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41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当代价值论美学的先声--黄药眠“美是评价”观点的学术史审视
1
作者 谭好哲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2期70-80,I0002,I0003,共13页
黄药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最初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与朱光潜、蔡仪等人美学观点的批判性对话与争鸣中提出了“美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评价”的观点。“美是评价”的观点将美学问题的研讨置于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 黄药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最初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与朱光潜、蔡仪等人美学观点的批判性对话与争鸣中提出了“美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评价”的观点。“美是评价”的观点将美学问题的研讨置于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论之上,以“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现象”的基本论断为理论逻辑前提,提出并阐发了美以人的存在而存在、“审美现象首先应从生活与实践中去找寻根源”、“美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的把握”三大理论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在当时占据主流形态的认识论美学范式笼罩之下发出了价值论美学研究的先声,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学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理论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药眠 中国当代 价值论 生活实践 美是评价
下载PDF
“美是那最耀显、最令人出神的”——论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美学的现象学阐释
2
作者 贺念 朱葵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6-47,共12页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来源于他对柏拉图美学的现象学阐释。针对柏拉图《理想国》中艺术与真的关系,海德格尔指出艺术并不处于与真的“分裂”关系之中,而是在指向存在之真时具有等级意义上的归属关系;进一步,海德格尔通过对《斐德若篇》...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来源于他对柏拉图美学的现象学阐释。针对柏拉图《理想国》中艺术与真的关系,海德格尔指出艺术并不处于与真的“分裂”关系之中,而是在指向存在之真时具有等级意义上的归属关系;进一步,海德格尔通过对《斐德若篇》中“美是那最耀显、最令人出神的”进行现象学阐释,指出美是“对存在之观照”(Seinsblick)的赢获和保持,因而是架接具体存在者的“显象”(Schein)与源初的“存在”(Sein)之间的桥梁。在重建美与真共属关系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其存在论的美学命题:“美是存在的耀显(Scheinen des Seins)”,美在于现象的自身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柏拉图 艺术 存在论
下载PDF
再论“美是什么”暨答问
3
作者 祁志祥 《艺术广角》 2024年第1期10-18,共9页
针对当下“美不可解”、美丑不分的审美乱象,祁志祥教授在对古今中外关于美的定义加以甄别比较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观点。他指出,美有三种基本的规定性,分别是愉快、价值和对象性。他的“乐感美学”学... 针对当下“美不可解”、美丑不分的审美乱象,祁志祥教授在对古今中外关于美的定义加以甄别比较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观点。他指出,美有三种基本的规定性,分别是愉快、价值和对象性。他的“乐感美学”学说,思想观点独到深刻,为我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辨别美丑义界,从快乐和价值两个维度从事美的欣赏和创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乐感
下载PDF
“美是什么”的命题究竟是真还是伪?——认知美学对新实践美学的回应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志宏 王博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1期121-125,共5页
认知美学认为"美是什么"命题的形成过程是反逻辑的,是个伪命题,因此无论哪个学派做出怎样的解答都不能成立。事物之所以美不是来自美本质,而是来自认知活动。在事物有利性的作用下,大脑中形成了相应于事物外形的知觉模式;知... 认知美学认为"美是什么"命题的形成过程是反逻辑的,是个伪命题,因此无论哪个学派做出怎样的解答都不能成立。事物之所以美不是来自美本质,而是来自认知活动。在事物有利性的作用下,大脑中形成了相应于事物外形的知觉模式;知觉模式对外连接着事物的形式,对内连接着情感。以知觉模式的建构为前提,人在非利害状态下由对事物形式的知觉而产生的愉悦感就是美感,引发美感的事物被称作美的事物。在"美是什么"命题的逻辑错误已被证明的情况下,美本质研究已经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了,应该即时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 美是什么 认知 新实践
下载PDF
美是情境教育的最高境界
5
作者 李吉林 《当代教育家(下半月)》 2023年第5期4-7,共4页
我已是当了外婆和奶奶的老人,但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儿童中间,自感仍然有一颗赤子之心。我很乐意敞开我的心扉与年轻人对话,并努力去感受他们生命里的蓬勃朝气。我想告诉年轻人,我心中追求的一个字,那就是“美”人虽老,心却不老。我像所... 我已是当了外婆和奶奶的老人,但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儿童中间,自感仍然有一颗赤子之心。我很乐意敞开我的心扉与年轻人对话,并努力去感受他们生命里的蓬勃朝气。我想告诉年轻人,我心中追求的一个字,那就是“美”人虽老,心却不老。我像所有的小孩一样,爱美,爱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追求美的境界。深感美的追求构筑了我的行为准则,渗透着我的人生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价值观 情境教育 蓬勃朝气 赤子之心 行为准则 最高境界 的追求 的境界
下载PDF
