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章文法视野下义例、史法、义法之辨析
1
作者 宁俊红 王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学者们往往将方苞所谓文章义法等同于经学义例、书法或史法,此观点值得商榷。义例、史法对文章文法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都重视大义的书写,也影响到义法说对文章大义指向的重视以及将义与法密切关联的主张。不过,经学大义或史... 学者们往往将方苞所谓文章义法等同于经学义例、书法或史法,此观点值得商榷。义例、史法对文章文法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都重视大义的书写,也影响到义法说对文章大义指向的重视以及将义与法密切关联的主张。不过,经学大义或史学大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学者共同认可或遵守的价值观念,而文章大义则往往体现作家个人的学养、精神等等。义例、史法、文章义法也都关注文章写作之“法”,都会考虑书与不书或材料的取舍等问题,但在“法”的内涵和指向上又有明显区别。经学家对书法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文章字句上,即所谓“一字褒贬”,史法的根本在于对体例的把握;《史通》开启了叙事文法的总结,明人以此为基础,通过《左传》《史记》等的评点使叙事的篇章之法得到充分认识和发展;方苞义法说的提出又以明人为基础,简化明代以来层出不穷的炫目、奇妙之法,主张法的运用随义而变化,更关注最基本的篇章法则,确立了清代文章学的基本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文法 义法说 史法 方苞 清代
下载PDF
《汉语大字典》义例不合条目辨考
2
作者 雷汉卿 李至 《辞书研究》 2024年第5期34-45,共12页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在义项的设立和引证方面存在种种疏漏,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之一是义例不合。文章就《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若干字义例不合的情况进行考辨,纠正错误释义,剔除虚假义项,并提出修订建议。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不合 释义 引证
下载PDF
執例詮經:劉文淇《春秋五十凡例》稿本考述——兼論儀徵劉氏義例學的經解嘗試
3
作者 陸駿元 《中国经学》 2024年第2期169-194,共26页
儀徵劉氏自文淇至師培對《春秋》義例之見解經歷了發展與調整的過程:上海圖書館藏劉文淇《春秋五十凡例》稿本可還原爲“左氏凡例表”,大致每凡各繫一至十例不等的例證以提示《左傳》書法與禮意,反映孟瞻“以左氏之例釋左氏”的解經觀念... 儀徵劉氏自文淇至師培對《春秋》義例之見解經歷了發展與調整的過程:上海圖書館藏劉文淇《春秋五十凡例》稿本可還原爲“左氏凡例表”,大致每凡各繫一至十例不等的例證以提示《左傳》書法與禮意,反映孟瞻“以左氏之例釋左氏”的解經觀念,未嘗超越杜預“簡二《傳》而去異端”的框架。執此,逮劉氏撰述《左傳》新疏,不得不專釋訓詁、典制而不言例,側重甄録、分判漢儒舊説,以迴避左師先師雜取《公》《穀》的詮釋矛盾;劉師培一系列新繹漢例之作,回歸劉、賈、許、潁之例説體系,推演舊例、創爲新説,進一步完善了劉、賈漢例的義理體系與論證能力,着重連結《春秋》經、傳,强調《左傳》非史册舊文的經學性質,回應了晚清以來對《左傳》是否解經的質疑。儀徵劉氏在義例學上的經解實踐,立異於杜預《春秋釋例》,扶微攟逸、張皇漢學,在晚清《左傳》學史上佔有一定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五十凡 儀徵劉氏 義例 《左傳》 經解實踐
下载PDF
清代碑志义例:金石学与辞章学的交汇 被引量:4
4
作者 党圣元 陈志扬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1-197,共7页
清代金石学勃兴,义例分支亦随之蔚成大观。清代义例探求扩展了“金石三例”仅限于唐宋大家、名家的原有范围,分裂为骈文、古文、折中三派。金石学领域的关涉义例之作繁琐且有考史倾向,背离了“金石三例”开创的有裨文章的传统;辞章学维... 清代金石学勃兴,义例分支亦随之蔚成大观。清代义例探求扩展了“金石三例”仅限于唐宋大家、名家的原有范围,分裂为骈文、古文、折中三派。金石学领域的关涉义例之作繁琐且有考史倾向,背离了“金石三例”开创的有裨文章的传统;辞章学维度的碑志义例研究与现世创作紧密相连,直接服务于创作,其探讨具有重要的文章学和文体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金石学 辞章学 碑志
下载PDF
论经学对《汉书》义例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士彪 隋长虹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40,共5页
经学对《汉书》的影响是深重的。经学对《汉书》义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名定目,依托经典;二是创立志表,弘扬经学。探讨经学对《汉书》的影响有助于解决一些史学问题。
关键词 经学 汉书
下载PDF
《汉志·诗赋略》分类义例新论 被引量:11
6
作者 熊良智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3期58-64,共7页
