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美学视角下张培基散文英译赏析--以《加德满都的狗》为例
1
作者 宋燕 张慧 《英语教师》 2024年第3期77-80,共4页
散文翻译其实是一种美学实践,小到遣词造句,大到篇章布局,都力求再现原作的美感。散文翻译也是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大意义。以张培基先生翻译的《加德满都的狗》英译本为例,从音韵、词汇、句... 散文翻译其实是一种美学实践,小到遣词造句,大到篇章布局,都力求再现原作的美感。散文翻译也是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大意义。以张培基先生翻译的《加德满都的狗》英译本为例,从音韵、词汇、句法和文化四个角度出发,探究《加德满都的狗》英译本中翻译美学的体现及其使用的翻译技巧,以期为今后散文翻译实践提供借鉴,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国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散文英译 《加德满都的狗》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角下关中皮影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2
作者 陈柯 张舒玥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第6期63-65,共3页
关中皮影戏承载着陕西地方传统文化,也见证了中华民俗文化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国际社会了解陕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加大对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十分必要。本文聚焦关中皮影戏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翻译美学理... 关中皮影戏承载着陕西地方传统文化,也见证了中华民俗文化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国际社会了解陕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加大对关中皮影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十分必要。本文聚焦关中皮影戏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翻译美学理论得出皮影戏文本翻译所要达到3个层面的“美”,即形式美、内涵美、意义美,以及采用的具体的翻译策略,最后得出总结,以期能为关中皮影民俗文化“走出去”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皮影 翻译美学 传播效果 陕西文化外宣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域下的元杂剧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窦娥冤》为例
3
作者 郭洁 董晓波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4-60,共7页
作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冤》以引人深思的主题思想和经久不衰的美学价值吸引了译者和学者的共同关注。在《窦娥冤》英译过程中,译者们在遵循翻译美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主体性,从而带给不同时期的读者不同的... 作为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冤》以引人深思的主题思想和经久不衰的美学价值吸引了译者和学者的共同关注。在《窦娥冤》英译过程中,译者们在遵循翻译美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主体性,从而带给不同时期的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窦娥冤》三个英译本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认识与再现之异同,以期对元杂剧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译者主体性 元杂剧 《窦娥冤》
下载PDF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ChatGPT时代的文学翻译——以《诗经·关雎》为例
4
作者 侯捷 宋燕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3期16-19,共4页
文学作品承载古今思想演变,文学翻译是中外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ChatGPT技术的问世和流行为人们进行高效翻译提供了新型的翻译工具和翻译方式。然而,ChatGPT在翻译领域的运用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文学翻译领域尤其突出。本文... 文学作品承载古今思想演变,文学翻译是中外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ChatGPT技术的问世和流行为人们进行高效翻译提供了新型的翻译工具和翻译方式。然而,ChatGPT在翻译领域的运用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文学翻译领域尤其突出。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以《诗经·关雎》为例,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从ChatGPT翻译的优势、局限性和翻译策略等维度探讨该技术对当代文学翻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翻译美学 ChatGPT
下载PDF
从中国传统译论看翻译美学的形成
5
作者 顾盼盼 祁文慧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8期7-10,共4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以及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译论的共时对比研究,发现翻译美学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翻译美学的形成经历了“文译”“雅训”“达旨”和“美”...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以及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译论的共时对比研究,发现翻译美学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翻译美学的形成经历了“文译”“雅训”“达旨”和“美”四个标志性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译论 翻译美学 发展阶段
下载PDF
许渊冲翻译美学思想浅议
6
作者 吴智娟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77-180,共4页
