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静物”之流与“存在”之思——论贾樟柯电影的现象学美学内蕴 |
王文斌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6 |
3
|
|
2
|
现象学派的美学方法 |
徐岱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
4
|
|
3
|
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简论 |
张永清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1 |
7
|
|
4
|
从思维方式看现象学美学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
董惠芳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5
|
从现象学美学到马克思主义文论——张永清教授访谈 |
赵禹冰
张永清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6
|
受众审美主体意识的悸动——微博的现象学美学解读 |
党超亿
张杰
|
《电影评介》
|
2014 |
2
|
|
7
|
胡塞尔与英加尔登——兼论现象学本质论、现象学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
倪梁康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3
|
|
8
|
现象学美学视角下英语美育教学活动设计 |
唐书哲
袁辉
|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
2022 |
6
|
|
9
|
超越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学科定位 |
李晓林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2
|
|
10
|
从意味到存在——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发展轨迹 |
程金海
|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3
|
|
11
|
爱情的悲歌,人性的彰显——英伽登现象学美学视角下卡顿与游坦之的人物价值比较 |
秦静
|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12
|
从实践论到现象学——论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趋势 |
郭勇健
|
《艺苑》
|
2010 |
3
|
|
13
|
论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 |
陈登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 |
6
|
|
14
|
论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 |
袁义江
郭廷坡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5 |
1
|
|
15
|
论英伽登现象学美学阅读理论的读者意识 |
吴舒婷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2016 |
1
|
|
16
|
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深度 |
董惠芳
刘燕
宋巍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17
|
关于现象学美学史分期的初步设想——从马里翁-亨利的还原观出发 |
方向红
黄子明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8
|
从纪实到象征——论王超电影的现象学美学内蕴 |
王文斌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9
|
现象学美学视阈下林黛玉的外貌描写 |
蔡艳山
|
《韶关学院学报》
|
2013 |
0 |
|
20
|
从敏感内敛到开放自由——浅析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美育上的差别 |
黎平辉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