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学相长乐无穷——美国汉学家林顺夫教授教学访谈录
1
作者 赵红娟 林顺夫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76-289,共14页
林顺夫教授得益于中国台湾东海大学创校初期实施的富有崇高理想的通才教育,四年的东海大学本科学习经历对他后来“为人师”有重要影响。在林顺夫教授看来,一位理想的老师是课堂里及其他场合的游戏之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四十余年的教学... 林顺夫教授得益于中国台湾东海大学创校初期实施的富有崇高理想的通才教育,四年的东海大学本科学习经历对他后来“为人师”有重要影响。在林顺夫教授看来,一位理想的老师是课堂里及其他场合的游戏之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林顺夫教授最特出,也最喜欢的三门关于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大学本科课程是“中国的巨著”(Great Books of China)、“中国的艺术与文艺”(Artsand Letters of China)及“中国传统幸福观”(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访谈详细介绍了这三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与讲授情况。林顺夫教授推崇与坚守“亦师亦友”、“薪火相传”的师生之谊,他认为这种师生之谊在当下美国校园中也还是能够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大学 教学生涯 通才教育 教学相长 本科课程 中国台湾 四年 美国汉学
下载PDF
美国汉学对图像自律的跨文化检视
2
作者 吴佩烔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3,I0012,共7页
现代西方艺术史研究的发展以自律观念为重要背景,暗含建构图像的自律性表意体系这一终极目标。美国汉学的中国艺术研究通过以形式分析为基础的视觉方法和图像学立场下的图像叙事模式,对图像自律观念进行了一些跨文化的尝试和检视,并最... 现代西方艺术史研究的发展以自律观念为重要背景,暗含建构图像的自律性表意体系这一终极目标。美国汉学的中国艺术研究通过以形式分析为基础的视觉方法和图像学立场下的图像叙事模式,对图像自律观念进行了一些跨文化的尝试和检视,并最终否定了图像的绝对自律性,表明了图像和意识形态的不可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汉学 图像自律 视觉方法 图像叙事
下载PDF
美国汉学界的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3
作者 万燚 段苏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1-28,共8页
美国汉学界关于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艾朗诺(Ronald Egan)、卜寿珊(Susan Bush)、许龙(XU Long)、包弼德(Peter Bol)从书论、画论与文论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书论研究集中于书法展现个性、风格多样化、书法“无法”以及... 美国汉学界关于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艾朗诺(Ronald Egan)、卜寿珊(Susan Bush)、许龙(XU Long)、包弼德(Peter Bol)从书论、画论与文论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书论研究集中于书法展现个性、风格多样化、书法“无法”以及“书与道俱”等思想;画论研究关注苏轼的文人画理论以及形神兼备、胸有成竹等主张;文论研究则重点阐述苏轼的文学思想、文艺批评和创作理论。美国汉学家们从自身文化传统出发,结合个人学术兴趣,择取独特维度对苏轼文艺美学思想予以观照。研究往往突破艺术领域,在历史、哲学、政治等更为宽广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评判,视角新颖、结论合理,体现出较为宏阔的学术视野。虽某些理解略显偏颇,但瑕不掩瑜,仍可为国内学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汉学 苏轼 文艺美学思想
下载PDF
美国汉学家薛爱华的道教研究
4
作者 田语 《国际汉学》 2024年第2期65-73,157,共10页
薛爱华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道教研究的开拓者与重要人物。缘于个人兴趣、裨补学术阙漏的动机,以及欧洲学者的影响,薛爱华于20世纪70年代步入道教研究之门。几十年间,薛爱华对美国道教研究贡献甚巨。这不仅表现在他对文献译注、名物考证... 薛爱华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道教研究的开拓者与重要人物。缘于个人兴趣、裨补学术阙漏的动机,以及欧洲学者的影响,薛爱华于20世纪70年代步入道教研究之门。几十年间,薛爱华对美国道教研究贡献甚巨。这不仅表现在他对文献译注、名物考证、名山研究(《唐代的茅山》)、道教文学研究等领域的成果上,还体现在他以人类学“文化区域”研究为特点的道教研究范式、对道教文学研究这一新领域所做的奠基,以及道教教学和弟子的培养上。总体上看,薛爱华通过科研与教学活动开辟了美国道教研究的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爱华 道教研究 文化区域 道教文学 美国汉学
下载PDF
美国汉学界中国文学通史编撰的开山之作--陈受颐著《中国文学史略》
5
作者 王杨 《语文学刊》 2023年第6期64-71,共8页
陈受颐是中国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其所著《中国文学史略》是美国汉学界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国文学通史著作,然而,这部作品却长期鲜为人知。《中国文学史略》的编撰初衷是为了弥补美国国内中国文学史教材的匮乏以及供普通美... 陈受颐是中国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其所著《中国文学史略》是美国汉学界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国文学通史著作,然而,这部作品却长期鲜为人知。《中国文学史略》的编撰初衷是为了弥补美国国内中国文学史教材的匮乏以及供普通美国民众阅读。它采用纯文学观,在体例上结合朝代与文体,在编撰方式上结合译介与评论,反映了继翟理思《中国文学史》之后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编撰的新变化。在对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认识上,《中国文学史略》深受胡适与傅斯年的影响,推崇民间文学动力论,主张中国文学的主要形式均源于民间,均得益于普通民众的鉴赏力与创造力。《中国文学史略》是英语世界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学通史著作,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开拓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汉学 陈受颐 《中国文学史略》 中国文学史编撰 民间文学动力论
