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分子群像塑造和知识内容书写——百年知识分子题材视野下的《应物兄》
1
作者 张学超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15,共8页
近百年来,鲁迅所开创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先后经历了启蒙知识分子书写、革命知识分子书写和学院知识分子书写三个阶段。李洱从20世纪90年代的《导师死了》开始此类题材的创作,在《午后的诗学》中开始处理知识问题,在世纪之交通过《遗忘... 近百年来,鲁迅所开创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先后经历了启蒙知识分子书写、革命知识分子书写和学院知识分子书写三个阶段。李洱从20世纪90年代的《导师死了》开始此类题材的创作,在《午后的诗学》中开始处理知识问题,在世纪之交通过《遗忘》《花腔》探究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最终在《应物兄》中塑造了三代知识分子群像和反思了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知识,拓展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表现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题材 群像塑造 知识内容
下载PDF
《英雄之城》:抗疫纪录片的群像塑造与国家形象展现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家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98-100,共3页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纪录片人制作了一大批反映国人抗疫行动的作品,体现了纪录片人的责任担当。在这些作品中,由新华社推出的《英雄之城》充分发挥国家通讯社深入一线的优势,以时间为主线全景面呈现了武汉封城2个月以来的抗疫...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纪录片人制作了一大批反映国人抗疫行动的作品,体现了纪录片人的责任担当。在这些作品中,由新华社推出的《英雄之城》充分发挥国家通讯社深入一线的优势,以时间为主线全景面呈现了武汉封城2个月以来的抗疫进程。在立意上,这部纪录片作品为武汉立传,以纪录片的形式授予武汉民众以地位,塑造了平民英雄的人物群像。这一独特的切入点在同题材的纪录片中非常难得,也较好地展现了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之城》 抗疫纪录片 群像塑造 国家形象
下载PDF
新闻媒介对主旋律电影中英雄群像塑造的影响--以《长津湖之水门桥》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亚玲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3-95,共3页
在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观众情感的寄托点。只有人物形象贴近群众、饱满鲜活,方能迅速传播、引发关注共鸣,让观众走心动情,以之为引领、学习之榜样。本文以2022年赢得市场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主旋律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 在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观众情感的寄托点。只有人物形象贴近群众、饱满鲜活,方能迅速传播、引发关注共鸣,让观众走心动情,以之为引领、学习之榜样。本文以2022年赢得市场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主旋律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为例,从新闻媒体的视角、大众传播学的角度去解析主旋律电影中英雄群像的传播影响,为帮助新时代下影视英雄群像的创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大众传播学 新闻媒介 观众情感 群像塑造 贴近群众 市场口碑 英雄群像
下载PDF
新时代戍边官兵的形象书写——论董夏青青小说中的群像塑造
4
作者 王佺晨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4年第3期54-57,70,共5页
董夏青青的小说以戍边官兵为主题,描绘了他们在残酷环境中的生活轨迹,塑造了独具艺术魅力的群像。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缺席的被叙述者,这一设定为故事增添了神秘感和思考空间。其作品实现了环境与人物的双重还原,通过错综的散点透视展现... 董夏青青的小说以戍边官兵为主题,描绘了他们在残酷环境中的生活轨迹,塑造了独具艺术魅力的群像。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缺席的被叙述者,这一设定为故事增添了神秘感和思考空间。其作品实现了环境与人物的双重还原,通过错综的散点透视展现出丰富的细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这些作品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让读者深入感知戍边官兵的情感与担忧,从而使小说更具深度和内涵,勾勒出一幅新时代戍边官兵生动而丰富的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夏青青 军旅小说 戍边官兵 群像塑造
下载PDF
以事塑人 以人载情 由音乐剧《最可爱的人》谈主旋律题材的群像塑造
5
作者 刁刻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8-79,共2页
1951年4月,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上发回一篇报道,题为《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此以后,“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特有称谓。2020年,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一部由丹东市民族歌舞剧院创排的音乐剧《最可爱的人》,乘... 1951年4月,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上发回一篇报道,题为《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此以后,“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特有称谓。2020年,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一部由丹东市民族歌舞剧院创排的音乐剧《最可爱的人》,乘着逆转的时光把观众带回到那个壮怀激烈、硝烟弥漫的年代。该剧曾荣获辽宁省第五届文化艺术政府文华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舞剧院 朝鲜战场 文华奖 最可爱的人 音乐剧 群像塑造 中国人民志愿军
