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转译视角下的皖西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以群舒文化为例
1
作者 陈晨 郑曼莉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5-39,共5页
以群舒文化资源为设计对象,探索在“互联网+”背景下地域文化活化路径,构建皖西博物馆数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策略。通过“文化空间”模型,对群舒文化IP外在层面、行为层面、心理层面进行解析,深度挖掘群舒文化符号,引入“文化转译”方法... 以群舒文化资源为设计对象,探索在“互联网+”背景下地域文化活化路径,构建皖西博物馆数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策略。通过“文化空间”模型,对群舒文化IP外在层面、行为层面、心理层面进行解析,深度挖掘群舒文化符号,引入“文化转译”方法,结合移动终端新媒体微交互平台,实现皖西博物馆群舒文化在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面的深度转译,完成群舒青铜APP、IP形象以及衍生品的设计。以“文化转译”打造群舒文化IP,符合皖西博物馆个性化发展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舒青铜器 文化转译 皖西博物馆 数字文创
下载PDF
小腿肌群舒缩频率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库洪安 牛娜 赵婷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1年第3期777-778,共2页
[目的]探讨小腿肌群单次舒缩频率对挤压股静脉增加血流速度的效果,为临床护理人员康复指导提供量化数据,以有效地指导卧床、制动病人的功能锻炼。[方法]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10名健康自愿受试成人双侧股静脉在小腿肌群不同舒缩频率状态... [目的]探讨小腿肌群单次舒缩频率对挤压股静脉增加血流速度的效果,为临床护理人员康复指导提供量化数据,以有效地指导卧床、制动病人的功能锻炼。[方法]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10名健康自愿受试成人双侧股静脉在小腿肌群不同舒缩频率状态下的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小腿肌群舒缩运动可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尤以2秒/次、3秒/次时效果好。[结论]小腿肌群单次舒缩时间持续2 s、3s时对股静脉血流的促进作用最好,此量化数据可作为护理人员指导病人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主动运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肌群舒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血流动力学 运动学
下载PDF
试论徐和群舒青铜器—兼论徐、舒与吴越的融合 被引量:14
3
作者 郑小炉 《文物春秋》 2003年第5期6-14,50,共10页
本文根据青铜■形盘的发展变化,对群舒地区青铜器进行了分期,分析了各种器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而时徐国青铜器群作了初步的界定,并分析了其中的兽面鼎的来源及其流向。最后,还对徐与吴越文化的融合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群舒地区 青铜器 徐国 兽面鼎 吴越文化 形制
下载PDF
从淮系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看群舒的来源——学术史的回顾与思考
4
作者 张萍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3-168,共6页
群舒是先秦时期活动于江淮地区的古代族群,研究这一族群是江淮地区先秦民族史的重要内容。群舒的来源是该研究中的首要问题,但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零散,传统的历史文献学方法不能对群舒的来源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分析群舒的来... 群舒是先秦时期活动于江淮地区的古代族群,研究这一族群是江淮地区先秦民族史的重要内容。群舒的来源是该研究中的首要问题,但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零散,传统的历史文献学方法不能对群舒的来源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分析群舒的来源,应从淮系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入手。文章梳理了学界对于淮系文化区系类型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群舒文化与淮系文化各支系的相互关系,对群舒族群来源提出了新观点:群舒族群应主要来源于当地居民,而这些居民的组成则与史前时期淮系居民的迁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舒 东夷 淮夷 淮系文化
下载PDF
群舒略论——兼论舒徐异源 被引量:3
5
作者 舒洁 《皖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87-89,140,共4页