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兼论美学学科的道德形上形态 被引量:4
6
作者 劳承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9-139,共11页
"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第三批判由"美学—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家感到难以理解与把握。其实,康德在三... "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第三批判由"美学—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家感到难以理解与把握。其实,康德在三大批判中设计的两套原理:"构成性原理—范导性原理"与"决定的判断力—反省的判断力",把先验体系置于最高层面上统辖起来。其中"反省判断力"别具一格,处于先验体系最高的视点上,以"道德目的论/道德神学"的超感性存在与普遍立法—对形式感性立法,通向"美是道德的象征",并转折向下与感性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衔接起来,从而沟通"美学—目的论"(或"自由—自然"),使三大批判体系最后达到和谐统一。这便是"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和作用,亦是美学学科新形态的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是道德的象征 学科形态 感性 超感性 道德目的论
下载PDF
从“美是生活”到“生活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条主流线索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悦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59-66,共8页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真正历史起点,并非20世纪50、60年代那场著名的“美学大讨论”,而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主流命题。中国美学工作者们对“美是生活”命题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一方面抛弃了费尔巴哈思想的“自然性”倾向,另...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真正历史起点,并非20世纪50、60年代那场著名的“美学大讨论”,而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主流命题。中国美学工作者们对“美是生活”命题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一方面抛弃了费尔巴哈思想的“自然性”倾向,另一方面显现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性”思想的关联,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从而形成了三种对于“美是生活”的中国化阐释。然而,必须认识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美学具有某种不彻底性,他虽然在本质观上存有回到现实生活的取向,然而在具体问题上却仍未走出传统,这样就既没有也不可能一以贯之地解决美和生活的关系的美学难题,这与21世纪初叶方兴的“生活美学本体论”是迥然不同的。进入21世纪之后,当代中国“美学本体论”的发展正实现着一场创新。当前中国学界的新兴学者们,试图要超出实践美学及其各种后学的思维范式,再次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来重构美学,并将之视作中国美学未来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是生活 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 当代中国学史 范式转换
下载PDF
和谐美学的理论特征——《再论美是和谐》自序 被引量:3
8
作者 周来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0-81,共2页
和谐美学的理论特征———《再论美是和谐》自序周来祥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我在北京参加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编写工作时,在对大量感性材料的考察中,升华出“美是和谐”这一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并在《美学问题论稿》、《... 和谐美学的理论特征———《再论美是和谐》自序周来祥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我在北京参加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编写工作时,在对大量感性材料的考察中,升华出“美是和谐”这一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并在《美学问题论稿》、《论美是和谐》等书中作了初步的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是和谐 理论特征 和谐 古代素朴和谐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 近代对立的崇高 关系 抽象规定 方法论 现代主义艺术
下载PDF
蒋孔阳“美是多层累的突创”命题与中国当代美学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97,共7页
蒋孔阳的《美学新论》提出了“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命题。这一命题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意义,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主张美的生成论,反对美的预成论,把美放在实践中的审美关系中进行... 蒋孔阳的《美学新论》提出了“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命题。这一命题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意义,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主张美的生成论,反对美的预成论,把美放在实践中的审美关系中进行动态考察,颠覆了美学的静止观点理论;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主张美的多层累论,反对美的单一构成论,解构了美学的一成不变论;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主张美的量变到质变的突创论,反对美的生物进化论,拆卸了美学的自然生命论。这个命题坚持、丰富、发展了美学的辩证唯物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蒋孔阳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的命题,在百花齐放的学术讨论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美是多层累的突创 的生成论 的多层累论 的突创论
