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被引量:17
1
作者 程永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73,共6页
翻译主体性研究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模式,重点研究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人为本,因此可将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翻译主体性研究。通过尝试,我们看到翻译是交际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 翻译主体性研究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模式,重点研究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人为本,因此可将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翻译主体性研究。通过尝试,我们看到翻译是交际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是语言文化交流和译入方语言文化建构过程。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翻译主体。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的创作意识、译者的认知意识和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操纵意识、读者的接受意识。对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意识的研究,汇成翻译主体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性研究 描写交际翻译 翻译主体 主体意识 翻译主体
下载PDF
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问题 被引量:5
2
作者 黄萍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48-149,153,共3页
文章从我国关于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现状、谁是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的内涵及特性等几方面,探讨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问题,以确立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
关键词 翻译主体 译者 翻译主体
下载PDF
从翻译主体角度谈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被引量:5
3
作者 郭立锦 任静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50-153,共4页
文章指出: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是显而易见且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进而通过对英汉诗歌翻译个案的分析,从翻译主体角度探讨和阐释了诗歌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及读者的创造性叛逆等若干问题,以期在今后的翻... 文章指出: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是显而易见且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进而通过对英汉诗歌翻译个案的分析,从翻译主体角度探讨和阐释了诗歌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及读者的创造性叛逆等若干问题,以期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叛逆 诗歌翻译 翻译主体 译者 读者
下载PDF
翻译主体论与归化异化考辩——序孙迎春教授编著《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辜正坤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59-63,共5页
中国的翻译家研究(或日翻译主体研究)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尤其是翻译研究领域而言,还有相当多的空白需要填补。2003年8月12—15日,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北京大学英语系、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孙迎春 《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 翻译主体 归化论 异化论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被引量:83
5
作者 袁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4-78,共5页
近30年来,译学研究呈现了"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跨越"态势。本文针对目前文学翻译研究中最关键但最薄弱的一个领域———"主体研究",以诠释学理论为基础,说明翻译的实质不是对原文意义的追索或还原,而是翻... 近30年来,译学研究呈现了"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跨越"态势。本文针对目前文学翻译研究中最关键但最薄弱的一个领域———"主体研究",以诠释学理论为基础,说明翻译的实质不是对原文意义的追索或还原,而是翻译主体能动地理解和诠释原作品的过程。译者与原作者的关系应是围绕原文本的一种对话、沟通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方法 翻译主体 主体
下载PDF
翻译主体的身份和语言问题——以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论争为中心 被引量:14
6
作者 董炳月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7-56,共10页
关键词 翻译主体 梁实秋 鲁迅 语言问题 译论 《新月》杂志 “硬译” 翻译问题
下载PDF
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 被引量:18
7
作者 肖辉 《语言与翻译》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38,共5页
翻译过程就是译者的特殊思维活动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主体——译者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首先解析原文的语言材料 ,追寻原作者的思路 ,然后综合译语的语言表达手段再现原文。无论在理解阶段 ,还是在表达阶段 ,翻译活动总是与主体的抽象、形... 翻译过程就是译者的特殊思维活动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主体——译者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首先解析原文的语言材料 ,追寻原作者的思路 ,然后综合译语的语言表达手段再现原文。无论在理解阶段 ,还是在表达阶段 ,翻译活动总是与主体的抽象、形象思维能力紧紧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过程 翻译主体 思维活动
下载PDF
国内翻译主体研究综述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思永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2-48,共7页
翻译主体的研究近几年来成为国内翻译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翻译主体研究分两个阶段———传统研究阶段和现代研究阶段。传统研究阶段大致从古代到20世纪80年代初,其有三个特征:研究是潜意识的;研究范围是有限的;理论的阐述方式多... 翻译主体的研究近几年来成为国内翻译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翻译主体研究分两个阶段———传统研究阶段和现代研究阶段。传统研究阶段大致从古代到20世纪80年代初,其有三个特征:研究是潜意识的;研究范围是有限的;理论的阐述方式多是条目性或列举性的。现代研究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其有两个特征:理论意识明显增强;研究涉及范围更广。这一工作可望使人们对国内翻译主体研究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也有助于国内翻译主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研究 传统研究阶段 现代研究阶段 综述