许渊冲翻译思想曾因为“叛逆”而在翻译界引起过轩然大波,但也因为其美学思想符合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美学原理而逐渐被广大译者所接受。归根结底而言,许渊冲翻译美学思想是对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翻译美学思想中的诸多内... 许渊冲翻译思想曾因为“叛逆”而在翻译界引起过轩然大波,但也因为其美学思想符合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美学原理而逐渐被广大译者所接受。归根结底而言,许渊冲翻译美学思想是对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翻译美学思想中的诸多内容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翻译美学思想的身影。与此同时,许渊冲翻译美学思想也充分的展示了其叛逆的一面,以对于“信”的逾越而推动了译者主体论的发展,也掲示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再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渊冲 翻译美学 思想溯源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基于翻译美学的日本文学翻译研究——以《梦十夜》第九夜为例
7
作者 杨子涵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4期82-86,共5页
本研究以《梦十夜》第九夜为对象,从翻译美学理论出发,以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指出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按照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对文章进行分析研究。从语音、字词、句段、意境等层面分析翻译美学在译文中的运用。研究结果表明,翻... 本研究以《梦十夜》第九夜为对象,从翻译美学理论出发,以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指出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按照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对文章进行分析研究。从语音、字词、句段、意境等层面分析翻译美学在译文中的运用。研究结果表明,翻译美学理论能够帮助译者进一步发挥汉语特有的审美信息,塑造意象意境,在日本文学的汉译中有着可行性与指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梦十夜》 夏目漱石 日本文学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美学对中国民族品牌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以汉服传播为例
8
作者 王宇超 王润晔 吴子诺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4期699-711,共13页
本文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翻译美学在中国民族品牌传播中华文化中的作用,以汉服传播为例。文章指出,翻译美学对于跨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汉服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翻译美学,汉服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国际上的传播更... 本文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翻译美学在中国民族品牌传播中华文化中的作用,以汉服传播为例。文章指出,翻译美学对于跨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汉服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翻译美学,汉服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国际上的传播更加生动、准确,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同时增强了民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文章通过分析汉服品牌在国际传播中的实际案例,展示了翻译美学如何帮助汉服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认同,从而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翻译美学 汉服传播 中华文化 民族品牌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美育渗透的路径寻绎
9
作者 王文权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2024年第5期11-17,共7页
在全程育人和全科育人的理念下,将美学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已然成为一种趋势。翻译美学与高中英语教学在内涵上的关联性,使翻译美学思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成为可能。翻译美学理论将审美客体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由此出发,高... 在全程育人和全科育人的理念下,将美学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已然成为一种趋势。翻译美学与高中英语教学在内涵上的关联性,使翻译美学思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成为可能。翻译美学理论将审美客体分为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由此出发,高中英语教学可从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和非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两个方面渗透翻译美学思想,前者包括语音层面的审美感知、词汇层面的审美探究、句段层面的审美重构等维度,后者包括文化审美、思维审美、价值审美和情智审美等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渗透 翻译美学 高中英语 审美再现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外译中的审美再现——以《青铜葵花》英译为例
10
作者 杨文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3期337-343,共7页
