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羧甲基壳聚糖-Cu(Ⅱ)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小芳 冯小强 杨声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6-120,共5页
2倍稀释法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u(Ⅱ)配合物(CMC-Cu)的抑菌活性,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光谱法研究了CMC-Cu配合物与鲱鱼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MCCu配合物对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ureus)、大肠杆... 2倍稀释法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u(Ⅱ)配合物(CMC-Cu)的抑菌活性,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光谱法研究了CMC-Cu配合物与鲱鱼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MCCu配合物对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ureus)、大肠杆菌(E.coli)、绿脓杆菌(P.aeruginosa)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CMC-Cu在0.442V处有一灵敏的氧化峰,中心Cu2+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过程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当滴加DNA后,CMC-Cu的氧化峰电流降低,且式量电位负移。CMC-Cu的加入使DNA的吸收峰发生蓝移且有增色效应,并对DNA-中性红体系荧光具有增强效应。CMC-Cu与DNA之间的作用模式为静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壳聚糖-cu() 抑菌 鲱鱼精DNA 相互作用
下载PDF
羧甲基壳聚糖-Cu(Ⅱ)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小芳 冯小强 +2 位作者 宋正月 杨声 朱元成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58-1462,共5页
用光谱学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含不同Cu2+含量的羧甲基壳聚糖铜配合物(CMC-Cu)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结合机理。通过荧光法确定了CMC-Cu对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计算出在室温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用光谱学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含不同Cu2+含量的羧甲基壳聚糖铜配合物(CMC-Cu)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结合机理。通过荧光法确定了CMC-Cu对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计算出在室温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与配合物中Cu2+含量有关。紫外光谱显示,CMC-Cu的紫外光谱在加入BSA后表现减色效应和明显的蓝移,而BSA的紫外光谱在加入CMC-Cu后表现减色效应和明显的红移。电化学研究发现:CMC-Cu的氧化还原电流随着BSA的加入而明显降低,氧化还原峰电位差增大,表明BSA与血清白蛋白发生反应,生成比较稳定的复合物。以上结论证明CMC-Cu在体内能够被BSA存储和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壳聚糖-cu() 牛血清白蛋白 光谱法 电化学
下载PDF
交联羧甲基壳聚糖制备及对Cu(Ⅱ)的螯合性能 被引量:15
3
作者 程发 李厚萍 +2 位作者 魏玉萍 冯建新 李桂风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2-366,共5页
先将 N,O-羧甲基壳聚糖与 Cu2 + 螯合 ,然后用戊二醛交联 ,再洗脱 Cu2 + 的方法合成了交联 N,O-羧甲基壳聚糖树脂 ,研究了它对 Cu2 + 的螯合性能 ,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螯合前后树脂表面形貌的变化 .结果表明 ,该树脂对 Cu2 + 有较大的螯... 先将 N,O-羧甲基壳聚糖与 Cu2 + 螯合 ,然后用戊二醛交联 ,再洗脱 Cu2 + 的方法合成了交联 N,O-羧甲基壳聚糖树脂 ,研究了它对 Cu2 + 的螯合性能 ,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螯合前后树脂表面形貌的变化 .结果表明 ,该树脂对 Cu2 + 有较大的螯合容量 ,在 Cu2 + 初始浓度为2 .4 133× 10 - 4mol/ L的稀溶液中 ,可达 14 0 mg/ g树脂 ,是一般壳聚糖饱和吸附量的 5倍左右 ,而且可以再生和反复使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 羧甲基壳聚糖 制备 Cu() 螯合性能
下载PDF