下载PDF
翻译伦理模式理论普适性思考之翻译主体指涉与定位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汤金霞 梅阳春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8-74,共7页
由翻译的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组成的翻译伦理模式理论对中西方翻译伦理学的发展贡献巨大,以致于国内翻译界出现了以该理论为基础构建普适性翻译伦理的建议。然而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和规范伦理... 由翻译的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组成的翻译伦理模式理论对中西方翻译伦理学的发展贡献巨大,以致于国内翻译界出现了以该理论为基础构建普适性翻译伦理的建议。然而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和规范伦理没有明确翻译主体(译者除外)的具体指涉,对翻译主体(译者除外)的定位也不一致,旨在融合这4种翻译伦理的承诺伦理也没有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以翻译伦理模式理论为基础构建普世翻译伦理的设想不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伦理模式理论 普适应 翻译主体 承诺伦理
下载PDF
目的论视角下翻译主体探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汨 伍丽云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62-64,67,共4页
在目的论视角下,翻译行为和翻译过程涉及到七个参与者,这就对于研究翻译主体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文章通过论证指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关键词 目的论 翻译主体 翻译行为 翻译过程
下载PDF
国内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窄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万江松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7-70,共4页
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有着自己独立发生与发展的悠久历史,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西方译论开始在国内学界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学者率先提出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命题,力图打破西方译论的话语霸权。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借用,翻... 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有着自己独立发生与发展的悠久历史,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西方译论开始在国内学界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学者率先提出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命题,力图打破西方译论的话语霸权。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借用,翻译研究矫正了译者个体中心主义的偏颇,提倡重建平等、对话的翻译主体关系,有其积极意义。但主体间性理论的适应范围与翻译研究并不一致,将主体间性引入翻译研究会导致理论的窄化和理想化,其社会学的理论旨趣混淆了翻译行为的真正主体,掩盖了翻译的本质,忽视了翻译的文本目的,对文本这一翻译研究的核心缺乏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间性 翻译本质 翻译行为 文本目的
下载PDF
交互主体性视域下翻译主体的探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卫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10,5,共6页
翻译主体探讨的兴起,标志着翻译研究开始对人本问题的关注。然而,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翻译概念的模糊性,不同的研究理念和不同的认识思路往往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形成对翻译主体理解和界定的多样性。本文反思目前翻译主... 翻译主体探讨的兴起,标志着翻译研究开始对人本问题的关注。然而,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翻译概念的模糊性,不同的研究理念和不同的认识思路往往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形成对翻译主体理解和界定的多样性。本文反思目前翻译主体研究的现状,立足于交互主体性理论,旨在通过对翻译主体及其交互关系的探讨,将翻译主体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翻译主体 交互主体
下载PDF
主体的共在与个体的体验--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的双重品质 被引量:2
13
作者 万江松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8-140,共3页
国内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表现出明显的泛化倾向,将翻译主体与文本、文化、世界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主体间的交互。这一倾向将翻译过程中的要素泛化为主体,夸大了主体间性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更严重的是它忽视了主体间性理论品质的双... 国内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表现出明显的泛化倾向,将翻译主体与文本、文化、世界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主体间的交互。这一倾向将翻译过程中的要素泛化为主体,夸大了主体间性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更严重的是它忽视了主体间性理论品质的双重属性:主体的共在与个体的独特体验。而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必须兼顾这双重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间性 主体共在 个体体验
下载PDF
论翻译主体多元系统理论与思想 被引量:4
14
作者 霍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24-128,共5页
翻译主体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但因时、因地、因人观点和重心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从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译者中心论、受众中心论到主体间性、主体集,翻译主体研究呈由单一趋向复合,由简单趋向复杂之势。各项研究、各种思想... 翻译主体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但因时、因地、因人观点和重心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从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译者中心论、受众中心论到主体间性、主体集,翻译主体研究呈由单一趋向复合,由简单趋向复杂之势。各项研究、各种思想竞相开放,学术争论激烈而有说服力。以以色列著名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点,设想建立翻译主体多元系统理论,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翻译主体研究推向深入,希冀对此项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多元系统理论 中心论 受众 伊塔玛·埃文·佐哈
