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闻一多留美书信中的美国形象
1
作者 张玉娥 《湘南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6-80,共5页
1922—1925年,闻一多在留美书信中从物质、文化和人这三个角度,塑造了立体多面的美国形象,包括繁华却压抑的都市场景、发达的现代文化艺术和友好与排外兼有的美国人形象。闻一多笔下美国形象的形成与其自身的个性气质及思想观念密不可分... 1922—1925年,闻一多在留美书信中从物质、文化和人这三个角度,塑造了立体多面的美国形象,包括繁华却压抑的都市场景、发达的现代文化艺术和友好与排外兼有的美国人形象。闻一多笔下美国形象的形成与其自身的个性气质及思想观念密不可分,是激情与理性并存的个人气质、“美育救国”的思想理念及其对中华民族文化强烈认同的映射。闻一多留美书信中对美国形象的书写不仅促进了其民族观与文艺观的变化,也加深了他对东西方文明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留美书信 美国形象
下载PDF
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7
2
作者 贺昌盛 黄云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42,共7页
近代中国对于"美国"形象的想象性塑造,历经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从"恭顺"的"夷族",到"花旗大国";从人们对于"华盛顿"的无限景仰,到美国式政治"乌托邦"蓝本的构建;从林译《... 近代中国对于"美国"形象的想象性塑造,历经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从"恭顺"的"夷族",到"花旗大国";从人们对于"华盛顿"的无限景仰,到美国式政治"乌托邦"蓝本的构建;从林译《黑奴吁天录》透露出的种族摩擦,到旅美华工的惨痛遭遇所激发的对于美国的愤怒与厌弃,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一直未能获得清晰而明确的定位。也正由于此,才构成了中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诸多错位与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美国形象 “他者”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国留美学生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2
3
作者 孙霞 陈国恩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8-92,共5页
20世纪80年代大陆留美学生笔下的美国,是一代青年带着历史阴影的"负重"心理与试图寻找新的梦想的"超越"心境下的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梦幻之城"和"彼岸世界"的特点。梦幻的理想化特征和彼岸的脱... 20世纪80年代大陆留美学生笔下的美国,是一代青年带着历史阴影的"负重"心理与试图寻找新的梦想的"超越"心境下的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梦幻之城"和"彼岸世界"的特点。梦幻的理想化特征和彼岸的脱离实际的性质,在反映出美国社会面貌的同时,也折射了特定时期中国人的美国观。其中的欣喜与误会,是改革开放之初这一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中国人在认识西方发达国家时的一种富有时代感的社会心态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 留美学生文学 美国形象
下载PDF
故事形态、叙述机制与美国形象的塑造——以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战争片为个案(1929—2013)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林侠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7-174,共8页
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播技术的支持下,美国电影及其大众媒介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竞争力,关键在于完善的内容生产机制。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中的战争片通过如"异托帮"(奇观、怪异的他者想象)、"恶托邦&qu... 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播技术的支持下,美国电影及其大众媒介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竞争力,关键在于完善的内容生产机制。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中的战争片通过如"异托帮"(奇观、怪异的他者想象)、"恶托邦"(暴力、残忍等人性恶的他者叙述)和"乌托邦"(突出人性善的自我想象)等不同面向的话语叙述,进行善/恶的价值建构;影片强调"重人轻事"的叙事策略成功解决了战争片特殊的话语要求,正反向地刺激、提炼与浓缩美国精神,形塑了美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片 善恶叙述 “重人轻事” 美国形象
下载PDF
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兼谈与之后教科书的影响与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宋晓亮 杨朝晖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年第1期23-29,共7页
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二十余年间的部分中学近代现代史课本为主要研究材料,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近现代美国形象特点从政治(含独立战争、内战)、经济、对外关系这些近乎涵盖当时中学历史教材所有关于美国... 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二十余年间的部分中学近代现代史课本为主要研究材料,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近现代美国形象特点从政治(含独立战争、内战)、经济、对外关系这些近乎涵盖当时中学历史教材所有关于美国内容的三大方面展开分类评述,以求对当时教材的美国形象从分类剖析中得到具体化和细致化的形象特点。最后对本阶段教材的某些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从宏观角度对本阶段教材对其后教材的部分影响及相互比较作了简要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历史教材 美国形象
下载PDF
北美华人英文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2
6
作者 蒋金运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3-196,共4页
北美华裔作家在双重文化背景下,以自身特有的华裔美国人的双重的他者身份,根据自身切实的观察体验,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构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国形象:在地理上,美国被想象成金元之国、海洋之国;在历史上,美国被想象成年轻之国、交... 北美华裔作家在双重文化背景下,以自身特有的华裔美国人的双重的他者身份,根据自身切实的观察体验,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构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国形象:在地理上,美国被想象成金元之国、海洋之国;在历史上,美国被想象成年轻之国、交融之国;在文艺上,美国被想象成刺激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华人英文文学 美国形象 地理美国 历史美国 文艺美国