群舒是春秋时期居住在江淮一带的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通过检阅先秦文献探索了春秋时期群舒的发展脉络,通过对铭文中"至于"一词用法及词义的考证和对舒徐青铜器风格的比较,试图以文字学、考古学相... 群舒是春秋时期居住在江淮一带的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通过检阅先秦文献探索了春秋时期群舒的发展脉络,通过对铭文中"至于"一词用法及词义的考证和对舒徐青铜器风格的比较,试图以文字学、考古学相结合来论证舒徐异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舒 徐器
下载PDF
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 被引量:32
6
作者 徐中舒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5-76,共12页
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徐中舒遗稿关键词:徐,蒲姑,徐奄,淮夷,群舒徐,嬴姓,其初本中土民族,殷、周之际立国于朝歌之西,而与殷人同居方析之内,盖唇齿相依之国也。及殷亡,嬴姓之国留居于故地者,曰黎。其后边逐于狄,而秦、... 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徐中舒遗稿关键词:徐,蒲姑,徐奄,淮夷,群舒徐,嬴姓,其初本中土民族,殷、周之际立国于朝歌之西,而与殷人同居方析之内,盖唇齿相依之国也。及殷亡,嬴姓之国留居于故地者,曰黎。其后边逐于狄,而秦、赵兴于春秋、战国之世。其事旧史载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姑 徐奄 淮夷 群舒
下载PDF
江淮地区群舒国家对楚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筱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11,共5页
群舒国家作为江淮流域小方国的典型代表,虽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但是对周边的国家,尤其对楚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楚据群舒的必然性,楚国对群舒的策略,楚齐、楚晋尤其是楚吴对群舒国家的争夺,群舒国家出土的带有楚、吴... 群舒国家作为江淮流域小方国的典型代表,虽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但是对周边的国家,尤其对楚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楚据群舒的必然性,楚国对群舒的策略,楚齐、楚晋尤其是楚吴对群舒国家的争夺,群舒国家出土的带有楚、吴两国特点的器物等方面研究楚国与群舒交流的过程,不难看出群舒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性。通过深入探究群舒与以楚国为主的周边国家的交往历程,对掌握整个群舒历史文化,乃至江淮流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舒 楚国 江淮地区 外交
下载PDF
群舒史迹钩沉 被引量:9
8
作者 胡嘏 《安徽史学》 1986年第6期33-37,30,共6页
西周春秋时期,群舒作为安徽古方国中荦荦大者,立国五六百年,对江淮地区早期文明开化,尤有不没之功。本文拟依据文献的零星记载,益以甲骨卜辞、金文等文物考古资料,对群舒的族源、迁徙、地望、军事诸问题,进行初步的考论。
关键词 群舒 江淮地区 左传 十七年 城县 杜注 地望 居巢 史迹 诸问题
下载PDF
群舒文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汪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23期40-42,共3页
西周至春秋时期,群舒在安徽江淮流域立国百年之久,对江淮地区早期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该地区出土了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器物,群舒文化是研究中国南方早期文明不可或缺的一环。
关键词 江淮地区 群舒文化 研究综述
下载PDF
释“群舒”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嘏 《历史地理》 1986年第1期137-137,共1页
群舒是西周、春秋时国名,皋陶之后,偃姓,《左传》宣八年(前601年)作“众舒”,非指一国,殆无疑义。《春秋释例·土地名》谓群舒有“舒龙、舒、蓼、舒庸、舒鸠五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则曰:舒“又曰群舒,又曰舒蓼,又曰舒... 群舒是西周、春秋时国名,皋陶之后,偃姓,《左传》宣八年(前601年)作“众舒”,非指一国,殆无疑义。《春秋释例·土地名》谓群舒有“舒龙、舒、蓼、舒庸、舒鸠五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则曰:舒“又曰群舒,又曰舒蓼,又曰舒庸,又曰舒鸠,一国而有五名”,皆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舒 《左传》 新唐书 春秋释例 偃姓
下载PDF
蒲姑、徐国、群舒迁徙论考述
11
作者 苏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第19期158-161,共4页
对淮河沿岸的徐国与安徽江淮之南的舒庸、舒廖、舒鸠、舒龙等群舒诸国的研究,近年来兴起了一股热潮,但纵观学术界研究成果,学者对徐国与群舒的研究多从其本地墓葬、出土青铜礼器、江淮陶器文化以及徐舒关系入手,对徐舒文明的诞生、徐国... 对淮河沿岸的徐国与安徽江淮之南的舒庸、舒廖、舒鸠、舒龙等群舒诸国的研究,近年来兴起了一股热潮,但纵观学术界研究成果,学者对徐国与群舒的研究多从其本地墓葬、出土青铜礼器、江淮陶器文化以及徐舒关系入手,对徐舒文明的诞生、徐国与群舒族群的是否存在过地域迁移则研究较少。文章将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运用于对徐国与群舒出土青铜器群的研究工作中,兼用古文字学知识对其青铜器铭文进行探析,意在论证徐国与群舒从北至南迁徙的可能性及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姑 群舒 徐国 城九里墩 四环龙虎纹鼓座
