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晋初期文学的“群怨”风貌
1
作者 吕新峰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11期34-35,44,共3页
经历了"永嘉之乱",初入江左的士人对治乱兴衰的反思以及东晋初期儒学的重振及其在政治上的应用,对士人群体产生了一种道义和良心的约束力,从而使士人更加关注社会及现实,这也促成了这一时期关注现实文风的形成,使这一时期的... 经历了"永嘉之乱",初入江左的士人对治乱兴衰的反思以及东晋初期儒学的重振及其在政治上的应用,对士人群体产生了一种道义和良心的约束力,从而使士人更加关注社会及现实,这也促成了这一时期关注现实文风的形成,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体现出"群怨"的文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初期 群怨 现实文风
原文传递
“兴、观、群、怨”说与《孔子诗论》 被引量:6
2
作者 赵东栓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1-115,共5页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学的纲领,它建立在周代传统诗教基础上,并植根于孔子思想体系之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诗歌的政治和道德功能。而《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继承或内在地把握着"兴、观、群、怨"的诗...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学的纲领,它建立在周代传统诗教基础上,并植根于孔子思想体系之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诗歌的政治和道德功能。而《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继承或内在地把握着"兴、观、群、怨"的诗学思想。解读二者的关系及其内涵有利于理解孔子及其后学的诗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观、 《孔子诗论》 诗学
下载PDF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诗论的解释学意味 被引量:10
3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共6页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 ,植根于中国古代特有的解释学传统 ,把“人”和“世”放在重要地位 ,表现出对语言的高度关注和矛盾态度 ,其目的主要不在于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而在于以形象譬喻引发义理 ,求得作者与读者用心...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 ,植根于中国古代特有的解释学传统 ,把“人”和“世”放在重要地位 ,表现出对语言的高度关注和矛盾态度 ,其目的主要不在于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而在于以形象譬喻引发义理 ,求得作者与读者用心之相通 ,并通过学诗来提升人的精神 ,以达到礼义教化和人格培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孔子 诗论 解释学 艺术审美 “兴、观、”说 解释态度 解释方法
下载PDF
论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说的独特阐释 被引量:5
4
作者 金洪大 杨东篱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27,共2页
"兴、观、群、怨"说是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古老命题。王夫之对这一命题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阐释,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三点:强调"兴、观、群、怨"是无功利的审美情感,确立了诗歌自身的独立价值;强调"兴、观、群、... "兴、观、群、怨"说是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古老命题。王夫之对这一命题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阐释,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三点:强调"兴、观、群、怨"是无功利的审美情感,确立了诗歌自身的独立价值;强调"兴、观、群、怨"是相互联系的情感整体,突出了前人所忽视的四种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兴、观、群、怨"说中读者的主体地位,完成了从作者说、作品说向读者说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兴、观、 真情 读者
下载PDF
“兴、观、群、怨”映射下的设计批评观 被引量:1
5
作者 薛峰 史汉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0年第3期12-14,共3页
"兴、观、群、怨"原指读诗、写诗的作用与意义,即激发、观察、交流等诗学内涵。但"兴、观、群、怨"所传达的思想不仅仅体现于诗学领域。在设计领域中,"兴、观、群、怨"体现出的思想内涵与设计批评发展过... "兴、观、群、怨"原指读诗、写诗的作用与意义,即激发、观察、交流等诗学内涵。但"兴、观、群、怨"所传达的思想不仅仅体现于诗学领域。在设计领域中,"兴、观、群、怨"体现出的思想内涵与设计批评发展过程相似,有利于促进设计的良性发展。从"兴、观、群、怨"的思想角度对传统设计发展的意义进行探究,借此学习前人的智慧思想,以应对当下的设计批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观、 设计批评 设计反馈 造物活动
