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鱼类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9
1
作者 王雪辉 邱永松 +3 位作者 杜飞雁 林昭进 孙典荣 黄硕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79-1586,共8页
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北部湾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该调查共采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231种;秋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217种和214种;春季最少,为186种。运用聚... 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北部湾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该调查共采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231种;秋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217种和214种;春季最少,为186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为较为稳定的东北部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西岸群落(群落Ⅱ)、北部湾中南部群落(群落Ⅲ)、白龙尾岛附近海域群落(群落Ⅳ)和季节波动较大的琼州海峡西侧群落(群落Ⅴ)。ANOSIN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96~0.956,P<0.001)。对不同季节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水深的相关性最好(春季R=0.491,夏季R=0.578,秋季R=0.594,冬季R=0.514),与温度和盐度的相关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种类组成 群落格局 环境因子 北部湾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格局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雪辉 林昭进 +5 位作者 杜飞雁 邱永松 孙典荣 王跃中 梁新 黄硕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25-2235,共11页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135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分别为粤西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东南沿岸群落(群落Ⅱ)、海南岛东部深海群落(群落Ⅲ)、过渡群落(群落Ⅳ)和混合群落(群落Ⅴ)。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47-0.939,P<0.001)。鱼类群落格局的变化与海流和水深关系密切,有较明显的沿水深梯度分布的规律。咸淡水鱼类在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区域,形成群落Ⅰ;南海暖流控制区域内的深海鱼类,形成群落Ⅲ;在南海暖流最为强劲的冬季,研究区域内大部分鱼类集结为混合性群落Ⅴ;琼东南沿岸的上升流区内形成群落Ⅱ;沿岸流强劲的夏、秋季,在沿岸流和上升流交汇处,形成过渡性群落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种类组成 群落格局 陆架区 南海西北部
下载PDF
宁波大榭开发区北岸潮间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永强 曾江宁 +3 位作者 陈全震 高爱根 廖一波 寿鹿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3,共6页
为了解宁波大榭岛潮间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数量分布,探讨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的影响,于2006年4月对大榭岛北岸岩礁相和泥沙相两种不同底质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分析。研究表... 为了解宁波大榭岛潮间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数量分布,探讨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的影响,于2006年4月对大榭岛北岸岩礁相和泥沙相两种不同底质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分析。研究表明:(1)岩礁相断面和泥沙相断面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9种,其中贝类20种,多毛类8种,甲壳类8种;(2)岩礁相断面19种,主要以贝类生物为主,达16种,甲壳类只有2种;泥沙相断面20种,贝类、多毛类和甲壳类分布较为均匀,分别为4种、6种和8种;(3)岩礁相断面和泥沙相断面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583.33 ind/m2和32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38.56 g/m2和7.83 g/m2,岩礁相断面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远高于泥沙相断面;(4)岩礁相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垂直变化较泥沙相断面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开发 潮间带 春季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格局
下载PDF
地统计学在水生植物群落格局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潘文斌 邓红兵 +1 位作者 唐涛 蔡庆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1692-1696,共5页