下载PDF
“美是和谐”渊源论兼论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学的贡献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凤媛 《北方论丛》 CSSCI 1996年第6期90-93,共4页
在世界美学史上,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了“美是和谐”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从而开创了毕达哥拉斯美学学派。他认为宇宙是按着数的和谐规律运动的,同时给美赋予了数的含义,以至使后来的众多的科学家都相信自然界是按着和谐优美的数学方... 在世界美学史上,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了“美是和谐”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从而开创了毕达哥拉斯美学学派。他认为宇宙是按着数的和谐规律运动的,同时给美赋予了数的含义,以至使后来的众多的科学家都相信自然界是按着和谐优美的数学方式设计的。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是和谐”这一命题的启发和引导下,后来的哲学家、美学家不断地发展、充实、扩大与完善这一命题,使它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即从原来研究宇宙的和谐发展到研究人的和谐,由原来的事物外部世界的联系推进到内在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达哥拉斯学派 美是和谐 渊源论 和谐与秩序 西方古典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西方 人与自然的和谐 江苏教育出版社 和谐规律
下载PDF
从“美是生活”到“深入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周扬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同庆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77-80,共4页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核心内容,周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在中国的接受者和推行者。“深入生活”论是周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论的继承与发展,但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和个人学力、价值取向等原...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核心内容,周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在中国的接受者和推行者。“深入生活”论是周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论的继承与发展,但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和个人学力、价值取向等原因,周扬的“深入生活”论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扬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是生活” “深入生活”
下载PDF
当代美学研究的力作——《再论美是和谐》讨论会综述
12
作者 杨维富 李启军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7年第2期92-96,共5页
当代美学研究的力作———《再论美是和谐》讨论会综述杨维富李启军1996年的晚秋,桂林依稀犹存桂花的馨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先生新著《再论美是和谐》出版发行座谈会于1996年11月20日在这里... 当代美学研究的力作———《再论美是和谐》讨论会综述杨维富李启军1996年的晚秋,桂林依稀犹存桂花的馨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先生新著《再论美是和谐》出版发行座谈会于1996年11月20日在这里召开。来自《中国文化报》、社会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是和谐 辩证思维方法 当代 周来祥 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实主义 马克思主义 文艺学 浪漫主义 讨论会
下载PDF
重评休谟的“美即快感”和桑塔耶纳的“美是客观化的快感”
13
作者 张玉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73-79,共7页
休谟的“美即快感”,用一种经验主义的错觉来探讨美的本质,把审美对象的美的属性归源于人的快感,这是一种因果倒置,以果定因的精神本体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美论。桑塔耶纳的“美是客观化的快感”,虽然注意到了美的客观性,但还是把美的本... 休谟的“美即快感”,用一种经验主义的错觉来探讨美的本质,把审美对象的美的属性归源于人的快感,这是一种因果倒置,以果定因的精神本体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美论。桑塔耶纳的“美是客观化的快感”,虽然注意到了美的客观性,但还是把美的本质归源于快感这种精神本原,因而同样是主观唯心主义美论。主观唯心主义美论,就是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意识、人的精神、人的快感。从根本上来看,主观唯心主义美论是错误的。新时期需防止主观唯心主义美论的死灰复燃,特别是要认清“美是客观化的快感”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评 休谟 即快感” 桑塔耶纳 美是客观化的快感”
下载PDF
美是人一生的追求
14
作者 姜桂海 姚刚乾 +1 位作者 王一洁 申勇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32-135,共4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生,是对美的追求的一生,学好各门基础知识,掌握专项技能,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贡献,实现自己个人的价值。
关键词 人生 奋斗成就人生 美是人一生的追求
下载PDF
对“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的解读
15
作者 银兴贵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9-61,共3页
