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尧麦16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7
1
作者 史晓芳 仇松英 +3 位作者 史忠良 谢福来 高炜 宋立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7-365,共9页
为确定高产小麦尧麦16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营养生长期缩短,成熟期却不推迟。同一播期下,播量对小麦生育进程无影响;早播增加... 为确定高产小麦尧麦16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营养生长期缩短,成熟期却不推迟。同一播期下,播量对小麦生育进程无影响;早播增加冬前至拔节期总茎数,而对生育后期总茎数无影响。增加播量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时期总茎数;随着播期推迟,同一播量水平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降低。相同播期下,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随播量的增加而递增;相同播量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叶面积指数降低。小麦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先升高后下降,在抽穗期达到最大。随着播量增加,产量和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与播量相比,播期对尧麦16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较大。尧麦16的最佳播期为10月7日,播量为300×10~4粒·hm^(-2);9月27日至10月2日播种,播量为225×10~4粒·hm^(-2),10月12日至10月17日播种,播量为375×10~4粒·hm^(-2),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尧麦16 播期 播量 群体性状 产量结构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3
2
作者 刘万代 陈现勇 +1 位作者 尹钧 杜沛鑫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4-469,共6页
为给豫麦49—198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栽培措施,设置播期和密度各3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期和密度变化可以调控群体性状,最高群体茎数随播期推迟和种植... 为给豫麦49—198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栽培措施,设置播期和密度各3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期和密度变化可以调控群体性状,最高群体茎数随播期推迟和种植密度减小而下降,早播(10月5日)的最终成穗数较少;最大叶面积指数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孕穗后早播的叶面积指数衰减较快;就花后干物质积累而言,播期间适播(10月12日)〉晚播(10月19日)〉早播(10月5日)。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并且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期。3个播期中,适播的产量显著高于早播,但与晚播的差异不显著;密度间以中密度(1957Y/ha)产量最高,低密度(120万/ha)最低,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但中密度与高密度(270万/ha)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根据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豫麦49—198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9.5和干物质积累量21000kg/ha左右时,籽粒产量可以突破9000kg/ha,相对应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为10月中旬和195万~270万/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种植密度 群体性状 籽粒产量
下载PDF
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0
3
作者 王夏 胡新 +3 位作者 孙忠富 杜克明 宋广树 任德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70-176,共7页
为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种植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河南省商丘市进行了不同品种(‘矮抗58’和‘豫农949’)、不同播期(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10月27日和11月3... 为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种植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河南省商丘市进行了不同品种(‘矮抗58’和‘豫农949’)、不同播期(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10月27日和11月3日)和不同播量(60kg/hm2、120kg/hm2和180kg/hm2)3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矮抗58’比‘豫农949’产量高597.30kg/hm2;半冬性品种‘矮抗58’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6日,弱春性品种‘豫农949’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20日,10月20日以后随播期推迟小麦产量显著下降;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播期下以60~120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10月27日、11月3日播期下以120~180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通过对播种期和密度的组合分析,2个品种的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上旬,播量60~120kg/hm2较为适宜。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小麦全生育期缩短,但缩短天数少于播期推迟天数,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不大;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品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播期、播期与密度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小麦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萍 魏建军 +3 位作者 张东升 王宝驹 刘军 刘建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2-1207,共6页
