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群体药动学分析工具建立真实世界丙戊酸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
1
作者 万盼婷 王翠蓉 邱广富 《医药前沿》 2024年第14期17-20,共4页
目的:基于NONMEM和MONOLIX 2种不同群体药动学分析工具建立真实世界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PPK),探索可能影响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潜在协变量,为癫痫患者使用丙戊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 目的:基于NONMEM和MONOLIX 2种不同群体药动学分析工具建立真实世界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PPK),探索可能影响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潜在协变量,为癫痫患者使用丙戊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67例癫痫患者239个丙戊酸稳态血药浓度数据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模型组(n=111)与验证组(n=56)。2种群体药动学分析工具同时建立适合真实世界的群体药动学模型,采用拟合度优度诊断、可视化预测检验对所得的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该群体药动学为一室模型,在使用NONMEM软件建立的最终模型中纳入了联合用药(DDI)-美罗培南和给药方式(ROUTE)作为协变量;而在使用MONOLIX软件建立的最终模型中纳入了联合用药(DDI)-美罗培南和体质量(BW)作为协变量。与此同时,与NONMEM相比较,MONOLIX软件所得到的最终模型具有更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适用于癫痫患者给予丙戊酸剂量指导的群体药动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浓度 丙戊酸 群体模型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惠梦雨 刘平 张华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40-45,共6页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研究目的在于确定药物浓度与效应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对药效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影响。不同于化学药物有明确的成分与作用机制,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多效应的特点,因此PK-PD结合模型在中医...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研究目的在于确定药物浓度与效应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对药效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影响。不同于化学药物有明确的成分与作用机制,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多效应的特点,因此PK-PD结合模型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尚不成熟。基于中药PK-PD结合模型研究现状,建立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PK-PD结合模型研究体系及探索建立合适的PK-PD结合模型分析中西药联合应用的量-时-效间关系,有望为中药研究及其合理应用、开发以及确定剂量、剂型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 PK-PD结合模型 效应成分 量效关系 学科交叉
下载PDF
药动药效联合模型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3
作者 黄晓晖 李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205-1208,共4页
药动药效联合模型在药理学研究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该领域定量计算方面的一些新概念和新进展,包括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药动药效联合模型的四个属性、Sheiner效应室理论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药动药效联合模... 药动药效联合模型在药理学研究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该领域定量计算方面的一些新概念和新进展,包括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药动药效联合模型的四个属性、Sheiner效应室理论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药动药效联合模型的计算程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联合模型 Sheiner效应室理论:药效联合模型的四个属性 群体药动药效联合模型 生理药效联合模型
下载PDF
用NONMEM法建立中国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的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被引量:9
4
作者 姜德春 王丽 卢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1279-1285,共7页
目的:建立中国癫痫儿童应用丙戊酸钠(VPA)的群体药动学药效学(PPKPD)结合模型,为设计个体化用药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收集246例癫痫患儿应用VPA的临床数据。血药浓度是常规监测的稳态浓度。用246例患儿的数据,通过NONMEM法已经自... 目的:建立中国癫痫儿童应用丙戊酸钠(VPA)的群体药动学药效学(PPKPD)结合模型,为设计个体化用药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收集246例癫痫患儿应用VPA的临床数据。血药浓度是常规监测的稳态浓度。用246例患儿的数据,通过NONMEM法已经自行成功建立PPK模型。现将246例中单用VPA的69例的数据与已经建立的PPK模型结合,建立PPKPD模型。药效指标用癫痫发作次数减少百分比,分为5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拟合线性药效模型,用NONMEM法建立PPKPD模型,求算血药浓度获得某一级疗效的概率。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拟合线性药效模型,求算出血药浓度获得某一级疗效的概率:血药浓度超过23μg·ml-1时,5级的概率小于50%,获得4、3、2级的最大概率及浓度为(30μg·ml-1,32.3%)、(50μg·ml-1,26.3%)、(65μg·ml-1,36.5%);血药浓度超过78μg·ml-1时,1级的概率大于50%;浓度为100μg·ml-1时,1级的概率约84.2%。结论:用NONMEM法成功地建立了中国癫痫儿童应用VPA的PPKPD模型,定量地求出某一血药浓度获得不同疗效等级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儿童 丙戊酸钠 群体 群体药效 NONMEM法
下载PDF
基于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优化成年感染患者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给药方案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弨 袭辰辰 戈梦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037-1041,共5页
