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发性群体暴力活动的多主体建模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鹏 陈建国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7-381,共5页
在一些由突发性事件所引发的群体性暴力活动中,群体行为的失稳和失控是人群从聚集状态向群体性暴力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据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相关社会学理论,总结了群体性暴力活动形成和发展的三个主要动力性因素─群体愤怒、谣言... 在一些由突发性事件所引发的群体性暴力活动中,群体行为的失稳和失控是人群从聚集状态向群体性暴力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据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相关社会学理论,总结了群体性暴力活动形成和发展的三个主要动力性因素─群体愤怒、谣言传播和个体之间的行为模仿,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群体中主体的愤怒情绪生成机制、谣言传播机制和不同类型主体之间的博弈机制等行为特征,利用复杂适应系统建模工具构建了群体暴力活动过渡过程的多主体仿真模型。由于模型能够描述人群在聚集状态下的行为失稳过程,从而有利于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研究群体规模效应及处置策略等因素对群体异常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暴力 多主体建模 仿真
下载PDF
一般攻击模型理论的拓展:群体暴力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文辉 吕博 +1 位作者 李婵 蒋重清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525-529,共5页
大多数的攻击理论都试图解释个体间攻击的原因和后果,却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相似的过程是否能解释群体间的暴力行为。DeWall等人率先对一般攻击模型理论(the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GAM)进行了有益的扩展和延伸,将其应用... 大多数的攻击理论都试图解释个体间攻击的原因和后果,却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相似的过程是否能解释群体间的暴力行为。DeWall等人率先对一般攻击模型理论(the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GAM)进行了有益的扩展和延伸,将其应用于实验室外的攻击形式:群体暴力。根据GAM的基本理论框架,对真实世界中的群体暴力的产生、持续和升级进行了解释,并详细描述了如何干预群体暴力,以达到阻止其发展的目的。由于该理论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所以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群体暴力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这并不妨碍该理论对群体暴力的启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攻击模型 暴力 群体暴力
下载PDF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一线救援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被引量:5
3
作者 孟新珍 马永革 +1 位作者 刘惠霞 张志斌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 探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一线救援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某部队医院55名一线救援医务人员设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普通病房医护人员82名设为对照组,采用事件... 目的 探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一线救援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某部队医院55名一线救援医务人员设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普通病房医护人员82名设为对照组,采用事件冲击量表、睡眠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两组事件冲击量表及睡眠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研究组事件冲击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睡眠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焦虑、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除强迫症状因子外的8个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1),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P<0.01);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除强迫症状、偏执因子外的其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5或0.01),阳性项目数及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一线救援医护人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 一线救援 医护人员 心理应激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事件冲击量表 睡眠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
下载PDF
某部应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心理干预 被引量:9
4
作者 孟新珍 丁魁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年第4期500-502,共3页
本文综述了某部应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心理干预的做法,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应对突发性事件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某部应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心理干预的做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某部心理干预采取的3种做法,确... 本文综述了某部应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心理干预的做法,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应对突发性事件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某部应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心理干预的做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某部心理干预采取的3种做法,确保了应对群体突发性事件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具体做法如下:①迅速成立了心理干预小组,制定心理干预预案;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当事人走出心灵困境;③注重心理干预总结提高,进一步理顺心理干预的脉络。通过对某部应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心理干预工作的总结,能够为基层部队应对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 心理干预 综述
下载PDF
突发群体暴力事件维稳官兵心理应激与应对策略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孟新珍 丁魁 马永革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567-568,共2页
2009年中国西部某地突发重大群体性暴力事件,给当地民众生命财产和地区安全稳定带来了严重危害,对民众的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同时影响了一线维稳官兵的正常执勤,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对执行维稳任务期间官... 2009年中国西部某地突发重大群体性暴力事件,给当地民众生命财产和地区安全稳定带来了严重危害,对民众的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同时影响了一线维稳官兵的正常执勤,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对执行维稳任务期间官兵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旨在为掌握维稳主动权和夺取维稳胜利提供心理支持,从而更有效地维护维稳官兵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更好地履行维稳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群体暴力事件 维稳官兵 心理应激 心理干预 应对策略
下载PDF
网络群体暴力的生成与治理——基于勒宠《乌合之众》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刁生富 陈汇丰 《改革与开放》 2018年第6期82-83,共2页
网络群体暴力,是一种网民群体在网上恶意发表传播具有攻击性的文字图片的行为现象,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舆论言语攻击与图片视频攻击。网络的匿名化、虚拟化和便捷化是其生成的技术基础,网民的低龄化、社会心态的偏激和网络暴利的诱惑是... 网络群体暴力,是一种网民群体在网上恶意发表传播具有攻击性的文字图片的行为现象,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舆论言语攻击与图片视频攻击。网络的匿名化、虚拟化和便捷化是其生成的技术基础,网民的低龄化、社会心态的偏激和网络暴利的诱惑是其生成的主体因素,网络意见领袖是其生成的直接原因,从众心理、责任感的缺失和多数的力量导致网民个人沦陷于非理性的网络集体。治理网络群体暴力,要推进依法治网、实行网民实名制和加强网民道德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暴力 乌合之众 群体行为
