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时延时间法求解速调管输出腔的外观品质因数Q_(ext)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丁 曹静 +1 位作者 缪亦珍 沈斌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1-394,共4页
输出腔外观品质因数Qext的计算是速调管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本文提出群时延时间法主要是利用Microwave Studio(MWS)软件计算输出腔外观品质因数Qext。通过对比,群时延时间法的计算结果和精度与传统计算软件采用传统方法的结果非常一致... 输出腔外观品质因数Qext的计算是速调管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本文提出群时延时间法主要是利用Microwave Studio(MWS)软件计算输出腔外观品质因数Qext。通过对比,群时延时间法的计算结果和精度与传统计算软件采用传统方法的结果非常一致,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群时延时间法基于MWS强大的计算和后处理功能,计算步骤更加简便,结果非常直观,同时还可以实现设计自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注速调管 输出腔 品质因数 群时延时间 微波工作室
下载PDF
群时延时间法求解速调管输出腔的特性参数 被引量:4
2
作者 谢兴娟 丁耀根 +2 位作者 刘濮鲲 黄传禄 董玉和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156,共5页
以微波传输线理论和谐振腔等效电路理论为基础,分别对速调管滤波器加载谐振腔输出回路的间隙阻抗实部和端口群时延公式进行了推导,通过简化两公式的比值因子,得到了利用端口群时延特性来分析输出腔间隙阻抗-频率特性的原理和方法。利用... 以微波传输线理论和谐振腔等效电路理论为基础,分别对速调管滤波器加载谐振腔输出回路的间隙阻抗实部和端口群时延公式进行了推导,通过简化两公式的比值因子,得到了利用端口群时延特性来分析输出腔间隙阻抗-频率特性的原理和方法。利用3维电磁计算软件CST分别对X波段和Ku波段两个滤波器加载输出回路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群时延时间法与其他已有方法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基于模拟计算软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群时延时间法使速调管输出回路的计算步骤更加简捷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腔 群时延时间 间隙阻抗 滤波器加载 高频电路
下载PDF
带有三间隙耦合输出腔的X波段EIK注波互作用系统研究
3
作者 姜振宁 张长青 +1 位作者 罗积润 杨晨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1-225,共5页
扩展互作用速调管是通过使用分布作用谐振腔技术来扩展其瞬时工作带宽,可以在高工作频段,实现高功率、高效率、高增益、宽频带的一种紧凑型微波真空器件,在军事、科学和商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X波段为例,设计了三间隙耦合... 扩展互作用速调管是通过使用分布作用谐振腔技术来扩展其瞬时工作带宽,可以在高工作频段,实现高功率、高效率、高增益、宽频带的一种紧凑型微波真空器件,在军事、科学和商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X波段为例,设计了三间隙耦合腔输出结构,对其群时延特性及间隙阻抗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设计了扩展互作用速调管高频互作用电路,通过加载、参差调谐等方法使整个高频系统的输出达到稳定,并且具有较大的输出带宽。结果表明,在X波段,在工作频率为f_0GHz,输入功率为200 W时,3 dB瞬时带宽达到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 扩展作用速调管 多间隙耦合输出腔 群时延时间 PIC模拟
下载PDF
X波段多间隙耦合输出腔的研究
4
作者 姜振宁 张长青 +1 位作者 罗积润 杨晨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99-202,共4页
基于分布作用速调管的工作原理和三维仿真模拟研究了双间隙及三间隙耦合输出腔的工作特性。以X波段为例,分别设计并确定了重叠模工作的双间隙输出腔和三间隙输出腔的结构参数,模拟计算了其群时延特性及场型。通过优化,在输出功率达1MW... 基于分布作用速调管的工作原理和三维仿真模拟研究了双间隙及三间隙耦合输出腔的工作特性。以X波段为例,分别设计并确定了重叠模工作的双间隙输出腔和三间隙输出腔的结构参数,模拟计算了其群时延特性及场型。通过优化,在输出功率达1MW的情况下,三间隙重叠模输出电路可以达到10%的瞬时带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 分布作用速调管 多间隙耦合输出腔 模式重叠 群时延时间
下载PDF
Dynamics of one-prey two-predator system with square root functional response and time lag
5
作者 O. P. Misra Poonam Sinha Chhatrapal Sing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 2015年第3期23-44,共22页
Animals grouping together is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phenomena in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different functional responses as a result of prey-predator forming groups have been considered by many authors in their mo... Animals grouping together is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phenomena in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different functional responses as a result of prey-predator forming groups have been considered by many authors in their models.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have considered a model for one prey and two competing predator populations with time lag and square root functional response on account of herd formation by prey. It is shown that due to the inclusion of another competing predator, the underlying system without delay becomes more stable and limit cycles do not occur naturally. However, after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ime lag in the basic system, limit cycles appear in the case of all equilibrium points when delay time crosses some critical value.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length of delay is minimum when only prey population survives and it is maximum when all the populations coexi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ility square root functional response Hopf bifurcation time dela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