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战前期美国海外社会形象塑造——以劳工、女性与黑人群体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胡腾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2-161,共10页
冷战前期,鉴于苏联对阶级、性别和种族话语的颠覆性阐述以及世界舆论的强烈批判,美国政府非常重视自我生活方式的输出和社会形象的塑造。在对外宣传中,美国以劳工、女性和黑人群体为重点,向海外受众塑造了"富足"而"自由&... 冷战前期,鉴于苏联对阶级、性别和种族话语的颠覆性阐述以及世界舆论的强烈批判,美国政府非常重视自我生活方式的输出和社会形象的塑造。在对外宣传中,美国以劳工、女性和黑人群体为重点,向海外受众塑造了"富足"而"自由"的劳工、"平凡"而"优雅"的女性和"持续迈向平等"的种族关系三组典型形象,藉此呈现出一幅"多元而有共识"的美国社会图景,凸显"美国生活方式"赋予其积极的人生意义。这种社会形象修辞,由于服从冷战的需要而被美国官方加以精心剪裁,因而沦为神化"美国生活方式"和解构共产主义制度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冷战史 美国海外形象塑造 美国生活方式” 劳工·女性·黑人群体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美国劳工话语及形象的海外传播
2
作者 胡腾蛟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0-210,共11页
劳工话语在美国冷战话语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马歇尔计划出台后,美国政府逐渐构建了一张与国内劳工组织合作的国际宣传网络;至20世纪50年代末,海外劳工宣传政策臻至完善。在实际宣传中,美国政府向海外受众展现了一幅美国工人过着"... 劳工话语在美国冷战话语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马歇尔计划出台后,美国政府逐渐构建了一张与国内劳工组织合作的国际宣传网络;至20世纪50年代末,海外劳工宣传政策臻至完善。在实际宣传中,美国政府向海外受众展现了一幅美国工人过着"自由""富足"生活的"人民资本家"形象,强调他们是"美国梦"的践行者。这种劳工修辞无视战后美国劳资冲突和阶级对立的现实,因而是一种自我缔造的阶级神话,本身存在着重大缺陷。它反映了美国赢得冷战胜利与追求海外身份认同的双重企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劳工 话语 美国海外形象 传播
原文传递
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际展览项目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胡腾蛟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47,157,共12页
冷战爆发后,杜鲁门政府利用展览诠释马歇尔计划,这表明国际展览开始为冷战政治服务。但囿于文化冷战尚未全面展开以及受制于《史密斯—蒙特法案》,美国政府并未将国际展览作为主要的心理战工具加以系统利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了反... 冷战爆发后,杜鲁门政府利用展览诠释马歇尔计划,这表明国际展览开始为冷战政治服务。但囿于文化冷战尚未全面展开以及受制于《史密斯—蒙特法案》,美国政府并未将国际展览作为主要的心理战工具加以系统利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了反击苏联的"文化攻势",艾森豪威尔政府将国际展览纳入心理宣传战略当中,推出国际贸易博览会项目与文化展现项目。美国展览在全球范围内空前扩张,成为美国政府反击共产主义和塑造自我形象的主要工具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宣传战 主题展览 美国海外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