗学论域中"抒情美学"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倾力于开拓抒情传统之文学史书写及重构的话语空间。其中,围绕着高友工的美典理论,其普林斯顿的追随者(孙康宜、林顺夫)构筑出抒情传统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叙事,为五言诗、律诗、词体等文类的演进及亲缘关系提供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说,描绘出自汉末至宋末的一段抒情文学的风云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文学史叙事 抒情传统 美典理论 高友工 孙康宜 林顺夫
下载PDF
摹仿与表演——重读奥尔巴赫《摹仿论》
10
作者 胡继华 朱凤娟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9年第3期13-23,共11页
当代学者巴克以当代口传诗学补充古典摹仿论诗学观念,凸显文字再现与表现的关系,奥尔巴赫“摹仿论”将摹仿解释为“对现实的描绘”,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摹仿与表演的关系。在口传诗歌的原始构想中,“表演”是一个特定的时刻和一个特定的... 当代学者巴克以当代口传诗学补充古典摹仿论诗学观念,凸显文字再现与表现的关系,奥尔巴赫“摹仿论”将摹仿解释为“对现实的描绘”,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摹仿与表演的关系。在口传诗歌的原始构想中,“表演”是一个特定的时刻和一个特定的环节,诗人将程式系统付诸实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诗歌文本性相容。表演不仅是一种诗化的行为,而且也是一种叙述行为,一个叙述者向他的听众演唱一部或者多部史诗。然而,巴克的研究涉及古典研究和民俗研究的汇通,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分野,对于文学研究开启了一个跨媒介的路向。现在,仅以中国书面语言的诞生和诗歌早期发展为例,讨论书面文学对于中国古代“抒情美典”的引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仿论 口传诗学 表演性 抒情美典
下载PDF
书写"抒情":"莎戏曲"的传统印记
11
作者 陈芳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2018年第1期50-62,共13页
相对于西方文化所有之“叙事传统”(源于史诗悲剧),中国文化或偏向于“抒情传统”(源于诗歌)。“抒情”,明显是中国文化/文学的本质。就中国戏曲而言,演唱者也常代表剧作家抒发感情,表现自我,因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诗剧书写格局。“莎戏曲... 相对于西方文化所有之“叙事传统”(源于史诗悲剧),中国文化或偏向于“抒情传统”(源于诗歌)。“抒情”,明显是中国文化/文学的本质。就中国戏曲而言,演唱者也常代表剧作家抒发感情,表现自我,因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诗剧书写格局。“莎戏曲”(指从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由真人扮演”的中国传统戏曲)在跨文化剧场中,固然具有与原著“文本互涉”的关系(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却也无法回避“抒情”本质(lyrical nature )的铭刻与影响。借用高友工教授的“抒情美典”(Lyrical aesthetics)理论,探究“抒情”从古典戏曲到当代戏曲的历史意义,同时观照“莎戏曲”“为什么”(创作)和“怎么样”(创作)等课题。期能建构“莎戏曲”的“抒情美典”,并促使跨文化剧场作品思考“目标文化本质”(target cultural nature)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 莎戏曲 跨文化剧场 莎士比亚 戏曲美典
下载PDF
On "Poetic Spontaneity" and Aesthetics
12
作者 WEI Sh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3期180-188,共9页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Wordsworth's poetics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his important poetic conception of"poetic spontaneity" or "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Wordsworth'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Wordsworth's poetics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his important poetic conception of"poetic spontaneity" or "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Wordsworth's poetic point "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is stated in his important work The Preface to Lyrical Ballads (1801), and this theoretical point is actually validated by many good poems of his ow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etical point by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Preface and its textual meanings. And then it present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his masterpiece Tintern Abbey (1798) and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1804).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and influence of his "poetic spontaneity"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Neo-classicalism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 Modernism in the 20th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am Wordsworth POETICS SPONTANEITY AESTHETICS
下载PDF
论“中国的抒情传统”说之得失——兼谈考量中国文学传统的标准与方法问题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春青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60,共10页