为了研究水生植物群落的镶嵌分布格局和随着尺度变化的空间特征,应用地统计学中半方差法、半方差理论模型和分形理论,研究了湖北省保安湖沿岸带水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在沿岸带设置了一个160 m×160 m的方形样方,采用覆盖法将整个样... 为了研究水生植物群落的镶嵌分布格局和随着尺度变化的空间特征,应用地统计学中半方差法、半方差理论模型和分形理论,研究了湖北省保安湖沿岸带水生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在沿岸带设置了一个160 m×160 m的方形样方,采用覆盖法将整个样方划分为32×32个格子,记录各格子内出现的物种数。格子内如果有某物种,则将该格子对应的区域化随机变量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另将群落各格内区域化随机变量赋值为各物种在该采样点随机变量值的总和.运用地统计软件GS+for Windows分析苦草、狐尾藻、金鱼藻和群落的32×32格随机变量表,计算得到它们各向同性模型和不同方向上的分维.从苦草和狐尾藻的各向同性指数模型来看,它们属于聚集性分布,其空间结构比率较高。这表明在小尺度上它们变化较小;从金鱼藻和群落的各向同性线性模型来看,属于中等程度的聚集分布,其空间结构比率很低,这表明它们在小尺度上变化较大.从各向异性模型来看,群落优势种的分维值都较高,说明在调查的群落内.各物种分布比较均匀。根据确定系数判定群落格局的优势方向是西北一东南.与其他群落格局分析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在确定群落组分空间依赖范围和相关性大小,以及区分聚集强度上具有一定优势,为定量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水生植物群落特征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生植物 群落格局 半方差图 分形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覆沙坡地植物群落格局 被引量:19
5
作者 陈玉福 宋明华 董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1-506,共6页
地貌对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覆沙坡地是鄂尔多斯高原常见的地貌类型 ,定量分析覆沙坡地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 ,有助于理解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制定恢复土地退化的有力措施。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覆沙坡地的植物群落格... 地貌对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覆沙坡地是鄂尔多斯高原常见的地貌类型 ,定量分析覆沙坡地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 ,有助于理解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制定恢复土地退化的有力措施。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覆沙坡地的植物群落格局 ,结果表明 ,在坡地的中上部分布着以本氏针茅 (Stipabungeana)、冷蒿 (Artemisiafrigida)、北丝石竹 (Gypsophiladavurica)等物种为主的典型草原群落 ,而在坡地的中下部则分布着以油蒿 (Artemisiaor dosica)为主的沙生植物群落。DCA排序第一轴同从坡顶到坡底的位置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另外 ,指示着植物物种组成的DCA排序第一轴具有较高的空间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覆沙坡地 植物群落格局 空间依赖性 地貌 地形
下载PDF
大亚湾鱼类群落格局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雪辉 杜飞雁 +3 位作者 邱永松 张衡 孙典荣 贾晓平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6期64-70,共7页
根据2007年12月和2008年5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的2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方法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2个群落,分别为咸淡水湾内鱼类群落(群落Ⅰ,以稜鳀类、前鳞骨鲻... 根据2007年12月和2008年5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的2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方法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2个群落,分别为咸淡水湾内鱼类群落(群落Ⅰ,以稜鳀类、前鳞骨鲻和斑鰶等鱼类为代表)和海水广布湾口鱼类群落(群落Ⅱ,代表种有带鱼、刺鲳、黄吻稜鳀、竹荚鱼和二长棘鲷等)。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春季:R=0.803,p<0.001;秋季:R=0.855,p<0.001)。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鱼类群落与主要环境因子(水深、底层温度、底层盐度、p H和溶解氧等)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季节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水深、盐度和温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群落格局 环境因子 大亚湾 南海北部
下载PDF
高黎贡山赧亢亚高山草甸群落格局与功能 被引量:2
7
作者 汪建云 刘经伦 +1 位作者 徐万富 李家鸿 《保山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11,共11页
赧亢亚高山草甸属杂类草草甸,具亚高山草甸和中山草地混合性质,属草甸植被型,寒温草甸植被亚型,亚高山杂类草草甸群系组,大籽獐牙菜、龙牙草、禾草草甸群系5个群丛;采用随机1㎡样圆法11个样方,对高黎贡山赧亢亚高山草甸群落格局与功能... 赧亢亚高山草甸属杂类草草甸,具亚高山草甸和中山草地混合性质,属草甸植被型,寒温草甸植被亚型,亚高山杂类草草甸群系组,大籽獐牙菜、龙牙草、禾草草甸群系5个群丛;采用随机1㎡样圆法11个样方,对高黎贡山赧亢亚高山草甸群落格局与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赧亢亚高山草甸群落地理位置特殊,群落格局、功能与群落多样性和海拔相关;属种的区系和生态结构功能以温带区系成分为主,热带成分次之,热带和温带区系交错,具热带向温带过渡的亚热带性质;同时中国特有成分较多,具特殊的多样性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亚高山草甸 群落格局 群落功能