本文清理了清代以来《汉志·诗赋略》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观点,从题材内容、形式体制、学术源流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诗赋略》分类义例出自汉代主流意识的诗学思想,前三种赋可视为风体之赋、雅体之赋、颁体之赋,杂赋一种,附录而已... 本文清理了清代以来《汉志·诗赋略》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观点,从题材内容、形式体制、学术源流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诗赋略》分类义例出自汉代主流意识的诗学思想,前三种赋可视为风体之赋、雅体之赋、颁体之赋,杂赋一种,附录而已。这是因为赋为“古诗之流”,要“侧隐古诗之义”,因而取法孔子删诗正乐,使“《雅》《颁》各得其所。”这就是班固《两都赋序》论述“孝成之世”向、歆父子校理诗赋“稽之上古则如彼”,给予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赋略》 风雅颂 流别
下载PDF
论清代文章义例之学 被引量:2
7
作者 何诗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0-200,共11页
清代文学批评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好谈文章义例,主要表现为金石学中的碑志义例探讨与古文理论中的以"例"论文风气。这种现象可溯源至《春秋》义例之学中丰富的文法内容,而在清代蔚然成风则出于匡救文弊的现实需要,同时... 清代文学批评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好谈文章义例,主要表现为金石学中的碑志义例探讨与古文理论中的以"例"论文风气。这种现象可溯源至《春秋》义例之学中丰富的文法内容,而在清代蔚然成风则出于匡救文弊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文章写作不断追求规范化的结果,标志着传统文章学中形式规范理论的又一发展阶段。清人论古文义例在文体上偏重源于史传的叙事文,这体现了叙事文文体地位的空前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抒情言志传统下的文学批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文章义 碑志 章学诚 古文 叙事
下载PDF
古汉语中“敢”表“能”义例说 被引量:8
8
作者 王锳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1-,3,共2页
古汉语中“敢”表“能”义例说王 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第十六章将“能愿式”分为“可能式”和“意志式”把“敢”字归在“意志式”一类,并说:“‘敢’字用作助动词,表示有胆量做某件事。”((王力文集)第十一卷353页)在能... 古汉语中“敢”表“能”义例说王 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第十六章将“能愿式”分为“可能式”和“意志式”把“敢”字归在“意志式”一类,并说:“‘敢’字用作助动词,表示有胆量做某件事。”((王力文集)第十一卷353页)在能愿动词内部按其语义的不同再分出小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 古汉语虚词 《诗词曲语辞汇释》 《史记·项羽本纪》 《汉语大词典》 可能式 汉语语法史 能愿动词 《九家集注杜诗》
下载PDF
《春秋》例论 被引量:5
9
作者 葛志毅 《管子学刊》 CSSCI 2006年第3期65-77,110,共14页
《史记》谓“《春秋》以道义”,按春秋家的家法则设例以言义,此实为汉晋诸儒治《春秋》学之一基本方法,于是公羊家、谷梁家、左传家各具其义例体系。本文试对三传家义例略作疏解,以求窥见汉晋诸儒《春秋》义例之学的大旨。
关键词 《春秋》义 三科九旨 正名尽辞 五十凡
下载PDF
欧阳修编纂史书之义例及其史料学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顾永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0-25,共6页
欧阳修修史以《春秋》为圭臬 ,并从中抽绎出三条基本义例 :一是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 ;二是文约事详 ,简而有法 ;三是不没其实 ,据事直书。尽管其中不乏主观性和非确定性因素 ,也有因此而造成的忽略史实、割裂史料等问题 ,但这些义例对于... 欧阳修修史以《春秋》为圭臬 ,并从中抽绎出三条基本义例 :一是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 ;二是文约事详 ,简而有法 ;三是不没其实 ,据事直书。尽管其中不乏主观性和非确定性因素 ,也有因此而造成的忽略史实、割裂史料等问题 ,但这些义例对于史料运用和史书编纂的积极影响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史料学上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史书义 史料学
下载PDF