原文传递
都市情感剧女性群像塑造探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千一 《当代电视》 CSSCI 2020年第11期36-38,共3页
近年来,以女性群像为主体的都市情感剧创作拓展了女性精神成长的表现空间。这类电视剧在表现女性形象时存在把握女性意识的表象化、性别观念失衡以及为话题所困等诸多不足。都市情感剧创作需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深度揭示女性的生存... 近年来,以女性群像为主体的都市情感剧创作拓展了女性精神成长的表现空间。这类电视剧在表现女性形象时存在把握女性意识的表象化、性别观念失衡以及为话题所困等诸多不足。都市情感剧创作需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深度揭示女性的生存境遇与情感状况,才能塑造出真实动人的都市女性群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像塑造 女性意识 话题意识 文化镜像
原文传递
空间·群像·物事:《化骨绵掌》中小城书写的三个面向
7
作者 赵永辉 罗立桂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86-91,共6页
在小说集《化骨绵掌》中,马金莲的创作题材从之前的乡土文化记忆转向了小城现实批判,从自身体验出发,延续以往描摹乡土生活的创作经验,书写了城乡变迁背景下西北小城的人事物象。作者以匠心营造的小城空间还原日常生活图景,通过塑造典... 在小说集《化骨绵掌》中,马金莲的创作题材从之前的乡土文化记忆转向了小城现实批判,从自身体验出发,延续以往描摹乡土生活的创作经验,书写了城乡变迁背景下西北小城的人事物象。作者以匠心营造的小城空间还原日常生活图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群像传达出了小城人物不断成长的现实境况,并基于日常物象与事象的小说意象营造,揭橥小城现实生活的本真面目和深刻内涵,赋予了小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品格。《化骨绵掌》中的小城空间、人物及意象书写,凝聚着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诗意想象,亦表现出作家对小城生活的深切认同,以及通过小说重构小城生活的内在秩序,反映人生意义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金莲 《化骨绵掌》 小城空间 群像塑造 小城物事
下载PDF
高职创业领军人物群像与叙事重塑
8
作者 温庭莉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第2期143-147,共5页
创业领军人物普遍具有坚韧的品质、服务社会的公益心、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职院校对创业领军人物宣传力度不足,人物群像塑造和叙事过度英雄化、单一审美化,对创业企业缺乏持续性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叙事实体企业和创业... 创业领军人物普遍具有坚韧的品质、服务社会的公益心、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职院校对创业领军人物宣传力度不足,人物群像塑造和叙事过度英雄化、单一审美化,对创业企业缺乏持续性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叙事实体企业和创业人物群像塑造存在的短板,剖析深层次原因,重塑企业科技创新和创业领军人才群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领军人物 群像塑造 叙事实体 创业教育支持
下载PDF
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下丁玲作品中的人物塑造
9
作者 秦锦苑 《世界文学研究》 2023年第3期212-216,共5页
文章以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为背景,探索丁玲在这股思潮影响下作品中人物形象出现的变化:以梦珂、莎菲、阿毛为代表的叛逆女性延续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精神,但已经开始蕴含着抗争的精神;以美琳、望微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 文章以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为背景,探索丁玲在这股思潮影响下作品中人物形象出现的变化:以梦珂、莎菲、阿毛为代表的叛逆女性延续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精神,但已经开始蕴含着抗争的精神;以美琳、望微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与“恋爱”中犹疑,但最终选择“革命”成为他们走向进步的标志;以抵抗水灾为代表的村民形象意味着丁玲笔下的人物开始从“小我”的个体塑造走向“大我”的群像塑造,革命浪潮在此时风起云涌地高涨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 女性形象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群像塑造
下载PDF
现实主义的人物塑造与时代性思考——以《大江大河》为例
10
作者 蓝善敏 《声屏世界》 2023年第14期41-43,共3页
以现实主义观照生活,以真实性为创作支点是孔笙电视剧的惯有基调,其作品《大江大河》采用编年体叙事结构,将宋运辉等三人的命运和时代节点紧密相连,全景式演绎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曲折而辉煌的原生态图景。作品并不停留在时代景观的还原... 以现实主义观照生活,以真实性为创作支点是孔笙电视剧的惯有基调,其作品《大江大河》采用编年体叙事结构,将宋运辉等三人的命运和时代节点紧密相连,全景式演绎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曲折而辉煌的原生态图景。作品并不停留在时代景观的还原层面,而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对转型期的人物细节和情感逻辑、性格特征进行系统观照,通过立体的人物、群像塑造,揭示复杂的人性“灰色”地带,利用凝练平实的影像语言,书写通达的时代精神,映照进当下再出发的境况中,片中自然浑成的生活质感和极具时代性的价值理念与观众建立起深层次的心灵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精神 现实主义 群像塑造 美学追求 共情能力
