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坡面植被恢复群落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 被引量:11
1
作者 胥晓刚 杨冬生 +1 位作者 胡庭兴 白史且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9-191,共3页
利用构建AHP评判矩阵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对专家建议值的统计,确定4个分时期对整个坡面植被恢复群落质量的影响权重,并计算出坡面植被质量的最终值,然后根据给出的值域进行植被恢复群落质量等级划分。
关键词 坡面 植被恢复 群落质量 评价体系
下载PDF
白洋淀沉水植物群落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杰 何萍 +4 位作者 刘存歧 王德旺 李代魁 王军霞 张亚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58-1669,共12页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浅水湖泊,对于维护雄安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年、2019年白洋淀沉水植物群落和主要环境因子的采样调查数据,分析沉水植物群落组成、分布变化及其与水位和水质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沉水植物群落质量指数(...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浅水湖泊,对于维护雄安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年、2019年白洋淀沉水植物群落和主要环境因子的采样调查数据,分析沉水植物群落组成、分布变化及其与水位和水质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沉水植物群落质量指数(SMQI)评价淀区沉水植物群落质量状况,采用综合污染指数(WQI)评价淀区水质状况.结果表明:与2010年相比,2019年白洋淀沉水植物种类数由10种变为9种,优势种由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轮藻属一种(Chara sp.)变为金鱼藻、篦齿眼子菜、狸藻(Utricularia vulgaris)、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出现频率无明显变化,篦齿眼子菜、狸藻、穗状狐尾藻和大茨藻(Najas marina)出现频率明显增加,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出现频率有所减少;大部分淀泊沉水植物群落质量有所提升,SMQI平均值从3.87升至4.98,淀区中部和东部的沉水植物群落质量普遍好于西部府河、孝义河入淀口附近;几乎所有淀泊水质都明显好转,WQI平均值从2.80降至0.77,尤其是入淀口至北部烧车淀区域水质改善明显.冗余分析显示,沉水植物群落分布与总磷、叶绿素a浓度均呈显著相关,其次是水深和透明度.沉水植物与水深、透明度的关系分析表明,冬春季补水不利于沉水植物的萌芽与生物量增长,且2019年白洋淀水位超出沉水植物适生范围(水深/透明度<3).沉水植物与水质的关系分析表明,白洋淀已无藻型浊水区,因此具备沉水植物自然修复的水质基础.建议白洋淀在实施生态补水时考虑沉水植物的光合特性与生活史规律,并针对沉水植物生物量较高的淀泊实施平衡收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沉水植物群落质量 时空变化 敏感系数 水质 水位 生活史
下载PDF
太白山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郎根栋 郭俊理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1-433,共3页
根据连续多年的调查、观测资料 ,采用多要素分析方法 ,对太白山风景区的植物群落质量与态势、植物种群结构、种群及个体数量、样方中草灌植被的覆盖度、景观优美度、环境质量等问题进行多年度对比分析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太白山风景... 根据连续多年的调查、观测资料 ,采用多要素分析方法 ,对太白山风景区的植物群落质量与态势、植物种群结构、种群及个体数量、样方中草灌植被的覆盖度、景观优美度、环境质量等问题进行多年度对比分析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太白山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些区段的生态系统已呈现出了明显的退化趋势。必须加强管理 ,科学规划 ,综合治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山风景区 生态环境质量 景观优美度 植物群落质量 植物种群结构 覆盖度
下载PDF
植物纤维毯防护不同施工工艺对公路坡面植被建成影响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学平 李宏钧 +4 位作者 简丽 刘龙 孔亚平 贾献卓 魏洪生 《公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研究对比了植物纤维4种不同施工工艺对坡面植被建成的影响,包括植物早期出苗、群落结构、建成特征等,并结合研究成果,依托京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进行了施工期的边坡防护治理,提出了施工控制的关键环节。主要结论包括:4种施工工艺的出... 研究对比了植物纤维4种不同施工工艺对坡面植被建成的影响,包括植物早期出苗、群落结构、建成特征等,并结合研究成果,依托京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进行了施工期的边坡防护治理,提出了施工控制的关键环节。主要结论包括:4种施工工艺的出苗密度大小为先播种后覆盖>先覆毯后播种>先喷播后覆毯>夹层直铺,出苗密度的微小差异基本上反映出材料性质与施工工艺对种子早期出苗的影响;对于草本植物组合,先播种后覆盖与先覆盖后播种工艺的出苗密度相差不大,但对于草灌组合及灌木组合,先覆盖后播种表现优于先播种后覆盖工艺,同时,先覆盖后播种更有利于豆科灌木的早期建成,但不同灌木种类表现有差异;从水土流失来看,先覆盖后播种工艺中表层覆盖的薄土在降雨冲刷下易被冲蚀到纤维毯下方或顺纤维流走,使早期产沙量略大于先播种后覆盖工艺;结合研究成果,提出了先覆盖后播种工艺实施的几个关键环节,包括确保纤维毯紧贴地表、适时补施氮肥、毯表覆盖土层拍实、加强灌木群落适应性设计等,以保障植物的成活与生长,强化施工期水土流失控制,实现临时防护与永久性防护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边坡 植物纤维毯 施工工艺 群落质量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