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疾病风险感知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移情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路红 邓雅丹 +1 位作者 郭蕾 张庆鹏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9年第2期56-73,219-220,共20页
根据行为免疫系统理论,个体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抵御潜在传染病威胁的心理和行为机制,这种规避传染病的倾向可能会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互动。本研究采用独裁者游戏范式,博弈游戏的目标对象为不同类型的疾病患者(外群体成员),验证疾病传... 根据行为免疫系统理论,个体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抵御潜在传染病威胁的心理和行为机制,这种规避传染病的倾向可能会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互动。本研究采用独裁者游戏范式,博弈游戏的目标对象为不同类型的疾病患者(外群体成员),验证疾病传染性与致死程度对群际亲社会行为决策的影响,并且考察状态移情在疾病类型与群际亲社会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相比于非传染病,个体向服务传染病患者的慈善项目捐献的金额更少;(2)状态移情在不同类型疾病条件下亲社会行为表现中起中介作用:以低致死非传染病为控制组,低致死性传播疾病负向预测状态移情,从而降低亲社会行为表现,而高致死非传染病正向预测状态移情,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更强烈。上述结果表明,感知到强烈的潜在风险可能会触发行为免疫系统,进一步影响后续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亲社会行为 行为免疫系统理论 疾病风险感知 移情
下载PDF
个人怀旧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2
作者 常保瑞 谢天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9年第2期34-55,218-219,共24页
本研究探讨了个人怀旧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研究1以344个有效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考察了个人怀旧、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2以14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该领域常... 本研究探讨了个人怀旧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研究1以344个有效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考察了个人怀旧、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2以14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该领域常用的事件回忆任务,通过实验法操纵个人怀旧(VS控制组),并考察其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个人怀旧显著正向预测群际亲社会行为,并且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个人怀旧和群际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怀旧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 群际亲社会行为
下载PDF
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全球化浪潮下的“群性光辉”(代卷首语)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庆鹏 寇彧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9年第2期1-15,217-218,226,共18页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社会多重流动的背景下,基于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规范、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而出现了类型众多的社群或团体。这些群体在频繁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类型、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文化互动现实,并对社会心态和社会行动产生深刻...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社会多重流动的背景下,基于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规范、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而出现了类型众多的社群或团体。这些群体在频繁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类型、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文化互动现实,并对社会心态和社会行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首先讨论了多元文化互动过程中的社群感知和群际关系表征的特点,进而将亲社会行为从个体间社交层面拓展到群际社交层面,据此阐述了群际亲社会行为在社群互动中的建设性内涵,尤其强调了不具有防御性助人色彩的自主性群际亲社会行为,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促进策略,希望以亲社会行为作为切入点,揭开群际感知背后精微的社会心理内涵和复杂的文化经验根系,为提升群际融合品质找到新的路径。最后,作为卷首语介绍本辑11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群际亲社会行为研究中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流动性 群际亲社会行为 自主定向 依赖定向
下载PDF
青年志愿者帮助HIV感染儿童的初始动机
4
作者 徐华女 钟年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9年第2期145-170,222-223,共28页
青年志愿者为什么参与AIDS志愿服务?本研究以9名非营利性AIDS志愿组织中直接为HIV感染儿童提供服务的17~23岁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式个别访谈探讨其帮助HIV感染儿童的初始动机,并以主题分析法建构结果框架。结果显示,受访志... 青年志愿者为什么参与AIDS志愿服务?本研究以9名非营利性AIDS志愿组织中直接为HIV感染儿童提供服务的17~23岁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式个别访谈探讨其帮助HIV感染儿童的初始动机,并以主题分析法建构结果框架。结果显示,受访志愿者具有独特的AIDS相关知识、经历与态度,表现为对艾滋病有知无畏、对HIV感染者因接触而理解和接纳,且基于此受到多重初始动机驱动参与AIDS志愿服务,包括感受他人痛苦或需要(如恻隐之心)、感恩图报(如以帮助内群体转报曾受恩惠)、追求正义(知觉他人不公处境)、秉持助人信念(如践行长期助人信念)、共享与传承志愿精神(如榜样力量)、获得经历与理解(如了解特殊群体)以及自我探索(如生涯探索),其中感恩图报、共享与传承志愿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相关的志愿服务动机倾向。对AIDS志愿服务初始动机的深入探讨,有助于理解这类群际亲社会行为的成因与助力,亦可为AIDS志愿组织招募与保留志愿者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亲社会行为 AIDS志愿服务 HIV感染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