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6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氨氮胁迫下的生理应答反应及耐受性分析
1
作者 蒋文枰 程顺 +5 位作者 刘士力 郑建波 迟美丽 杭小英 彭苗 李飞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39,共6页
【目的】探究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在氨氮胁迫下的生理应答反应及耐受性,为新品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预试验确定96 h氨氮半致死浓度(96 h LC_(50))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0、8、16 mg/L)氨氮... 【目的】探究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在氨氮胁迫下的生理应答反应及耐受性,为新品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预试验确定96 h氨氮半致死浓度(96 h LC_(50))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0、8、16 mg/L)氨氮对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存活指标、肝脏组织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翘嘴鲌及翘嘴鲌“全雌1号”的死亡率随氨氮浓度与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8和16 mg/L浓度下,翘嘴鲌“全雌1号”的死亡率更低;(2)组织学观察显示,随着氨氮浓度与胁迫时间的增加,肝血窦逐渐增大,局部破损增加,出现肝细胞融合,细胞轮廓与空泡界限模糊的现象增多。低浓度胁迫96 h与高浓度胁迫48 h和96 h均造成肝脏出现较大的病理学组织损伤。(3)SOD活性检测显示,对照组SOD活性稳定,而高、低浓度组则均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高浓度组高于低浓度组。同时,翘嘴鲌“全雌1号”增幅更大,降幅更小,其在相同氨氮浓度与胁迫时间下SOD活性较翘嘴鲌高。【结论】翘嘴鲌“全雌1号”较普通翘嘴鲌具有更强的氨氮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鲌“全雌1号” 氨氮胁迫 生理应答反应 耐受性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江淮下游6个湖泊翘嘴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李大命 杨子萍 +3 位作者 刘燕山 唐晟凯 谷先坤 殷稼雯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20,共8页
以线粒体Cyt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长江、淮河下游6个湖泊翘嘴鲌群体共262尾个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历史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翘嘴鲌Cytb基因序列全长为1141 bp,碱基A+T的含量(55.9%)高于G+C含量(44.1%)。262条Cytb基因序列检出4... 以线粒体Cyt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长江、淮河下游6个湖泊翘嘴鲌群体共262尾个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历史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翘嘴鲌Cytb基因序列全长为1141 bp,碱基A+T的含量(55.9%)高于G+C含量(44.1%)。262条Cytb基因序列检出42个变异位点,定义46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16±0.010和0.00256±0.00008;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798±0.059)~(0.927±0.019),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04±0.00027)~(0.00285±0.00018),表明翘嘴鲌遗传多样性属于高Hd和低Pi模式。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进化网络图显示,6个群体的单倍型未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部(91.64%),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08362(P<0.01);6个群体间的F_(st)为-0.00427~0.15529,其中,长江群体和淮河群体间均具有显著中度或高度遗传分化(P<0.05)。中性检验结果显示,Tajima’s D和Fu’s F_(s)均为负值(P<0.05),核苷酸不配对分布曲线呈现单峰型,表明翘嘴鲌群体在历史上经历过显著的种群扩张。整体来看,江淮下游湖泊的翘嘴鲌野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低,长江水系群体和淮河水系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应采取措施恢复翘嘴鲌资源量及提高其遗传多样性,并将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湖泊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管理单元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TB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种群历史动态
下载PDF
翘嘴鲌Runx2b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3
