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翻译主体对文本性审美辩证关系的操纵
1
作者 陈凌 《英语研究》 2009年第2期61-69,共9页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无之境",能够派生出其它辩证组合并揭示出辩证各方之存在特征,用其来分析文本可以发现:在翻译的审美过程中,无论是原文文本还是译文文本,其构成都具有客体性和主体性。在"有无"这个审美起始性...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无之境",能够派生出其它辩证组合并揭示出辩证各方之存在特征,用其来分析文本可以发现:在翻译的审美过程中,无论是原文文本还是译文文本,其构成都具有客体性和主体性。在"有无"这个审美起始性的元辩证对子中,处于"有"端的实、显、露、言(象)、明、动、密、直等,其客体性特征比较强烈,而处于"无"端的虚、隐、藏、意、暗、静、疏、曲等,其主体性特征则较为明显。前者的确定性、在场性,不需要主体去把握,而后者的不确定性、不在场性,则要求主体去认知体会。本文指出,这些审美辩证对子,辩证的双方并不彼此独立,而是互动互生,其各方所具有的客体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能够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从而供给了文本以文学性。具体到诗歌,就是为诗歌提供了诗性、诗质和诗意。这种动态的辩证运动关系允许翻译审美主体的经验介入。文本原有的,处于"无"端的主体不定性,加上翻译主体不定经验的介入,加大了原文中文本性审美辩证关系的嬗变。这种嬗变,给译文带来的是量与质上的审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之境 辩证对子 翻译主体审美 文本性审美辩证 跨语性审美辩证
下载PDF
从王维《鹿柴》三个英译文本看翻译审美再现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宜华 廖志勤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7-80,共4页
作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翻译美学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研究。若仅从翻译审美客体和翻译审美主体角度探讨翻译审美再现缺乏新意,而将翻译美学与会话含义理论相结合则不失为新尝试。
关键词 翻译美学 中国古诗英译 翻译审美客体 翻译审美主体 会话含义
下载PDF
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等值阈”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军历 《海外英语》 2011年第9X期262-264,共3页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审美效果只是一种理想,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等,这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原文可译性限度。该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审美主体与翻译审美客体的基本属性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关系和审美再现的等值阈,以期进一步理解审美再现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审美主体 翻译审美客体 审美再现 等值阈
下载PDF
现代汉语双音化对翻译的审美诉求 被引量:1
4
作者 贾立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23-126,共4页
双音化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主流。文章分析了汉语双音化的内因和外因,证明了翻译审美主体必须在汉语译语中关照和体现汉语双音化特点。在翻译审美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在忠实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应兼顾汉语双音化的审美诉求... 双音化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主流。文章分析了汉语双音化的内因和外因,证明了翻译审美主体必须在汉语译语中关照和体现汉语双音化特点。在翻译审美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在忠实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应兼顾汉语双音化的审美诉求。译者应采取各种策略优化译词,厉行节奏明快匀称,满足汉语译语受众的审美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化 翻译审美主体 汉语译语 审美诉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