下载PDF
符号六因素阐释下的孔子“兴、观、群、怨”说
6
作者 欧婧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95-101,共7页
“兴、观、群、怨”说,这一儒家话语体系下的文学评价,是《论语·阳货》中孔子就《诗经》现实功用所提出的概念界定。作为符号文本的《诗经》,体现出了“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识草木鸟兽之名”这几大社会功能,是特定社会历... “兴、观、群、怨”说,这一儒家话语体系下的文学评价,是《论语·阳货》中孔子就《诗经》现实功用所提出的概念界定。作为符号文本的《诗经》,体现出了“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识草木鸟兽之名”这几大社会功能,是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符号接收者相关阅读体验的产物。运用雅柯布森符号六因素的视角,对《诗经》的相关表意过程进行解读,可以看出这一符号文本受到了具体因素的主导影响,从而生成了不同的意义阐释。借助符号学理论,就“兴、观、群、怨”等一系列概念进行具体阐释,可以有效地就儒家伦理思想影响下的《诗经》文本的解读、传播以及经典化形成的过程展开分析论述,从而为包括诗歌评价与接受在内的传统文学理论提供更为广阔的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六因素 《论语》 《诗经》 “兴、观、
下载PDF
论“兴、观、群、怨”范式与诗歌教学的联系
7
作者 陆亚平 《西部素质教育》 2016年第6期176-176,共1页
"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将"兴、观、群、怨"范式用于诗歌教学更有着重要意义。论述了"兴、观、群、怨"范式对诗歌教学的指导作... "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将"兴、观、群、怨"范式用于诗歌教学更有着重要意义。论述了"兴、观、群、怨"范式对诗歌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具体应用,以此方法的运用突显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观、 教学范式 诗歌教学
下载PDF
“诗可以怨”与晚清文学革命
8
作者 胡碟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1-65,共5页
古典诗学中,"诗可以群"与"诗可以怨"是很难分开的。"怨"是诗人以文学为手段来进行政治实践的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群"的价值伦理,但它受到"止乎礼"的限制,"群怨俱宜"正... 古典诗学中,"诗可以群"与"诗可以怨"是很难分开的。"怨"是诗人以文学为手段来进行政治实践的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群"的价值伦理,但它受到"止乎礼"的限制,"群怨俱宜"正是这种态度在美学上的表现。而到了晚清,"怨"彻底从"礼"的束缚中暴发出来,以"革命"的激进方式介入到政治实践当中。"革命"成为一种激进的美学态度,而新文学的精神正是那种激进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 群怨俱宜 文学革命 批判意识
下载PDF
中国古代即事诗考论
9
作者 殷学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4-40,共7页
在中国古代,诗人触事兴咏,因事立题,即事创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就即事诗的性质而言,即事诗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即事诗泛指一切既是即目的诗歌。这类诗歌不拘一事,不拘一物、一时、一地、一人,只要即时遣兴都可视为即事诗。狭义的即事诗主... 在中国古代,诗人触事兴咏,因事立题,即事创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就即事诗的性质而言,即事诗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即事诗泛指一切既是即目的诗歌。这类诗歌不拘一事,不拘一物、一时、一地、一人,只要即时遣兴都可视为即事诗。狭义的即事诗主要特指触事即兴的诗歌。就即事诗的分类而言,即事诗有应制型的即事诗,也有灵感型的即事诗。前者基于生活的理性需要,现实功用性比较强;后者基于生命的感性需要,审美超越性比较强。就即事诗的价值而言,即事诗在可以群、可以怨上意义重大。中国古代即事诗人将日常生活诗意化的思想对当下诗歌创作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事 应制 灵感 群怨 即事诗
下载PDF
略论《诗经》中的“群”、“怨”意识
10
作者 李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3期108-110,共3页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社会作用的经典概括,本文专就其中的“群”、“怨”意识进行评说,指出其在调整阶级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影响。
关键词 孔子 诗经 群怨 影响
原文传递
孔孟对话教学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晓霞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共3页