崇真、向善、寻美、求雅是曹文轩在语言风格上一以贯之的文学追求,从美学视角来看,《青铜葵花》的原文语言地道生动,兼具乡土特色与诗性,能够满足儿童读者的审美需要,因此可以视作翻译的审美客体。本文拟以刘宓庆的审美再现翻译理论为指... 崇真、向善、寻美、求雅是曹文轩在语言风格上一以贯之的文学追求,从美学视角来看,《青铜葵花》的原文语言地道生动,兼具乡土特色与诗性,能够满足儿童读者的审美需要,因此可以视作翻译的审美客体。本文拟以刘宓庆的审美再现翻译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审美客体审美构成的形式系统出发,重点考察汪海岚《青铜葵花》英译版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分析其审美再现的得与失,以期从美学视角为中文儿童文学外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翻译 翻译美学 审美再现 《青铜葵花》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角下影视译文中中国传统文化形象重构——以迪士尼电影《木兰》为例
11
作者 高远 徐广贤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6-69,共4页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行为是一个趋美的过程,对翻译审美的关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文中文化内容的再现效果,进而影响受众对译文中文化内容的审美体验,最终影响到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构建,因此翻译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重...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行为是一个趋美的过程,对翻译审美的关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文中文化内容的再现效果,进而影响受众对译文中文化内容的审美体验,最终影响到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构建,因此翻译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重构有很强的指导性。以翻译美学为指导,从受众的审美需求出发,通过美化的语言、美好的意象和积极的文化内涵三个层面,探析译者对影视译本中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翻译审美构建,旨在推动全球化语境下影视翻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形象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形象 翻译重构 电影《木兰》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角下地域文化元素英译研究——以小说《青铜葵花》英译为例
12
作者 林文韵 杨田田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从语音、文字、词语、句段等形式系统层面以及情、志、意、象等非形式系统层面,对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青铜葵花》中包含江苏地域文化元素的典型译例进行了详细对比和深入分析,从形式与非形式系统方面... 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从语音、文字、词语、句段等形式系统层面以及情、志、意、象等非形式系统层面,对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青铜葵花》中包含江苏地域文化元素的典型译例进行了详细对比和深入分析,从形式与非形式系统方面探讨译者的审美再现实践与策略。研究发现,在翻译实践中以美的再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中国儿童文学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和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青铜葵花》 地域文化元素 美学再现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角下散文《巷》英译本赏析
13
作者 袁思梦 《今古文创》 2024年第7期116-118,共3页
《巷》由散文家柯灵所写,文章前面部分写巷的风采,后面部分写巷的妙处。作者用凝练优美的词句娓娓道来,展现小巷古雅恬静的氛围,也抒发自己淡淡悒郁的心境。这篇散文的英译者是张培基。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忠实凝练,译文地道自然,为广... 《巷》由散文家柯灵所写,文章前面部分写巷的风采,后面部分写巷的妙处。作者用凝练优美的词句娓娓道来,展现小巷古雅恬静的氛围,也抒发自己淡淡悒郁的心境。这篇散文的英译者是张培基。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忠实凝练,译文地道自然,为广大文学翻译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散文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其遣词造句具备极高的美感,能够让读者沉浸其中。这些特点就决定了散文翻译可以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刘宓庆教授提出翻译美学理论,其主旨是:分析原文的美,并在译文中呈现原文的美。因此,该理论能为赏析散文翻译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将运用这个理论,发掘张培基英译散文《巷》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散文翻译 《巷》
下载PDF
张柏然翻译美学实践及其思想
14
作者 汪璧辉 辛红娟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02,共5页
在中国翻译学蓬勃发展的当下,本文以我国第一部利用英汉语料库编纂完成的大型英汉学习词典《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为语料来源,分析双语词典编纂家、翻译家张柏然教授围绕“自然-生命”展开的翻译美学实践。张柏然教授以自然感性为基调,以... 在中国翻译学蓬勃发展的当下,本文以我国第一部利用英汉语料库编纂完成的大型英汉学习词典《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为语料来源,分析双语词典编纂家、翻译家张柏然教授围绕“自然-生命”展开的翻译美学实践。张柏然教授以自然感性为基调,以生命气韵为灵魂,矢志求索翻译美学之道,衍生出以生命美学为底色、以和合共生为要旨的“文化-生命”翻译美学思想。他的翻译美学思想有利于提升中国翻译学的学科品格,强化中国翻译学的学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柏然 翻译美学 《新时代英汉大词典》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审美再现
15
作者 陈倩 代正利 《海外英语》 2023年第12期22-24,共3页
从翻译美学来看,诗词翻译力求译语对源语的审美再现。毛泽东诗词用古典诗词之形式,表达现代革命之情志。其诗词的语音、语义、句式、情志意象等在译文中的对等再现要求译者尽可能地理解源语的审美图式,并在译语中进行转换、加工,以期将... 从翻译美学来看,诗词翻译力求译语对源语的审美再现。毛泽东诗词用古典诗词之形式,表达现代革命之情志。其诗词的语音、语义、句式、情志意象等在译文中的对等再现要求译者尽可能地理解源语的审美图式,并在译语中进行转换、加工,以期将全部审美活动的成果赋形于译文,使原文和译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翻译美学 英译 审美再现
