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选本批评与美国华人学者对现代汉诗史的海外重构 被引量:1
1
作者 苏文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5-39,共15页
现代汉诗选本能彰显选者鲜明的文学趣味、文学观念和批评意识,更隐含着选者对特定历史时期现代汉诗发展演变的独特把握。当代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选本是勘察现代汉诗海外翻译、传播和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他们既向海外翻译传播... 现代汉诗选本能彰显选者鲜明的文学趣味、文学观念和批评意识,更隐含着选者对特定历史时期现代汉诗发展演变的独特把握。当代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选本是勘察现代汉诗海外翻译、传播和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他们既向海外翻译传播优秀的现代汉诗作品,也对现代汉诗史的书写提供重要的海外视野。叶维廉对现代主义诗歌史的挖掘重整、张错对台湾现代诗版图的个性擘画、奚密对百年现代汉诗史的海外建构,在研究观念、批评视角、甚至价值立场等方面,都形成迥异于中国本土学者的特殊理解与诗学阐释。具体而言,在选本标准上,凸显诗歌自身的艺术特性与发展规律;在选本意图上,呈现深刻的历史意识与文学经典秩序的重构;在选本策略上,彰显开阔的学术视野与批评眼光。其启示意义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选者是权威的现代汉诗研究者及翻译者;第二,出版者是权威的出版机构;第三,读者是被瞄准着相对明确的目标人群。进而言之,现代汉诗的整体性研究,不能忽视洋人学者尤其是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力量。尽管美国华人学者在现代汉诗选本的编选中拥有某种“特权”,也借此在美国/海外传播中国文学作品,形塑“中国形象”,但他们作为“他者”去解读中国的“特权”,洞见与不见并存,需辩证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本批评 美国华人学者 现代汉诗 海外重构 经典化
下载PDF
英美新批评与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苏文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6,共12页
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自觉地对英美新批评理论采取"近取远观"的态度。在具体批评实践中,他们没有机械地生搬硬套:一方面既有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方法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有自觉的反思批判意识,彰显出后现代理论背景下的... 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自觉地对英美新批评理论采取"近取远观"的态度。在具体批评实践中,他们没有机械地生搬硬套:一方面既有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方法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有自觉的反思批判意识,彰显出后现代理论背景下的文化色彩,即辩证地处理文学审美与文化场域两者复杂的互动关系。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研究,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现代汉诗研究的发展深化,而且为书写真正意义的"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提供新的可能路径,对推动跨地域"中国现代诗学"的形成与建构,加深华语语系文学的研究都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新批评 美国华人学者 现代汉诗 互动关系 华语语系文学
下载PDF
有机整体观与美国华人学者现代汉诗研究的当下取径——以奚密为中心
3
作者 苏文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31,共11页
当代美国华人学者身处西方批评理论中心腹地,对众多的文化研究理论耳濡目染,有近取远观的批评优势。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整体性研究,坚持文学性与文化性的对话互动,在两者的辩证中勾连文学与文化的内在有机关联。他们自觉对文本周边... 当代美国华人学者身处西方批评理论中心腹地,对众多的文化研究理论耳濡目染,有近取远观的批评优势。美国华人学者的现代汉诗整体性研究,坚持文学性与文化性的对话互动,在两者的辩证中勾连文学与文化的内在有机关联。他们自觉对文本周边的非文学因素加以综合考量,在文学与文化的互动中,着意将文本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整体多维地透视文本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形成文本、历史与理论的辩证对话,这种有机整体观已成为当下美国华人学者现代汉诗研究的重要方法取径。具体言之,奚密的现代汉诗批评实践,从具体文本出发,却又兼顾文类史、文学史与文化史等多维度的观照,形成“四个同心圆”此一理想的解读诗歌文本的方法。这种文学性与文化性的诗性建构,可拓伸现代汉诗研究的文本结构空间,对现代汉诗文本背后的历史幽微纹理也有着细致的烛照,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综合、圆融的氛围和新颖的批评观念、开阔的学术视野,为形塑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提供某种重要的可能性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整体观 美国华人学者 现代汉诗 奚密
下载PDF
略论美国华人学者视阈下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4
作者 吴原元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30-35,共6页
在美华人学者,由于其特殊成长经历以及无法割舍的母国情结,加之接受过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西方学术训练,深谙西方的话语体系。故此,他们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解读往往有着有别于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的看法和观点。美国华人学者对于中国发... 在美华人学者,由于其特殊成长经历以及无法割舍的母国情结,加之接受过较为系统而全面的西方学术训练,深谙西方的话语体系。故此,他们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解读往往有着有别于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的看法和观点。美国华人学者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解读主要有"自由资本主义成功的典范"、"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之路"、"注重实效的实用主义发展之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就其解读而言,主要有注重探寻中国发展道路中的中国特质、主张整体性视角下的多维度研究、具有浓厚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等几个特点。对于美国华人学者的解读,我们应该具有中国式的立场和态度,即用中国学者的主体性态度进行审视,一方面必须看到他们的解读存在无法避免的偏差、误读甚或偏见,另一方面我们决不可因此而忽视他们的研究成果。建立在分析和批判基础之上的借鉴,以吸取对自身有益的营养,创立一种对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新的诠释思维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人学者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解读
下载PDF
文化研究与美国华人学者的知识谱系--从刘禾的“国民性”争议谈起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7-216,共10页
刘禾对鲁迅国民性话语的批判其实不是一次个别性的文学批评,而是其"被译介的现代性"的理论游牧的一部分。不管是刘禾的"被译介的现代性"、李欧梵的"追寻现代性"、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 刘禾对鲁迅国民性话语的批判其实不是一次个别性的文学批评,而是其"被译介的现代性"的理论游牧的一部分。不管是刘禾的"被译介的现代性"、李欧梵的"追寻现代性"、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周蕾的"被压抑的视觉性"还是史书美的"现代的诱惑",其理论旨趣往往倾向于从权力批判的角度,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反思现代民族国家背后的"压抑性政体"。这一知识生产机制的形成跟美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具有一种同构性,而且在跨文化的理论旅行中暴露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理论游戏"被推演到极端,则会陷入语言游戏的循环怪圈,被理论预设所支配,从而无法真正抵达文学文本的经验和问题;二是美国华人学者与文化研究的亲缘关系,导致其极大地依赖于对西方文化理论方法的游牧式"猎取",这也是其能够在国内学界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中国学术主体性的增强以及知识共享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一知识群体面临着提升理论原创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人学者 文化研究 国民性 理论游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