下载PDF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植物群落格局成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苏志刚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5-9,共5页
本文利用100连续样带上每个样方中土壤因子及地上植物的总盖度及生物量数值,根据样方方差分析方法(BQV,TTLQV,PQV),计算不同区组面积上各个值的方差。发现调查样带上的植被存在着半径6-7m左右的聚集分布格局规模,同时,土壤因子pH、碱化... 本文利用100连续样带上每个样方中土壤因子及地上植物的总盖度及生物量数值,根据样方方差分析方法(BQV,TTLQV,PQV),计算不同区组面积上各个值的方差。发现调查样带上的植被存在着半径6-7m左右的聚集分布格局规模,同时,土壤因子pH、碱化度、土壤含水量也存在着半径6-7m左右的聚集分布格局规模,土壤有机质存在着半径8m左右的聚集分布格局规模,说明,地上植物群落的格局规模与土壤因子的格局规模是相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因子 植物群落格局 样方方差分析方法
下载PDF
疏勒河中游重盐碱地长穗柽柳群落格局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方敏彦 章明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年第9期43-46,共4页
对生长于疏勒河中游重盐碱地的长穗柽柳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其群落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柽柳科植物相对其他科植物更适应重盐碱地,长穗柽柳种群为优势种;重盐碱地长穗柽柳的分布符合泊松分布;重盐碱地群落优势种重要值依次为:长穗柽... 对生长于疏勒河中游重盐碱地的长穗柽柳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其群落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柽柳科植物相对其他科植物更适应重盐碱地,长穗柽柳种群为优势种;重盐碱地长穗柽柳的分布符合泊松分布;重盐碱地群落优势种重要值依次为:长穗柽柳0.323、骆驼刺0.215、芦苇0.037、芨芨草0.029、西北天门冬0.018、大花罗布麻0.014;重盐碱地长穗柽柳与骆驼刺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负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中游 重盐碱地 长穗柽柳 群落格局
下载PDF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植物群落格局的分形分析
10
作者 苏志刚 熊缨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0-15,共6页
本文利用100m连续样带上每个样方(1×1m2)中各土壤因子及地上植物的总盖度和生物量,根据地统计学思想,把样带上各样方内的实测值作为依赖变量(Zi),运用区域化随机变量理论(Regionalized Variable theory),求得各实测值在不同尺度(... 本文利用100m连续样带上每个样方(1×1m2)中各土壤因子及地上植物的总盖度和生物量,根据地统计学思想,把样带上各样方内的实测值作为依赖变量(Zi),运用区域化随机变量理论(Regionalized Variable theory),求得各实测值在不同尺度(即样方间隔)上相对应的半方差值,做成双对数半方差图(Semi-variogram)获得分形维数。通过分形分析知:土壤各生态因子的相似性在一定的尺度范围,这个范围与植物被总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相似性范围具有一致性。地上植物群落的格局规模与土壤因子的格局规模是相近的,这对植被格局成因分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说明了土壤因子决定地上植被类型与状况,同时也说明植被对环境的反应是可信的。和以往的样方方差分析对比,分形分析在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分析上,具有很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因子 植物群落格局 分形分析
下载PDF
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4
11
作者 韩旭东 章守宇 +4 位作者 汪振华 王凯 林军 邓明星 吴星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83-1497,共15页
为探究岛礁海域渔业资源群落格局,于2016年8月、12月及2017年2月和5月对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季度调查。利用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生物环境相关分析(BIOENV)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组成、时空动态及其与... 为探究岛礁海域渔业资源群落格局,于2016年8月、12月及2017年2月和5月对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季度调查。利用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生物环境相关分析(BIOENV)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组成、时空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鱼类96种,隶属于12目47科77属,其中鲈形目占比最大,其生物量和丰度占比均超过50%。龙头鱼为全年优势种,春季优势种包括刺鲳、黑鳃梅童鱼和宽体舌鳎;夏季优势种为小黄鱼、带鱼和六丝矛尾虾虎鱼;秋季和冬季优势种相同,为棘头梅童鱼和凤鲚。聚类分析和nMDS结果显示,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鱼类群落可分为站位组I(岛礁周围站点为主)、站位组II(邻近岛礁站点为主)和站位组III(远离岛礁站点为主)。除春季站位组I与站位组III、站位组II与站位组III外,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在各季节不同站位组之间皆存在显著差异。BIOENV分析显示,在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3个因素中,底层水温对鱼类群落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格局 聚类分析 相关性分析 马鞍列岛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 塔里木河上游植物群落格局形成与结构机制研究