为了给滴灌冬小麦种植选择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两个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27号为材料,设置2个播期(9月27日和10月7日)和3个播量(150、225和300kg·hm-2),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的群体性状、产量以及... 为了给滴灌冬小麦种植选择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两个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27号为材料,设置2个播期(9月27日和10月7日)和3个播量(150、225和300kg·hm-2),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的群体性状、产量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总茎数、返青后总茎数、成熟期收获穗数和主茎穗比重均随播量的增大而增加,且不同播量间差异显著;播期推迟,出苗数、冬前总茎数和返青后总茎数均降低。各处理均在孕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且孕穗后10月7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下降比较慢。适当晚播有利于花后同化物和花前贮藏同化物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播期和播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影响显著性,在10月7日播种、播种量为225kg·hm-2处理下产量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小麦 播期 播量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对冬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向前 杜世州 +3 位作者 曹承富 乔玉强 赵竹 张耀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7,共7页
为给淮北小麦选择适宜的播期,以冬小麦半冬偏冬性品种烟农19和半冬性品种皖麦52为材料,研究了播期(10月3日、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4日、10月31日和11月7日)对小麦群体干物重、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和产量的影响。结... 为给淮北小麦选择适宜的播期,以冬小麦半冬偏冬性品种烟农19和半冬性品种皖麦52为材料,研究了播期(10月3日、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4日、10月31日和11月7日)对小麦群体干物重、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群体干物重、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皆以10月10日和17日播种时最高,其次为10月3日和24日播种。正常播种(10月10日)和适度晚播(10月17日)可以改善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其中10月10日播种时烟农19的Fo、Fm、Fv/Fm、qP、ETR和ΦpsII分别比10月3日和11月7日播种的增加了8.5%、7.9%、3.0%、38.1%、15.9%、16.9%和21.1%、33.3%、6.9%、73.0%、67.6%、62.0%。10月10日和17日播种时烟农19和皖麦52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容重和产量皆高于其他播期,并与11月7日播种处理差异显著。因此10月10日至10月17日可作为淮北地区半冬性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群体性状 叶绿素荧光 产量
下载PDF
早熟型冬小麦群体性状及产量对氮磷肥和种植密度的响应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孝成 石书兵 +8 位作者 赵广才 常旭虹 王德梅 陶志强 杨玉双 王美 郭明明 亓振 王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52-758,共7页
为确定早熟型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在高肥力田达到最佳群体质量时合理的氮磷肥施用量和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4个氮磷肥施用量水平,分别为N120P96(纯氮120kg·hm^(-2)、P_2O_5 96kg·hm^(-2))、N_(180)P_(1... 为确定早熟型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在高肥力田达到最佳群体质量时合理的氮磷肥施用量和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4个氮磷肥施用量水平,分别为N120P96(纯氮120kg·hm^(-2)、P_2O_5 96kg·hm^(-2))、N_(180)P_(144)(纯氮180kg·hm^(-2)、P_2O_5 144kg·hm^(-2))、N240P192(纯氮240kg·hm^(-2),P_2O_5 192kg·hm^(-2))、N_(300)P_(240),(纯氮300kg·hm^(-2)、P_2O_5 240kg·hm^(-2));副区设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D180(180万株·hm^(-2))、D240(240万株·hm^(-2))和D300(300万株·hm^(-2)),研究了氮磷肥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降低;种植密度的增加提高了成熟期群体总茎数和单位面积穗数,而千粒重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N180P144至N_(300)P_(240),范围内,同一施肥条件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早熟品种中麦8号在种植密度180万株·hm^(-2)、施纯氮120kg·hm^(-2)和P_2O_5 96kg·hm^(-2)的条件下,产量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磷肥 种植密度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密度对超早熟短季抗虫棉群体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唐光雷 李存东 +2 位作者 孙传范 刘连涛 李东晓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1,共6页
本试验以超早熟短季抗虫棉"546系"为材料,在冀中地区不同播期(播期Ⅰ:5月20日、播期Ⅱ:6月2日、播期Ⅲ:6月14日)和密度(低密度:12万株/hm2、中密度:15万株/hm2、高密度18万株/hm2)处理下进行了群体性状相关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本试验以超早熟短季抗虫棉"546系"为材料,在冀中地区不同播期(播期Ⅰ:5月20日、播期Ⅱ:6月2日、播期Ⅲ:6月14日)和密度(低密度:12万株/hm2、中密度:15万株/hm2、高密度18万株/hm2)处理下进行了群体性状相关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随播期推迟和种植密度降低,群体果枝数均明显降低,播期Ⅲ各密度处理有效果枝数只相当于播期Ⅰ的1/2至1/3。(2)随着播期推迟,各时期群体总花蕾数均明显降低,尤以播期Ⅲ下降幅度大。(3)播期Ⅰ各密度吐絮期群体有效铃数差异不明显,播期Ⅱ中密度处理最高,播期Ⅲ高密度处理最高。(4)适当提高种植密度能够有效减弱晚播对干物质积累的不利影响。然而,播期Ⅲ群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在盛铃后明显落后于另两个播期。(5)群体生殖体干物重受播期及密度影响较为明显,播期Ⅲ在盛铃期群体生殖体干物质积累大幅度低于播期Ⅰ和播期Ⅱ。(6)各播期叶面积指数动态大体表现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然而盛铃期开始密度间差异已不明显,播期Ⅲ盛花期之后叶面积指数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前两个播期。研究结果为该类型品种(系)示范推广和生长调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季抗虫棉 播期 密度 群体性状
下载PDF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新品种鄂麦596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董静 李梅芳 +3 位作者 许甫超 葛双桃 王贤智 李龙甫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62-1566,共5页