下载PDF
当代香港女性主义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小琪 赵坤 《华文文学》 2008年第2期30-36,43,共8页
美国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在文化涵义上常常被建构成一个自由、包容、理性的乌托邦。早期的香港文学中所建构的美国形象,女性通常享有和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经济地位和话语权。然而,异国形象的产生终究无法完全割断形象与产... 美国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在文化涵义上常常被建构成一个自由、包容、理性的乌托邦。早期的香港文学中所建构的美国形象,女性通常享有和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经济地位和话语权。然而,异国形象的产生终究无法完全割断形象与产生形象的外部现实世界的渊源关系。随着对美国认识的逐渐深入和女性意识的普遍崛起,美国形象在香港女性主义作品中,呈现出自由与自由的中空、文明的包容与野蛮的占有、理性的秩序与无情的冷漠的二极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女性主义作品 美国形象
下载PDF
分裂的美国想象与片面的文化立场——反思当下中国电影中的美国形象与助力中国电影“走出去” 被引量:2
8
作者 宋法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19,共4页
美国与中国历史的多次交织与冲突决定着其在中国现实和文化中的多变性:从西方列强的帮凶到国民党的老板,从冷战前期的恶魔到冷战后期的战友,从改革开放初中国学习的榜样到全球竞争中彼此博弈的对手。
关键词 中国电影 美国形象 文化立场 “走出去” 反思 想象 分裂 西方列强
下载PDF
《胡适留学日记》和《吴宓日记》中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2
9
作者 向忆秋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42-47,共6页
《胡适留学日记》和《吴宓日记》(1917-1924)是20世纪早期旅美留学生日记的两类典型代表。前者建构了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形象,后者则构造了一个"堕落"的种族主义美国形象。胡适和吴宓日记中大相径庭的美国形象与他... 《胡适留学日记》和《吴宓日记》(1917-1924)是20世纪早期旅美留学生日记的两类典型代表。前者建构了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形象,后者则构造了一个"堕落"的种族主义美国形象。胡适和吴宓日记中大相径庭的美国形象与他们的文化心态紧密相关。两者分别体现了20世纪早期旅美留学生"异"痴迷或"异"排斥的典型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吴宓 美国形象
下载PDF
晚清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和中国形象 被引量:2
10
作者 向忆秋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57-61,共5页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美华人文学 晚清 美国形象 中国形象
下载PDF
十九世纪留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以容闳、李恩富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向忆秋 《天府新论》 CSSCI 2009年第5期138-141,共4页
容闳和李恩富的"自传"是十九世纪留美华人文学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代表作。他们"自传"中的美国形象是:美国在李恩富笔下就是一种"异"、一个"他者"形象;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则呈示出慈善... 容闳和李恩富的"自传"是十九世纪留美华人文学中最具文学价值的代表作。他们"自传"中的美国形象是:美国在李恩富笔下就是一种"异"、一个"他者"形象;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则呈示出慈善博爱和种族歧视的双面性。形成他们笔下美国形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客观来看,是美国的移民话语对华人的歧视;主观而言,创作者本人的文化心态和身世经历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美国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留美华人 容闳 李恩富 美国形象
下载PDF
“文革”历史印记下的美国形象——王蒙“新大陆人”系列的形象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伍依兰 《长江学术》 CSSCI 2009年第3期67-72,共6页
本文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分析王蒙"新大陆人"系列小说中的美国形象,藉此发现,王蒙笔下的美国形象都深深地烙上了"文革印记"。这些美国形象并非单纯地建立在美国现实生活环境之中,而是始终与"文革记忆"... 本文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分析王蒙"新大陆人"系列小说中的美国形象,藉此发现,王蒙笔下的美国形象都深深地烙上了"文革印记"。这些美国形象并非单纯地建立在美国现实生活环境之中,而是始终与"文革记忆"相互交错、叠加在一起,构成现实与过去交织、希望与失望夹杂的矛盾图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王蒙面对美国这种看似希望的征途给予了冷静的思考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形象 文革记忆 美国形象 “新大陆人”系列
下载PDF
中美关系报道中美国形象的建构--以澳洲主流媒体报道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娟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39-46,共8页
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以语用身份论为理论框架,从澳媒建构的美国身份类型、使用的话语策略以及语用动机三个方面探讨了澳媒对美国形象的话语建构。澳媒对美国形象的"他塑"可以更... 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以语用身份论为理论框架,从澳媒建构的美国身份类型、使用的话语策略以及语用动机三个方面探讨了澳媒对美国形象的话语建构。澳媒对美国形象的"他塑"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国家战略意图和意识形态以及澳大利亚的国际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可以为语用身份论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话语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美国形象 语用身份
下载PDF
“沉静”的美国人——《沉静的美国人》中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3
14
作者 温华 《中文自学指导》 2007年第5期53-57,共5页
