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仿若如此的美学感:人工智能的美感问题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65,共8页
人工智能的美感问题不能从内在创造的角度来寻找,既有美学理论在人工智能美感问题上是失效的。人工智能的美感问题以两个事实为前提,一是人工智能与人在机制上的差异,二是两者在美学效果上的相同。相较这个前提,人工智能对人的能力的模... 人工智能的美感问题不能从内在创造的角度来寻找,既有美学理论在人工智能美感问题上是失效的。人工智能的美感问题以两个事实为前提,一是人工智能与人在机制上的差异,二是两者在美学效果上的相同。相较这个前提,人工智能对人的能力的模仿只是解决两者的关联,并不解决人工智能美感的结构。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美感是一种美学感,是基于美学系统的建模方式与具体感觉数据的结合,它与人的内在美感迸发是完全不同的。人工智能美感只在效果上谋求与人的美感的一致性,它是仿若如此的美学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美学感 美学效果
下载PDF
从感物美学的角度重审“诗可以怨”观念
2
作者 沈晓华 杜吉刚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自从钱钟书先生的论文《诗可以怨》发表后,“诗可以怨”一直被看作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机。从感物美学角度,创作动机可以划分为自然风物触发与社会历史现实触发两种基本类型。研究发现,无论因何而触发,文学创作动机都不仅包括“诗可以怨... 自从钱钟书先生的论文《诗可以怨》发表后,“诗可以怨”一直被看作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机。从感物美学角度,创作动机可以划分为自然风物触发与社会历史现实触发两种基本类型。研究发现,无论因何而触发,文学创作动机都不仅包括“诗可以怨”,而且还包括“诗可以乐”。由此可见,文论界普遍认同的“诗可以怨”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机这一观念其实是不全面的和有局限性的,文学创作的动机实际上是“多元情感并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美学 多元情并举 创作动机
下载PDF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体验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5-143,共9页
体验是中国古代原本就有的概念,并非来自西方。中国古代的直观思维注重具象、直觉,追求感应、感悟,截然不同于西方的逻辑理性思辨。感物是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概念,在它的身上融合着审美体验的诸多特征。体验本身是神秘而不可言说的,对... 体验是中国古代原本就有的概念,并非来自西方。中国古代的直观思维注重具象、直觉,追求感应、感悟,截然不同于西方的逻辑理性思辨。感物是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概念,在它的身上融合着审美体验的诸多特征。体验本身是神秘而不可言说的,对它的一些特征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具有瞬间感悟性、自然自由性、生命直观性、审美意向性等体验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美学 审美创造 体验性
下载PDF
感物美学关于文学艺术创作动机的理论自觉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健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70,共8页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创作发生时作家、艺术家的动机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言说。其理论自觉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它必须借助于外物激发才能显现出创造的价值;第二,在创作感物的...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创作发生时作家、艺术家的动机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言说。其理论自觉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它必须借助于外物激发才能显现出创造的价值;第二,在创作感物的过程中,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有时是确定的,有时是隐蔽的,从而,形成了创作动机的确定性与隐蔽性特征;第三,创作动机促成了作家、艺术家的心灵与自然万物产生感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诗论 创作动机 激发
下载PDF
《孟子》《荀子》感学初步比较——儒学之美学的可能性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谢遐龄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93,112,共8页
本文鉴于汉语"美"字与西文beauty、Schne不相当,遂着眼于把美学按古希腊文原义与此词首铸者鲍姆伽登的意思理解为感学。论及儒学之感学,就要分为美学、善学两个方面。《孟子》:"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本文鉴于汉语"美"字与西文beauty、Schne不相当,遂着眼于把美学按古希腊文原义与此词首铸者鲍姆伽登的意思理解为感学。论及儒学之感学,就要分为美学、善学两个方面。《孟子》:"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荀子》的相当学说为:"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同样主张美、善同根:感性判断力;荀说更细致、完整。分析《荀子.性恶篇》对孟子性本善的批判,其失误在于"性"这一概念所指相异,孟子指四端,荀子指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牟宗三智的直觉说对儒学之感学是一重要挑战。智的直觉之意义是良知返照。如果牟说成立,则儒学之美学依据感性直觉,儒学之善学依据智性直觉,那么,儒学之感学须歧出为二。儒学之美学论美,还须论境界、气、神、骨等,与智的直觉说不相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学(美学) 性判断力 智的直觉