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播期对鄂麦596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播期对群体分蘖消长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处理灌浆进程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密度对灌浆特性影响较小,播期对灌浆特性影响较大。密度对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有极显著的影响,... 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播期对鄂麦596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播期对群体分蘖消长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处理灌浆进程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密度对灌浆特性影响较小,播期对灌浆特性影响较大。密度对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播期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密度与播期的互作效应对产量和3个构成因素的影响都不显著。密度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密度为225万/hm2的产量最高,且产量3因子较协调。播期间产量差异显著,鄂麦596平均公顷产量以11月3日播种的最高,但与11月11日播种的无显著差异。春季反常低温导致前两期穗粒数下降是播期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综合试验结果认为,密度以195万~225万/hm2为宜;播期根据当地气候适当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密度 播期 群体性状 灌浆特性 产量构成因素
下载PDF
播期与移栽期配置对机插水稻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宇 吕小红 +3 位作者 李旭 隋鑫 任海 付立东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8-82,共5页
为完善盘锦稻区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探讨机插秧高产适宜播期与移栽期,以盐丰47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设置不同播期与移栽期配置,测定其对机插水稻群体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为4月18日、移栽期为5月1... 为完善盘锦稻区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探讨机插秧高产适宜播期与移栽期,以盐丰47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设置不同播期与移栽期配置,测定其对机插水稻群体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为4月18日、移栽期为5月19日,播期为4月18日、移栽期为5月24日,播期为4月11日、移栽期为5月19日的处理,秧苗个体健壮、叶面积指数适宜、干物质积累量较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每穗粒数适中,进而显著增加了群体总颖花量,且千粒质量也较高,因此理论产量、实际产量都较高,其中播期为4月18日、移栽期为5月19日的处理4产量最高,为11.7 t/hm^2,比处理5、1、2、6、9、8、3、7分别高4.74%、6.95%、9.96%、13.36%、15.26%、17.94%、19.02%、33.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移栽期 机插水稻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播量与穴距配置对机插水稻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宇 隋鑫 +3 位作者 李旭 吕小红 任海 付立东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64,共4页
为完善盘锦稻区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探讨机插秧高产适宜播量与穴距,以盐丰47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设置不同播量与穴距配置,测定其对机插水稻群体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为100 g/盘、穴距为18 cm,播... 为完善盘锦稻区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探讨机插秧高产适宜播量与穴距,以盐丰47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设置不同播量与穴距配置,测定其对机插水稻群体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为100 g/盘、穴距为18 cm,播量为120 g/盘、穴距为21 cm,播量为80 g/盘、穴距为14 cm这3个处理,本田群体生长量适宜,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产量较大,实际产量较高;其中,播量为100 g/盘、穴距为18 cm的处理5产量最高,为11.41 t/hm2,比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分别高4.51%、6.75%、18.24%、5.89%、12.81%、9.23%、3.44%、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量 穴距 机插水稻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渭北旱作区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贾丽娜 张俊丽 +4 位作者 卢超 高红兵 刘滔 王昀 薛菁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7期15-19,共5页
为筛选渭北旱作区主栽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设置梯度种植密度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铜麦6号’‘、长航一号’2个小麦品种的生育时期、群体性状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时期无明显影响;随种植... 为筛选渭北旱作区主栽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设置梯度种植密度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铜麦6号’‘、长航一号’2个小麦品种的生育时期、群体性状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时期无明显影响;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成穗率先增后降,330×104株/hm^2时成穗率最高;4个种植密度对小麦穗数影响明显,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铜麦6号’在种植密度为33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389.50 kg/hm^2‘,长航一号’在种植密度为39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531.20 kg/hm^2,但270×104~390×104株/hm^2种植密度下,各小麦品种间产量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结合生育时期、成穗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揭示330×104株/hm^2是2个小麦品种在渭北旱作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群体性状 产量 渭北旱作区