下载PDF
群舒青铜器研究三则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华东 《东方博物》 2015年第4期70-76,6,共8页
本文旨就群舒青铜器的装饰与铸造、用器制度与葬俗、铭文特征等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认为这批青铜器喜用立体装饰,纹饰较简洁,同时追求器表的光洁;其用鼎方式较特殊,以对鼎与单件牺鼎的组合为主,牺鼎被认为是盛装肉汤的容器;有铭青铜器... 本文旨就群舒青铜器的装饰与铸造、用器制度与葬俗、铭文特征等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认为这批青铜器喜用立体装饰,纹饰较简洁,同时追求器表的光洁;其用鼎方式较特殊,以对鼎与单件牺鼎的组合为主,牺鼎被认为是盛装肉汤的容器;有铭青铜器数量较少,以单个族徽式铭文为主,所见多字铭文内容与格式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总体看,群舒青铜器特征与中原青铜器趋同,但地方特征明显,并在纹饰、制作技术、铭文等方面保留了若干春秋之前青铜器的若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舒青铜器 装饰与铸造 用器与葬俗 铭文
原文传递
试论江淮群舒故地出土周代原始瓷 被引量:1
13
作者 安静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79,共8页
西周、春秋时期,江淮群舒故地青铜文化继夏商时期继续发展,新出原始瓷是江淮青铜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周代原始瓷和苏浙、皖南等南方地区的共性较多,但江淮之间的原始瓷在出土数量和器物的精美程度上都远不如吴越地区,因此,西... 西周、春秋时期,江淮群舒故地青铜文化继夏商时期继续发展,新出原始瓷是江淮青铜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周代原始瓷和苏浙、皖南等南方地区的共性较多,但江淮之间的原始瓷在出土数量和器物的精美程度上都远不如吴越地区,因此,西周、春秋时期,群舒文化与吴越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但在原始瓷方面,更多的应是吴越文化对江淮地区的北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舒故地 周代 原始瓷
原文传递
舒方新证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琳仪 《安徽史学》 1999年第4期15-16,22,共3页
关键词 群舒 甲骨卜辞 殷墟卜辞 先秦典籍 铜器铭文 春秋时代 战国中期 陪葬墓 《世本》 战国时代
下载PDF
“一枝独秀”之馆藏曲柄铜盉的科学分析与考古初探
15
作者 穆浴阳 李文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3期112-116,共5页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及金(矿)相显微镜等研究手段,对江西九江共青城市博物馆馆藏唯一一件曲柄铜盉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和成分检测分析,并初步进行考古研究。结果表明:此曲柄铜盉的材质为铜-锡-铅(Cu-Sn-Pb)三元合金,制作工艺为铸...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及金(矿)相显微镜等研究手段,对江西九江共青城市博物馆馆藏唯一一件曲柄铜盉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和成分检测分析,并初步进行考古研究。结果表明:此曲柄铜盉的材质为铜-锡-铅(Cu-Sn-Pb)三元合金,制作工艺为铸造而成,其成熟的铜锡铅配比和加工方法佐证了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虽然曲柄铜盉的出土地为江西地区,但是通过形制初步判断其为群舒文化典型青铜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吴、楚、越文化和群舒文化在先秦时期的融合情况。截至目前,此曲柄铜盉在江西地区尚属首次和唯一出现,填补了江西此类型青铜器研究的空白,对于揭示江西先秦青铜器冶金技术内涵及探讨江西与其周边地区的交流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先秦古史 西周春秋时期 吴楚越文化 群舒文化
下载PDF
舒城鼓座铭文初探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秉新 《江汉考古》 1984年第2期73-78,83,共7页
一九八○年九月,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出土一件青铜鼓座,器壁的上口外沿和下口外沿铸有铭文,约一百五十余字。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有铭鼓座。在安徽出土的青铜器中,从铭文字数来说,仅次于一九五九年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由于铭文锈蚀过... 一九八○年九月,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出土一件青铜鼓座,器壁的上口外沿和下口外沿铸有铭文,约一百五十余字。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有铭鼓座。在安徽出土的青铜器中,从铭文字数来说,仅次于一九五九年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由于铭文锈蚀过甚,很难通读。但从约略可辨的字句中,尚可得到一些与此器有关的人、地、时、事等信息,不失为研究徐、楚文化的一项宝贵资料。本文拟对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群舒 东土 安徽 淮夷 西周金文 同源说 竹书纪年 卜辞