胺化改性磁性O-羧甲基壳聚糖吸附Co(Ⅱ)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伟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0-186,共7页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磁性O-羧甲基壳聚糖(MOCMC)后,利用三乙烯四胺(TETA)对其进行胺化改性,制备胺化改性MOCMC吸附剂。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胺化改性MOCMC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胺化改性MOCMC吸附模拟含Co(Ⅱ)废水的最佳条件,并研究其吸附动...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磁性O-羧甲基壳聚糖(MOCMC)后,利用三乙烯四胺(TETA)对其进行胺化改性,制备胺化改性MOCMC吸附剂。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胺化改性MOCMC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胺化改性MOCMC吸附模拟含Co(Ⅱ)废水的最佳条件,并研究其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模型与再生性。结果表明,胺化改性MOCMC的最佳合成条件为MOCMC与TETA的用量比为1∶3(质量比)、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6 h。室温下,0.10 g胺化改性MOCMC对100 mL 50 mg/L的Co(Ⅱ)溶液(pH=6)的吸附在120 min后达到平衡,剩余Co(Ⅱ)浓度低于《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7—2010)的规定限度。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描述该吸附行为。在循环使用6次后,该吸附剂的吸附量仅下降7.07%,具有良好的再生性。因此,胺化改性MOCMC适用于含Co(Ⅱ)污水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O-羧甲基壳聚糖 三乙烯四胺 Co() 胺化改性 吸附 重金属废水
下载PDF
N,O-羧甲基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宋磊 党奇峰 +4 位作者 刘成圣 于乐军 张冉 王玉杰 于德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3081-3084,共4页
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戊二醛交联N,O-羧甲基壳聚糖树脂,用SEM和FT-IR对树脂的表面结构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用树脂吸附水溶液中的Cu(Ⅱ)、Pb(Ⅱ)和Cd(Ⅱ)等重金属离子,研究了不同pH值、接触时间和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当p... 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戊二醛交联N,O-羧甲基壳聚糖树脂,用SEM和FT-IR对树脂的表面结构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用树脂吸附水溶液中的Cu(Ⅱ)、Pb(Ⅱ)和Cd(Ⅱ)等重金属离子,研究了不同pH值、接触时间和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当pH值=5时,树脂对Cu(Ⅱ)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当pH值=6时,对Pb(Ⅱ)和Cd(Ⅱ)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利用两种吸附等温线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并对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实验数据对Langmuir等温线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拟合后对Cu(Ⅱ)、Pb(Ⅱ)和Cd(Ⅱ)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6.25、222.22和178.57mg/g,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O-羧甲基壳聚糖 吸附 Cu() Pb() Cd()
下载PDF
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松 邢荣娥 +1 位作者 于华华 李鹏程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45-648,共4页
以NADH-PMS-NBT体系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EDTANa2·Fe(Ⅱ)-H2O2体系产生 羟自由基(·OH)来研究壳聚糖Cu(Ⅱ)、Zn(Ⅱ)配合物、羧甲基壳聚糖Cu(Ⅱ)、Zn(Ⅱ)配合物时氧自由基的 清除作用。结果显示配合物对O2-·... 以NADH-PMS-NBT体系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EDTANa2·Fe(Ⅱ)-H2O2体系产生 羟自由基(·OH)来研究壳聚糖Cu(Ⅱ)、Zn(Ⅱ)配合物、羧甲基壳聚糖Cu(Ⅱ)、Zn(Ⅱ)配合物时氧自由基的 清除作用。结果显示配合物对O2-·和·OH均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中铜(Ⅱ)配合物对O2-·的清除活 性最高,而锌(Ⅱ)配合物比铜(Ⅱ)配合物具有更强的清除·OH的能力,羧甲基壳聚糖Cu(Ⅱ)、Zn(Ⅱ)配合 物与含有相同金属离子的壳聚糖配合物相比对O2-·和·OH具有更高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配合物 OH 铜()配合物 Cu() 金属配合物 锌() 羧甲基壳聚糖 氧自由基 清除作用 NADH
下载PDF
羧甲基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合成、表征及其应用(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邵颖 袁幼菱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06年第4期503-508,共6页