下载PDF
东北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特征与精神内核——以《漫长的季节》为例
11
作者 黄今 叶荣枫 《影剧新作》 2024年第2期137-142,共6页
东北题材电视剧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与文化内涵,在近年国产剧市场中备受青睐。《漫长的季节》通过空间叙事立体地展现了时代的多元风貌,深刻揭示了权力关系对空间的形塑。该剧对群像人物的集体刻画与人性描绘,体现了历史变革中人的主体... 东北题材电视剧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与文化内涵,在近年国产剧市场中备受青睐。《漫长的季节》通过空间叙事立体地展现了时代的多元风貌,深刻揭示了权力关系对空间的形塑。该剧对群像人物的集体刻画与人性描绘,体现了历史变革中人的主体性自觉与精神价值。在扎根现实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宣扬,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长的季节 空间叙事 群像塑造 超越性价值
下载PDF
无垠荒漠中的幽幽绿光——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绿房子》人物群像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易思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3-70,共8页
《绿房子》是略萨根据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为基础写成的一部描写秘鲁当代生活的风俗画卷。文章介绍了略萨在《绿房子》中人物塑造的群像类型:悲剧的体现者、受压迫的女性、亚马逊河上的暴虐者。分析了作者运用群像人物的原因,即形式配合... 《绿房子》是略萨根据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为基础写成的一部描写秘鲁当代生活的风俗画卷。文章介绍了略萨在《绿房子》中人物塑造的群像类型:悲剧的体现者、受压迫的女性、亚马逊河上的暴虐者。分析了作者运用群像人物的原因,即形式配合、历史局限、现实表达三方面,最后简要叙述其意义,包括结构的立体性、叙述的客观性和多角度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绿房子》 群像塑造
下载PDF
《天边格桑花》——用歌舞剧礼赞神圣家园的守护者
13
作者 赵红帆 《西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15-19,共5页
2022年5月31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为当地老百姓首演了以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改编的原创歌舞剧《天边格桑花》,这是一次真正的文艺作品服务基层百姓的艺术尝试。剧本由老年卓嘎、央宗回忆开始,用倒叙和蒙... 2022年5月31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为当地老百姓首演了以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改编的原创歌舞剧《天边格桑花》,这是一次真正的文艺作品服务基层百姓的艺术尝试。剧本由老年卓嘎、央宗回忆开始,用倒叙和蒙太奇相结合的编剧方法,用塑造群像的歌舞剧手法展现了边陲国土的默默守护者们对家园的深情与责任。剧中主角的生活原型卓嘎,是二十大代表、全国“七一勋章”获得者,更是西藏众多戍边党员的一个代表,我们从她身上感受到的是对国家的高度忠诚与守望神圣国土的坚定决心,已经变成深入骨髓的民族信仰,这也是西藏歌舞团创作歌舞剧《天边格桑花》的初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圣国土守护者 注重塑造人物的真实性 故事段落乐章化 塑造群像的歌舞剧手法
下载PDF
现实题材电视剧群像化塑造的艺术特征与叙事结构 被引量:10
14
作者 汤天甜 温曼露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49,共5页
近年,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呈现出显著的群像化趋势以契合观众的多元审美取向。区别于以往中心人物的角色光环,当下的一些现实题材电视剧在线性流动或单元拼贴的叙事逻辑下,还原出散点化、情境化、性别化的社会群像,进而打破了类型圈层的... 近年,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呈现出显著的群像化趋势以契合观众的多元审美取向。区别于以往中心人物的角色光环,当下的一些现实题材电视剧在线性流动或单元拼贴的叙事逻辑下,还原出散点化、情境化、性别化的社会群像,进而打破了类型圈层的桎梏,释放出现实题材电视剧在现实塑造与思想引领方面的长尾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题材电视剧 群像塑造 单元化叙事 艺术特征
原文传递
电视剧《长征》的美学之思
15
作者 左嘉玉 李澄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25-126,共2页
电视剧《长征》的出现使得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出现了新的面貌。全剧可以看作是一首交响乐,四个乐章紧密相连又各有千秋,它将长征这个重大题材以真实的还原、人性的还原表现出史诗般的壮阔之美,不仅成功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 电视剧《长征》的出现使得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出现了新的面貌。全剧可以看作是一首交响乐,四个乐章紧密相连又各有千秋,它将长征这个重大题材以真实的还原、人性的还原表现出史诗般的壮阔之美,不仅成功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主要人物,还塑造出一组组个性鲜明的群像,更重要的是其在美学方面的追求值得我们关注,也为同类题材的电视剧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品格 交响乐 群像塑造
下载PDF
粗粝土地上的亮光或为下一代写作——读李美桦长篇小说《凤凰春晓》
