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仪式影像中的群体记忆与意义建构——基于裕固族仪式影像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海飞 黄钰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36,共9页
仪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既是民族文化承续的载体与空间,亦是凝聚民族群体、实现社会调节的路径与场域。通过对裕固族剪头、婚礼和祭祀鄂博等生命和生产仪式的民族志影像记录、表达过程进行观察与反思,可以发现,摄影机与群体记忆密... 仪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既是民族文化承续的载体与空间,亦是凝聚民族群体、实现社会调节的路径与场域。通过对裕固族剪头、婚礼和祭祀鄂博等生命和生产仪式的民族志影像记录、表达过程进行观察与反思,可以发现,摄影机与群体记忆密切互动并推动仪式影像文本生成,而影像文本经过表达之后,则成为建构仪式意义的行动依据和统合群体记忆的积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影像 群体记忆 意义建构
下载PDF
国外群体记忆研究概述 被引量:3
2
作者 何莹 赵永乐 《宜宾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49-150,174,共3页
群体记忆 (collectivememory)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十分特别的领域 ,其主要特点在于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 ,因而跨学科特征明显。而且同其它边缘性的课题一样 ,与群体记忆相关的研究成果均与社会现实有着紧密联系 ,因而具有极大... 群体记忆 (collectivememory)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十分特别的领域 ,其主要特点在于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 ,因而跨学科特征明显。而且同其它边缘性的课题一样 ,与群体记忆相关的研究成果均与社会现实有着紧密联系 ,因而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现阶段 ,我国学者应该结合国际上已有的相关研究 ,尽快熟悉群体记忆研究的研究方法 ,吸收已有成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记忆 特点 划分
下载PDF
基于媒介记忆理论探讨“知识服务”模式引发的群体记忆变革现象——以“樊登读书”App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学峰 《新媒体研究》 2019年第14期100-102,共3页
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对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各种“知识服务”平台应运而生。文章以“樊登读书”App为例,从媒介记忆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平台出现的原因及隐藏的问题,深入理解“知识服务”... 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对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各种“知识服务”平台应运而生。文章以“樊登读书”App为例,从媒介记忆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平台出现的原因及隐藏的问题,深入理解“知识服务”引发的群体记忆变革现象,进而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知识服务”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记忆 知识服务 群体记忆 变革 樊登读书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中的群体记忆特点及引导
4
作者 何莹 赵永乐 《新西部(下旬·理论)》 2011年第12期32-32,35,共2页
群体记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学现象。作者分析了这一现象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它与具体事件,个体卷入高度关联,而且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认为有效引导相关的群体记忆内容,对于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强调... 群体记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学现象。作者分析了这一现象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它与具体事件,个体卷入高度关联,而且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认为有效引导相关的群体记忆内容,对于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强调在引导时应注意的事项: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区分各类群体,有针对性的分类引导;注意宣传的创新性,要体现时代特色,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掌握舆论的正确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记忆 西部大开发 特点 引导
下载PDF
鲁迅作为符号引发的群体记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图式研究
5
作者 孙金龙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95,共4页
