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近世“义利之辨”的诠释理路:道之宜、羞恶、公利
1
作者 张晓明 《东疆学刊》 2023年第4期9-16,129,共9页
“义利之辨”既是儒家哲学的重要道德范畴,也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论题。日本近世“义利之辨”的诠释理路从原理性上克服了朱子学对“理”的依赖性,并用“道”取代“理”的原理性,表现为具有社会规范性质的“义”。“义”通过对“羞恶之心... “义利之辨”既是儒家哲学的重要道德范畴,也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论题。日本近世“义利之辨”的诠释理路从原理性上克服了朱子学对“理”的依赖性,并用“道”取代“理”的原理性,表现为具有社会规范性质的“义”。“义”通过对“羞恶之心”的阐发建构了与“耻”的联系,形成了适用于武家社会的道德规范,并从学理上承认了“利”内涵下公利的合理性。日本近世对“义利之辨”的哲学诠释超越了朱子学“重义轻利”范畴,体现了儒学日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异质性的本土思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义利之辨 道之宜 羞恶之心 公利
下载PDF
羞恶、义与正当--孟子“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详解及其理论内涵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乔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孟子"义"论的独特之处是把它与羞恶联系在一起,认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以往的诠释把踰羞恶(义)纳入恻隐(仁)之中,忽略了羞恶和义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独特内涵。通过在面对"嗟来之食"和"穿踰为盗&qu... 孟子"义"论的独特之处是把它与羞恶联系在一起,认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以往的诠释把踰羞恶(义)纳入恻隐(仁)之中,忽略了羞恶和义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独特内涵。通过在面对"嗟来之食"和"穿踰为盗"等事件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心有所同然"的设准,孟子显示和阐明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盖在孟子看来,情感的赞许或谴责(羞恶之心偏在谴责),这是道德区别和道德判断的根源,亦即社会上形成义与不义之普遍原则的基础。就此而言,孟子似乎表达了类似休谟的观点。孟子认为坚守羞恶之心之不喜为的底线,进而扩充羞恶之心于事事物物上,无为其所不为,则无所往而不为义。孟子经常把羞恶和义的讨论与食物、财物、职位、富贵等益品的取与以及出仕之道联系在一起,其义论蕴含有正当和权利的观念,以及非常鲜明的道义论的道德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羞恶 正当 道义论
下载PDF
“羞恶之心”与道德意识的来源 被引量:9
3
作者 倪梁康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32,共6页
文章依道德意识的来源,把道德意识分为所谓内在的、社会的和超越的三种;强调先天禀赋中的道德之根是最基本的东西,它不会随民族运会的变迁而变迁,当着社会伦理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道德要求,人们就会回归具内的自有的道德之根——其不虑而... 文章依道德意识的来源,把道德意识分为所谓内在的、社会的和超越的三种;强调先天禀赋中的道德之根是最基本的东西,它不会随民族运会的变迁而变迁,当着社会伦理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道德要求,人们就会回归具内的自有的道德之根——其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正是出于这种被孟子称其为“良知”、“良能”的依赖,作者试图论证“羞恶之心”甚至也能同“恻隐之心”一样构成他所推许的内在道德意识的先天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意识 羞恶之心 先天来源
下载PDF
孟子论“羞恶之心”
4
作者 许建军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34-36,共3页
“羞恶之心”是对于自身不善的羞耻心和憎恶感。作为“义之端”激发主体的自觉 ,直接促成主体改过迁善、发愤上进的行为 ,在道德实践中有着特殊意义。
关键词 孟子 羞恶之心” 中国 伦理学 道德情感
下载PDF
孟子“羞恶之心”对大学生道德培育的启示
5
作者 林桂泽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95-96,99,共3页
孟子用"羞恶之心"表明了道德的本源,朱熹解释为"羞,耻己之不善;恶,憎人之不善"。"羞恶之心"既是人性的发源地,又隐藏于人性之中,与道德建立了本心与行为的内外关系。由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历来是国人对... 孟子用"羞恶之心"表明了道德的本源,朱熹解释为"羞,耻己之不善;恶,憎人之不善"。"羞恶之心"既是人性的发源地,又隐藏于人性之中,与道德建立了本心与行为的内外关系。由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历来是国人对道德的要求,也符合当代的价值标准。因此,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应重在"育心",由内至外强化他们"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大学生 道德培育
下载PDF
宣扬“舍生取义”还是强调“人皆有羞恶之心”——再论《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
6