中国"抒情传统说"是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高友工等学人提出并加以论证的一种关于中国文学特质的观点。此说提出四十多年来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响应者甚众,但也有一些批评乃至否定的声音。"抒情传统说"虽然... 中国"抒情传统说"是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高友工等学人提出并加以论证的一种关于中国文学特质的观点。此说提出四十多年来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响应者甚众,但也有一些批评乃至否定的声音。"抒情传统说"虽然也提出了不少颇具启发意义的见解,但总体上看却存在着一种"具体性误置"的形而上学倾向,其目的本来是要彰显中国文学的特质,结果却反而遮蔽了中国文学自身的种种独特性与复杂性。或许只有历史化、语境化的研究路径可以避免重蹈这种概念形而上学的覆辙。"抒情传统说"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学术观点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中国文学传统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问题,涉及到文学研究乃至整个文化学术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自然也就涉及到学术研究中如何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问题,所以有必要引起广泛注意,展开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抒情美典 具体性误置 历史化 语境化
原文传递
《红楼梦》悲情叙事论
14
作者 钟明奇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1年第2期108-130,共23页
《红楼梦》体现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的完美结合,是中国文学悲情叙事的无上美典。这不独是因为它包蕴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内涵,形成了对封建主义广泛而深刻的批判,信为悲剧中的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昭示着对中国既往悲剧观的历史... 《红楼梦》体现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叙事传统的完美结合,是中国文学悲情叙事的无上美典。这不独是因为它包蕴了巨大的社会历史内涵,形成了对封建主义广泛而深刻的批判,信为悲剧中的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昭示着对中国既往悲剧观的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同时也因为《红楼梦》极富于浓郁诗意的人文主义理想之美的探寻,杳渺幽邃的形而上的哲学探索,以及对文学艺术悲剧描写之诗性之美的积极实践。曹雪芹伟大的人格力量、深邃的思想洞察、非凡的艺术修养,以及勇于开拓的艺术创新精神,成为他深刻把握悲情时代,将《红楼梦》悲情叙事之美写到极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悲情叙事 无上美典
原文传递
台北的钻石秘密花园
15
作者 邱惟钟 《中国宝石》 2003年第1期141-141,共1页
古今中外王公贵族的社交与爱情,常常因为钻石而增添罗曼蒂克的斑斓色彩.就在圣诞节的前夕,台北的钻石咨询中心与"和记宝石"精心策划了一场"皇家典藏艺术美钻"鉴赏会,以飨台湾品位非凡的名媛淑女们.
关键词 台北市 皇家藏艺术钻鉴赏会 珠宝首饰 艺术欣赏
原文传递
A review of upper limb injuries in bear maul victims: Consistent pattern and inverse relation in severity with facial and scalp injuries 被引量:3
16
作者 Towseef Ahmad Bhat Amara Gulzar +2 位作者 Aejaz Ahmad Bhat Tariq Ahmad Bhat Zameer Ali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8年第1期38-41,共4页
Purpose: Bear maul injuries are the most common wild animal inflicted injuries in India. More than 300 bear maul injuries report to our hospital per year. Methods: Twenty-one consecutive patients over a period of 1 ... Purpose: Bear maul injuries are the most common wild animal inflicted injuries in India. More than 300 bear maul injuries report to our hospital per year. Methods: Twenty-one consecutive patients over a period of 1 year reported to our department for orthopaedic management of bear maul injuries. All the patients were referred either from peripheral hospitals or from other surgical departments of our hospital.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had facial[scalp injuries of variable severity. In all the patients the severity of limb and facial trauma wa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each other. Pattern of upper limb trauma in most of the patients was similar. Fifteen patients had either fractures of distal humerus or mid shaft/proximal forearm bone fracture. Two had distal forearm bone fracture, 2 had carpal/metacarpal fractures and I had clavicle fracture. Only I had lower limb fracture. Thirteen out of 21 patients had associated neurovascular injury of the involved limb.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 was extensive soft tissue involvement of the affected limb. Conclusion: Upper limb injuries in bear maul patients usually have similar pattern. The severity of upper limb and facial/scalp trauma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each other. Multistage orthopaedic surgeries are needed for such comolex limb inju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ar maul Upper limb fractures Facial Scal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