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美国亚裔文学批评源头考辨
1
作者 刘向辉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55-60,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评界普遍把"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视为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源头,其标志是70年代几部重要美国亚裔文学选集的导言。这种界定只是对"美国亚裔"一词诞生以来美国亚裔文学批评源头的一种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评界普遍把"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视为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源头,其标志是70年代几部重要美国亚裔文学选集的导言。这种界定只是对"美国亚裔"一词诞生以来美国亚裔文学批评源头的一种特殊解读,肯定了美国亚裔文学批评与美国亚裔运动同生共进的文化政治关系,但同时遮蔽了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真正源头。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真正源头是1887年美国《日晷》杂志刊发的《我在中国的童年》书评。介于1887年到1910年前后出版的关于李恩富、伊迪丝·伊顿、温妮弗莱德·伊顿、容闳等早期美国亚裔作家作品的其他评论可以界定为这个源头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亚裔文学批评 美国亚裔文学选集 李恩富 《我在中国的童年》
下载PDF
“自我东方主义”之辨:一段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历史回望 被引量:2
2
作者 潘雯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50,共9页
本文追溯了作为文化批评关键词的"自我东方主义",在美国亚裔——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东方人——的文化身份建构里,曾经引发过怎样的发现、行动、理论与思辨。论文按照历史的时序,认为"自我东方主义"首先让亚裔发现了&q... 本文追溯了作为文化批评关键词的"自我东方主义",在美国亚裔——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东方人——的文化身份建构里,曾经引发过怎样的发现、行动、理论与思辨。论文按照历史的时序,认为"自我东方主义"首先让亚裔发现了"种族主义的爱"的现象并大力批判,接着美国社会既定的话语秩序令亚裔的反抗话语不得不走向女性主义批评,最后"差异"、"杂糅"与"协商"等后现代身份政治策略提供了暂时的话语出路,同时也隐含了种种"去中心化"的理论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东方主义 美国亚裔文学批评 种族主义的爱 女性主义
下载PDF
构建经典:哈罗德·布鲁姆的美国亚裔文学批评观
3
作者 郭英剑 刘向辉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148,共7页
哈罗德·布鲁姆一生通过编论十三部作品关注美国亚裔文学,促进了美国亚裔文学的经典化。他一方面将美国亚裔文学作为整体进行综论,构建出日趋完善的美国亚裔文学经典框架;另一方面对单个美国亚裔作家或单部美国亚裔文学作品进行专论... 哈罗德·布鲁姆一生通过编论十三部作品关注美国亚裔文学,促进了美国亚裔文学的经典化。他一方面将美国亚裔文学作为整体进行综论,构建出日趋完善的美国亚裔文学经典框架;另一方面对单个美国亚裔作家或单部美国亚裔文学作品进行专论,确立了四位美国亚裔经典标杆作家。布鲁姆的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实践不仅推动了美国亚裔文学的本土经典化,而且为美国亚裔文学的世界经典化进程发挥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哈罗德·布鲁姆 美国亚裔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探源 被引量:7
4
作者 蒲若茜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4-190,共7页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源头产生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的政治、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当时的心理批评和历史文化批评中出现了有关"亚裔美国人"人格特质的探讨,对亚裔美国文学及批评有着开拓之功的"哎咦——集团"所提出...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源头产生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的政治、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当时的心理批评和历史文化批评中出现了有关"亚裔美国人"人格特质的探讨,对亚裔美国文学及批评有着开拓之功的"哎咦——集团"所提出的"亚裔美国感性"等理论关键词,揭示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话语对建构亚裔美国族裔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 亚裔美国 历史语境
下载PDF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与后现代、后现代理论 被引量:2
5
作者 周郁蓓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50,共8页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产生于后现代时期,与后现代理论、后现代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它深受后现代理论话语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典型的后现代现象。后现代理论深刻的批判性以及对多元性的坚决倡扬,使其具有了相当的进步性。但是,...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产生于后现代时期,与后现代理论、后现代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它深受后现代理论话语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典型的后现代现象。后现代理论深刻的批判性以及对多元性的坚决倡扬,使其具有了相当的进步性。但是,后现代理论的相对主义倾向以及对多元的极端化定义,又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现代主义的弊端。这种矛盾性,是后现代理论作为一种矛盾的、无序的后现代现象所不可避免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在后现代理论话语的影响下,得以不断批判和超越自身,不断拓展和完善其关于政治与文化的多元化理念和实践。但与此同时,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也受后现代理论话语矛盾性的制约,生成了新的反多元性话语,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被其自身所坚决批判的现代主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 后现代理论 后现代现象 后现代性
下载PDF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与历史主义——凌津奇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楠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1期1-5,共5页
凌津奇教授是美国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学者,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英文系与亚裔美国研究系终身教授,天津市及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讲座教授。凌教授的专著《叙述民族主义:亚裔美国文学的意识与形式》(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对亚裔美... 凌津奇教授是美国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学者,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英文系与亚裔美国研究系终身教授,天津市及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讲座教授。凌教授的专著《叙述民族主义:亚裔美国文学的意识与形式》(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对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者来说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在这篇访谈中,凌教授就亚裔美国文学在美国的研究历程,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多元文化论以及后殖民研究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应用,发表了独特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 多元文化论 后现代主义 文学形式