我国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话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核心话语之一,但语文课堂实施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在当代"对话理论"的大背景下,具体考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思想和孟子"知言养... 我国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话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核心话语之一,但语文课堂实施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在当代"对话理论"的大背景下,具体考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思想和孟子"知言养气"的思想中所蕴含的对话教学的内涵和范式,进而探究其对当代语文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对话教学 兴、观、 知言养气
下载PDF
论曹操对儒家诗学精神的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贾名党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1-15,20,共6页
曹操推尊儒家经典,信守儒家的诗学精神。他对儒家诗论的贡献不是理论阐述,而是创作实践。曹操的诗歌散文作品抒发了盛世太平、国家统一、追慕圣贤的理想,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真切关心民生疾苦,推遵孝道、厚重人情、奉忠崇义,表... 曹操推尊儒家经典,信守儒家的诗学精神。他对儒家诗论的贡献不是理论阐述,而是创作实践。曹操的诗歌散文作品抒发了盛世太平、国家统一、追慕圣贤的理想,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真切关心民生疾苦,推遵孝道、厚重人情、奉忠崇义,表达了挟持天子的无奈、功业难成的苦闷、光阴虚度的悲情,为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儒家诗学精神的典型体现。建安诗坛上,曹操是遵循并实践儒家诗学精神的文士,其诗文作品在诸多层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儒家诗学精神 “兴、观、
下载PDF
孔子诗教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望衡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63-68,共6页
就“温柔敦厚”的诗歌品格及“兴、观、群、怨”的诗歌审美功能,对孔子的儒家诗教进行了深入论析。
关键词 孔子 诗教 温柔敦厚 兴/观// 中庸/中和
下载PDF
论孔子的文艺观
14
作者 张鸿阁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52-55,共4页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于文艺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在其先贤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善说,而在文艺的功能上则体现在他重视文艺的审美功能特性———"兴、观、群、怨"中,以"乐"为中心的理想人格论是...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于文艺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在其先贤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善说,而在文艺的功能上则体现在他重视文艺的审美功能特性———"兴、观、群、怨"中,以"乐"为中心的理想人格论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美善说 兴、观、 中和之美
下载PDF
谈舞蹈艺术中的兴、观、群、怨
15
作者 何佳颖 《艺术教育》 2018年第11期98-99,共2页
研究舞蹈艺术中的"兴、观、群、怨"具有很好的社会现实意义。文章从分析艺术的社会功能出发,重申了舞蹈艺术具有"兴、观、群、怨"的功能,进一步探究舞蹈"兴、观、群、怨"的审美认知功能。
关键词 “兴、观、 舞蹈审美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特色 被引量:13
16
作者 齐益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71,共12页
中华诗教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春秋至两汉是前一阶段,从魏晋至今是后一阶段。前一阶段是站在用诗的角度,以《诗三百》作为言志、悟理的媒介,产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和汉儒温柔敦厚的诗教。后一阶段是站在作诗、评诗... 中华诗教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春秋至两汉是前一阶段,从魏晋至今是后一阶段。前一阶段是站在用诗的角度,以《诗三百》作为言志、悟理的媒介,产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和汉儒温柔敦厚的诗教。后一阶段是站在作诗、评诗的角度,而以诗歌的创作、评赏以及诗歌审美理论的探索,也就是以文人诗的传统为诗教。叶嘉莹先生将一生奉献给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诗词的创作、评赏以及审美理论探索各方面,都取得惊人的成就,故其诗教的性质,似应属第二阶段,即文人诗传统的诗教才是。然而先生的诗教内涵并不以此为限,而是也斟酌吸收了前一阶段汉儒伦理教化的诗教,并且既凸显又深化孔子诗教中"兴"的作用,从孔子侧重于作人、悟理方面的"兴",深入到情意领域的兴发感动之力与美。因此先生的诗教特色,是从孔子的"兴观群怨"提炼出诗歌中兴发感动生生不已生命力量,作为其诗教的核心,并以诗歌的创作、评赏以及美学理论的探索为其诗教展演的舞台,可说是前后两阶段诗教的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诗教 兴观群怨 温柔敦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