下载PDF
从文化学派角度看女性主义翻译主体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戴桂玉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56-59,共4页
女性主义翻译关注语言中的性别问题,突出译者的性别政治立场,强调译者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语境对文本阐释和翻译策略的影响,利用翻译作为文化干预的手段,使翻译文学参与译入语文化的建构,因而突显了译者对文本进行干预和操纵的主体性。女... 女性主义翻译关注语言中的性别问题,突出译者的性别政治立场,强调译者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语境对文本阐释和翻译策略的影响,利用翻译作为文化干预的手段,使翻译文学参与译入语文化的建构,因而突显了译者对文本进行干预和操纵的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文化学派关于翻译“就是改写,也就是操纵”,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是文化干预的一种手段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学派 女性主义翻译主体 社会性别 文化干预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论翻译主体及其范畴与译者主体性的本质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晓农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42-46,共5页
翻译主体性研究已经受到翻译界较多关注,但总体上还仅处于探索阶段。应加强对翻译主体和翻译、译者对译入语文学、文化的贡献的研究,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翻译主体的文化创造者身份。作为翻译范畴的次级范畴,翻译主体构成了一个原型范畴,其... 翻译主体性研究已经受到翻译界较多关注,但总体上还仅处于探索阶段。应加强对翻译主体和翻译、译者对译入语文学、文化的贡献的研究,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翻译主体的文化创造者身份。作为翻译范畴的次级范畴,翻译主体构成了一个原型范畴,其中心成员是译者主体。各种翻译理论凸显了翻译各主体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是一种本体存在,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范畴 译者主体
下载PDF
论“共谋”翻译主体的三位一体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天刚 陈玉堂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92-93,96,共3页
安德勒.列费维尔和苏珊.巴斯奈特将翻译纳入文化构建的大视野下研究,他们认为在翻译中译者与原作者及译入语读者之间存在共谋。共谋的翻译主体包含译者中心主体和作者及读者两个边缘主体,三者谋而契合,三位一体。且中心主体和边缘主体... 安德勒.列费维尔和苏珊.巴斯奈特将翻译纳入文化构建的大视野下研究,他们认为在翻译中译者与原作者及译入语读者之间存在共谋。共谋的翻译主体包含译者中心主体和作者及读者两个边缘主体,三者谋而契合,三位一体。且中心主体和边缘主体就客体诸因素谋求翻译的最佳契合点并主导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谋 翻译主体 三位一体 翻译客体
下载PDF
翻译主体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薛莉 《经济师》 2007年第6期254-255,共2页
20世纪西方哲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引起了人们对翻译主体间关系的关注。翻译活动中涉及作者、译者与读者三个主体,主体间的对话应是平等的。对于主体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指导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一种全面的理论以... 20世纪西方哲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引起了人们对翻译主体间关系的关注。翻译活动中涉及作者、译者与读者三个主体,主体间的对话应是平等的。对于主体间关系的研究可以指导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一种全面的理论以协调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用以解决、预测翻译领域和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译者 作者 读者 关系
下载PDF
翻译主体地位的模糊化——析“文革”时期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角色 被引量:13
19
作者 马士奎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35-141,共7页
译者是翻译行为的主体,通常在译作文本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起中心作用。但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行为更趋政治化的“文革”时期,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翻译组织者取代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该时期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更趋模... 译者是翻译行为的主体,通常在译作文本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起中心作用。但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行为更趋政治化的“文革”时期,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翻译组织者取代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该时期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更趋模糊化,具体表现在译者署名方式的改变、译作稿酬的取消和译者在译作文本形成过程中相对独立性的部分丧失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文学翻译 "文革" 署名 稿酬
下载PDF
论翻译主体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旭燕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16-121,共6页
本文通过回顾以往的翻译主体性研究,对谁是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性的内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翻译主体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广义的翻译主体性指译者、作者、读者、发起人、评论人等的主体性及他们的主体间性... 本文通过回顾以往的翻译主体性研究,对谁是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性的内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翻译主体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广义的翻译主体性指译者、作者、读者、发起人、评论人等的主体性及他们的主体间性。翻译主体性具有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三个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翻译主体 能动性 受动性 为我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