"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是一个系统、发展、动态的审美范式,它以人的三重生命作为辩证逻辑起点,以人生命的精神的自由实现为最终目的。追求的层次不同,其精神实现就有所差异,有的生命,在这一层不美,但在另外的一层上... "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是一个系统、发展、动态的审美范式,它以人的三重生命作为辩证逻辑起点,以人生命的精神的自由实现为最终目的。追求的层次不同,其精神实现就有所差异,有的生命,在这一层不美,但在另外的一层上看起来却非常美,这取决于人对自己生命的掌控、追问方式的不同。三重生命表现出来的美,它们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共生,理归一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孝伦 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解读
下载PDF
论美是社会的最高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江德兴 楼健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16,22,共5页
美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是真与善的统一,因而也不是如康德所说的是感性与理性、自然与道德之间的中介。美是人的生命的自由流露和实现,是对真与善的超越,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当劳动是出于对丰富个性、全面的能力发展的渴望这种内在必... 美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是真与善的统一,因而也不是如康德所说的是感性与理性、自然与道德之间的中介。美是人的生命的自由流露和实现,是对真与善的超越,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当劳动是出于对丰富个性、全面的能力发展的渴望这种内在必然性时,就是在进行美的创造。遵循生命的自由呼唤,尽情地任由内在丰富本性的全面展现,就是美的规律。美作为社会的最高价值,引导社会确立以人为目的的价值目标,培养人们树立非功利导向的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本质 人的本质 社会文化 最高价值 最高存在方式
下载PDF
美本质研究将怎样终结——再论“美是什么”是伪命题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志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6,共6页
“美”概念作为名词并不含有可以直接指代的对象事物, 因此, 不具备名词的真正性质和内涵, 实际上具有的是代名词性。以此为前提而形成的“美本质”及“美是什么”的问题, 必然是虚空的伪命题。“美是对象化的情感”“美是价值”“美是... “美”概念作为名词并不含有可以直接指代的对象事物, 因此, 不具备名词的真正性质和内涵, 实际上具有的是代名词性。以此为前提而形成的“美本质”及“美是什么”的问题, 必然是虚空的伪命题。“美是对象化的情感”“美是价值”“美是生命”等说法虽有很大影响, 却都不符合逻辑。按原有命题方式和思路进行的研究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答案。从事实和逻辑出发, 论证该命题的不合理性, 代之以正确的新命题, 正是“美本质”研究的合理结局。美学研究应以“美概念表示什么”为第一命题, 以“审美活动的本质”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 概念 认知科学
下载PDF
“美是什么”命题辨伪──认知美学初论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志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93,共7页
"美是什么"命题的提出是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以美"理念"及"美本身"的存在为思想前提的。因此,该命题一经形成就内在地含有着美是一种实体存在的答案,误导美学研究两千多年。认知美学理论认为:只有... "美是什么"命题的提出是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以美"理念"及"美本身"的存在为思想前提的。因此,该命题一经形成就内在地含有着美是一种实体存在的答案,误导美学研究两千多年。认知美学理论认为:只有破除掉该命题的束缚,代之以"美概念表示什么"命题,才可使美学研究的思路获得解放;审美关系是在一般功利关系基础上转化而成的,其转化的关键因素,是人形成了新型的认知方式,可以对事物形象产生非功利的愉悦感觉。这种感觉被称之为"美"、形容为"美"。因此,美概念本是对主观感觉的表述,不是对任何实体性对象事物的指称,"美是什么"命题不能成立,"美本质"问题也不应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 发生 认知
下载PDF
美的特殊语义——美是有价值的五官快感对象和心灵愉悦对象 被引量:12
19
作者 祁志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3-150,共8页
在原始审美经验中,人们把引起愉快的对象称作"美"。其后,人们意识到对官能快感的过度追求会导致负面后果,进而将"美"限定为"有价值"的快感对象。快感对象的范围包括五觉快感对象的形式美和心灵愉悦对象... 在原始审美经验中,人们把引起愉快的对象称作"美"。其后,人们意识到对官能快感的过度追求会导致负面后果,进而将"美"限定为"有价值"的快感对象。快感对象的范围包括五觉快感对象的形式美和心灵愉悦对象的内涵美。美作为有价值的快乐对象,又表现为"幸福的东西""爱的对象""骄傲的对象"。这也从不同侧面说明了有价值的快乐对象是"美"的特殊语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快感 五官快感对象 心灵愉快对象 爱的对象
下载PDF
美是人的自由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感性升华 被引量:7
20
作者 谭容培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年第4期29-36,共8页
自由作为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的审美享受和审美创造的本质要求,具有最高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哪里存在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哪里就存在孕育美的情感和想象的土壤,就一定会结出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丰硕的物质之... 自由作为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的审美享受和审美创造的本质要求,具有最高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哪里存在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哪里就存在孕育美的情感和想象的土壤,就一定会结出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丰硕的物质之果和精神之果。审美反映旨在从现实中发现一种与人的自由本质发生某种联系的特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构成审美反映的起点,经主体的诗性直觉和精神生命的自由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生命活动 感性升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