下载PDF
美国汉学家邓茹萍
6
作者 王晓丹 《国际汉学》 2023年第1期85-85,共1页
邓茹萍(Ruth W. Dunnell)是美国凯尼斯学院(Kenyon College)历史系的荣休教授,海外中国史和西夏佛教的研究专家。1983年,邓茹萍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她作为詹姆斯·P.斯托雷(James P. Storage)亚洲历史教... 邓茹萍(Ruth W. Dunnell)是美国凯尼斯学院(Kenyon College)历史系的荣休教授,海外中国史和西夏佛教的研究专家。1983年,邓茹萍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她作为詹姆斯·P.斯托雷(James P. Storage)亚洲历史教席的第二位获聘者来到凯尼斯学院。1991年,她帮助凯尼斯学院启动跨学科的亚洲研究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林斯顿大学 凯尼斯 历史系 哲学博士学位 中国史 西夏佛教 美国汉学 跨学科
下载PDF
汉学与翻译学研究的互促与并进——美国汉学家艾朗诺访谈录 被引量:4
7
作者 卞建华 艾朗诺 《国际汉学》 CSSCI 2020年第3期15-20,共6页
访谈按语:艾朗诺(Ronald Egan),美国著名汉学家,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东亚语言文化系汉学教授,曾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主攻宋代诗学、宋代士大夫文化与宋代艺术史,尤以《左传》为主。著有《欧阳... 访谈按语:艾朗诺(Ronald Egan),美国著名汉学家,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东亚语言文化系汉学教授,曾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主攻宋代诗学、宋代士大夫文化与宋代艺术史,尤以《左传》为主。著有《欧阳修的文学作品》(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1984)、《苏轼的言、象、行》(Word,Image,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Shi),1994《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The Problem of Beauty: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ina,2006)(以下简称《美的焦虑》)、《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2013)(以下简称《才女之累》)。译有《李清照集》(The Works of Li Qingzhao,2019),选译过钱謹书的《管锥篇》,即《有限的视野:钱锺书的思想与书信随笔》(Limited Views: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 by Qian Zhongshu,1998),参与撰写《中国剑桥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010)等。2019年2—7月,笔者就美国汉学研究与翻译研究方面的相关问题对艾朗诺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美国汉学研究与中国汉语言文学研究及其与翻译学研究的异同,诗歌翻译中的可译性、策略方法、理想的翻译以及译者的风格,汉学研究与翻译学研究的契合路径及学者型翻译与作家型翻译的异同,中国语言文化如何更好地在英语世界传播及艾朗诺教授的未来翻译计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研究 美国汉学 汉语言文学 学者型 著名汉学 中国语言文化
下载PDF
略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赴美学者对美国汉学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吴原元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31-40,共10页
目前学界对于美国汉学史的研究,多侧重于美国汉学概况、研究范式转变和著名中国学家及其著述的研究,而缺少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之影响这一角度研究的论著。论文就赴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的影响这一论题作了总体性探析。结果表明,2... 目前学界对于美国汉学史的研究,多侧重于美国汉学概况、研究范式转变和著名中国学家及其著述的研究,而缺少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之影响这一角度研究的论著。论文就赴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的影响这一论题作了总体性探析。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一批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华裔学者赴美潜心于中国文史研究。他们在美所从事的文史研究是美国汉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汉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对美国汉学的基础性贡献和推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协力培育美国汉学的基础、矫正美国汉学发展中的流弊、开拓美国汉学研究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汉学 文史研究 华裔学者 美国汉学
下载PDF
美国汉学研究中的孔子教师形象 被引量:5
9
作者 杜钢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7-96,共10页
美国汉学中的孔子研究是在还原取向指引下进行的,对孔子教师形象的去圣化研究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必然选择,而孔子教师形象中的榜样与典范成分则是其圣人化教师形象得以确立的合理性依据所在。在美国汉学界看来,孔子本质上乃是从普通人成... 美国汉学中的孔子研究是在还原取向指引下进行的,对孔子教师形象的去圣化研究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必然选择,而孔子教师形象中的榜样与典范成分则是其圣人化教师形象得以确立的合理性依据所在。在美国汉学界看来,孔子本质上乃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人师典范,而孔子之学与教则构成了其人师典范形象的两大表征。历史地考量,作为教师的孔子堪称是一名失败的成功者,他的一生命运多舛而志趣难酬,但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与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而其立身行道式的教师风范也一举奠定了中国教师传统的核心精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汉学 孔子 教师形象 还原取向研究
下载PDF