目的:通过哌拉西林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进行最佳临床给药方案的筛选,确定符合临床疗效靶标的最佳给药方案。方法:应用NONMEM软件对所确定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群体药动学模型进行模型仿真,计算不同给药方案下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数据结果... 目的:通过哌拉西林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进行最佳临床给药方案的筛选,确定符合临床疗效靶标的最佳给药方案。方法:应用NONMEM软件对所确定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群体药动学模型进行模型仿真,计算不同给药方案下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数据结果,并根据结果确定最佳给药方案。结果:当MIC=8 mg/L时,只有4 g q8h持续输注可以达到药效100%,而输注3 h和4 h只能达到87.5%。当MIC<=32 mg/L时,4g q8h持续输注均可以达到药效100%,而输注时间3 h和4 h只能达到43.7%和50%。3 g q6h输注30 min与输注3 h疗效相当,持续输注的疗效仍然远远高于输注3 h的给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群体 药效 最佳给方案
下载PDF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在群体药代动力学和群体药效学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弨 翟所迪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4年第4期236-240,共5页
群体药代动力学和群体药效学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药学领域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群体药代动力学和群体药效学重要估算方法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进行综述 ,包括基本概念、常用模型、模型确定方法。
关键词 群体力学 群体药效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下载PDF
药动—药效联合模型的计算的CAPP软件
7
作者 罗建平 黄大贶 +2 位作者 丁勇 张银娣 姬汴生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15-16,共2页
在药动—药效联合模型中,根据药物作用部位的不同,药动学模型可分为中央室、周边室、效应室三种类型,效应室又可分为与中央室相联和与周边室相联两种类型。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方式的不同,药效学模型也可分为E<sub>max</sub>... 在药动—药效联合模型中,根据药物作用部位的不同,药动学模型可分为中央室、周边室、效应室三种类型,效应室又可分为与中央室相联和与周边室相联两种类型。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方式的不同,药效学模型也可分为E<sub>max</sub>模型、Sigmoid E<sub>max</sub>模型和β—函数模型三种类型。药动—药效联合模型的建立包括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等一系列过程,其计算量十分庞大。为克服这一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边室 效应室 药效 受体结合 作用部位 模型理论 函数模型 模型 房室模型 参数估计
下载PDF
建立中国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的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姜德春 王丽 +2 位作者 王育琴 卢炜 白向荣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1179-1180,共2页
AIM: To establish a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PK/PD) model for valproate (VPA) in children with epilepsy in China, and promote reasonable use of antiepileptic drug in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Spar... AIM: To establish a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PK/PD) model for valproate (VPA) in children with epilepsy in China, and promote reasonable use of antiepileptic drug in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Sparse data of VPA serum concentrations from 417 pediatric children were collected.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Population PK-Index group, n=317; Population PK-Valid group, n=100; 115 of the total 417 subjects were also included in the Population PD group. Population PK parameters of VPA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population PK-Index group. In the validation procedure,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VPA from the population PK-Valid group were predicted by base and final models respectively. To assess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 predictions, mean prediction error (MPE), mean squared prediction error (MSPE), root mean squared prediction error (RMSPE), weight-residues (WRES) and its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95%CI) were all calculated, then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models. For population PD group, all of the 115 patients were VPA monotherapy. Efficacy of epilepsy treatment was divided into 5 grades according to the percentage of seizure frequency decreased (PSFD%). The value of PSFD% 100%, 75%-100%, 50%-75%, 25%-50%, or less than 25% are corresponding to grade 1 to 5. For population PD group,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PA serum concentrations and the probability for its efficacy score was