羧甲基交联壳聚糖树脂(C-C-CTS)与普通壳聚糖树脂相比,既能在酸性介质中不溶又不失去其螯合性能.其合成采用简单的2步法,首先用还氧氯丙烷交联,然后羧甲基化.C-C-CTS的结构用红外光谱和X-ray光电子能谱进行表征.C-C-CTS树脂对重金属离... 羧甲基交联壳聚糖树脂(C-C-CTS)与普通壳聚糖树脂相比,既能在酸性介质中不溶又不失去其螯合性能.其合成采用简单的2步法,首先用还氧氯丙烷交联,然后羧甲基化.C-C-CTS的结构用红外光谱和X-ray光电子能谱进行表征.C-C-CTS树脂对重金属离子有很好的螯合吸附能力,每种树脂对Pb(II),Cu(II)和Zn(II)的吸附能力分别为8.73,10.12和4.89mg.g-1,并且在不同的pH条件下对Pb(II)、Cu(II)和Zn(II)有很好的选择性吸附,最后还讨论了C-C-CTS树脂对Pb(II)的吸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交联壳聚糖树脂 Pb() Cu() Zn() 表征 吸附机理
下载PDF
羧甲基壳聚糖-Co(Ⅱ)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小芳 冯小强 杨声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54,共5页
目的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o(Ⅱ)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方式。方法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光谱法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o(Ⅱ)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 (1)羧甲基壳聚糖-Co(Ⅱ)的存在导致Fe(CN)63-/4-探针分子氧化还原峰电... 目的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o(Ⅱ)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方式。方法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光谱法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o(Ⅱ)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 (1)羧甲基壳聚糖-Co(Ⅱ)的存在导致Fe(CN)63-/4-探针分子氧化还原峰电流下降,峰值电位正移,显示羧甲基壳聚糖-Co(Ⅱ)和Fe(CN)63-/4-与DNA之间存在竞争性作用。(2)随着DNA的不断加入,羧甲基壳聚糖-Co(Ⅱ)的特征吸收峰强度逐渐降低,峰位红移;同时,中性红的加入导致羧甲基壳聚糖-Co(Ⅱ)/DNA体系的特征吸收峰发生增色效应、峰位红移并伴有等吸收点出现,表明羧甲基壳聚糖-Co(Ⅱ)、DNA与中性红三者存在新的共平衡体系,中性红对羧甲基壳聚糖-Co(Ⅱ)与DNA的作用有竞争抑制作用。结论羧甲基壳聚糖-Co(Ⅱ)能够以嵌插方式与鲱鱼精DNA发生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壳聚糖-Co() 鲱鱼精DNA 循环伏安法 光谱法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羧甲基壳聚糖—锌络合物的制备及对大鼠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曹朝晖 李邦良 胡小波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CAS 2011年第4期4-6,共3页
目的:研究羧甲基壳聚糖与锌(Ⅱ)络合物的制备并初步探讨其对抗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方法:用水溶性的羧甲基壳聚糖与锌(Ⅱ)制备络合物,用红外、紫外光谱等初步分析络合物的理化性质,并研究该络合物对饲高糖高脂大鼠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羧甲基壳聚糖与锌(Ⅱ)络合物的制备并初步探讨其对抗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方法:用水溶性的羧甲基壳聚糖与锌(Ⅱ)制备络合物,用红外、紫外光谱等初步分析络合物的理化性质,并研究该络合物对饲高糖高脂大鼠血清SOD活性的影响。结果:紫外、红外光谱表明锌可与羧甲基壳聚糖发生络合反应;羧甲基壳聚糖—锌能显著提高饲高糖高脂大鼠SOD活性(P<0.05)。结论:羧甲基壳聚糖可与锌(Ⅱ)形成络合物,并能增强SOD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壳聚糖-锌() 制备 SOD
原文传递
β-环糊精接枝羧甲基壳聚糖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晓明 吕海霞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237-2242,共6页
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学修饰活化后的硅胶,以戊二醛为交联剂,接上羧甲基壳聚糖,继而接枝上β-环糊精作为功能单体,制备了一种用于分离富集水样中Cu(Ⅱ)的固相萃取新材料。利用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分析(BET)、X射线衍射光谱(X... 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化学修饰活化后的硅胶,以戊二醛为交联剂,接上羧甲基壳聚糖,继而接枝上β-环糊精作为功能单体,制备了一种用于分离富集水样中Cu(Ⅱ)的固相萃取新材料。利用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分析(BET)、X射线衍射光谱(XRD)以及热重分析(TG)等方法对吸附剂进行结构表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FAAS)作为检测手段,考察了溶液p H、振荡时间、吸附剂用量、样品流速、洗脱液浓度和体积等对吸附剂吸附Cu(Ⅱ)的影响。吸附剂饱和吸附容量为9.37 mg/g,最大富集倍数高达350。吸附过程能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进行很好的拟合。应用于环境水样中Cu(Ⅱ)的分离富集与测定,回收率在96.8%~105.2%之间,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环糊精 羧甲基壳聚糖 硅胶 固相萃取 C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