作者 何昌熙 郑建波 +6 位作者 马建波 贾永义 刘士力 蒋文枰 迟美丽 程顺 李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4-1031,共8页
为探究Runx2b基因在翘嘴鲌肌间刺骨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基于转录组数据和PCR扩增技术克隆获得了翘嘴鲌Runx2b基因全长编码序列。通过茜素红整体骨骼染色对肌间刺(IBs)形成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期,同时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了Runx2b基因的... 为探究Runx2b基因在翘嘴鲌肌间刺骨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基于转录组数据和PCR扩增技术克隆获得了翘嘴鲌Runx2b基因全长编码序列。通过茜素红整体骨骼染色对肌间刺(IBs)形成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期,同时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了Runx2b基因的时空表达水平。结果显示,Runx2b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401 bp,编码46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0.676 ku,理论等电点为9.35;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显示,翘嘴鲌Runx2b氨基酸序列与近源物种的同源性高达95%以上,且都具有高度保守的Runt和RunxI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翘嘴鲌与团头鲂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在肌间刺发育前,翘嘴鲌的主轴骨骼和附肢骨骼已经发育完全;其中,孵化后15 d,尾部肌隔中开始出现小肌间刺;孵化后30 d,翘嘴鲌幼体的肌间刺发育完全。组织表达结果显示,Runx2b基因在翘嘴鲌各组织中均有表达,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此外,Runx2b基因在翘嘴鲌幼体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模式与肌间刺骨化发生的时序保持一致,提示该基因与肌间刺骨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无肌间刺翘嘴鲌新种质的创制和肌间刺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刺 Runx2b 基因表达 骨化
下载PDF
池塘养殖密度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炜 裴雪莹 +4 位作者 茆健强 陈树桥 张雷鸣 代雅凡 周国勤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83-88,共6页
为研究养殖密度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探索兴凯湖翘嘴鲌池塘养殖密度阈值,设置养殖密度分别为15万尾/hm^(2)(D1)、30万尾/hm^(2)(D2)、60万尾/hm^(2)(D3)、90万尾/hm^(2)(D4)、150万尾/hm^(2)(D5)共5个试验组,进行了为期18... 为研究养殖密度对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探索兴凯湖翘嘴鲌池塘养殖密度阈值,设置养殖密度分别为15万尾/hm^(2)(D1)、30万尾/hm^(2)(D2)、60万尾/hm^(2)(D3)、90万尾/hm^(2)(D4)、150万尾/hm^(2)(D5)共5个试验组,进行了为期180 d的兴凯湖翘嘴鲌幼鱼池塘培育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幼鱼的增重率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放养密度最低的D1组幼鱼的增重率最高,达63.74%,但与D2组(60.57%)没有显著差异,D1、D2组幼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P<0.05);幼鱼的体长增长率也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D1组体长增长率最高,为3.16%,D5组最低,为0.56%;养殖试验结束时,5个试验组鱼的肥满度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池塘养殖条件下兴凯湖翘嘴鲌幼鱼的适宜培育密度为30万~60万尾/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湖 池塘养殖 养殖密度 生长 养殖效益
下载PDF
翘嘴红鲌生物特性及池塘养殖高产实验
5
作者 周序协 陈正军 徐黎明 《当代水产》 2024年第4期79-80,83,共3页
翘嘴红鲌出身名门,淡水珍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我国北方地区,翘嘴红鲌、松江鲈、黄河鲤、松花江鳜并称中国四大名鱼,在江浙沪,翘嘴红鲌、银鱼、白虾称为“太湖三白”。可见,翘嘴红鲌红鲌在祖国大江南北都享有盛誉,得到广泛喜爱... 翘嘴红鲌出身名门,淡水珍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我国北方地区,翘嘴红鲌、松江鲈、黄河鲤、松花江鳜并称中国四大名鱼,在江浙沪,翘嘴红鲌、银鱼、白虾称为“太湖三白”。可见,翘嘴红鲌红鲌在祖国大江南北都享有盛誉,得到广泛喜爱。大湖股份自2000年上市以来,一直进行着翘嘴红鲌的养殖研究工作,首先是翘嘴红鲌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浙沪 池塘养殖 黄河鲤 松江鲈 红鲌 生物特性 出身名门 苗种培育
下载PDF
翘嘴红鲌池塘人工养殖模式初步研究
6
作者 李广燚 《渔业致富指南》 2024年第10期70-72,共3页