16
作者 拉玛伊佐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5-211,共7页
李美桦擅长写中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稻香时节》《市井民谣》《毒蛊》。近年来他成功转型,连续推出了两部厚重的长篇小说《浪拍金沙》《凤凰春晓》。本文主要从当代文学历时性的视野,谈论《凤凰春晓》在“方言使... 李美桦擅长写中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稻香时节》《市井民谣》《毒蛊》。近年来他成功转型,连续推出了两部厚重的长篇小说《浪拍金沙》《凤凰春晓》。本文主要从当代文学历时性的视野,谈论《凤凰春晓》在“方言使用”“风景叙事”“乡村人物群像塑造”等方面所进行的艺术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美桦 《凤凰春晓》 方言使用 风景叙事 人物群像塑造
下载PDF
解读奥古斯特·威尔逊《两列火车飞驰》的散文式结构
17
作者 李洋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X期29-30,共2页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两列火车飞驰》采用散文式结构,以公共场合为地点背景,淡化情节,塑造群像,并融入口述故事的黑人传统。借此,威尔逊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中扩大了戏剧的广度和深度,从人物琐碎的日常交流中展现了20世...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两列火车飞驰》采用散文式结构,以公共场合为地点背景,淡化情节,塑造群像,并融入口述故事的黑人传统。借此,威尔逊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中扩大了戏剧的广度和深度,从人物琐碎的日常交流中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的整体面貌,引发对社会底层和少数族裔在当代美国的社会归属及民族身份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式 公共场合 群像塑造 口述故事
下载PDF
从电影《九零后》谈媒介记忆视角下的传承与建构
18
作者 陈程 倪崑皓 《新闻论坛》 2022年第4期51-53,共3页
影视作品是实现集体记忆建构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从媒介记忆视角对院线纪录电影《九零后》进行探究与分析,总结其如何通过影像媒介传承与建构红色记忆。影片创作团队从叙事策略、视听表达、价值传播三个层面表现西南联大风华,形成受众... 影视作品是实现集体记忆建构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从媒介记忆视角对院线纪录电影《九零后》进行探究与分析,总结其如何通过影像媒介传承与建构红色记忆。影片创作团队从叙事策略、视听表达、价值传播三个层面表现西南联大风华,形成受众对历史事件的普遍认知,树立起对民族英雄的认同感,进而鼓舞更多当代青年借时代风浪,挥斥方遒。这种以影像唤醒集体记忆的方式,有力弘扬了爱国报国的联大精神。这为如何通过影像传播建构公共语境下的集体记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零后》 群像塑造 媒介记忆 纪录电影 西南联大
下载PDF
《觉醒年代》中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19
作者 雷思雨 《今古文创》 2022年第2期86-88,共3页
百年征程百年路,自1987年7月4日,广电成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以来历史红剧层出不穷,集中反映历史记忆与国家命运的相互交映,再到2003年7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调整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立项及完... 百年征程百年路,自1987年7月4日,广电成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以来历史红剧层出不穷,集中反映历史记忆与国家命运的相互交映,再到2003年7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调整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立项及完成片审办法的通知》中将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党、政、军领导人及其亲属生平业绩划入拍摄范围,[1]人物的多面体形象才得以活灵活现地搬上荧幕。本文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觉醒年代》,从群像式、偶像式、批判式的角度分析如何传承红色基因,然后再从三个维度探究红色基因的创新思路,最后结合传播学与心理学相关知识,反思与思考媒介干预和延迟满足带来的积极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题材 媒介素养 媒介干预 延迟满足 群像塑造
下载PDF
旧貌换新颜:十个村庄的精准扶贫影像志
20
作者 范智娇 《声屏世界》 2022年第15期60-62,共3页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这重要的时间节点,《十村记》作为反映这场伟大征程的精准扶贫题材的专题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文章从专题片的拍摄方式、人物塑造和艺术表达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该片在脱贫攻坚,奋斗拼搏...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这重要的时间节点,《十村记》作为反映这场伟大征程的精准扶贫题材的专题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文章从专题片的拍摄方式、人物塑造和艺术表达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该片在脱贫攻坚,奋斗拼搏的主题下,通过微观纪实的拍摄方式、多样化的人物群像塑造以及真情实感的艺术表达,以小见大地展现了这个时代的变迁,进而反映属于扶贫时代的奋斗精神,诠释了精准扶贫政策在中国乡土的生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十村记》 奋斗精神 群像塑造 艺术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