本文以鲁迅文学艺术作品形式概念为落脚点,探讨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图式与群体记忆之间的关联,总结文创产品的情感图式设计方法;通过情感化设计要素的分析,探析其对北京鲁迅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群体记忆及文化价值产生的影响;... 本文以鲁迅文学艺术作品形式概念为落脚点,探讨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图式与群体记忆之间的关联,总结文创产品的情感图式设计方法;通过情感化设计要素的分析,探析其对北京鲁迅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群体记忆及文化价值产生的影响;结合北京鲁迅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具体特征,归纳分析情感图式设计的应用模式,以及将思想与情感要素运用于对群体记忆与文化价值中的具体方法途径与策略,并以项目实例应用情况加以证明;最后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图式与综合价值维度,提出以鲁迅作为符号引发的群体记忆,从而实现对文创产业的影响和批判性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符号 群体记忆 文创产品设计 情感图式
下载PDF
情怀同技术交织:从中国的电影重映与修复中管窥“时代精神印记”与“社会群体记忆”
6
作者 杨军 叶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41-46,共6页
2015—2021年,中国市场中的重映片多侧重于技术趋向、致敬经典、回归传统的类型。同时探讨了技术介入到电影重映与修复的路径,在未来,多元化与智能化的技术手段会助力重映电影的修复产业。最终从中国的电影重映与修复中总结出三点,其一... 2015—2021年,中国市场中的重映片多侧重于技术趋向、致敬经典、回归传统的类型。同时探讨了技术介入到电影重映与修复的路径,在未来,多元化与智能化的技术手段会助力重映电影的修复产业。最终从中国的电影重映与修复中总结出三点,其一,大量重映影片中传递着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是时代精神的印记。其二,大众对于重映影片的青睐是追溯往昔的方式,赋存着社会群体记忆的归属与思潮。其三,观者在重复观影中洞察“隐线”与主旨,专业群体也在无形中完成“自我标签”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重映 影片修复 时代印记 重复观影 社会群体记忆
下载PDF
群体记忆视野下铁路工人聚居路段铁路文化景观设计策略——以郑州铁路局家属院街道为例
7
作者 燕宏宇 贾琦 《城市建筑》 2022年第17期171-175,共5页
郑州发展与铁路的修建密切相关,铁路承载着郑州发展和铁路职工群体发展繁荣的重要记忆。因而,探讨铁路职工对其居住段的铁路记忆认知规律,将为有效保存铁路记忆、有机改造铁路职工聚居街道提供重要思路。本文的研究区域为郑州火车站铁... 郑州发展与铁路的修建密切相关,铁路承载着郑州发展和铁路职工群体发展繁荣的重要记忆。因而,探讨铁路职工对其居住段的铁路记忆认知规律,将为有效保存铁路记忆、有机改造铁路职工聚居街道提供重要思路。本文的研究区域为郑州火车站铁路家属院街道,通过调查选取五处铁路家属院可进行改造的景观节点,归纳铁路家属院附近铁路工人群体对铁路记忆的认知变量,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职工聚居段铁路的群体记忆。基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影响铁路工人群体铁路记忆认知水平的相关因素,找到铁路工人群体的铁路记忆规律,进而提出具有铁路记忆的铁路家属院景观的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记忆 铁路文化 街道景观 郑州
下载PDF
个人记忆与群体记忆
8
作者 罗伟章 《上海文化》 2024年第5期31-39,共9页
别人好奇的事情,我也好奇,比如,一个人是如何走上了这条路而不是那条路?我为什么热爱了文学?每当谈到这个话题,我就真正看见时间的河流了。孔子说了很多伟大的话,站在大河之畔为时间命名,是伟大中之伟大者。不去想这件事情,时间是散漫的... 别人好奇的事情,我也好奇,比如,一个人是如何走上了这条路而不是那条路?我为什么热爱了文学?每当谈到这个话题,我就真正看见时间的河流了。孔子说了很多伟大的话,站在大河之畔为时间命名,是伟大中之伟大者。不去想这件事情,时间是散漫的,一生都随风而逝,想它的时候,当它变成河流的时候,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了,再卑微的人生,也有了来龙去脉和起承转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承转合 个人记忆 好奇 生命体 群体记忆 来龙去脉 河流
原文传递
散杂居区灾害文化研究——基于民国以来河南灾民的群体记忆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喜顺 方清云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72,共8页
河南是中国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散杂居民族大省,也是民国以来天灾人祸高发地区。长期的严重灾荒使河南人民遭受了其他地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磨难,形成一种特殊的群体记忆,体现出不同层面的文化现象:从“流民潮”到“民工潮”;从饥不择食... 河南是中国56个民族成分齐全的散杂居民族大省,也是民国以来天灾人祸高发地区。长期的严重灾荒使河南人民遭受了其他地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磨难,形成一种特殊的群体记忆,体现出不同层面的文化现象:从“流民潮”到“民工潮”;从饥不择食到健康饮食追求;从消极心理、安全感缺失到积极心理的转变;从人人自保到团结互助;从区域恐慌到更大范围蔓延;从祈求神灵保佑到渴望政府救灾等六个方面。文章通过基于民国时期河南灾民群体记忆形成的文化现象研究,充分汲取历史上灾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对于我们不断延续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有所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杂居 河南灾民 灾民意识 群体记忆 文化现象
原文传递
群体记忆、审美仪式与治理性——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新馆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海玲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252-264,共13页