论美国汉学界的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的美学视域——以夏志清、李欧梵与王德威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燕春 徐昭晖 马宇飞 《兰州学刊》 CSSCI 2011年第11期184-186,共3页
美国汉学界的诸位相关学者基于美学视域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予以了独到而深入的考察。其中,夏志清、李欧梵与王德威等批评家的相应小说批评实践展现出从优美美学、浪漫美学、颓废美学、怪诞美学到抒情美学的审美范式与标准的转向,进而不... 美国汉学界的诸位相关学者基于美学视域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予以了独到而深入的考察。其中,夏志清、李欧梵与王德威等批评家的相应小说批评实践展现出从优美美学、浪漫美学、颓废美学、怪诞美学到抒情美学的审美范式与标准的转向,进而不仅从不同视角印证了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轨迹,而且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其所涉及的小说文本的诸种美学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汉学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美学视角
下载PDF
美国汉学界的东北作家群批评的视域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燕春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3-178,共6页
近年来,美国汉学界有关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进而逐渐赢得了中外学界的普遍认同。综观美国本土学者与华人学者有关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其考察视域展现出传记批评视域、历史文化视域与性别政治视域等多重维度与复杂流变,从... 近年来,美国汉学界有关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进而逐渐赢得了中外学界的普遍认同。综观美国本土学者与华人学者有关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其考察视域展现出传记批评视域、历史文化视域与性别政治视域等多重维度与复杂流变,从而体现出西方现代汉学领域在范式转换与发展态势等层面所体现出的诸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汉学 东北作家群 视域转换 当下取向
下载PDF
错位的尴尬——美国汉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汉学心态” 被引量:4
12
作者 阎嘉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4,共5页
美国汉学源于欧洲汉学传统,虽然没有深厚的根源,却在1950年之后发展出自身注重文本解读、资料和理论阐发的特点。一部分华裔学者将这种美国汉学的特点运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解构性和颠覆性的观点,对中国大陆的现代文学... 美国汉学源于欧洲汉学传统,虽然没有深厚的根源,却在1950年之后发展出自身注重文本解读、资料和理论阐发的特点。一部分华裔学者将这种美国汉学的特点运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解构性和颠覆性的观点,对中国大陆的现代文学研究造成了冲击。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与美国汉学在学术中立、如何对待传统、现代性等一系列问题上出现了错位,需要我们对其中的得失进行认真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汉学 中国现代文学 汉学心态 错位
下载PDF
中国现代图书馆学人对美国汉学的3种贡献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锦怀 《图书馆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32,共6页
20世纪上半叶,江亢虎、戴志骞、袁同礼、裘开明等一大批中国现代图书馆学人先后与美国结缘。他们主要通过推进中文馆藏建设、编撰汉学书目索引、参与汉学研究3种方式,间接或直接地促进了美国汉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现代图书馆学人 美国汉学 历史贡献
下载PDF
美国汉学视阈中的近代小说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以韩南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莉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0,共6页
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未能清晰地呈现应有的地位和意义。西方汉学家将中国近代小说置于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展开研究,会通中西,另辟蹊径,引入文学研究及小说文本之外的学术视野,发掘了诸多新的文学史料,成为改变中国近代文学学术格... 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未能清晰地呈现应有的地位和意义。西方汉学家将中国近代小说置于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展开研究,会通中西,另辟蹊径,引入文学研究及小说文本之外的学术视野,发掘了诸多新的文学史料,成为改变中国近代文学学术格局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汉学家韩南为中心,从学术史的角度可考察美国汉学视域中的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特色及其学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汉学 近代小说 韩南
下载PDF
美国汉学界关于中国现当代小说家传记的阐释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燕春 宋立英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78,共4页
在中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语境中,相关传记文本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综观美国本土学者与华人学者有关20世纪至今中国小说家的传记,相应文本的考察视域展现出社会历史分析、文化地理批评、心理分析、性别批评、文献考据与文本细读相... 在中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语境中,相关传记文本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综观美国本土学者与华人学者有关20世纪至今中国小说家的传记,相应文本的考察视域展现出社会历史分析、文化地理批评、心理分析、性别批评、文献考据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态势,从而体现出美国现代汉学领域的有关研究在视域转换与发展趋势等层面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汉学 中国现当代小说家传 外部视角 内部视角 内外视角的交汇
