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及植物区系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和菊 杜凡 +3 位作者 王娟 杨宇明 丁涛 石明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6年第2期57-63,共7页
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分布于海拔高度2300~2540m较原始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及植物区系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其2500m^2的样地调查统计资料表明,组成本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种子植物有44科、93属、149种,蕨类植物有7科、9属、13... 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分布于海拔高度2300~2540m较原始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及植物区系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其2500m^2的样地调查统计资料表明,组成本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种子植物有44科、93属、149种,蕨类植物有7科、9属、13种。其群落的5个层次组成显明。群落中,泛热带分布的属最多,有24属:其次为热带亚洲及其变型的属,有15属。热带性质的属(51属)多于温带性质的属(32属),无中国特有属,显示该保护区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在属的水平上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群落中,中国特有种多达76种,包括保护区特有的2个种,与云南共有的28种,与中国其他地区共有的46种,其中与西南片共有27种,表明本保护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构成种类主要起源于云南和我国西南地区。其群落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中国-喜马拉雅成分(32种)和热带亚洲成分(30种),显示与喜马拉雅地区和热带亚洲地区的区系渊源。群落中温带性质的种(113种)比热带性质的种(35种)多,说明在本区山地条件下,在该群落中形成和迁入了大量温带的种类。以此认为,相对干燥的山地气候,是本区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能够分布到海拔高度2540m,明显高于高黎贡山和无量山的原因。此外,构成本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的种类明显少于无量山的相同林分(177种),这或许也与两地区降雨量的差异有关。同样的由硬斗石栎、木果石栎等优势物种组成的林分,在高黎贡山和无量山属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而在本保护区则属于半湿性常绿阔叶林。说明具有类似优势成分的森林群落,可以划分到不同的高等级植被类型(如植被亚型)中,这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生态特征,而不完全取决于它们的区系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 半湿性常绿阔叶林 群落学特性 植物区系特性
下载PDF
西南桦人工林与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宏伟 李江 +4 位作者 周彬 冯弦 孟梦 刘永刚 王达明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9-176,共8页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今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对在退化生态系统上进行人工造林对地带性植被群落学特征的影响研究尚较欠缺。本文根据组成群落的植物生态学特征能对其生态环境做出准确的反应这一规则,通过样地调查法分析了林...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今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对在退化生态系统上进行人工造林对地带性植被群落学特征的影响研究尚较欠缺。本文根据组成群落的植物生态学特征能对其生态环境做出准确的反应这一规则,通过样地调查法分析了林龄为12年的西南桦(Betulaalnoides)人工群落的区系组成和基本的群落学特征,并与当地的地带性植被——山地雨林的区系组成和群落学特征进行了比较,从而探讨人工造林对当地天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天然群落相比,人类活动(人工种植西南桦林)对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的生活型谱、物种叶型谱、区系成分、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群落学特征影响不大;即使在这些方面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可能也是小环境的异质性造成的。但是人工种植西南桦林对群落的季相外貌、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以及生物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虽然人工造林可以缩短植被自然恢复的时间以及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但与地带性植被相比,还是有较大的生态学差异。建议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必要适当发展一定面积的人工林,但规模应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桦人工林 山地雨林 群落学特性
下载PDF
伊犁地区野生毛牛蒡和牛蒡的种群分布、生态和群落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晓绒 亥依如拉木 +1 位作者 塔西买买提.马合苏木 江波拉提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9年第2期24-28,共5页
在充分踏察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按线路调查法和样地调查法得出野生毛牛蒡和牛蒡种群的分布格局在伊犁地区总体上呈随机分布,占86.7%的调查样地;小范围内也有群聚分布的,占13.3%的调查样地;分布于喜光、低海拔、对土壤适应性... 在充分踏察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按线路调查法和样地调查法得出野生毛牛蒡和牛蒡种群的分布格局在伊犁地区总体上呈随机分布,占86.7%的调查样地;小范围内也有群聚分布的,占13.3%的调查样地;分布于喜光、低海拔、对土壤适应性高、生活力强等是牛蒡和毛牛蒡的生态习性;常与各类草本为伍,与菊科、禾本科、唇形科、藜科、蓼科、蒺藜科等常见科的植物均能共生于同一环境,是牛蒡和毛牛蒡的群落学特性;植被类型和人为因素是影响它们分布的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牛蒡属 分布格局 生态特性 群落学特性 环境因素
下载PDF
种子重量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4
作者 于顺利 陈宏伟 李晖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9-997,共9页
作为植物生活史中的一个关键性特征,种子重量与其它许多植物性状和生态因子有关,种子重量的分异与其它一些植物性状及环境的变化关系在进化生物学上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内容,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种子重量被发现与下列的一... 作为植物生活史中的一个关键性特征,种子重量与其它许多植物性状和生态因子有关,种子重量的分异与其它一些植物性状及环境的变化关系在进化生物学上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内容,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种子重量被发现与下列的一些植物学和群落学性状有关:植物的生活型、种子的散布能力、种子的散布方式、植物的高度、植物的冠幅、植物的比叶面积、植物的寿命、动物的捕食、植被中植物的数量或多度、土壤中种子的数量或多度、种子的休眠、种子在土壤中的持久性和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等,另外生态因子如降雨、温度、坡向、海拔、经度、纬度、光强和干扰等都影响种子的重量。种子的重量被认为是在大量小种子和少量大种子之间的进化折衷,在一定的能量限度内,较大重量的种子一般具有较少的数量,而较小重量的种子一般数量较多,这是种子重量和数量方面具有的一种反向关系。与其它性状相比,很多研究都表明种子重量和植物的生活型的关系密切。没有散布结构或风散布的种子比以动物和水作为散布媒介的种子重量要小。种子重量与捕食的关系现发现有3种格局。种子重量和形状与种子在土壤中的持久性的关系有4种格局。在干旱和阴暗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有变大的趋势。大重量种子比小种子赋予幼苗较优势的竞争地位,其原理尚有争论,尚不清楚是否是幼苗阶段的竞争决定了世界上大部分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种子重量与植物系统学相结合,探索种子重量的变化规律;2)调查群落三向(纬度、经度和海拔)性的种子重量谱变化规律;3)群落演替与群落种子重量谱的变化;4)种子重量与群落中植物个体和种子的数量的关系及机理研究;5)微生境、微地形如坡向、坡位和林间隙等对种子重量的影响;6)全球气候变化和种子重量变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重量 植物性状 群落学特性 生态性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