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 被引量:38
1
作者 陈会昌 叶子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8-52,共5页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叶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中,人们一向认为,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但是,这种看法近来受到了挑战。80年代初,美国...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叶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中,人们一向认为,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但是,这种看法近来受到了挑战。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者麦考比(E.E.Mac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群体社会化发展 儿童心理学
下载PDF
中学生对同伴群体和家庭影响力的判断 被引量:16
2
作者 廖红 陈会昌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1-55,共5页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判断、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和访谈法对 4 9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 32名中学生进行了群体访谈 ,结果表明 :1.在“告发同伴错误行为”、同伴中流行的“暗语”、穿同伴中流行服装和听同伴中流行的音乐四个情境中 ,从...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判断、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和访谈法对 4 9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 32名中学生进行了群体访谈 ,结果表明 :1.在“告发同伴错误行为”、同伴中流行的“暗语”、穿同伴中流行服装和听同伴中流行的音乐四个情境中 ,从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转变趋势。各情境中 ,从初二到高一年级是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影响的一个敏感的转变时期。 2 .随着年龄增长 ,青少年学生对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判断表现出一种水平的演进 ,起先是在服从权威的水平上 ,然后逐渐向回避不良后果水平转变 ,第三种水平表现为工具性地处理社会关系 ,最后达到协调社会关系的水平。 3.同伴交往较多的青少年 ,大多表现出外倾、人缘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等积极的个性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同伴群体 青少年 家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