下载PDF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的现代性拓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健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5-80,共6页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之学。这一学说起源于先秦,它以古老的 天人合一"观念为哲学基础,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现代以后,中国古典感物美学从总体上处于尴尬的境地。朱光...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之学。这一学说起源于先秦,它以古老的 天人合一"观念为哲学基础,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现代以后,中国古典感物美学从总体上处于尴尬的境地。朱光潜以西方的主客二元的观念分析了传统的感物思想,将直觉作为感物的要素和方式,将 移情"作为感物的最高境界,虽然不见得科学,但是,也代表了感物的现代性拓展的方向。宗白华的视角似乎更中国化一些,他所提出的 静照"是糅合中国古典直观的虚静和西方理性的观照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性的感物方式,是感物现代性拓展的一个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现象学哲学的介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 天人合一",传统感物美学的回归将成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典美学 文艺美学 审美
下载PDF
趣味美学之后物感美学架上绘画空间的衍变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秀珂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9年第9期24-25,共2页
物感美学是当代美学在以康德的趣味美学为代表之后,新兴起的一种美学思潮,物感美学作品由平面性向多维性的空间衍变,突出了"物质因"在美学和哲学创作指导思想下,对人与物之间的功能关系的另外一种空间关系的开创,对架上绘画... 物感美学是当代美学在以康德的趣味美学为代表之后,新兴起的一种美学思潮,物感美学作品由平面性向多维性的空间衍变,突出了"物质因"在美学和哲学创作指导思想下,对人与物之间的功能关系的另外一种空间关系的开创,对架上绘画的艺术创作产生新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趣味美学 美学 架上绘画 创作 衍变
下载PDF
物感美学视野下架上绘画空间创作的实践突破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秀珂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9年第10期6-8,共3页
物感美学是当代美学在以康德的趣味美学为代表之后,新兴起的一种美学思潮,也是"当代文化界、艺术界关注和研究的主要课题",在艺术创作的精神意义上,以卢西奥·丰塔纳为代表的半物式物感美学,浦捷超越实物形式的精神物感美... 物感美学是当代美学在以康德的趣味美学为代表之后,新兴起的一种美学思潮,也是"当代文化界、艺术界关注和研究的主要课题",在艺术创作的精神意义上,以卢西奥·丰塔纳为代表的半物式物感美学,浦捷超越实物形式的精神物感美学,形成了架上物感美术创作的空间衍变与突破,使审美主体由一种旁观式,即"无利害"的、"距离"的审美,变成了一种物与观者的视觉、直觉和精神的交融性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架上绘画创作 空间 衍变突破 浦捷
下载PDF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物兴情”论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健 王德胜(主持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90,共10页
“感物兴情”作为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类型,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发传统。这一传统的典范意义与理论价值十分重大。自然物色对作家、艺术家的感发,自然物色的特征与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及思想情感的契合,产生了奇特的审美效... “感物兴情”作为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类型,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发传统。这一传统的典范意义与理论价值十分重大。自然物色对作家、艺术家的感发,自然物色的特征与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及思想情感的契合,产生了奇特的审美效应,不仅完成了具有原创性的文学艺术创造,展示了作家、艺术家的独特性,而且,还彰显了自然物色的价值,完成了自然物色本身由死寂到生动、由本色到华丽的伟大转变。社会现实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物、事,由于他(它)们与作家、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而然地成为感发之源,能够自觉、主动地引发作家、艺术家的情感,使之产生创作的行为。社会现实生活之能够引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还因为作家、艺术家本身就处于社会生活的情境之中,能够深深体验并理解其中的悲与欢、忧和乐,切实与之产生感应。在感物兴情的过程中,物、情的律动都是物所主导的。物在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中的作用值得深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物兴情 自然物色 社会现实 发传统
下载PDF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生态意蕴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健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05-112,共8页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人与物在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发生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态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中国古代的感物美学类型是生态的,无论感物兴...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人与物在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发生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态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中国古代的感物美学类型是生态的,无论感物兴情还是托物寓情,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意蕴,其所引导的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过程都具有生态的意义。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方法是生态的,虚静、神思、妙悟,每一种方法都内蕴着意义极其丰厚的生态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生态意蕴 物兴情 托物寓情 美学的方法