12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项目简介: 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本项目针对此问题研究塔里木河上游的植物群落结构、格局形成原因与演替规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动态与地下水位关系;优势种群结构动态与空间格局、更新途... 项目简介: 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本项目针对此问题研究塔里木河上游的植物群落结构、格局形成原因与演替规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动态与地下水位关系;优势种群结构动态与空间格局、更新途径及对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机制,目的在于掌握上游植物群落的发生演化规律,揭示制约优势种群发展和群落稳定的内外因素,提出上游植被生存的合理地下水位与适宜不同生境的植物群落及优化配置原则,为上游地区的植被恢复、生态系统重建与环境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结构 塔里木河流域 上游地区 群落格局 人才培养计划 中国科学院 机制 西部
下载PDF
西沙群岛主要岛礁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格局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雪辉 杜飞雁 +3 位作者 林昭进 孙典荣 邱永松 黄硕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3-469,501-504,共7页
为了解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特征,作者2003年5月在西沙群岛7座主要岛礁(北礁、华光礁、金银岛、东岛、浪花礁、玉琢礁和永兴岛)采用底层刺网进行了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7个岛礁鱼... 为了解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特征,作者2003年5月在西沙群岛7座主要岛礁(北礁、华光礁、金银岛、东岛、浪花礁、玉琢礁和永兴岛)采用底层刺网进行了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7个岛礁鱼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格局进行了分析。调查海域共记录鱼类146种,隶属10目31科;各主要岛礁的鱼类以典型的热带种类为主,如鹦嘴鱼科、蝴蝶鱼科、笛鲷科等珊瑚礁鱼类;白边锯鳞鳂(Myripristis murdjan)、四带笛鲷(Lutjanus kasmira)、灰若梅鲷(Paracaesio sordidus)、双带梅鲷(Caesio diagramma)、单板盾尾鱼(Axinurus thynnoides)和灰六鳃鲨(Hexanchus griseus)为主要优势种;全海域鱼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1.91–3.33之间,平均为2.81,明显高于纬度较高的东海和黄渤海海域;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两个群落,即永乐群岛群落(群落I)和宣德群岛群落(群落II)。ANOSIM和RELATE检验表明,两个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显著(R=0.685,P=0.029<0.05),且群落格局较为稳定(R=0.958,P=0.003<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物种多样性 群落格局 底层刺网 珊瑚礁 西沙群岛
原文传递
不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密度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永强 曾江宁 +5 位作者 陈全震 高爱根 寿鹿 廖一波 徐晓群 刘晶晶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0-639,共10页
为了解不同互花米草入侵密度下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差异,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滩涂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影响后果,于2008年7月在浙江省中部沿岸潮间带上区选择互花米草浓密区、稀疏区和光滩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互花米草密度调查... 为了解不同互花米草入侵密度下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差异,评价互花米草入侵对滩涂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影响后果,于2008年7月在浙江省中部沿岸潮间带上区选择互花米草浓密区、稀疏区和光滩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互花米草密度调查。对各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①浓密区大型底栖动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分类多样性指数(Taxonomic diversity index)和分类差异指数(Taxonomic distinctness)均低于其他两种生境,且以上各项参数与互花米草密度呈负相关关系;②稀疏区大型底栖动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高于光滩,种数相等,但稀疏区种间的差异程度高于光滩;③浓密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稀疏区和光滩差异均较大,而稀疏区与光滩差异较小,此外,群落差异程度与互花米草密度差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互花米草 滩涂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格局
原文传递
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金志民 田新民 +3 位作者 王兴波 杨春文 刘铸 李殿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2-692,共11页