下载PDF
《史记》华兹生英译本之翻译美学视角探析
16
作者 于强福 余晓凤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0-85,共6页
《史记》作为中国传统典籍之一,蕴含着隽永的古韵美学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史记》华兹生英译本为例,借助刘宓庆教授的现代翻译美学理论,分别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对其翻译美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汉英语言隶属于不同的... 《史记》作为中国传统典籍之一,蕴含着隽永的古韵美学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史记》华兹生英译本为例,借助刘宓庆教授的现代翻译美学理论,分别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对其翻译美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汉英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种,汉英转换过程中无法做到美学效果的完全传递;但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可以在充分理解把握原文音韵、词汇、句段、情感与意象的基础上,诉诸多种翻译策略来传递原文审美内涵,让外国读者感受到中国典籍古韵之美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魅,从而助力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走向海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史记》 典籍翻译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域下唐诗意象翻译研究
17
作者 王亚敏 徐韬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83-89,共7页
意象是唐诗的灵魂和关键,唐诗的许多美学特质都是通过意象体现出来的。因此,意象美是构成唐诗艺术价值的重要审美要素。通过梳理传统古典意象理论,从意象的几何美、意蕴美、通感美和情志美四个维度对唐诗中的意象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意象是唐诗的灵魂和关键,唐诗的许多美学特质都是通过意象体现出来的。因此,意象美是构成唐诗艺术价值的重要审美要素。通过梳理传统古典意象理论,从意象的几何美、意蕴美、通感美和情志美四个维度对唐诗中的意象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旨在探索唐诗意象中的一些美学特质是如何被译者传递的,希望有助于完善唐诗翻译与美学领域的研究,对推动中国文学翻译、扩大中国文学文化在国外的影响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唐诗 意象翻译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角下唐诗英译文的审美再现
18
作者 舒静伟 《中国冶金教育》 2023年第1期39-40,43,共3页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通过对唐诗英译文的分析研究,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从意境美、韵律美和结构美的角度探讨了唐诗翻译。研究表明,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唐诗翻译有助于提升唐诗翻译质量和美感体验。
关键词 翻译美学 唐诗英译文 审美再现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域下蒙学典籍英译探究——以王宝童《千字文》英译版本为例
19
作者 吴迪龙 金思慧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9-43,共5页
《千字文》具有音韵谐美,辞格飞扬,简明扼要的艺术特点,因此深受外国读者青睐,在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出发,选取王宝童《英译三字经·千字文》中的《千字文》英译部分为案例,探究王宝童译本之... 《千字文》具有音韵谐美,辞格飞扬,简明扼要的艺术特点,因此深受外国读者青睐,在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出发,选取王宝童《英译三字经·千字文》中的《千字文》英译部分为案例,探究王宝童译本之美学价值在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中的再现。结果表明:该译本在用韵密度和声音效果方面力求达到原文效果;选词上追求古雅畅达;在情感和意象层面极力传递原作的气韵风格,使之呈现出极强的艺术张力,因而有助于西方读者从中感受蒙学典籍的艺术魅力。就蒙学典籍翻译而言,译者应该跳出狭隘的语言形式转化,更多地从美学维度上开辟新视野,再现蒙学典籍的“经典风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学典籍 英译 《英译三字经·千字文》 翻译美学
下载PDF
翻译美学视角下《伤寒论》重言词英译方法对比探究
20
作者 王晓璐 丁杨 孔祥国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6期232-236,共5页
选取《伤寒论》中4个重要的重言词作为研究对象,以翻译美学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魏迺杰译本Shāng Hán Lùn(On Cold Damage)、罗希文译本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Cold(Shang Han Lun)、李照国译本On Cold Damag... 选取《伤寒论》中4个重要的重言词作为研究对象,以翻译美学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魏迺杰译本Shāng Hán Lùn(On Cold Damage)、罗希文译本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Cold(Shang Han Lun)、李照国译本On Cold Damage中重言词的不同英译方法,剖析译者的翻译审美心理机制,阐释翻译审美再现的过程。魏迺杰译本和李照国译本善于采用直译法和增译法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文传达的审美信息保持基本一致,罗希文译本善于采用意译法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语言习惯的审美要求。对于具有相似逻辑关系的重言词,魏迺杰译本采用合译法使译文实现缩其“形”、表其“意”的简洁效果。为实现重言词韵律和蕴涵的美学再现,译者要准确地把握重言词的审美信息,客观地进行审美判断,合理运用省译法,最大限度地实现重言词原文和译文的翻译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言词 《伤寒论》 翻译美学 审美再现 英译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