下载PDF
齿瓣石斛群体性状的变异及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伍淳操 明兴加 +3 位作者 赵纪峰 王昌华 张植玮 刘翔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4期46-51,共6页
探索齿瓣石斛群体变异情况,为生产和育种提供参考。选择齿瓣石斛人工仿野生栽培1~3年的基地6个,每个基地随机选择3个样点,每样点面积2m2,统计6个主要变异类型的植株数;每个变异类型统计茎长、茎粗、茎节数、单条鲜重、叶长、叶宽、长... 探索齿瓣石斛群体变异情况,为生产和育种提供参考。选择齿瓣石斛人工仿野生栽培1~3年的基地6个,每个基地随机选择3个样点,每样点面积2m2,统计6个主要变异类型的植株数;每个变异类型统计茎长、茎粗、茎节数、单条鲜重、叶长、叶宽、长宽比、叶面积;采用SPSS软件对不同类型齿瓣石斛性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齿瓣石斛狭叶粗壮型所占比例最高,血草型最少;铁线草的茎长、茎节数最大,显著高于血草型(P<0.05)和紫鞘粗壮型(P<0.05);宽叶粗壮型的茎粗和单条鲜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叶长、叶宽、叶面积上,宽叶粗壮型、狭叶粗壮型、紫鞘粗壮型分列前三位,属于大叶类型,与血草型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齿瓣石斛主要群体性状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以单条鲜重和叶面积变异程度最大;在齿瓣石斛育种工作中,可以尝试集中考察能反映齿瓣石斛综合性状的茎长和茎粗这2个植物学性状指标,以提高齿瓣石斛新品种选育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石斛属 齿瓣石斛 群体性状 变异
下载PDF
黄连群体性状变异类型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东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8-560,共3页
目的 为黄连 Coptis chinensis群体改良提供初步依据。方法 对恩施太山庙药材场黄连栽培群体单株性状进行调查 ,测量数据用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 划分了 6种变异类型 ,各类型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结论 应对黄连群体中不同类型实... 目的 为黄连 Coptis chinensis群体改良提供初步依据。方法 对恩施太山庙药材场黄连栽培群体单株性状进行调查 ,测量数据用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 划分了 6种变异类型 ,各类型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结论 应对黄连群体中不同类型实施选择 ,以达到对群体的初步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群体性状 变异类型 遗传变异系数
下载PDF
杂交中籼协优57群体性状与氮密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之埙 黄仲青 +2 位作者 李奕松 罗志祥 施伏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0年第2期162-163,166,共3页
试验结果表明 :杂交中籼协优 5 7群体性状及产量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而异。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两因素的交互效应大于因子简单效应之和 ,其作用极显著地影响着群体性状量的变动。处理组合的平均穗谷重、穗数和稻谷产量的变幅依次为 2 .60... 试验结果表明 :杂交中籼协优 5 7群体性状及产量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而异。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两因素的交互效应大于因子简单效应之和 ,其作用极显著地影响着群体性状量的变动。处理组合的平均穗谷重、穗数和稻谷产量的变幅依次为 2 .60~ 3 .91g、2 3 0~ 3 0 1个 /m2 和 811.9~ 9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交中籼 群体性状 协优57 密度 氮肥
下载PDF
安麦1241和安麦9号群体性状及产量构成对不同密度的响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薛志伟 杨春玲 +3 位作者 宋志均 薛鑫 周其军 贠超 《中国种业》 2018年第11期53-56,共4页
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安麦1241、安麦9号和周麦18为主处理,以种植密度180万/hm^2、240万/hm^2和300万/hm^2为副处理进行随机区组排列,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麦1241和安麦9号产量三要素在种植密... 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安麦1241、安麦9号和周麦18为主处理,以种植密度180万/hm^2、240万/hm^2和300万/hm^2为副处理进行随机区组排列,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麦1241和安麦9号产量三要素在种植密度180万/hm^2、240万/hm^2的表现优于300万/hm^2。小麦株高越冬期和返青期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单株分蘖数越冬期和拔节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同一密度下,安麦1241和安麦9号单株分蘖数高于周麦18,株高则相反。安麦1241和安麦9号在种植密度180万/hm^2产量最高,300万/hm^2产量最低;同一密度下,安麦1241和周麦18的产量显著高于安麦9号,安麦1241和周麦18的产量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麦1241 安麦9号 密度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群体性状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容柏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1991年第2期49-54,共6页
本文研究了广西普通野稻和药用野稻群体的28项形态性状、16项色素性状和20项数量性状,所得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稻群体是以基本野生类型为主体,同肘也包含部分多样性的中间类型;基本型为多年生,性状较稳定一致;中间型多年生和弱多年生,... 本文研究了广西普通野稻和药用野稻群体的28项形态性状、16项色素性状和20项数量性状,所得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稻群体是以基本野生类型为主体,同肘也包含部分多样性的中间类型;基本型为多年生,性状较稳定一致;中间型多年生和弱多年生,变异方向和程度各异.药用野稻群体性状稳定一致,同属一种类型.两个野稻种的性状,依其在群体中的变异频率,似可分为稳定、较稳定和易变三类.本文还讨论了普通野稻的归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群体性状 分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扬辐麦4号产量结构及群体性状的影响
17
作者 张容 何震天 +2 位作者 陈士强 王建华 陈秀兰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50-54,共5页