下载PDF
高校群体暴力形成的心理原因及对策研究
7
作者 张鑫 彭泽忠 《管理观察》 2011年第35期83-84,共2页
高校群体暴力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在借机发泄、逆反心理、表现欲和英雄情结、盲目从众及法不责众等心理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必须建立应对高校群体暴力的冲突阻断机制和处理抑制策略。
关键词 高校 群体暴力 群体心理 阻断机制
下载PDF
群体暴力后社会责任缺失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玥 唐靖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2-49,173-174,共8页
不管是回顾历史还是反观现实,人们都难以否认这样一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事实:与那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暴力相伴随的,是暴力过后同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责任者的空缺。缺失的背后,隐藏着深刻而复杂的动机,其中涉及暴力制造者与承受者... 不管是回顾历史还是反观现实,人们都难以否认这样一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事实:与那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暴力相伴随的,是暴力过后同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责任者的空缺。缺失的背后,隐藏着深刻而复杂的动机,其中涉及暴力制造者与承受者对暴力截然不同的感受、暴力执行者在分工合作中对罪责感的分解、对个人动机良好的自信以及对被害者的妖魔化等诸多方面。理解这些动机,绝不只是给受害者一个迟到的交代,而是试图思考"遗忘"在行恶者乃至很多受害者中何以成为可能,进而力所能及地避免它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暴力 责任缺失 暴力制造者 群体选择性 暴力罪责感
下载PDF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心理应激状况调查 被引量:7
9
作者 丁魁 林成宏 +1 位作者 孟新珍 张勇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30-131,146,共3页
目的探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执勤官兵的心理应激状况,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参加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的某部145名执勤官兵采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执勤官兵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 目的探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执勤官兵的心理应激状况,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参加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的某部145名执勤官兵采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执勤官兵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的6个因子及附加项目2、3、4评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或0.01);义务兵与士官的因子1、2、3、4、6及附加项目1、3、4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义务兵与军官的因子2、3、4、5、6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士官与军官的因子5评分差异有湿著性(P〈0.05);医疗保障组与后勤保障组的因子2、5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医疗保障组与一线执勤组的6个因子及附加项目1、4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后勤保障组与一线执勤组的因子1、2、3、4、6及4个附加项目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执勤官兵的心理应激水平较低,心理干预应以职别低的义务兵和一线执勤官兵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兵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 心理应激 心理健康 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
下载PDF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应对方式调查 被引量:5
10
作者 丁魁 林成宏 孟新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41-243,共3页
目的探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执勤官兵的应对方式,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某部145名执勤官兵设为研究组,同期随机抽取某部124名非执勤官兵设为对照组,于事件发生2周末,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 目的探讨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执勤官兵的应对方式,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某部145名执勤官兵设为研究组,同期随机抽取某部124名非执勤官兵设为对照组,于事件发生2周末,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定两组应对方式。结果研究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消极应对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O.01);军官与士官、军官与义务兵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士官与义务兵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O.01);不同年龄官兵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军龄、文化程度官兵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O.05或0.01);不同婚姻状况官兵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维度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执勤官兵的应对方式较为积极,职别低、年龄小、军龄小、文化程度低的官兵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勤官兵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下载PDF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不同时段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被引量:6
11
作者 丁魁 林成宏 孟新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年第6期683-684,共2页
目的研究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不同时段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ATQM GS),对某部156名执勤官兵进行心理测评。结果执勤官兵6个时段ATQM GS各因子分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7.416或2.628,P<0.05或<... 目的研究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不同时段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ATQM GS),对某部156名执勤官兵进行心理测评。结果执勤官兵6个时段ATQM GS各因子分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7.416或2.628,P<0.05或<0.01)。两两比较发现,执勤第2周与半年、1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P=0.004)。1年时段中,应对方式因子和附加项目29显著低于全军常模(t=-2.306或-3.318,P<0.05或<0.01)。结论执勤第2周是心理干预的关键期,随着执勤时间的延长官兵心理健康水平有所变化,应加强心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 心理健康 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 军人
下载PDF
6·28瓮安事件与信息公开——关于群体暴力事件的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权姣 《东南传播》 2008年第9期38-40,共3页
本文通过对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分析解构群体暴力事件的诱因和特征,试图探究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和媒体等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以及如何准确有效地发布权威信息来消除谣言稳定民心,引导舆论,尽力促使事态的影响最... 本文通过对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分析解构群体暴力事件的诱因和特征,试图探究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和媒体等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以及如何准确有效地发布权威信息来消除谣言稳定民心,引导舆论,尽力促使事态的影响最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暴力 突发事件 信息公开 谣言