characteriz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Population PK of VPA was described by one-compartment model with first order absorption. In the final model, Ka, V/F, CL/F are 0.251+2.24·(1-HS) (/h), 2.88+0.157·WT (L), 0.1060.98·CO+0.0157·AGE (L/h), respectively. The final model was validated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VPA serum concentrations and corresponding peak probability for its efficacy were (25 μg/mL, grade 5, 50%), (32 μg/mL, grade 4, 32.3%), (50 μg/mL, grade 3, 26.3%), (67 μg/mL, grade 2, 36.5%), and (78 μg/mL, grade 1, 5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population PK/PD model of VPA in children with epilepsy in China i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by NONMEM, and the probability of efficacy for a given concentration is satisfactorily estimated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癫痫儿童 丙戊酸钠 群体模型 模型 药效模型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9
作者 柳晓泉 陈渊成 +2 位作者 郝琨 曹彦光 余丹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1-488,共8页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综合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的一种有力工具,它借助数学方法定量表述浓度(或剂量)、时间和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合理使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PK-PD模...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综合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的一种有力工具,它借助数学方法定量表述浓度(或剂量)、时间和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合理使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PK-PD模型可按药动学与药效学联结方式的不同分成4种基本类型。近年来,神经网络技术、最优设计理论推动了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征的PK-PD模型的发展。本文最后重点介绍了PK-PD模型在新药研发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应用以及当前研究热点,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 模型 物研发
下载PDF
体外药动学模型中恩诺沙星对猪大肠杆菌的药效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雨辉 丁焕中 +2 位作者 杨东 曾振灵 刘文字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36-640,共5页
为使畜禽专用的喹诺酮类药物更合理地应用,通过建立体外模型的方法,研究了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的药效。结果,在消除半衰期为3 h的模型内,2MIC(最小抑菌浓度)的恩诺沙星对猪大肠杆菌仅能抑制4 h,模型运行4 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5MIC和8MIC... 为使畜禽专用的喹诺酮类药物更合理地应用,通过建立体外模型的方法,研究了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的药效。结果,在消除半衰期为3 h的模型内,2MIC(最小抑菌浓度)的恩诺沙星对猪大肠杆菌仅能抑制4 h,模型运行4 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5MIC和8MIC的恩诺沙星对猪大肠杆菌可抑制6 h,模型运行6 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16MIC的恩诺沙星可在模型运行期间对猪大肠杆菌产生持续的抑制杀灭作用。在消除半衰期为6.5 h的模型内,2MIC的恩诺沙星对猪大肠杆菌仅能抑制4 h,模型运行4 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5MIC、8MIC和16MIC的恩诺沙星可在模型运行期间对猪大肠杆菌产生持续的抑制杀灭作用,4 h已经不能检测到猪大肠杆菌的存在。结果表明,若要使恩诺沙星发挥持续的抗菌效果,保持Cmax/MIC大于一定数值,同时维持有足够高的AUC0→24/MIC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药效 恩诺沙星 大肠杆菌 体外
下载PDF
在斑点叉尾血清中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药动-药效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艾晓辉 丁运敏 +2 位作者 汪开毓 刘永涛 沈丹怡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3-899,共7页
为合理应用强力霉素治疗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细菌性败血症,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斑点叉尾血清中强力霉素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ila)的活性,数据使用3p97和kinetica4.4软件分析。结果... 为合理应用强力霉素治疗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细菌性败血症,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斑点叉尾血清中强力霉素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ila)的活性,数据使用3p97和kinetica4.4软件分析。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在普通肉汤培养基和血清中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2.0μg/mL。斑点叉尾按20 mg/kg体重的剂量口灌强力霉素后,药物吸收迅速、达峰快、消除缓慢,血浆药物达峰时间(Tmax)为2.57h,峰浓度(Cmax)为1.72μg/mL,消除半衰期[T(1/2)β]为38.63h。在半效应室内,半效浓度参数(EC50)为16.95h,即血清药物浓度为1.41μg/mL时可产生50%最大效应。PK-PD同步模型参数Cmax/MIC血清为0.86,AUC0→24h/MIC血清为20.57h。通过抑制效应的Sigmoid Emax模型方程可得到临床起到抑菌效果的最佳给药剂量范围为10.68—41.42 mg/kg体重。临床上发生斑点叉尾细菌性败血症时的最佳给药方案建议为:对出现临床病状的斑点叉尾以41.42 mg/kg体重的剂量进行拌饲投喂进行治疗,1次/d。临床上预防斑点叉尾细菌性败血症时以10.68 mg/kg体重的剂量进行拌饲投喂,1次/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力霉素 嗜水气单胞菌 -药效同步模型 斑点叉尾 半体内