下载PDF
美国汉学家论《诗大序》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增强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5期89-93,共5页
《诗大序》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美国汉学界《诗大序》研究可分为三种代表性类型:一是刘若愚与吉布斯运用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剖析《诗大序》;第二类是范佐伦与宇文所安阐释《诗大序》中重要文论术语;... 《诗大序》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美国汉学界《诗大序》研究可分为三种代表性类型:一是刘若愚与吉布斯运用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剖析《诗大序》;第二类是范佐伦与宇文所安阐释《诗大序》中重要文论术语;第三类是以苏源熙为代表的关于《诗大序》与《乐记》承继关系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大序》 美国汉学 研究史
下载PDF
略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赴美学者对美国汉学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原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05-113,共9页
20世纪40年代,一批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华裔学者出于各种原因相继赴美。赴美华裔学者,到美后失去了在中国社会中的支援系统,但得到美国的研究环境,潜心于中国文史研究。20世纪40年代赴美的这一代华裔学者,可称之为协力培育和造就美国汉... 20世纪40年代,一批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华裔学者出于各种原因相继赴美。赴美华裔学者,到美后失去了在中国社会中的支援系统,但得到美国的研究环境,潜心于中国文史研究。20世纪40年代赴美的这一代华裔学者,可称之为协力培育和造就美国汉学的先驱者,他们对美国汉学有基础性贡献和推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协力培育美国汉学的基础、矫正美国汉学发展中的流弊、引领美国汉学研究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40年代 赴美华裔学者 美国汉学 学术影响
下载PDF
民国学者视野中的美国汉学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原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在民国学者看来,美国汉学显然无法同法德日等国的汉学相提并论,但美国汉学界稍有影响的汉学新著出版后,即有民国学者撰著书评进行引介和评述。考察这些书评,不难发现在民国学者看来,美国汉学存在诸如研究者的中文修养薄弱、解释和译注... 在民国学者看来,美国汉学显然无法同法德日等国的汉学相提并论,但美国汉学界稍有影响的汉学新著出版后,即有民国学者撰著书评进行引介和评述。考察这些书评,不难发现在民国学者看来,美国汉学存在诸如研究者的中文修养薄弱、解释和译注史料时常存误解误译、材料搜集和材料审别难以博雅以及观点或结论常如隔雾看花,难求其情真理得等局限。美国汉学固然存在不少缺陷,但在民国学者看来仍有可取之处,如公开合作之精神、新颖之视角和方法、重视组织结构与系统性、冷僻领域和材料之注意等。面对海外汉学著述,民国学者坚持一种批判研究的态度,在充分注意其局限之同时,尽可能挖掘有助于中国学术之可取处。民国学者对待美国汉学的这种批判研究的态度及其所撰书评,对当下中国学界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剂清醒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者 美国汉学 汉学研究 书评
下载PDF
论美国汉学界对《论语》中“仁”的哲学诠释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威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1,共5页
"仁"是儒家经典《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对它的研究构成了美国汉学研究的重要部分。1972年,美国哲学家芬格莱特率先以否定内在和心理特征的立场开辟了当代美国"仁"学乃至孔子研究的新范式。随后,史华慈对芬格... "仁"是儒家经典《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对它的研究构成了美国汉学研究的重要部分。1972年,美国哲学家芬格莱特率先以否定内在和心理特征的立场开辟了当代美国"仁"学乃至孔子研究的新范式。随后,史华慈对芬格莱特的研究提出批判,将"仁"作为一个心理概念进行了系统表述,郝大维和安乐哲则从"人性"角度将"仁"定义为既关涉内在又关涉外在的整体概念。他们的研究展现了美国汉学界对孔子之"仁"研究的基本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汉学 《论语》
下载PDF
走向经典:美国汉学视域下的张爱玲研究——以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2-188,共7页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在海内外研究者的共同推动下,张爱玲的文学意义不断沉淀和更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社会容量。本论文对美国汉学视域中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经典化进行了考察:夏志清将敏锐的文学感受...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在海内外研究者的共同推动下,张爱玲的文学意义不断沉淀和更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社会容量。本论文对美国汉学视域中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经典化进行了考察:夏志清将敏锐的文学感受力融入了对张爱玲作品的微观细读之中,填补了80年代前大陆文学史对张爱玲的描述空白;李欧梵在研究中引入了现代性话语,尝试发掘张爱玲对普通日常生活的书写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差异;王德威一面挖掘张爱玲作品自身的艺术独特性,一面勾勒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纵向创作谱系。通过客观剖析张爱玲从被发现到成为当代显学这一文化现象,进而深入解析了张爱玲经典化背后的文学与社会文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汉学 经典化 张爱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