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悲剧和喜剧构成范畴看美学在中国的变异
1
作者 付骁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4-181,共8页
美学在多国传播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变异问题,其中审美文学化是一个显著现象。从哲学上看,范畴包含属相和种相。美是属相,其中作为种相的崇高和优美构成美的一组范畴,而悲剧、喜剧和美不存在种属关系。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是作用于人类视觉... 美学在多国传播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变异问题,其中审美文学化是一个显著现象。从哲学上看,范畴包含属相和种相。美是属相,其中作为种相的崇高和优美构成美的一组范畴,而悲剧、喜剧和美不存在种属关系。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是作用于人类视觉的图像对象,而悲剧和喜剧与视觉无关。在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叶美学学科建立之初,其间悲剧和喜剧并非美学或审美范畴,此后经由德国和苏联学者将崇高和优美延伸到文学领域讨论,悲剧和喜剧作为崇高和优美在文学中的对应概念才被确立为美学范畴。在此过程中,不仅崇高和优美发生变异,不固定在视觉领域内被讨论,悲剧和喜剧也发生变异,成为一组构成美范畴的种相。这种在欧洲变异了的美学接纳了较多非视觉对象或要素,使美感和视听两种感觉有关的基本点被动摇,产生许多相互缠绕、复杂难解的问题。美学进入中国后,将悲剧和喜剧不加质疑地认为是一对美学或审美范畴。如画作为一个自然审美概念,研讨范围局限在英格兰有关湖区和苏格兰山地的旅行写作内,因其具有明确的所指对象和形式特征,故很难变异。由于没有对应的戏剧体裁,如画几乎被中国学界遗忘。美学在中国变异为一门与文学理论接近的学科,与哲学、自然审美渐行渐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变异 喜剧 悲剧 如画
下载PDF
体制·类型·美学——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民族电影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宗伟 包磊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1-87,共7页
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语境下,中国民族电影一分为三,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影业在50年代可同步划分成重构体系与结构突破的两个阶段。50年代的中国电影进行了电影类型、电影风格和电影美学的全方位探索,内地出现了以颂歌式浪漫主义为主调... 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语境下,中国民族电影一分为三,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影业在50年代可同步划分成重构体系与结构突破的两个阶段。50年代的中国电影进行了电影类型、电影风格和电影美学的全方位探索,内地出现了以颂歌式浪漫主义为主调的人民电影;植根民间、守望乡土的台语片成为50年代台湾电影的支柱;满足市场需要和地域观众文化口味的粤语片是50年代香港电影的主流。50年代的中国电影延续了中国民族电影的教化传统、影戏观念和商业流脉,拓展了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的题材类型和美学风格,是20世纪中叶世界电影的重要一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电影 冷战 人民电影 台语片 粤语片 美学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