本试验就翘嘴红鲌的人工养殖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试验池塘共12.96亩主养翘嘴红鲌,搭配白鲢、鲫鱼,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1方法1.1池塘准备试验池塘近长方形,面积12.96亩,水深1.5~2m,池底较为平坦,底泥不厚,进排水方便且分开,... 本试验就翘嘴红鲌的人工养殖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试验池塘共12.96亩主养翘嘴红鲌,搭配白鲢、鲫鱼,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1方法1.1池塘准备试验池塘近长方形,面积12.96亩,水深1.5~2m,池底较为平坦,底泥不厚,进排水方便且分开,塘埂比最高水位高5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养殖 红鲌 池塘 长方形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不同年龄野生和养殖兴凯湖翘嘴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琨 程宝晶 +4 位作者 刘斌 陈晓婷 郝其睿 赵荣伟 韩英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6-912,共7页
为评定营养价值、建立种质标准以及研制人工配合饲料,对2龄、4龄和6龄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野生和养殖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龄兴凯湖翘嘴鲌野生和养殖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 为评定营养价值、建立种质标准以及研制人工配合饲料,对2龄、4龄和6龄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野生和养殖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龄兴凯湖翘嘴鲌野生和养殖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龄、6龄野生群体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与常见养殖鱼类相比,野生兴凯湖翘嘴鲌Ca和P含量较高。野生和养殖群体的氨基酸组成一致,甘氨酸含量最高,谷氨酸和赖氨酸次之。4龄、6龄野生群体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野生与养殖群体蛋白质含量较高,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野生群体肌肉营养价值和肉味鲜美程度明显优于养殖群体,且随年龄增长差异更鲌加明显。在配制兴凯湖翘嘴鲌人工饲料时,应适当添加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和胱氨酸,以提高其营养价值;适当添加甘氨酸和谷氨酸,以提高养殖鱼体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湖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团头鲂(♀)×翘嘴鲌(♂)杂交后代的遗传特征及生长差异 被引量:20
8
作者 郑国栋 张倩倩 +3 位作者 李福贵 陈杰 蒋霞云 邹曙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2-409,共8页
本研究利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浦江1号’(♀)×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进行属间人工杂交,获得了遗传背景不同的杂交子代。结果显示,团头鲂‘浦江1号’(♀)×翘嘴鲌(♂)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和孵... 本研究利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浦江1号’(♀)×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进行属间人工杂交,获得了遗传背景不同的杂交子代。结果显示,团头鲂‘浦江1号’(♀)×翘嘴鲌(♂)杂交子代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很高,分别为90.0%和80.6%。鲂鲌杂交子代的体型有两种,其中,96.2%的后代为鲂鲌中间型体型(杂种A型),另外还存在3.8%的后代体型与母本团头鲂‘浦江1号’相近(杂种B型)。经Partec流式细胞仪测定得出,鲂鲌杂种A型个体DNA含量与母本、父本相同,表明其为二倍体。2个特异性微卫星位点(TTF6和TTF10)分析显示,杂种A型个体从其父母本中各获得了一套遗传物质,证实其为二倍体杂交种,鲂鲌杂种B型的带型则与母本完全一致,为雌核发育后代。土池同池生长性能分析显示,鲂鲌中间型个体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团头鲂‘浦江1号’和翘嘴鲌,表现出明显的超亲生长优势。本研究为鲂鲌杂交新品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另外,鲂鲌杂交自发产生雌核发育后代便于团头鲂纯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浦江1号’ 属间杂交 雌核发育 生长优势
下载PDF
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的形态特征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50
9
作者 顾志敏 贾永义 +4 位作者 叶金云 陈立侨 朱俊杰 黄鲜明 杨元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3-544,共12页