下载PDF
丙戊酸清除率的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0
12
作者 焦正 钟明康 +5 位作者 胡敏 施孝金 李中东 张静华 王大猷 王宏图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15-517,共3页
目的 :建立中国癫痫病患者丙戊酸清除率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方法 :前瞻性收集上海、北京两地 4所医院服用丙戊酸的 35 0名患者的稳态血药浓度 (n =4 35 )。数据分析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 :最终模型为 :CL(L·h-1) =0 .0 4 2 ... 目的 :建立中国癫痫病患者丙戊酸清除率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方法 :前瞻性收集上海、北京两地 4所医院服用丙戊酸的 35 0名患者的稳态血药浓度 (n =4 35 )。数据分析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 :最终模型为 :CL(L·h-1) =0 .0 4 2 2·Dose·BSA0 .2 69·1.4 1(如果合用卡马西平 ,否则为 1)·1.37(如果合用苯妥因 ,否则为 1)·(0 .0 0 735·PBS +0 .80 7) (如果合用苯巴比妥 ,否则为 1)·(Dose/ 95 0 ) (如果Dose大于 95 0mg·m-2 ·d-1,否则为 1)·1.2 1(如果BSA大于 1.7m2 ,否则为 1)·1.2 4 (如果年龄小于 6 ,否则为 1)。上式中Dose为日剂量 (mg·m-2 ·d-1) ;BSA为体表面积 (m2 ) ;PBS为苯巴比妥的日剂量 (mg·m-2 ·d-1)。结论 :根据患者的生理用药资料 ,结合上述模型 ,可估算其清除率 ,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清除率 群体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刚 田长青 李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61-366,共6页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模型建立、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药效 -药效模型 临床 试验
下载PDF
群体药代动力学/群体药效动力学原理及研究方法 被引量:34
14
作者 芮建中 张震 李金恒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46-249,共4页
 自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允许群体分析法在新药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中用于特殊生理病理受试对象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评价以来,群体药代动力学 /群体药效动力学 (PPK/PPD)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常用软件及其在临床药理...  自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允许群体分析法在新药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中用于特殊生理病理受试对象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评价以来,群体药代动力学 /群体药效动力学 (PPK/PPD)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常用软件及其在临床药理学中的应用有了较大发展。作者介绍了PPK/PPD的基本原理、实验设计、模型确定和参数验证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力学 群体药效力学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下载PDF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研究卡马西平在癫痫儿童中的群体药动学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刚 刘彬 +2 位作者 黄晓英 杜彪 杨丽春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考察卡马西平(CBZ)在癫痫儿童中的群体药动学参数。方法:采集我院的866例儿童癫痫患者服用CBZ常规治疗及监测的资料数据,利用Michaelis-Menten一级消除药物动力学模型,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程序估算癫痫儿童服用CBZ的群体药动学参数... 目的:考察卡马西平(CBZ)在癫痫儿童中的群体药动学参数。方法:采集我院的866例儿童癫痫患者服用CBZ常规治疗及监测的资料数据,利用Michaelis-Menten一级消除药物动力学模型,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程序估算癫痫儿童服用CBZ的群体药动学参数。结果:癫痫儿童卡马西平群体药动学主要参数Ke、Vd、CL在单用CBZ组分别为0.091h-1、0.502L.kg-1和0.046L.h-1.kg-1;性别、身高以及合并氯硝西泮、妥吡酯对CBZ清除率未见明显影响;儿童年龄、体质量、肝肾功能异常以及合并丙戊酸、苯巴比妥、苯妥因为CBZ清除率影响的重要因素,并且均增加CBZ的清除率。结论:根据癫痫儿童的群体药动学模型,结合患儿的年龄、体质量、肝肾功能、服药剂量以及合并用药等资料,估算其清除率,预测患儿体内的药物浓度,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 卡马西平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癫痫儿童
下载PDF
中国癫[疒间]患儿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6
作者 郁莉斐 丁俊杰 +3 位作者 石珩 李智平 焦正 王艺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6期509-513,共5页
目的通过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建立癫患儿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至2008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并应用丙戊酸常规治疗的癫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血药浓度数据、生理指标及与... 目的通过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建立癫患儿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至2008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并应用丙戊酸常规治疗的癫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血药浓度数据、生理指标及与其他抗癫药联合用药情况。采用NONMEM法建立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采用一级吸收和消除的一房室模型拟合丙戊酸的药动学过程,吸收速率常数固定为1.9.h-1,个体间变异用对数模型,采用个体间变异和残差变异有交互作用的一级速率条件算法计算。考察生理和联合用药对表观分布容积(V/F)和相对清除率(CL/F)的影响。模型验证采用200次bootstrap法。结果纳入癫患儿321例,收集血药浓度数据点390个,每例患儿采样1~5个。丙戊酸单药治疗115/321例(35.8%),与其他抗癫药合用206/321例(64.2%)。年龄中位数为1.8(0.1~13.6)岁,体重中位数为11.5(2.6~84)kg,丙戊酸剂量为30.8(4.8~88.9)mg.d-1.kg-1。患儿年龄,与氯硝西泮、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均是丙戊酸CL/F的影响因素。模型的参数为:CL/F=0.223.(Age/1.8)0.353.1.22CLO.1.36LEI,V/F=13.0.(Total body weight/11.5);与氯硝西泮合用,CLO=1,否则为0;与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LEI=1,否则为0。与氯硝西泮合用可增加丙戊酸CL/F约22%,与卡马西平或苯巴比妥合用可增加丙戊酸CL/F约36%。最终模型较基本模型可降低CL/F的个体间变异(34.3%vs51.5%)。Bootstrap法的验证结果与模型计算值相符。结论建立的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有一定代表性,可为采用Bayesian法进行个体化给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群体 癫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儿童