下载PDF
徐舒源流初探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秉新 《安徽史学》 1986年第2期53-57,67,共6页
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徐是滨淮大国,曾给周王朝带来很大的麻烦。春秋时期,又有群舒之属见于史籍。徐旭生、郭沫若等学者曾提出徐舒同源说,近年来亦有持相同观点的专论发表。徐和群舒是否同源,如系同源,她们的分化流徙情况如... 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徐是滨淮大国,曾给周王朝带来很大的麻烦。春秋时期,又有群舒之属见于史籍。徐旭生、郭沫若等学者曾提出徐舒同源说,近年来亦有持相同观点的专论发表。徐和群舒是否同源,如系同源,她们的分化流徙情况如河,需要进一步考核明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舒 淮夷 春秋时期 郭沫若 文献资料 东夷 周王朝 铭文 同源说 淮河流域
下载PDF
论二元地理格局中的淮夷族群
18
作者 朱继平 《历史地理》 CSSCI 2013年第1期151-159,共9页
作为上古史和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淮夷历来备受关注。对淮夷的讨论,早期多于东夷研究中附带提及,①且常与夷方、徐奄、群舒等问题交织。②在周金文系统整理推动下,淮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课题不断得到深入,③考古学研究在其中发挥了... 作为上古史和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淮夷历来备受关注。对淮夷的讨论,早期多于东夷研究中附带提及,①且常与夷方、徐奄、群舒等问题交织。②在周金文系统整理推动下,淮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课题不断得到深入,③考古学研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④先贤智者对淮夷的族源、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夷 地理格局 群舒 周金文 东夷 水流域 夷方 考古学研究 西周早期 曲阜鲁国故城
下载PDF
有巢氏族暨有巢氏文化本土根植与脉延——简述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巢湖流域的军政文化形态 被引量:2
19
作者 宁业高 《巢湖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7,共7页
夏商两代由于南巢、涂山、六、英诸氏族封国与中原王朝的特殊关系,巢湖流域殆为"千年无战事"。周遣师"征巢",割疆分土封建庐国,巢国渐次衰微。庐国解体,"群舒"、桐、宗、橐皋等诸侯孳兴。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两代由于南巢、涂山、六、英诸氏族封国与中原王朝的特殊关系,巢湖流域殆为"千年无战事"。周遣师"征巢",割疆分土封建庐国,巢国渐次衰微。庐国解体,"群舒"、桐、宗、橐皋等诸侯孳兴。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巢湖流域虽处中原诸侯争霸的外围地带,然成"楚吴二牛牴牾之场"。强楚东进,群舒浮沉。楚吴夹攻,巢国终结。橐皋结盟,矤叴重生。越楚衰亡,大秦一统。先秦几千年朝代更替,烽火动荡最激烈的时候,正是各类文化冲撞、交流、融合与创新的最佳契机,巢湖流域广袤土地上既有后生的军政建制,更有自身固有的文化体制。吴越人北上无疑带来江南的文明色彩,楚人东进并统治这片土地期间,传播推进西部和中原文化元素,与本土固有的悠久雄厚的有巢氏文化基因相结合,形成具有巢湖特色的文化体系,此乃今安徽文化珍贵的资源库储和合肥"大湖名城"战略的文化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春秋战国 巢国 庐国 群舒 橐皋 军政文化形态
下载PDF
皖西先秦文化——风雅皖西一
20
作者 马育良 郭文君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5,共5页
史载禹封皋陶后裔于英、六。到战国秦汉年间,皋陶文化逐渐形成。历史人类学研究表明,在这个过程中,皋陶的身份经历了华夏英雄祖先之一、儒家化及神化的演变。此间,主要生活于皖西境内的群舒,曾十分活跃,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曾形成一定的影... 史载禹封皋陶后裔于英、六。到战国秦汉年间,皋陶文化逐渐形成。历史人类学研究表明,在这个过程中,皋陶的身份经历了华夏英雄祖先之一、儒家化及神化的演变。此间,主要生活于皖西境内的群舒,曾十分活跃,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曾形成一定的影响。战国晚期,楚都寿春18年,寿春成为晚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寿县被认为是楚文化考古研究的起点,寿县境内发现的楚国晚期铜器,是最早被认识和受到注目的出土楚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皋陶文化 群舒文化 晚楚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