表面上看,《沉静的美国人》是格林"第三世界"小说的继续,但实际上是一部以美国为"他者"的小说,不同于传统欧洲文学中由于缺乏知识和教养而无知的美国人形象,小说塑造了一个由于意识形态狂热而无知的新派美国人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 表面上看,《沉静的美国人》是格林"第三世界"小说的继续,但实际上是一部以美国为"他者"的小说,不同于传统欧洲文学中由于缺乏知识和教养而无知的美国人形象,小说塑造了一个由于意识形态狂热而无知的新派美国人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小说对战后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试图揭示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相互交流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雷厄姆·格林 美国形象 越南抗法战争 他者
下载PDF
当代韩国电影中美国形象的呈现与嬗变(1980年至今)
15
作者 闫新 倪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5-128,共4页
由于韩美关系的特殊性,美国在韩国现当代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韩国电影中的美国形象也相应地在不断变换的多重语境下历经了从激烈批判到销声匿迹再到客观多元的数次转变。本文以1980年至今韩国电影中涉及美国形象描绘与表达的... 由于韩美关系的特殊性,美国在韩国现当代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韩国电影中的美国形象也相应地在不断变换的多重语境下历经了从激烈批判到销声匿迹再到客观多元的数次转变。本文以1980年至今韩国电影中涉及美国形象描绘与表达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诞生的社会历史语境,梳理分析美国形象在其中的呈现方式与演变脉络,从而折射出韩美关系的变化,以及当代韩国民众对于美国的认知和态度,并以此切口将韩国的民族主义、反美主义和历史反思等议题纳入讨论中,为我们理解韩国电影、韩美关系及当代韩国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韩国电影 美国形象 反美主义
下载PDF
韩国电影中美国形象的呈现与嬗变(1945-1979)
16
作者 闫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1-104,共4页
本文以1945年至1979年韩国电影中涉及美国形象描绘与表达的电影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本诞生的社会历史语境,梳理分析其中美国形象的呈现方式与演变脉络,从而折射出韩美关系的变化,以及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韩国民众对于美国及其所代... 本文以1945年至1979年韩国电影中涉及美国形象描绘与表达的电影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本诞生的社会历史语境,梳理分析其中美国形象的呈现方式与演变脉络,从而折射出韩美关系的变化,以及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韩国民众对于美国及其所代表的现代化的态度和认识。希望通过历史语境的呈现、文本内容的分析以及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为我们理解韩国电影、韩美关系及当代韩国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韩国电影 美国形象 现代化
下载PDF
论於梨华小说中的美国形象
17
作者 曾丽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6-9,共4页
於梨华的小说关注台湾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她笔下的美国呈现为一种较为复杂的非人性形象。从寂寞的孤岛、理想的失落、淡漠的人际关系和严重的种族歧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於梨华小说中独特的美国形象。离散造成的身... 於梨华的小说关注台湾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她笔下的美国呈现为一种较为复杂的非人性形象。从寂寞的孤岛、理想的失落、淡漠的人际关系和严重的种族歧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於梨华小说中独特的美国形象。离散造成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边缘人的特殊地位,是影响作家构建美国形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海外华人知识分子 美国形象
下载PDF
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下的美国形象——以《桑青与桃红》和《千山外,水长流》为例
18
作者 曾丽华 马财财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65-70,共6页
台湾女作家聂华苓的文学作品深具历史感,《桑青与桃红》和《千山外,水长流》是聂华苓移居美国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它们真切地反映了作家对美国的注视及情感态度。结合形象学理论,分析聂华苓小说中的异国地理环境、异国肖像和异国人形象,... 台湾女作家聂华苓的文学作品深具历史感,《桑青与桃红》和《千山外,水长流》是聂华苓移居美国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它们真切地反映了作家对美国的注视及情感态度。结合形象学理论,分析聂华苓小说中的异国地理环境、异国肖像和异国人形象,探究美国形象从强横冷漠到包容温情转变的原因。小说中所构建的美国形象,其实是作家对国族身份认同的自我言说。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从憎恶走向亲善,体现出聂华苓对自己中国身份的认同和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华苓 《桑青与桃红》 《千山外 水长流》 美国形象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以《人民日报》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黎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出现过巨大变化,以《人民日报》的对美报道为研究案例,分1949年至1972年、1972年至1979年和1979年至1989年三个阶段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此时期中国媒体上美国形象的基本状况及其中的一些变化。... 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出现过巨大变化,以《人民日报》的对美报道为研究案例,分1949年至1972年、1972年至1979年和1979年至1989年三个阶段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此时期中国媒体上美国形象的基本状况及其中的一些变化。中美关系的发展与中国对美政策变化、中国国家发展进程与对美认识变化是影响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美国形象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中美关系 中国媒体 美国形象 《人民日报》
下载PDF
《新闻联播》常态报道下呈现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娜 《新闻传播》 2012年第3期235-236,共2页
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011年《新闻联播》有关美国的新闻播报文本进行内容分析,试图揭示《新闻联播》常态报道下呈现的美国形象。
关键词 《新闻联播》 报道 美国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