为阐明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及发展趋势。于2012至2015年在柴河林区的新房子、大青沟和二道河子地区,对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草甸、沿河林和农田5种生境类型,采用铗日法对小型啮齿动... 为阐明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及发展趋势。于2012至2015年在柴河林区的新房子、大青沟和二道河子地区,对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草甸、沿河林和农田5种生境类型,采用铗日法对小型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的优势物种,针阔混交林为棕背?最适生境,阔叶林为大林姬鼠最适生境;黑线姬鼠(A.agrarius)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为农田优势物种,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仅在草甸中发现。随生境垂直分布区海拔高度的降低,总捕获率逐渐减低,其中棕背?的种群变化起主要作用;大林姬鼠的捕获率逐渐增加,其对农业经济的干扰适应性更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分布规律受居民点分布比例影响;红背?(Clethrionomysrutilus)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针阔混交林。通过与孙儒泳等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区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最后认为近几十年原始森林的破坏,伴生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致柴河林区的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过渡失去先前的典型特征。并发现小型啮齿动物的群落格局变化,虽呈现出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和农业活动影响的规律,但同时存在生境变化的适应性改变,也表现出各地区的区域生境特征对取样点微生境啮齿动物分布的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河林区 啮齿动物 群落格局 生境变化
原文传递
荒漠鼠类群落格局 被引量:10
16
作者 戴昆 潘文石 钟文勤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1年第4期1-7,共7页
荒漠鼠类群落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型系统。基于三个明显的优点 ,1)荒漠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影响群落的因子相对较少 ,容易鉴别主要影响因子 ;2 )同域分布的荒漠鼠类彼此间存在明显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 ;3)不同地域的荒漠鼠... 荒漠鼠类群落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型系统。基于三个明显的优点 ,1)荒漠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影响群落的因子相对较少 ,容易鉴别主要影响因子 ;2 )同域分布的荒漠鼠类彼此间存在明显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 ;3)不同地域的荒漠鼠类群落内共存种在生态、形态、行为、生理生化等诸多水平上趋同 ,荒漠鼠类群落研究一直广受关注。通过对荒漠啮齿类群落格局之间相同和相异特征的比较分析 ,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尺度上荒漠鼠类群落格局形成的过程及主要制约因子的作用机制。本文综合评述了不同时空尺度荒漠鼠类群落格局特征 ,着重通过对北美和亚洲中部荒漠鼠类群落共存种的组成、分类学、生态学和生态形态学特征比较 ,分析群落结构组成的趋同和趋异特点、格局的形成过程、相关的主要制约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鼠类 群落格局 生态学
原文传递
人为不同干扰方式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年间变动趋势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利清 武晓东 +1 位作者 付和平 甘红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6-151,共6页
2002-2007年,在阿拉善荒漠区的典型地区,选择了4种不同干扰方式的样地,分别为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和禁牧区,研究啮齿动物群落的变动趋势,在每种干扰方式的地段设计了标志流放区,面积为0.95hm^2,采用标志重捕法,每月连捕4d,同时在4种... 2002-2007年,在阿拉善荒漠区的典型地区,选择了4种不同干扰方式的样地,分别为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和禁牧区,研究啮齿动物群落的变动趋势,在每种干扰方式的地段设计了标志流放区,面积为0.95hm^2,采用标志重捕法,每月连捕4d,同时在4种不同干扰方式的地区选择了4条线路取样,每条线路面积约10km2,采用铗日法调查,分别在4、7、10月份取样。结果表明,6个年度中啮齿动物群落的格局在4种不同的干扰方式下表现出不同特征,组成群落鼠类数量和生物量相对比例的年度变化特征均表变现为过牧区较突出。过牧区群落生物量年度变化趋势与数量变化趋势同,群落生物量的年度变化主要是由数量变化来决定的。开垦区群落生物量的年度变化主要是由数量变化来决定的。轮牧区、禁牧区群落生物量年度变化均与数量变化趋势不一致,受不同种间个体生物量和种内个体生物量的差异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群落格局 人为干扰 荒漠 年变动
原文传递
放牧对克氏针茅草原植物群落与种群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赵登亮 刘钟龄 +4 位作者 杨桂霞 辛小平 梁存柱 王炜 王立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3,共8页
