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东晋初期文学的“群怨”风貌 |
吕新峰
|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1 |
0 |
|
2
|
“兴、观、群、怨”说与《孔子诗论》 |
赵东栓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3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诗论的解释学意味 |
毛宣国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3 |
10
|
|
4
|
论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说的独特阐释 |
金洪大
杨东篱
|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5
|
“兴、观、群、怨”映射下的设计批评观 |
薛峰
史汉
|
《美与时代(创意)(上)》
|
2020 |
1
|
|
6
|
符号六因素阐释下的孔子“兴、观、群、怨”说 |
欧婧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9 |
0 |
|
7
|
论“兴、观、群、怨”范式与诗歌教学的联系 |
陆亚平
|
《西部素质教育》
|
2016 |
0 |
|
8
|
“诗可以怨”与晚清文学革命 |
胡碟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9
|
中国古代即事诗考论 |
殷学明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0 |
|
10
|
略论《诗经》中的“群”、“怨”意识 |
李珉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11
|
孔孟对话教学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
赵晓霞
|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2
|
论曹操对儒家诗学精神的实践 |
贾名党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2
|
|
13
|
孔子诗教论 |
陈望衡
|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1994 |
1
|
|
14
|
论孔子的文艺观 |
张鸿阁
|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5
|
谈舞蹈艺术中的兴、观、群、怨 |
何佳颖
|
《艺术教育》
|
2018 |
0 |
|
16
|
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特色 |
齐益寿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