2006-2007年,在浙江湖州,通过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的属间杂交,成功获得了杂种F1,并通过对杂种F1及其父母本的形态、核型和基因组分析比较,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组成情况。结果表明:(1)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具有良... 2006-2007年,在浙江湖州,通过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的属间杂交,成功获得了杂种F1,并通过对杂种F1及其父母本的形态、核型和基因组分析比较,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组成情况。结果表明:(1)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其杂交受精率、孵化率均达到90%以上;(2)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的多数可数可量性状表现为中间型。在10个可数性状中,鳃耙数、侧线鳞等3个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其平均杂种指数为54.56,显示杂种F1的可数性状接近于中间值,略偏向于父本团头鲂;在17个常规可量性状中,有9个性状与父母本差异显著,其中有4个性状偏向于父本,有3个偏向于母本,有2个超父母本偏离,其平均杂种指数为49.59,也显示杂种F1的可量性状处于中间值;进一步对框架参数的聚类和判别分析显示,杂种F1的框架体型与父母本差异较大,接近于中间型,但受母本影响较多;(3)杂种F1的染色体数(2n)为48,核型公式为18m+26sm+4st(NF=92),说明杂种F1为二倍体,并可预测杂种F1可育;(4)杂种F1大部分RAPD扩增条带能在亲本中找到,有的仅来自于父本,有的仅来自于母本,说明杂种F1为二倍体杂种;杂种F1与母本的相对遗传距离为0.4327,而与父本的遗传距离0.2312,前者大于后者,表明杂种F1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而是偏向父本一方,UPGMA系统树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鲌 团头鲂 属间杂交 杂种子一代 形态特征 核型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下载PDF
翘嘴红鲌对饲料蛋白的营养需求及豆粕对鱼粉的适宜替代量 被引量:43
10
作者 王桂芹 周洪琪 +7 位作者 陈建明 赵朝阳 周辉 阎大伟 冷向军 叶金云 潘茜 王友慧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7-285,共9页
选择健康的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为实验鱼,体质量(12.84±0.60)g。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实验Ⅰ以褐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蛋白水平(31.04%、35.51%、40.89%、46.62%、50.33%)的等能、... 选择健康的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为实验鱼,体质量(12.84±0.60)g。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实验Ⅰ以褐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蛋白水平(31.04%、35.51%、40.89%、46.62%、50.33%)的等能、等必需氨基酸(EAA)平衡关联度的半精制饲料,探讨翘嘴红的对饲料蛋白的需求;经过8周饲养,实验Ⅰ的结果表明,饲料蛋白含量对翘嘴红鲌的增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方差分析表明,40.89%饲料蛋白组的鱼体增重率显著高于31.04%、35.51%饲料蛋白组(P〈0.05),但是与46.62%和50.33%饲料蛋白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1.04%、35.51%和40.89%饲料蛋白组的蛋白效率显著高于46.62%和50.33%饲料蛋白组(P〈0.05);40.89%、46.62%和50.33%饲料蛋白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31.04%和35.51%饲料蛋白组(P〈0.05)。依据折线模型分析翘嘴红鲌的增重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蛋白质效率,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为37.43%~41.15%。实验Ⅱ以豆粕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0.0%、13.5%、27%、40.5%和54%的鱼粉蛋白,配制5个EAA关联度的等蛋白(40%)、等能(20MJ·kg^-1)的半精制饲料,探讨翘嘴红鲌饲料中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的适宜替代量。结果表明,当大豆蛋白分别替代13.5%、27.0%和40.5%的鱼粉蛋白时,翘嘴红鲌的增重率和蛋白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且都显著高于54.0%替代组(P〈0.05),因此,本实验条件下,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量为40.5%,饲料动、植物蛋白适宜比为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鲌 饲料蛋白水平 大豆蛋白 增重率 蛋白质效率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翘嘴鲌鱼种生长及组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1