作者 刘奎玲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8年第1期3-4,共2页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历来作为一篇经典古文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其中,由"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提炼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舍生取...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历来作为一篇经典古文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其中,由"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提炼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舍生取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论点 羞恶之心 舍生取义
下载PDF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7
《农电管理》 2001年第5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羞恶之心 耻意识 羞耻感 人生之路 为人民服务 卑鄙的行为 人的心灵 弗洛伊德 道德价值观念 智力低下
下载PDF
略论“羞恶之心”
8
作者 伍晓明 《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3-55,F0003,共14页
孟子说羞恶之心是义之端。如果义就是在涉及他人时做应该做的事,问题就成为,什么才是应该的,谁来决定这一应该,如何决定这一应该。孟子认为,是由自己来决定这一应该,因为我从内心里就知道什么是应该的。此心即孟子所谓“羞恶之心”。羞... 孟子说羞恶之心是义之端。如果义就是在涉及他人时做应该做的事,问题就成为,什么才是应该的,谁来决定这一应该,如何决定这一应该。孟子认为,是由自己来决定这一应该,因为我从内心里就知道什么是应该的。此心即孟子所谓“羞恶之心”。羞恶之心可以通过人如何开始掩埋自己死去父母的一个虚构场景来具体分析。为此首先需要分析羞、愧、耻等关键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的联系方式。在这些准备性的分析之后,丧葬的起源将被显示为是伦理的,而非自然的或血缘的。因此,孟子在关于丧葬如何开始的虚构中与他的良知良能说矛盾。义源于人的羞恶之心,而羞恶之心只在我面对他人之时涌现。羞恶之心推动我在面对他人之时要对得起和对得住他人。然而,如何对得起和对得住却还没有先天的道理,没有给定的规范,因此自己才必须作出决定,而支配决定的唯一因素就是自己所面对的他人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他人
原文传递
关于“羞恶之心”的伦理现象学思考 被引量:11
9
作者 倪梁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3-119,共7页
关于羞感及其与道德之关联的思考,在中外思想史上总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似乎从未有人考虑过建立“羞恶伦理学”的可能性。我们通过对羞耻、身体与道德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些思考,以及近年来对道德意识三个来源问题的现象学描述分析,来进行... 关于羞感及其与道德之关联的思考,在中外思想史上总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似乎从未有人考虑过建立“羞恶伦理学”的可能性。我们通过对羞耻、身体与道德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些思考,以及近年来对道德意识三个来源问题的现象学描述分析,来进行这样一个尝试:确定羞感中的天性因素,以此从自然主义伦理学或本性伦理学的角度来进行道德奠基。这种观察与分析所达致的结论是:其一,人的本性中显然包含着天生的羞愧能力;其二,羞愧中也包含后天的纳入因素;其三,“恻隐之心”与“羞恶之心”构成内在道德意识的两个重要来源,前者关系到一种先天的道德实能,后者关系到一种先天的道德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 伦理 现象学 道德基础
原文传递
论孟子的“义”思想
10
作者 熊太莎 《哲学进展》 2024年第8期1924-1930,共7页
“义”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爱的思想,由不忍人之心的本心出发,开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四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端绪,是人本就有之,进而论证了人性本善,建立了以善心、善... “义”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爱的思想,由不忍人之心的本心出发,开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四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端绪,是人本就有之,进而论证了人性本善,建立了以善心、善性为根据的“义”论。值得注意的是,孟子的“义”是与羞恶之心、人路联系在一起,其认为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义”是人应该走的正道,从这两个方面丰富了义的内涵。且孟子在与告子的辩论中指出了仁义内在于人的本心指导人的身心行动,进而提出了成圣成贤的修养功夫,主张人应居仁由义,扩充涵养本心,养浩然之气,如此人人皆可达到尧舜的圣人境界,国家也能实现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Righteousness”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Mencius’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s the inheritor and promoter of Confucianism, Mencius inherited Confucius’s idea of benevolence, starting from the heart of the unbearable heart, and opened the four hearts of compassion, shame, resignation, and right and wrong.