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美国黑人妇女的双重身份看反种族主义运动对美国妇女运动的影响 |
付小秋
|
《咸宁学院学报》
|
2009 |
0 |
|
2
|
压抑的符码 权力的文本——美国黑人妇女刻板形象分析 |
吴新云
|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3
|
论电影《紫色》中美国黑人妇女的痛苦与希望 |
程英
|
《时代文学(下半月)》
|
2009 |
0 |
|
4
|
从莫里森的《秀拉》看美国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两难困境 |
蒲秀美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2 |
14
|
|
5
|
美国少数民族妇女卫护民族多样性的斗争 |
时春荣
|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
1996 |
0 |
|
6
|
自我复归的历程──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探讨之一 |
董俊峰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2
|
|
7
|
反本质论的两个批评——80年代后女性主义哲学的热点论题 |
苑莉均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4
|
|
8
|
肥胖危害健康 |
|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
1999 |
3
|
|
9
|
《娇女》的异质文化与引导母题 |
金琼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10
|
性别——源自记忆 |
郭彤
|
《美术观察》
|
1997 |
0 |
|
11
|
伊丽莎白·凯特莱特──形式中的精神 |
马撒.凯恩斯
岳沐
|
《世界美术》
|
199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