作为战争记忆的物化遗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以迥异的方式展示战争的文化记忆,在传统急剧消解的今日反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参与到当下的文化生活中。在面临日益私人化、个人化情感危机、价值虚无和政治... 作为战争记忆的物化遗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以迥异的方式展示战争的文化记忆,在传统急剧消解的今日反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参与到当下的文化生活中。在面临日益私人化、个人化情感危机、价值虚无和政治冷漠的今日,这种集体性的文化体验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民众在参观纪念馆这种审美"仪式"过程中,群体记忆被唤醒,纪念馆的空间美学意义被解读,爱国主义和政治认同、身份认知、历史阐释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被创造,国民作为文化和审美意义上的主体被塑造,实现审美教育和政治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纪念馆 群体记忆 审美仪式 治理性 空间美学
原文传递
“群体记忆”与“个体表演”范畴探析——以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佳 梁家胜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5年第3期79-82,共4页
理查德·鲍曼认为,记忆是一种群体的文化建构,表演是一种个体的交流模式。群体记忆关涉集体性和传承性,个体表演则多聚焦口头性和变异性。个体表演者主张、强调传统,是因为传统并不是某种古老的故事或说话方式,而是基于"群体记... 理查德·鲍曼认为,记忆是一种群体的文化建构,表演是一种个体的交流模式。群体记忆关涉集体性和传承性,个体表演则多聚焦口头性和变异性。个体表演者主张、强调传统,是因为传统并不是某种古老的故事或说话方式,而是基于"群体记忆"的对"现在"有用的整合资源和有效工具,正是群体记忆促进了个体表演的完成,使传统融于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鲍曼 群体记忆 个体表演
原文传递
《流淌的歌声》第二季升级归来,再度引发群体记忆、情感共鸣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敏丽 《中国广播影视》 2020年第14期69-71,共3页
端午假期加之周五黄金档,省级卫视竞争十分激烈,但《流淌的歌声》第二季首期收视率十分亮眼,同时在微博、抖音、全民K歌等新媒体平台联动收获了亿级流量。这档广东卫视打造的原创时代记忆音乐文化节目,采取"经典好歌+时代故事"... 端午假期加之周五黄金档,省级卫视竞争十分激烈,但《流淌的歌声》第二季首期收视率十分亮眼,同时在微博、抖音、全民K歌等新媒体平台联动收获了亿级流量。这档广东卫视打造的原创时代记忆音乐文化节目,采取"经典好歌+时代故事"的模式,让一串串经典的时代音符在厚重的仪式中重新响起,引发全民回忆热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平台 省级卫视 情感共鸣 广东卫视 收视率 微博 群体记忆 时代记忆
原文传递
重构民族群体记忆 被引量:1
13
作者 灏峰 《书摘》 2008年第4期8-9,共2页
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是重要的,而且在当下,也是很迫切的。历史哲学告诉我们:鉴往方知未来。昨天是今天的序曲,明天是昨天、今天的"三重奏"。
关键词 群体记忆 重构 民族文化 终极关怀 历史哲学 土地 强势文化 文化教材 失忆 认识
原文传递
群体参照记忆效应的元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侯海娇 杨红升 +2 位作者 王洋 蒋燕玲 石金红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2-317,共6页
采用元分析技术对2002年以来关于群体参照记忆效应的10篇文献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表明:参照内群体对材料进行加工的记忆成绩优于外群体参照加工、一般他人(不包括亲密他人)参照加工以及语义加工,从而证实了群体参照效应的普遍性,但其成... 采用元分析技术对2002年以来关于群体参照记忆效应的10篇文献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表明:参照内群体对材料进行加工的记忆成绩优于外群体参照加工、一般他人(不包括亲密他人)参照加工以及语义加工,从而证实了群体参照效应的普遍性,但其成绩不及自我参照加工;群体类型/属性对于群体参照效应存在着影响,参照亲密内群体和任务内群体进行记忆加工所产生的群体参照效应强于参照非紧密联系内群体和社会类属内群体,且与自我参照加工产生了同等的记忆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参照记忆效应 群体 集体自我 元分析
下载PDF
土壤的记忆——民间艺术形态介入艺术创作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勇 范苑 王晓松 《美术大观》 2014年第12期68-68,共1页
本文从三个方面:民间艺术中的群体记忆价值、择取记忆介入艺术创作、解译"共相",具体解析了民间艺术作品中的生动的形态语言的动因在艺术创作中的择取介入,并通过"共相"理论在艺术创作中转译出有意味的因素,从而实... 本文从三个方面:民间艺术中的群体记忆价值、择取记忆介入艺术创作、解译"共相",具体解析了民间艺术作品中的生动的形态语言的动因在艺术创作中的择取介入,并通过"共相"理论在艺术创作中转译出有意味的因素,从而实现在艺术创作中纳入民间艺术的生命体系,使其得以传承、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形态 群体记忆 艺术创作 择取记忆 共相
下载PDF
当前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生成要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齐尚晓 孙丽芳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6期12-16,共5页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国内外多元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分化、分流现象凸显。高校一贯是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它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的生成融入多元变数。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生成是一个繁杂的过程...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国内外多元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分化、分流现象凸显。