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Mencius’ “righteousnes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heart of shame and the way of man, and he believes that the heart of shame is the origin of “righteousness”, and “righteousness” is the right path that people should take, which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righteousness from these two aspects. In the debate with Gaozi, Mencius pointed out that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lie in the human heart to guide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action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of sanctification and sage, advocating that people should live in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expand and cultivate their own hearts,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Haoran, so that everyone can reach the realm of Yao Shun’s sage, and the country can also achieve a beautiful picture of political clarity and people living and working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羞恶之心 人路
下载PDF
《鱼我所欲也》教学三问
11
作者 袁民明 曾军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4期72-74,共3页
《鱼我所欲也》中,“义”的内涵有三次由浅及深的发展变化,即由“义之端”至义的扩充,再到义与道德理性的相辅相成。这也是该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可以“为何舍鱼而取熊掌”“为何不食嗟来之食”“为何万钟于我何加焉”三... 《鱼我所欲也》中,“义”的内涵有三次由浅及深的发展变化,即由“义之端”至义的扩充,再到义与道德理性的相辅相成。这也是该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可以“为何舍鱼而取熊掌”“为何不食嗟来之食”“为何万钟于我何加焉”三问来引导教学,促进学生理解“义”的三层内涵,以及“义”为何重于“生”,思考舍生取义精神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落实该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
下载PDF
朱子论羞恶
12
作者 陈来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1期38-48,共11页
按朱子哲学体系,义与仁礼智一样,属于性之理。未发之性发见则为情,仁之发为恻隐,义之发为羞恶,恻隐、羞恶属于已发之情。四德之性虽属未发,但通过四端而时时发见,如性中有义之理,见非义之事而发为羞恶。羞恶是人面对不善可恶之事所发的... 按朱子哲学体系,义与仁礼智一样,属于性之理。未发之性发见则为情,仁之发为恻隐,义之发为羞恶,恻隐、羞恶属于已发之情。四德之性虽属未发,但通过四端而时时发见,如性中有义之理,见非义之事而发为羞恶。羞恶是人面对不善可恶之事所发的情感,是以性中之义为根源的。羞恶之心是性中"义"之理在面对恶(可羞、可恶、不美、不好底事)时产生的发见。就四端之发而言,朱子认为在人的实际生活中,四端之发有偏差。以义之发来说,当羞恶而不羞恶,不当羞恶而羞恶,这类现象相当普遍,故恻隐等四端有不中节者。不中节的恻隐是恶,不中节的羞恶是恶,而不是善,只有中节的恻隐羞恶才是善。这样一来,使得理学对四端的现象学分析就细致多了,也合乎道德实践的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羞恶 道心
原文传递
羞恶之心辨析——耻感、羞感和罪感 被引量:4
13
作者 姚育松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48,共9页
以羞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别来推定重视"面子"的中国道德观缺乏自律,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道德观赖以为基础的"羞恶之心"其实是耻感,而耻感是羞感和罪感的双重迭加。以儒学为旨,可知耻感即是羞恶之心,它出于恻... 以羞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别来推定重视"面子"的中国道德观缺乏自律,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道德观赖以为基础的"羞恶之心"其实是耻感,而耻感是羞感和罪感的双重迭加。以儒学为旨,可知耻感即是羞恶之心,它出于恻隐之心,并可明确其萌发历程为:由不忍→将他者投射到自我心象→意识到对他者负有伦理责任。由于耻感非羞感,故以西方思想论羞感来理解羞恶之心,也就难以说明羞恶之心是道德本体,以及为仁与义的结合。最后,透过王船山的释义可以发现,耻感的扩充历程,即是孟子所言的"养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感 罪感 耻感 羞恶之心 养气
原文传递
羞恶之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友德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0年第11期14-,共1页
关键词 历史教材 羞恶之心 中学教学
原文传递
“羞恶之心”与道德之源——兼论孟子人性善的自我捍卫机制
15
作者 云龙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31,共11页
"羞恶之心"在孟子思想中同"恻隐之心"一道,构成着人之道德情感的本源根据,乃本心之一体两面。儒家的羞耻心并非植根于"同情",而是一种"通情",因而,"羞恶之心"的立足点既非利他主义,... "羞恶之心"在孟子思想中同"恻隐之心"一道,构成着人之道德情感的本源根据,乃本心之一体两面。儒家的羞耻心并非植根于"同情",而是一种"通情",因而,"羞恶之心"的立足点既非利他主义,亦非利己主义,而是一种建立在"通感"基础上的、非对象性的"痛感"体验感受。"羞恶之心"作为人的道德本源性力量,本具先天性与固有性的特点,后天的礼乐教化在本质上乃是先天"羞恶之心"的外化显现形式。"羞恶之心"的这些特征为儒学中的德性自足论与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成了人性本善的自我捍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道德本源 孟子 恻隐之心 人性本善
原文传递
羞恶之心不可无
16
作者 柳成行 《人民公安》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31,共1页