下载PDF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魁 林成宏 孟新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26-327,共2页
目的 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156名执勤官兵进行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察12个月.于执勤官兵入组第1周末及1个月、6个月、12个月末,采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 目的 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中156名执勤官兵进行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察12个月.于执勤官兵入组第1周末及1个月、6个月、12个月末,采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量表评定心理应激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执勤官兵入组第1周末,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量表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全军常模(P<0.01),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的延续该量表评分呈逐渐升高趋势,各因子评分不同时点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两比较显示,第1周末,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量表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其他时段,12个月末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1).心理健康教育第12个月末,心理疾患检出率为2.6%,显著低于入组时(17.9%,χ2=20.057,P<0.01).结论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执勤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军人常模,心理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执勤官兵 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量表
下载PDF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群体暴力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锐 李翠霞 《辽宁体育科技》 2018年第1期5-8,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上所出现的群体暴力事件进行分析,针对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群体暴力事件诱发的原因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旨在为减少中国职业篮球联赛中相关的暴力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 群体暴力事件 社会学分析
下载PDF
武警士兵处置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7周创伤后应激症状的调查
15
作者 王新源 刘静霞 杨亚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65-766,共2页
有研究显示,对120名参加救灾的消防人员地震后5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1.4%符合PTSD 诊断标准,16.7%出现明显的应激症状[1]。本研究对参加处置2009年7月5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市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下文简称“7.5”事件)7周... 有研究显示,对120名参加救灾的消防人员地震后5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1.4%符合PTSD 诊断标准,16.7%出现明显的应激症状[1]。本研究对参加处置2009年7月5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市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下文简称“7.5”事件)7周后的武警士兵做了应激症状相关调查,意旨在了解处置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后武警士兵出现创伤后应激的心理状况,为今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应激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警士兵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 心理应激症状
下载PDF
社会生态学视野下的体育群体暴力事件
16
作者 白磊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第11期249-250,共2页
现代体育运动愈加商业化,体育比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此外,当今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中硬暴力运动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体育群体暴力事件频频出现,与之相随的社会危害也日益凸显。本文试图从社会生态学理论出发,分析体育群体暴... 现代体育运动愈加商业化,体育比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此外,当今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中硬暴力运动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体育群体暴力事件频频出现,与之相随的社会危害也日益凸显。本文试图从社会生态学理论出发,分析体育群体暴力事件的成因、类型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及应对措施,希望为有效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学 体育群体暴力 预防 启示
下载PDF
群体暴力事件的成因与反思
17
作者 向巍 《理论观察》 2016年第6期53-55,共3页
群体暴力事件像一颗埋藏的地雷,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排解暴力,消解戾气是建设和谐社会,优化社会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本文通过分析群体暴力成因:社会转型造成利益分配悬殊,越权行为及其负面诱导效应,潜规则盛行等因素,... 群体暴力事件像一颗埋藏的地雷,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排解暴力,消解戾气是建设和谐社会,优化社会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本文通过分析群体暴力成因:社会转型造成利益分配悬殊,越权行为及其负面诱导效应,潜规则盛行等因素,去探求群体暴力事件的解决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暴力 暴力成因 应对对策
下载PDF
基于Netlogo的群体暴力建模与实现
18
作者 刘雨君 石宝 +1 位作者 张蕊鑫 续东升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第7期222-224,共3页
为了更加形象而深入的研究群体性暴力行为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本文在对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用一种新的模型对群体性暴力事件进行研究,在该模型中引入了影响人行为的三个因素:不满、理性、威慑。分析个体暴力行为的实施则主要受到这些方... 为了更加形象而深入的研究群体性暴力行为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本文在对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用一种新的模型对群体性暴力事件进行研究,在该模型中引入了影响人行为的三个因素:不满、理性、威慑。分析个体暴力行为的实施则主要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暴力 行为因素 建模实现
下载PDF
网络江湖弥散着群体暴力
19
作者 冯雪梅 《精神文明导刊》 2006年第6期55-55,共1页
网络上的揭发“花花公子”事件,颇有些现世现报的味道。有人在网上社区连续发布帖子,号召女性勇敢地站出来,公开那些见异思迁的“花花公子”的真实姓名、住址等信息。数十位“负心人”上榜,候选者大有人在。估计不少人会斟此心怀忐... 网络上的揭发“花花公子”事件,颇有些现世现报的味道。有人在网上社区连续发布帖子,号召女性勇敢地站出来,公开那些见异思迁的“花花公子”的真实姓名、住址等信息。数十位“负心人”上榜,候选者大有人在。估计不少人会斟此心怀忐忑,担心榜单的下一条纪录和自己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群体暴力 网上社区
原文传递
浅析暴力事件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彦成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36-38,共3页
参与群体性暴力事件的个体之所以与群体行动保持一致,采取比单独行动时更大胆的行动,敢于公然实施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因为其心理和行为受到了群体的影响。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方式及其结果主要表现为从众行为、心理暗示... 参与群体性暴力事件的个体之所以与群体行动保持一致,采取比单独行动时更大胆的行动,敢于公然实施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因为其心理和行为受到了群体的影响。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方式及其结果主要表现为从众行为、心理暗示、情绪传染、行为模仿、去个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事件群体 群体行为 个体心理 个体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