下载PDF
功能、符号与审美——日常生活物感美学再认识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尚琴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82-88,共7页
日常功能物的物感美学编码形式和审美感知方式的背后,存在着审美意图和消费意图的博弈。相比艺术品,审美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博弈在日常生活物中更加复杂,因为在设计之初即已预设的消费意图。在这种目标的约束下,法兰克福学派力图以爱欲和... 日常功能物的物感美学编码形式和审美感知方式的背后,存在着审美意图和消费意图的博弈。相比艺术品,审美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博弈在日常生活物中更加复杂,因为在设计之初即已预设的消费意图。在这种目标的约束下,法兰克福学派力图以爱欲和审美来解放单面人,但这种构想只能部分实现。当主体的生存需求向着匮乏需求进行过渡,工具理性从工作领域向着休闲领域进军时,感性和审美的需求也愈加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审美主义 消费主义 功能性 符号性
下载PDF
传感论美学:一个理论的框架分析
12
作者 郑毅 潘天波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3-99,共7页
计算机、通信与传感是现代科技的三大支柱,它们不约而同地与美学结盟。计算机美学与信息论美学方兴未艾,传感技术亦日益成为通约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掮客。传感论在美学的理论框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参数内容与理论目标及... 计算机、通信与传感是现代科技的三大支柱,它们不约而同地与美学结盟。计算机美学与信息论美学方兴未艾,传感技术亦日益成为通约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掮客。传感论在美学的理论框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参数内容与理论目标及学科价值,传感论美学所具有的学科理论的合法性席位昭示它自身成为技术美学新成员是可能的。同时,传感技术在信息技术中的掮客身份愈来愈抽象化与审美化,信息技术的生产主体、知识构型、商业流通、编码解读的科技化亦等同于社会风险的不断增加,这些风险也暗示亟待建设传感论美学理论的迫切性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美学 研究对象 参数内容 理论框架 学科价值 社会风险
下载PDF
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美学视感的培养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东选 《世纪之星—高中版》 2021年第2期87-88,共2页
中职美术教学是中职学生审美培养、艺术能力构建的学科,也是中职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对于中职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等要求不断提高,依托美术教学培养中职学生的美学意... 中职美术教学是中职学生审美培养、艺术能力构建的学科,也是中职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对于中职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等要求不断提高,依托美术教学培养中职学生的美学意识成为了现阶段中职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美学视感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最为关键的外在凸显,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了中职学生美术认知体系、美术价值概念和美术综合素养等美术素养形态的培养重任。文章就中职美术教学开展过程中培养中职学生美学视感的价值作为切入,分析了现阶段中职美术教学的弊端,针对性提出了中职美术教师开展美学视感培养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美术 美学 学生 培养策略
下载PDF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学校美育的启示
14
作者 王国东 易晓明 《美育学刊》 2021年第4期22-30,共9页
“感物”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发生的美学范畴,“感物”美学脱胎于“气化宇宙”和“天人合一”哲学。“感物”美学指向人的“感性生命”的回归,其蕴含的整体审美意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对当下美育有重要价值。对中国... “感物”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发生的美学范畴,“感物”美学脱胎于“气化宇宙”和“天人合一”哲学。“感物”美学指向人的“感性生命”的回归,其蕴含的整体审美意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对当下美育有重要价值。对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理论内涵和美育价值的当代诠释揭示了学校美育的应有取向:即学校美育起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艺术教育应由单一感官的训练转向整体身心的参与;艺术课程应转向包含艺术、自然、生活的综合审美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美学 气化宇宙 天人合一 性生命 整体审美 自然审美
下载PDF
论《庄子》的审美倾向对两晋六朝“感物”美学的影响
15
作者 路美玲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4,共4页