羞恶之心不可无柳成行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乐省公安机关,反腐败斗争也领风气之光,“伏虎”捷音频传.1992年,原英德县公安局局长张文列因严重贪赃枉法被判处死刑,轰动一的;一年多之后,原惠州南公安局局长洪永林又以重大受贿... 羞恶之心不可无柳成行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乐省公安机关,反腐败斗争也领风气之光,“伏虎”捷音频传.1992年,原英德县公安局局长张文列因严重贪赃枉法被判处死刑,轰动一的;一年多之后,原惠州南公安局局长洪永林又以重大受贿罪落入法网,此“虎”的“吨位”比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判处死刑 英德县 柳成行 改革开放前沿 受贿数额 广乐 以人为镜 知耻 路易十三
原文传递
尊崇教育的本心
17
作者 高德胜 《中小学德育》 2023年第12期1-1,共1页
对教育本心的发现古已有之。儒家主流的性善论,其实就是正面教育的人性根基。孔子讲“天生德于予”,将“德”视为“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修德”(修己、修身)就是对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德性的养与育。孟子讲“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 对教育本心的发现古已有之。儒家主流的性善论,其实就是正面教育的人性根基。孔子讲“天生德于予”,将“德”视为“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修德”(修己、修身)就是对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德性的养与育。孟子讲“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教育所要做的,不是在“四端”之外去开辟什么新的内容,而是将人本身已经有的这“四端”扩而从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是非之心 恭敬之心 四端 本心 性善论 修己 正面教育
下载PDF
很重要的四颗心
18
作者 《格言(校园版)》 2023年第23期46-51,共6页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译文同情心是仁德的开端,羞耻心是义举的开端,辞让心是礼法的开端,是非心是智慧的开端。人有这四...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译文同情心是仁德的开端,羞耻心是义举的开端,辞让心是礼法的开端,是非心是智慧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拥有四肢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羞恶之心 是非之心 羞耻心 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 同情心 开端 辞让之心
下载PDF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问题检视与完善--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统计数据为分析样本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伟 郑自飞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8-125,共8页
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统计数据来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践运行面临着“精准帮教”与附条件不起诉质量全面提升的现实冲突,以及对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片面解读和实践困境。究其根源,该制度以教育刑为理论根基... 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统计数据来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践运行面临着“精准帮教”与附条件不起诉质量全面提升的现实冲突,以及对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片面解读和实践困境。究其根源,该制度以教育刑为理论根基,过分信赖和推崇教育刑理念对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效果。因此,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应以重新融入性羞恶理念为基石,坚守涉罪未成年人再社会化目标的同时,在过程中对涉罪未成年人施加必要的善意的社会羞恶。将社区矫正作为重新融入性羞恶理念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的具体实践机制,具有现实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条件不起诉 精准帮教 教育刑 重新融入性羞恶 社区矫正
下载PDF
孟子义利思想新诠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积顺 《管子学刊》 1997年第1期14-19,共6页
孟子义利思想新诠高积顺孟子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出入于稷下学宫,游说于君王诸侯,甚至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威风凛凛,声名显赫。汉代以后又被封为“亚圣”,排位仅次于孔子,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儒家重要人物,影响中国几千... 孟子义利思想新诠高积顺孟子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出入于稷下学宫,游说于君王诸侯,甚至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威风凛凛,声名显赫。汉代以后又被封为“亚圣”,排位仅次于孔子,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儒家重要人物,影响中国几千年。当那场“与传统彻底绝裂”的“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利思想 《孟子》 重义轻利 “义” 统治者 客观行为 羞恶之心 为一定行为 系列范畴 义利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