在内蒙古草原区中部的克氏针茅草原,连续4年(2006-2009年)进行了夏秋季划区轮牧实验;利用摄影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方法,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和种群格局的生态作用效应。摄影图像和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放牧实验小区... 在内蒙古草原区中部的克氏针茅草原,连续4年(2006-2009年)进行了夏秋季划区轮牧实验;利用摄影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方法,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和种群格局的生态作用效应。摄影图像和测定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放牧实验小区形成了大小不一、结构不同的群落斑块,并显示出不同放牧强度与放牧周期的植物群落及种群斑块结构的生态梯度格局。在不放牧的围封对照小区内(G5)保持原有的克氏针茅群落斑块和羊草群落斑块,二者的斑块数量、斑块面积之比、斑块的植物组成与生物量都比较稳定;在不同放牧强度的实验小区(G1、G2、G3),群落斑块的数量、面积、种群结构、植物多度、株丛冠幅、生物量等都形成了相对应的梯度差异。不同放牧强度导致克氏针茅群落与种群斑块的不同破碎化程度和植物个体(株丛)小型化。适度放牧使得斑块结构与生物量表现出中度干扰下植物补偿性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植物群落斑块结构与种群格局的变化是草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拓殖与衰退的基本形式,也是生态演替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茅草原 放牧强度 摄影图像分析 植物群落与种群格局
下载PDF
柳江不同河网位置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差异比较研究
19
作者 周佳诚 宋志斌 +2 位作者 苗芃 谭路 唐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94-1801,共8页
了解不同河网位置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差异对于识别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虽然已有部分研究关注河网位置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于比较物种数量的变化,而对群落组成的影响差异研究较少。该研究将河... 了解不同河网位置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差异对于识别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虽然已有部分研究关注河网位置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于比较物种数量的变化,而对群落组成的影响差异研究较少。该研究将河网位置分为河网边缘和河网中心,基于柳江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数据,比较河网边缘、中心位置的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单元数量、密度、优势分类单元以及群落组成相异度及其与环境和空间因子关系的差异。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32个分类单元,其中昆虫纲109个分类单元,为优势类群。河网边缘、中心位置样点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29和114个分类单元,河网边缘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分类单元数(32个)和平均密度(2.29×10^(3)ind·m^(-2))均显著高于中心位置样点(平均分类单元数:22个,平均密度:1.04×10^(3)ind·m^(-2))。此外,有12个分类单元的平均相对丰度超过1%,其中,蜉蝣目在河网边缘的平均相对丰度高于河网中心,双翅目在河网边缘的平均相对丰度低于河网中心。柳江河网边缘位置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主要受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水深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而溶解氧、总氮、流速和水深是影响河网中心位置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大型底栖动物β多样性在河网边缘受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的共同影响,在河网中心则主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河网边缘与中心位置的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子有显著差异,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位置 大型底栖动物 环境因子 空间因子 生物多样性 Β多样性 群落格局
下载PDF
完工地区不同沙化等级草地优势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数字动态研究
20
作者 陈巍 卢欣石 《甘肃科技》 2009年第6期134-136,121,共4页
通过对处于轻度沙化草地、中度沙化草地沙地和重度沙化草地等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群落的取样调查,研究了完工地区不同沙化等级草地植被群落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 ree... 通过对处于轻度沙化草地、中度沙化草地沙地和重度沙化草地等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群落的取样调查,研究了完工地区不同沙化等级草地植被群落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运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 reen指数、聚集强度等项指标,对群落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大多数物种的空间分布呈显著的聚集分布。在演替进程中种群格局强度的变化和群落总体聚集程度的变化与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相对应,较高的聚集程度是种群分布斑块化和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的反映,随着过渡进展,优势种的种群数量扩展,但种群分布的聚集强度下降,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草地 空间结构分布因素 群落分布格局强度 物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