道家经典著作《庄子》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审美倾向,具体可概括为"身与物化"、"虚静"和"游",它们对两晋六朝"感物"美学理论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打破了物我的... 道家经典著作《庄子》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审美倾向,具体可概括为"身与物化"、"虚静"和"游",它们对两晋六朝"感物"美学理论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打破了物我的界限,使心与物的相感得以实现,奠定了两晋六朝"感物"美学的基础;"虚静"的审美心态要求以虚空明净之心去观照客观事物,这同样也是"感物"美学物我相感的基本途径;"游"的精神追求以超脱万物的绝对自由和想象世界的无限拓展为最高追求,这正与"感物"美学中审美想象的追求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物”美学 身与物化 虚静
下载PDF
景情合一:苏州耦园造园意匠的感物美学探析
16
作者 杨雨清 周恬仪 +1 位作者 陈远昇 丁铮 《美与时代(城市)》 2021年第5期96-97,共2页
感物美学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古代美学的核心部分,其景情合一的美学理念在园林中皆有体现。通过分析梳理,耦园在对于“偶”的景致营造中深刻浸透了造园主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一物一景间融入了男女主人之间深厚的情意... 感物美学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古代美学的核心部分,其景情合一的美学理念在园林中皆有体现。通过分析梳理,耦园在对于“偶”的景致营造中深刻浸透了造园主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一物一景间融入了男女主人之间深厚的情意。研究其情景之间的表达方式不仅对于耦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借此解读中国古代感物美学,为现代景观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景情合一 耦园
下载PDF
音教美学的现代重构
17
作者 付敏 赖诚 《韶关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96-98,共3页
美学教育在现代的一个突出进展,是从音乐主观直觉切入,最终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在美学现代性的理论前提下,从现代网络及音乐教育环境的现状观察的基础上,研究了审美发生的内容和形式,讨论了在现代音乐教育产业正在形成的背景上,审美如... 美学教育在现代的一个突出进展,是从音乐主观直觉切入,最终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在美学现代性的理论前提下,从现代网络及音乐教育环境的现状观察的基础上,研究了审美发生的内容和形式,讨论了在现代音乐教育产业正在形成的背景上,审美如何实现其艺术性与生存两者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审美生存 艺术民主 美学现代性
下载PDF
综合材料在当代陶艺创作中的“物感”体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庹雨涵 《佛山陶瓷》 2022年第9期133-134,共2页
伴随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大众主流艺术的影响,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的艺术手段,综合材料的介入弥补了传统陶瓷材料缺点的空白,增添了陶瓷材料的优势性,使这种艺术形态更为丰富鲜明。媒介... 伴随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大众主流艺术的影响,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的艺术手段,综合材料的介入弥补了传统陶瓷材料缺点的空白,增添了陶瓷材料的优势性,使这种艺术形态更为丰富鲜明。媒介的多样性是开启人们对艺术审美物感体验的新方面,综合材料的运用使这种物感审美迸发,并开启人们感性释放的新认知。本文通过对艺术家蔡国强陶艺作品的解读阐释,寻找在陶艺创作时综合材料使用的功能必要性与艺术家情感连接的艺术纯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陶艺 综合材料 美学
下载PDF
钟嵘的感物美学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健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4-101,共8页
钟嵘承接前人的“感物”话题 ,提出了“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的命题 ,同时 ,又论及四时感物及人生境遇、社会现实以及人的身体对人的灵魂的触动 ,认为是这种感物促使了诗人陈诗展义 ,长歌骋情。他的感物美学在注重自然感应的同时 ,又注... 钟嵘承接前人的“感物”话题 ,提出了“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的命题 ,同时 ,又论及四时感物及人生境遇、社会现实以及人的身体对人的灵魂的触动 ,认为是这种感物促使了诗人陈诗展义 ,长歌骋情。他的感物美学在注重自然感应的同时 ,又注重社会现实的感应 ,注重文学艺术创作感应之于社会现实的责任 ,同时 ,又不忽略文学艺术创作感应的审美价值。在钟嵘看来 ,感物的终极目的是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的超越 ,这是通过兴、比、赋来完成的 ,兴、比、赋是感物美学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嵘 美学 社会责任 文艺美学 人伦道德
原文传递
万物为师——袁晓岑先生的雕塑创作
20
作者 张仲夏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145-150,共6页
2015年是著名雕塑家、画家袁晓岑先生100周年诞辰。《万物为师——袁晓岑诞辰百年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其创作于50年代初的雕塑《母女学文化》足以代表新中国雕塑创作水平。袁晓岑先生一生以"万物为师",虚怀若谷,德艺双... 2015年是著名雕塑家、画家袁晓岑先生100周年诞辰。《万物为师——袁晓岑诞辰百年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其创作于50年代初的雕塑《母女学文化》足以代表新中国雕塑创作水平。袁晓岑先生一生以"万物为师",虚怀若谷,德艺双馨,作"大地之子",塑绘相承,相得益彰。在长期艺术探索中谨遵徐悲鸿先生教诲,继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理精髓,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循"六法"造型,吸收西方泥塑技法,将二者有机融合,为完成中国雕塑艺术的民族化问题做出卓越贡献,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晓岑 万物为师 美学 雕塑创作 民族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