以小麦新品种扬辐麦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4个氮肥用量和4个种植密度,分析其对扬辐麦4号产量结构和群体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扬辐麦4号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在中低种植密度条件下,穗数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 以小麦新品种扬辐麦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4个氮肥用量和4个种植密度,分析其对扬辐麦4号产量结构和群体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扬辐麦4号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在中低种植密度条件下,穗数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较高种植密度条件下,穗数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氮肥用量为240kg·hm-2,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时扬辐麦4号产量最高,穗数最多;4)成熟期茎蘖数和干物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用量 种植密度 产量结构 群体性状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易媛 马红勃 +5 位作者 王静 张会云 赵娜 朱雪成 张娜 刘东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21,共9页
为明确淮北麦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不同播期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以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为材料,设置适期播种(10月10日)和晚播(10月25日)2个播期,每个播期下设常规播量(D1,适期播种为120 kg/hm~2,晚播为180 kg/hm~2)、1.25... 为明确淮北麦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不同播期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以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为材料,设置适期播种(10月10日)和晚播(10月25日)2个播期,每个播期下设常规播量(D1,适期播种为120 kg/hm~2,晚播为180 kg/hm~2)、1.25倍常规播量(D2)和1.5倍常规播量(D3)3个播量,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质量、粒质量叶比和收获指数;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冬前茎蘖数、最大茎蘖数、穗数、叶面积指数和总结实粒数有补偿作用,但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粒质量叶比、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降低。与徐麦41相比,多穗型品种徐麦40具有较强的茎蘖成穗能力,较高的成穗率和总结实粒数,但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较低。与适期播种相比,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多穗型品种徐麦40产量仍可维持在适期播种水平,而大穗型品种徐麦41则减产较多。适期播种条件下,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适宜播量分别为120 kg/hm~2和150 kg/hm~2;晚播条件下,2个品种均以播量180 kg/hm~2为宜。综上,多穗型品种徐麦40具有较强的茎蘖成穗能力和较高的成穗率,晚播条件下,由于增加播量对穗数的促进作用大于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降低作用,故产量仍可维持适期播种条件下水平,说明该品种播期弹性较大,可适应生产上极端天气导致的播期推迟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播量 产量 多穗品种 大穗品种 群体性状
下载PDF
播量对淮北地区旱茬小麦产量及群体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冬冬 李必忠 +5 位作者 张军 安礼政 张永进 刘忠红 葛梦婕 方书亮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0期88-92,共5页
为探讨淮北地区适播期小麦超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系淮麦4046和弱春性小麦品种淮麦40为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设112.5、150.0、187.5 kg/hm 23个播量水平,研究播量对旱茬小麦产量和群体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 为探讨淮北地区适播期小麦超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系淮麦4046和弱春性小麦品种淮麦40为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设112.5、150.0、187.5 kg/hm 23个播量水平,研究播量对旱茬小麦产量和群体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加,小麦株高、穗数均呈递增趋势,而每穗粒数、千粒质量均降低,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增加播量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期群体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且拔节前叶面积指数也较高。适宜播量下对应小麦超高产(>9750 kg/hm^2)群体的产量构成与群体性状特征:穗数(660±60)万穗/hm^2,每穗粒数>35粒,千粒质量>43 g,茎蘖成穗率>45%;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2.5、4~5、7~8、6~7,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21000 kg/hm 2,粒叶比>13.5 mg/cm^2,收获指数>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量 超高产 群体性状 产量 淮北地区
下载PDF
糯玉米鲜穗采收期主要群体性状分析
20
作者 赵益强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3期8-11,共4页
糯玉米群体的双穗率、空秆率、倒伏率、穗位高等主要群体性状均受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显著影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糯玉米双穗率显著降低、空秆率明显增加、倒伏率极显著提高、穗位高有所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糯玉米双穗率先增后降、空... 糯玉米群体的双穗率、空秆率、倒伏率、穗位高等主要群体性状均受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显著影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糯玉米双穗率显著降低、空秆率明显增加、倒伏率极显著提高、穗位高有所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糯玉米双穗率先增后降、空秆率显著增加、倒伏率明显增大、穗位高表现一定的增加趋势;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主要群体性状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效应;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除种植密度与双穗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量与穗位高的相关性不显著外,种植密度、施氮量与糯玉米主要群体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施氮量 糯玉米 群体性状 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