高校一贯是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它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的生成融入多元变数。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生成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它的成因元素是多元的、复杂的、具有时代特性的。社会转型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形态的转化是政治态度生成的新时代背景,从众心理等多元因素的促发是政治态度生成的内在考量要素,网络元素、群体记忆等新要素的融入使政治态度生成体系架构得以构建,为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的成因研究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从众心理 网络元素 群体记忆 政治态度
下载PDF
博物馆与文化记忆的双重建构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宁 《科教导刊》 2021年第12期172-174,共3页
博物馆是指以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传播为主要目的的建筑空间,它不仅仅是存储历史文物的物理空间,还是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作为"记忆的场",它是一个民族群体记忆的累积与凝聚,同时又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以新的语言秩序构建... 博物馆是指以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传播为主要目的的建筑空间,它不仅仅是存储历史文物的物理空间,还是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作为"记忆的场",它是一个民族群体记忆的累积与凝聚,同时又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以新的语言秩序构建起当下新的文化记忆。在文化建设备受重视的今天,博物馆对文化记忆的双重建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文化记忆 群体记忆 双重建构
下载PDF
传递战时轰炸与饥馑逃难的民间记忆——以广东台山侨刊抗战追忆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姚婷 张国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123,178,共9页
抗日战争是20世纪重大的国家叙事,也是数亿普通民众惨痛的记忆,在民间留下了丰富的草根文献。从民间文献研究抗战是对宏大抗战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广东台山侨乡的侨刊就是这样难得的样本。侨刊是连接华侨海外世界与侨乡世界的重要信息... 抗日战争是20世纪重大的国家叙事,也是数亿普通民众惨痛的记忆,在民间留下了丰富的草根文献。从民间文献研究抗战是对宏大抗战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广东台山侨乡的侨刊就是这样难得的样本。侨刊是连接华侨海外世界与侨乡世界的重要信息渠道。1945年抗战胜利后,侨刊以饥荒为重点对八年战祸进行了追记。它不仅是为了慰藉历经数年信息中断的华侨们的思乡之苦,满足侨眷渴望尽快恢复联系的社会需要,更是为了让华侨这支海外力量尽快"回到"侨乡社会,参与战后侨乡的重建。同时,侨刊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力量,它也在利用战时饥荒这一最深刻、最惨痛的历史教训向侨乡民众敲响警钟,呼吁海外华侨共同关注侨乡发展模式之不足,并强化海外华侨与侨乡民众对这一问题的认同,期望能够凝聚海内外的力量,改变侨乡社会。因此,对其进行理论的分析就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侨刊 饥荒 群体记忆 广东台山
下载PDF
危机事件中移动短视频的多重叙事与集体记忆形塑
19
作者 严芳 施海泉 《新闻世界》 2020年第7期61-65,共5页
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移动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形态,凭借其短平快的传播特点,成为大众第一时间获得信息的首选。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中央级媒体和各短视频平台的自媒体用户,通过疫情期间短视频的生... 在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移动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形态,凭借其短平快的传播特点,成为大众第一时间获得信息的首选。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中央级媒体和各短视频平台的自媒体用户,通过疫情期间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进行着主流发声和民间书写的多重叙事,并藉由信息的交流互动达到记忆的共享,从而唤醒民族情感,为集体记忆的形塑提供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危机 移动短视频 叙事 群体记忆
下载PDF
记忆中的“古早味”--上海崇明甜芦栗
20
作者 赵一苇(文/图) 杨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燥热的盛夏,挑一节浸过井水、带有糖心的甜芦粟,咔吱咔吱,咀嚼出甘爽可口的汁水,把剩下的芦粟皮做成灯笼,拎着满村跑……这是崇明人夏日里“小确幸”,也是大部分农村居民的集体记忆。崇明素有中国的“甜芦粟之乡”之称。19世纪中叶,就... 燥热的盛夏,挑一节浸过井水、带有糖心的甜芦粟,咔吱咔吱,咀嚼出甘爽可口的汁水,把剩下的芦粟皮做成灯笼,拎着满村跑……这是崇明人夏日里“小确幸”,也是大部分农村居民的集体记忆。崇明素有中国的“甜芦粟之乡”之称。19世纪中叶,就有关于上海崇明地区种植甜芦粟的考据。岛上居民把芦粟称为芦[禾祭]。然而,如今吃到的甜芦粟似乎一年比不上一年了,群体记忆中的“古早味”正在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19世纪中叶 崇明 集体记忆 群体记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