作者 陈建明 叶金云 +1 位作者 潘茜 王友慧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在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鱼种基础饲料中添加相当于抗坏血酸含量为0mg/kg、25mg/kg、50mg/kg、100mg/kg、150mg/kg、200mg/kg和400mg/kg的包膜维生素C(Vc),制成7种实验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3.71±0.11)g的7组... 在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鱼种基础饲料中添加相当于抗坏血酸含量为0mg/kg、25mg/kg、50mg/kg、100mg/kg、150mg/kg、200mg/kg和400mg/kg的包膜维生素C(Vc),制成7种实验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3.71±0.11)g的7组翘嘴鲌鱼种8周,每个实验组包含3个重复。结果表明,摄食不添加Vc饲料的实验鱼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Vc添加组(P〈0.05)。饲料中Vc添加量为0-50mg/kg时,对鱼体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鱼体增重随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但添加量继续增大,对鱼体增重不再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为。和25mg/kg时,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低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饲料中Vc不同添加量对肝体指数和全鱼体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肌肉中抗坏血酸含量随饲料中Vc添加量加大而不断上升,二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肝胰脏抗坏血酸含量在Vc添加量≤100mg/kg时,随饲料中Vc添加量加大而不断上升(P〈0.05),但高于此添加量时,则肝胰脏中抗坏血酸不再随添加量的上升而有显著变化(P〉0.05)。分别以鱼体增质量和肝胰脏中抗坏血酸为指标,经折线模型(Broken line model)回归分析求得翘嘴铂鱼种饲料中Vc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53mg/kg和97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生长 抗坏血酸含量
下载PDF
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arnus)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25
12
作者 战培荣 赵吉伟 +1 位作者 董崇智 赵春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6-151,共6页
采用经典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数理统计的方法 ,于 2 0 0 1— 2 0 0 2年在中俄界湖兴凯湖采集翘嘴 ,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翘嘴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为W =0 .0 0 77L3.1 (r=0 .9881 ) ,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 采用经典的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数理统计的方法 ,于 2 0 0 1— 2 0 0 2年在中俄界湖兴凯湖采集翘嘴 ,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翘嘴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为W =0 .0 0 77L3.1 (r=0 .9881 ) ,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 5 3.2 [1 -e- 0 .0 5(t+1 ) ];Wt=42 0 0 0 .3×[1 -e- 0 .0 6(t+1 ) ]3.1 ,体重生长拐点t=1 7.6龄 ,相应的体长为 95 .3cm ,体重为 1 2 70 6.6g。按生长指标值分析 ,阶段生长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即 1 7.6龄前的生长迅速期和 1 7.6龄后的生长减缓期。因此 ,为了保护翘嘴鱼类资源 ,天然渔业的捕捞个体规格应控制在 5 0 0 0g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速率 生长方程 兴凯湖
下载PDF
饲料蛋白对翘嘴鲌生长和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桂芹 周洪琪 +6 位作者 陈建明 叶金云 赵朝阳 周辉 闫大伟 潘茜 王友慧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4-550,共7页
选择健康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为试验鱼,以红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蛋白水平的等能、等必需氨基酸(EAA)平衡关联度的半精制饲料,又以豆粕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不同水平的鱼粉蛋白,配制5个EAA关联度的等蛋白、等能的半精制饲料... 选择健康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为试验鱼,以红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蛋白水平的等能、等必需氨基酸(EAA)平衡关联度的半精制饲料,又以豆粕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不同水平的鱼粉蛋白,配制5个EAA关联度的等蛋白、等能的半精制饲料,探讨饲料蛋白对鱼类生长和内分泌激素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翘嘴鲌的特定增重率(SGR)具有显著影响(p<0.05),40.89%饲料蛋白组的SGR显著高于31.04%、35.51%饲料蛋白组(p<0.05),但与46.62%和50.33%饲料蛋白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T3水平与饲料蛋白水平正相关(p<0.05)。血清GH水平与饲料蛋白水平和生长负相关(p<0.05),血清IGF-I水平与饲料蛋白水平和生长正相关(p<0.05)。