文道关系与文辞义例——《文史通义·诗教》意旨辨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元 张静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77-81,共5页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篇中,并不从传统的以风俗教化和温柔敦厚为主要内容的诗教观进行论述,而是从文辞义例方面来梳理诗教在文辞流变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章学诚在治学上敢于、善于跳出前人成见和时代风气,而用探索文史的源...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篇中,并不从传统的以风俗教化和温柔敦厚为主要内容的诗教观进行论述,而是从文辞义例方面来梳理诗教在文辞流变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章学诚在治学上敢于、善于跳出前人成见和时代风气,而用探索文史的源流义例的方式来明道的追求的具体表现。在《诗教》上下两篇的论述过程中,章学诚从"离文而见道,奉道而折文"的原则出发,从古今文辞著述的具体事理上揭示出诗、战国之文与后世之文"承其流而代变其体制"的关系,明辨由诗教起源而流变于后世的文辞义例,将对文道关系的分析与对文章流变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并且论证了义例与形貌的区别。《诗教》篇的论述意旨和论述方式,值得仔细分析,这对理解中国的文体发展和诗文传统,以及章学诚在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都具有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文史通义 诗教 文体
下载PDF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赋类前三种分类义例再考释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振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2-120,共9页
《汉志》屈原赋之属的分类与著录是以屈原及楚辞为着眼点,以与屈原及楚辞有密切关系的作者为单位进行分类与著录;《汉志》(《七略》)出于数量上平衡的需要,将屈原赋之属之外的赋作分为陆贾赋之属与孙卿赋之属,前者著录的是文辞较佳的赋... 《汉志》屈原赋之属的分类与著录是以屈原及楚辞为着眼点,以与屈原及楚辞有密切关系的作者为单位进行分类与著录;《汉志》(《七略》)出于数量上平衡的需要,将屈原赋之属之外的赋作分为陆贾赋之属与孙卿赋之属,前者著录的是文辞较佳的赋作,后者著录的则是文辞不如前者的赋作。探讨屈原赋之属等赋分三类问题,应充分考虑到如下方面:其一,屈原赋之属与刘向所编《楚辞》之间的高度对应关系;其二,《汉志》(《七略》)的目录学特点;其三,汉人的赋作评价观。分类及著录时的"不严谨"及偶然性,以及刘歆包括班固在内的个人偏好,也应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赋类 分类义 屈原赋 楚辞
下载PDF
《汉书·艺文志》“考镜源流”义例申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京华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0-48,共29页
乾嘉时代的学者章学诚著《文史通义》,开篇即云:"六经皆史也。"此说后屡为五四学人所征引,以支持其"非经"之业。胡适说:"此语百馀年来,虽偶有人崇奉,而实无人深懂其所涵之意义……其实先生的本意只是说‘一切... 乾嘉时代的学者章学诚著《文史通义》,开篇即云:"六经皆史也。"此说后屡为五四学人所征引,以支持其"非经"之业。胡适说:"此语百馀年来,虽偶有人崇奉,而实无人深懂其所涵之意义……其实先生的本意只是说‘一切著作,都是史料'。""史料"云者,非同于"史实"。五四学人先降经为史,继而以"疑古"之科学精神非史为"伪史",遂使经史俱亡,其"祸几于秦皇焚书矣"(章太炎语)。胡适谓"六经皆史"的"本意只是说‘一切著作,都是史料",然此非章学诚之本意。章学诚感于乾嘉时代汉学家专于考索而不知发挥,宋学家束书不观而空谈义理,而欲兼两家之长另辟一条治学途径,其言曰:"夫道备于六经,义蕴之匿于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其著之名"文史通义",即含此意。经与史的关系,类于黑格尔之"精神"与"形态"(现象),而历史则是精神的形态史。经与史即源与流。经义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它使每一个孤立的事变产生意义。若离去经义而专以考据之法治史,则史无以附,不过是一堆自身不能产生意义的"断烂朝报"、"流水账簿"而已。当章学诚的"六经皆史"成了非经之人挂在嘴边的口号时,章太炎云:"人言六经皆史,未知古史皆经也。"并针对那种因疑古史而离去史乘、专于器物中寻找"信史"的治史倾向评论道:"研求历史,须论大体,岂暇逐琐屑之末务。"本期所载张京华先生《〈汉书·艺文志〉"考镜源流"义例申论》及其补论《源流本末,及近人之误》从中国古代学术分类和西洋现代图书分类的不同指归入手,详论经史之关系及近人之误读,于近人对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理解则析出"向下"和"向上"两类,向下者,抑经为史,向上者,升史为经,并推证"实斋之意,不在抑经,而在升史为经。实斋是要将史学提升到经学的地位,亦即提升到王官学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镜源流 艺文志 申论 汉书 《文史通义》 乾嘉时代 六经皆史
下载PDF
《春秋》义例的形成及其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葛志毅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37,共13页