下载PDF
“弥补断裂点”:《美国亚裔作家》价值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向辉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81-88,共8页
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亚裔文学选集,《美国亚裔作家》以“源流之源”之势赋予了美国亚裔文学“真实”意义,展现了美国亚裔文学发展的立体化图景,开创了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史学先河,并以“教科书”模式践行了亚裔行动主义,推... 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亚裔文学选集,《美国亚裔作家》以“源流之源”之势赋予了美国亚裔文学“真实”意义,展现了美国亚裔文学发展的立体化图景,开创了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史学先河,并以“教科书”模式践行了亚裔行动主义,推动了美国亚裔运动的发展,同时其独到深刻的“编”“论”模式也对后来的美国亚裔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彰显了其传承价值。具有多重价值的《美国亚裔作家》应当在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史上“复归”到其“应有”位置,“弥补”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史的“断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点” 美国亚裔文学批评 史学价值 “教科书”价值 传承价值 美国亚裔作家》
下载PDF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之“沉默”诗学探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蒲若茜 潘敏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3-151,共9页
"沉默"是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话语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关键词,它与言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家试图厘清的核心问题。西方学界将"沉默"和言说置于二元对立的位置,在女性主义和少数族裔话语中,"沉默/言说"的二元对... "沉默"是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话语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关键词,它与言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家试图厘清的核心问题。西方学界将"沉默"和言说置于二元对立的位置,在女性主义和少数族裔话语中,"沉默/言说"的二元对立与权力关系密不可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通过对"沉默"进行"文化语境化"和"历史语境化",指出"沉默"在颠覆二元对立和言说种族歧视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极大推动了对"沉默"的研究。从亚裔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来看,"沉默"本身并不是消极的词汇,这不仅在于沉默的言说功能,还在于东方哲学中对于沉默的美学体认。正确认识"沉默"以及"沉默/言说"的辩证关系,对亚裔的族裔和性别身份建构有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 言说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 身份建构
原文传递
跨国主义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之我见 被引量:5
9
作者 潘志明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31,共8页
近年来,批评界普遍认为,亚裔美国文学反映了亚裔美国经验的跨国主义本质,因而批评者也理应用跨国主义的视角解读亚裔美国文学。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就当代华裔美国文学而论,华裔美国经验的历史形态和文学想象之间是断裂的。尽... 近年来,批评界普遍认为,亚裔美国文学反映了亚裔美国经验的跨国主义本质,因而批评者也理应用跨国主义的视角解读亚裔美国文学。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就当代华裔美国文学而论,华裔美国经验的历史形态和文学想象之间是断裂的。尽管华裔美国历史具有明显的跨国网络和联系特征,但华裔美国文学想象总体上展现的却是移民意识。因此,至少就当代华裔美国文学而言,跨国主义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本质上似乎是缺乏批评对象而且是不合法的批评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主义 亚裔美国经验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多元·异质·杂糅--论亚裔美国文学之族裔身份批评的分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蒲若茜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亚裔美国文学、文化批评从1970年代开始发展,四十多年来凝练出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批评范式,其理论话语随着亚裔美国社会、历史和政治语境的变化越来越走向分化与多元。本论文聚焦于1990年代以来涉及亚裔美国族裔论述的代表性批评文本... 亚裔美国文学、文化批评从1970年代开始发展,四十多年来凝练出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批评范式,其理论话语随着亚裔美国社会、历史和政治语境的变化越来越走向分化与多元。本论文聚焦于1990年代以来涉及亚裔美国族裔论述的代表性批评文本,对亚裔美国族裔身份的"间际性"、建构性、异质杂糅性等特质展开分析,揭示亚裔美国族裔身份批评的分化对亚裔美国族群发展的积极与消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 族裔身份 “间际性” 异质 杂糅
原文传递
“激进派”与“温和派”的碰撞:“赵汤之争”的思想缘起
11
作者 刘向辉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46-51,共6页
作为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事件,“赵汤之争”自20世纪70年代爆发以来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但讨论主要聚焦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处于升级阶段的“赵汤之争”,对20世纪70年代的酝酿生发阶段关注不足,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赵汤之争”... 作为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事件,“赵汤之争”自20世纪70年代爆发以来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但讨论主要聚焦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处于升级阶段的“赵汤之争”,对20世纪70年代的酝酿生发阶段关注不足,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赵汤之争”思想缘起的认识。“赵汤之争”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亚裔内部两种文学创作思想碰撞的必然结果,是以赵健秀为代表的激进派思想与以汤亭亭为代表的温和派思想碰撞的外在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汤之争” 《女勇士》 美国亚裔文学批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