适宜蛋白水平通过提高翘嘴鲌血清T3和IGF-I的水平来调控生长。当大豆蛋白分别替代54.0%的鱼粉蛋白时,翘嘴鲌的SGR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翘嘴鲌血清T3与饲料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替代量负相关(p<0.05)。40.5%和54.0%替代组的血清G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饲料中豆粕对鱼粉替代水平正相关(p<0.01),与生长负相关(p<0.05)。血清IGF-I与饲料中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替代量负相关(p<0.05),与生长正相关(p<0.05)。大豆蛋白的替代亦通过对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来调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蛋白水平 大豆蛋白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
下载PDF
太湖翘嘴红鲌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观察 被引量:50
14
作者 顾志敏 朱俊杰 +4 位作者 贾永义 潘亚均 黄鲜明 许谷星 杨元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4-214,共11页
对从太湖收集的野生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经人工繁殖获得子一代,并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对其进行人工培育获得成熟亲鱼。于2005年6月,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胎及胚后发育全过程进行了系统观... 对从太湖收集的野生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经人工繁殖获得子一代,并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对其进行人工培育获得成熟亲鱼。于2005年6月,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胎及胚后发育全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池塘养殖条件下人工培育能获得成熟亲鱼,经人工催产所获得的翘嘴红鲌受精卵为圆球型,呈墨绿色、青灰色、黄色等3种颜色;平均卵径为0.9mm(0.72~1.18mm),吸水后平均卵径为1.2mm。翘嘴红鲌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19期,在水温23-25℃范围内,受精30min后开始第1次卵裂,受精后9h 20min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后约26h仔鱼开始出膜,刚出膜的仔鱼全长为4.10~4.67mm,胚胎发育总积温为619.82℃·h。翘嘴红鲌胚后发育过程可分为仔鱼和稚鱼2个阶段共15个发育期,在26~31℃水温下历时670h,其中仔鱼阶段从鱼苗孵出到腹鳍形成期,稚鱼阶段从鳞片出现到鳞片形成期。对各发育时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204-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鲌人工授精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下载PDF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程鹏 樊启学 +4 位作者 张磊 赵志刚 董俊锋 刘文奎 杜海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5,共6页
研究了在20.3~24.8℃条件下分别饥饿0d、4d、8d、12d和16d后恢复投喂16d对翘嘴鲌(Ctdteral—burnus)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体质量损失率显著增大;肝体指数变小,水分和灰分含量逐渐升... 研究了在20.3~24.8℃条件下分别饥饿0d、4d、8d、12d和16d后恢复投喂16d对翘嘴鲌(Ctdteral—burnus)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体质量损失率显著增大;肝体指数变小,水分和灰分含量逐渐升高;粗脂肪含量存饥饿前期下降较快,饥饿后期下降速率降低,各饥饿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饥饿前期下降缓慢,饥饿4d、8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后期下降明显,饥饿12d、16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比能值不断下降,除饥饿4d组外,各饥饿组与对照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鱼体生化组成和鱼体比能值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处理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饥饿4d、8d组翘嘴鲌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2d、16d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鲌(Culter alburnus) 幼鱼 饥饿 恢复投喂 摄食 生长 体成分
下载PDF
高碳水化合物日粮对翘嘴红鲌生长、GK及GK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波 谢骏 +3 位作者 苏永腾 俞菊华 唐永凯 戈贤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3,共7页