下载PDF
间接药动-药效模型参数的计算程序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渊成 曹彦光 +2 位作者 郝琨 柳晓泉 王广基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根据Dayneka等人提出的间接药动学-药效模型,设计一种计算机程序,用于估算间接药动学-药效模型的参数。方法:联合应用遗传算法和规划求解同时拟合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和效应-时间的数据,估算相应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结果:以口... 目的:根据Dayneka等人提出的间接药动学-药效模型,设计一种计算机程序,用于估算间接药动学-药效模型的参数。方法:联合应用遗传算法和规划求解同时拟合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和效应-时间的数据,估算相应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结果:以口服一房室模型为例,对华法林的间接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模型的曲线进行拟合,算得PK参数tmax(3.40±1.52)h,cmax(56.39±6.85)μg/mL,t1/2(20.14±5.66)h;PD参数Kin(0.1009±0.0193)h-1,Kout(0.0938±0.0174)h-1,IC50(3.732±1.336)mg/L。结论:该程序可用于间接药动学-药效模型参数的求算,并同时描述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行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学-药效模型 华法林 遗传算法 规划求解
下载PDF
体外药动模型中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药效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丁运敏 刘永涛 +3 位作者 沈丹怡 余少梅 索纹纹 艾晓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79,共5页
为保证强力霉素(doxycyline)在防治水产动物疾病上的合理应用,通过建立强力霉素体外药动-药效同步(PK-PD)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强力霉素的药物动力学和抑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药效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强力霉素对嗜... 为保证强力霉素(doxycyline)在防治水产动物疾病上的合理应用,通过建立强力霉素体外药动-药效同步(PK-PD)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强力霉素的药物动力学和抑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药效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0μg/mL和8.0μg/mL。在消除半衰期为38.61 h的模型内,2MIC的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仅能抑制3 h,模型运行3 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4、8和16M IC的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药效与药物浓度关系密切。当Cmax/M IC>3.96时,强力霉素能够对嗜水气单胞菌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 -药效同步模型 强力霉素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药理学研究新视角 被引量:11
19
作者 史惠卿 何凤慈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1-183,共3页
关键词 药效 理学研究 PK/PD模型
下载PDF
丹酚酸A对大鼠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调节作用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被引量:5
20
作者 任欣怡 陈渊成 +2 位作者 王琰 肖媛媛 柳晓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0-265,共6页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降低Hcy水平有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大鼠急性蛋氨酸(Met)负荷作为药理模型,就丹参水溶性物质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A(SalA)对大鼠血浆中Hcy调节作用进行了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发现1,2.5,5 m...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降低Hcy水平有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大鼠急性蛋氨酸(Met)负荷作为药理模型,就丹参水溶性物质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A(SalA)对大鼠血浆中Hcy调节作用进行了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发现1,2.5,5 mg/kg 3个剂量的SalA对Met负荷引起的血浆中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升高有降低作用,并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本文建立了基于SalA对Hcy调节作用机制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PK-PD)模型,较好的拟合了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实验结果,并与丹参素(DSS)对Hcy调节作用的PK-PD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定量揭示了SalA对tHcy升高促进作用以及转硫途径消除作用与DSS的差异:SalA对于tHcy上升促进作用弱于DSS,但是对于tHcy转硫途径消除的作用强于D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A 同型半胱氨酸 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蛋氨酸负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