汉代今文家攻驳《左传》不传《春秋》,古文家为强化《左传》的传经性质,努力缔构左传家的义例体系,因此《左传》凡例成为春秋学的研究关注重点。《左传》凡例由《左传》作者采辑相关史料撰成,并成为左传家说解《春秋》大义的义例体系核... 汉代今文家攻驳《左传》不传《春秋》,古文家为强化《左传》的传经性质,努力缔构左传家的义例体系,因此《左传》凡例成为春秋学的研究关注重点。《左传》凡例由《左传》作者采辑相关史料撰成,并成为左传家说解《春秋》大义的义例体系核心。如果从形式上追溯其产生来源,礼例是其直接渊源之一,律例则是秦汉及其以后春秋家义例体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义 《左传》凡
下载PDF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不是袭《经解入门》而成 被引量:3
15
作者 伏俊琏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1-93,共3页
俞樾所著《古书疑义举例》一书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漆永祥的文章认为此书是全袭江藩《经解入门》而成。本文从江想的生平著述、《经解入门》的序和正文等方面考证它不是江氏所作,并根据顾颉刚的回忆考定此书实系崔适所作。
关键词 俞樾 《古书疑义举 《经解入门》 江藩 崔适
下载PDF
先秦“劝”之“劝说”义例证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利 《辞书研究》 CSSCI 1997年第3期136-139,共4页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史记》 客体地位 《汉语大字典》 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 理性意义 地位平等
下载PDF
杜预与《春秋》义例学的转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宁 《长江学术》 CSSCI 2009年第1期34-40,共7页
杜预的《春秋》义例学思想,相对于汉代《春秋》义例学发生了重要变化,它增强了《春秋》义例学的学术色彩,弱化了汉代《春秋》义例学阐发"比事"智慧的核心精神,反映了《春秋》义例学由经世向学术的转型。
关键词 杜预 《春秋》义 比事 学术
下载PDF
拘守与变通:清代碑志义例的抉择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志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6-80,共5页
清代碑志义例进入了一个摧陷廓清时期,其中夫妇合葬之墓题、称谓的"连身数"与"离身数"是当时聚讼纷纭的两大问题。清人本着"师古而不戾于今,协时而不徇于俗"的原则确定碑志义例,并以求真品格对当时创作... 清代碑志义例进入了一个摧陷廓清时期,其中夫妇合葬之墓题、称谓的"连身数"与"离身数"是当时聚讼纷纭的两大问题。清人本着"师古而不戾于今,协时而不徇于俗"的原则确定碑志义例,并以求真品格对当时创作中不合义例之处或延续前人的错误认识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碑志义例是注重文例的典范,其探讨风气甚至波及其他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金石义 拘守 变通
下载PDF
范宁对《春秋谷梁传》“日月时”例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闫春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1,共5页
"日月时"例,是《谷梁春秋》经传诠释的一大特色,汉儒乃至魏晋儒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而范宁则在两者的基础上,承袭、补充与完善了《谷梁春秋》经传文本及其汉晋注的这一《春秋》义例,极大地发展了汉晋《谷梁》学的这一诠释... "日月时"例,是《谷梁春秋》经传诠释的一大特色,汉儒乃至魏晋儒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而范宁则在两者的基础上,承袭、补充与完善了《谷梁春秋》经传文本及其汉晋注的这一《春秋》义例,极大地发展了汉晋《谷梁》学的这一诠释个性,并空前丰富、深化了《谷梁春秋》经传的内在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宁 春秋谷梁传 “日月时”
下载PDF
关于魏澹《魏书》义例之批评思想的批评 被引量:1
20
作者 瞿林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7-162,共6页
隋朝人魏澹撰《魏书》以西魏为正统,与北齐人魏收所撰《魏书》以东魏为正统相对待。魏澹《魏书》久已佚亡,其有关"义例"及有关史书"立论"的认识保存在《隋书·魏澹传》,得以流传至今。魏澹《魏书》"义例&q... 隋朝人魏澹撰《魏书》以西魏为正统,与北齐人魏收所撰《魏书》以东魏为正统相对待。魏澹《魏书》久已佚亡,其有关"义例"及有关史书"立论"的认识保存在《隋书·魏澹传》,得以流传至今。魏澹《魏书》"义例",意在批评魏收《魏书》;而关于史书"立论",则侧重批评司马迁。前者可谓得失两存,而后者则所论不当,理应有所辨析与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批评 魏澹《魏书》 “义 史书“立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