探讨不同碳水化合物(CHO)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葡萄糖激酶(GK)及GK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540尾(40.73±0.44)g翘嘴红鲌,随机分成为高CHO组、中CHO组、无CHO组,每组设三个重复,饲养8周,测定鱼体生长、血液指标、GK活性及GK mRNA水平... 探讨不同碳水化合物(CHO)水平对翘嘴红鲌生长、葡萄糖激酶(GK)及GK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540尾(40.73±0.44)g翘嘴红鲌,随机分成为高CHO组、中CHO组、无CHO组,每组设三个重复,饲养8周,测定鱼体生长、血液指标、GK活性及GK mRNA水平等指标。结果显示,随着CHO添加量的增加,鱼体特定生长率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饵料系数刚好相反。摄食后,血糖先上升后趋于平缓,其中高CHO组相对高,无糖组低;血浆甘油三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又下降,其中高CHO组相对高,中CHO组最低;无CHO组血浆胆固醇、中CHO组HK活性、高CHO组GDH相对较低,其他各组在投喂后都呈先上升后下降。GK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各组在禁食时,检测不到GK活性,饲料CHO含量越高,GK活性也越高,但是GK mRNA的水平与CHO含量并不呈线性关系。血糖、GK活性与GK mRNA的水平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摄食高CHO饲料可诱导GK酶活性及基因的表达,造成持续高血糖,这可能不利于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鲌 CHO 葡萄糖激酶 血液指标 基因表达 生长
下载PDF
翘嘴鲌鱼种对磷的需求量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建明 叶金云 +1 位作者 潘茜 王友慧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9-103,共5页
以磷酸二氢钠为磷源,制成含磷水平为0.53%—1.61%的7种半精制试验饲料,饲养7组三重复的翘嘴隔冬鱼种。试验鱼每尾平均体重3.79±0.20g。饲养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饲料磷含量不足会导致鱼体生长不良,饲料效率低下。饲料磷为0.88... 以磷酸二氢钠为磷源,制成含磷水平为0.53%—1.61%的7种半精制试验饲料,饲养7组三重复的翘嘴隔冬鱼种。试验鱼每尾平均体重3.79±0.20g。饲养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饲料磷含量不足会导致鱼体生长不良,饲料效率低下。饲料磷为0.88%或以上时,鱼体增重和饲料效率显著提高。全鱼脂肪含量随饲料磷水平上升而呈下降趋势,但各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全鱼的粗灰分含量与饲料磷水平呈正相关。饲料磷水平为0.88%或更高时,全鱼磷含量和脊椎骨的灰分含量稳定在同一水平上。饲料磷水平对全鱼水分、全鱼粗蛋白、鳞片灰分、鳞片磷和脊椎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满足翘嘴鱼种生长所需的饲料磷为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量 鱼体增重 饲料效率
下载PDF
饲料蛋能比对翘嘴鲌幼鱼生长性能、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宋林 樊启学 +3 位作者 胡培培 刘汝鹏 王昆鹏 姚昌林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80-1487,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能比对翘嘴鲌幼鱼生长性能、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3个蛋白质水平(45%、40%、35%)和3个脂肪水平(5%、8%、11%),配成9种不同蛋能比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均重为(10.14±0.40)g的翘嘴鲌幼鱼810尾,...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能比对翘嘴鲌幼鱼生长性能、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3个蛋白质水平(45%、40%、35%)和3个脂肪水平(5%、8%、11%),配成9种不同蛋能比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均重为(10.14±0.40)g的翘嘴鲌幼鱼810尾,随机分为9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蛋能比为30.94(蛋白质/脂肪=45%/5%,D1)、29.73(蛋白质/脂肪=40%/5%,D2)、28.11(蛋白质/脂肪=35%/5%,D3)、29.03(蛋白质/脂肪=45%/8%,D4)、27.79(蛋白质/脂肪=40%/8%,D5)、26.32(蛋白质/脂肪=35%/8%,D6)、26.90(蛋白质/脂肪=45%/11%,D7)、25.71(蛋白质/脂肪=40%/11%,D8)、23.50 g/M J(蛋白质/脂肪=35%/11%,D9)的试验饲料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能比对翘嘴鲌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肠脂比均有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最大值均出现在D5组,但D5组的特定生长率与D4、D6、D7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蛋能比显著影响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P<0.05),二者均随饲料蛋能比增加而先升后降。其中,肠道蛋白酶活性以D4组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肝胰脏蛋白酶活性以D7组最高,但与D4、D5、D6组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随饲料蛋能比的改变产生显著变化(P<0.05),但未表现出规律性。各组肠道和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翘嘴鲌幼鱼饲料适宜蛋能比在26.90~29.03 g/MJ范围内,由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得出饲料蛋能比为27.15 g/MJ时的特定生长率最大;考虑到翘嘴鲌幼鱼生长效果和节约蛋白质情况,饲料适宜蛋能比下的蛋白质、脂肪水平应分别为4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鲌幼鱼 蛋能比 生长性能 消化酶活性
下载PDF
饲料脂肪对翘嘴红鲌生长、葡萄糖激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波 唐永凯 +2 位作者 俞菊华 谢骏 戈贤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4-1033,共10页
选用360尾翘嘴红鲌(Erythrocutler ilishaeformis Bleeker),体质量约40g。随机分成为2组,分别为高脂组(脂肪质量分数19.93%,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14.45%)、低脂组(脂肪质量分数9.92%,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12.38%),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8周。... 选用360尾翘嘴红鲌(Erythrocutler ilishaeformis Bleeker),体质量约40g。随机分成为2组,分别为高脂组(脂肪质量分数19.93%,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14.45%)、低脂组(脂肪质量分数9.92%,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12.38%),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8周。分别于摄食后0h、3h、6h、12h、24h测定血液指标、糖代谢酶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E.C.2.7.1.1)以及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E.C.3.1.3.9)活性及基因表达,并分析高脂肪与低脂肪水平日粮对翘嘴红鲌生长的影响。与低脂水平日粮相比,高脂水平日粮组血液甘油三酯水平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分别在摄食后3h、12h有增加现象,肝胰脏粗蛋白与脂肪含量有显著增加(P<0.05)。与低脂水平日粮相比,在摄食后3~12h高脂肪水平日粮组糖代谢酶GK的mRNA水平显著增加(P<0.05),但是日粮脂肪水平并不能显著影响GK活性(P>0.05)。在摄食后3~24h高脂肪水平日粮组糖代谢酶G6Pase的mRNA水平得到显著促进,并在摄食后24hG6Pase活性显著增加(P<0.05)。因此,摄食高脂肪水平日粮能增加肝胰脏粗蛋白与脂肪含量,造成翘嘴红鲌高血糖效应,诱导G6Pase酶活性及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影响翘嘴红鲌碳水化合物利用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鲌 脂肪 葡萄糖激酶 葡萄糖-6-磷酸酶 酶活性 生长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淀山湖翘嘴鲌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 被引量:17
20
作者 吕大伟 周彦锋 +2 位作者 葛优 王晨赫 尤洋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2-769,共8页
研究翘嘴鲌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可为探其繁殖、性成熟年龄、存活率等习性积累有效数据,并可为优化鱼类种群结构、科学利用其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以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逐月于淀山湖采集到的452尾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为研究材料... 研究翘嘴鲌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可为探其繁殖、性成熟年龄、存活率等习性积累有效数据,并可为优化鱼类种群结构、科学利用其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以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逐月于淀山湖采集到的452尾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为研究材料,研究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间的紧密联系。结果表明:翘嘴鲌体长15.32—77.91 cm;体重范围43—5567 g。雌雄群体间的体长和体重的差异不显著(P>0.05),体长和体重拟合关系式为W=0.00002L^(2.9211)(R^2=0.9143,n=452),符合匀速生长特性;选用鳞片鉴定年龄、测量鳞径,并建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_t=99.65[1–e^(–0.1357(t+0.6287))];W_t=11874.27[1–e^(–0.1357(t+0.6287)]2.9211)。采集的翘嘴鲌样本由1—6龄组成,优势年龄组3龄,占样本总数的55.71%,表明生长趋于低龄化、小型化;生长拐点年龄为7.2711龄时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65.54 cm和3471.79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山湖 年龄结构 生长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