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间性论”:基于德勒兹和加塔利哲学概念的阐释
1
作者 马红旗 马晴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4-69,共6页
翻译是一种居间的活动,其中的任一要素均是间性的存在。传统翻译研究对间性的讨论建立在本体论视域上,探讨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仍未摆脱二元对立的认知束缚。后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中的各要素为同一时空中共生并在且相... 翻译是一种居间的活动,其中的任一要素均是间性的存在。传统翻译研究对间性的讨论建立在本体论视域上,探讨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仍未摆脱二元对立的认知束缚。后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中的各要素为同一时空中共生并在且相互联系的存在体。基于对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菲利克斯·加塔利提出的“块茎”“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层”“褶子”等概念中“间性”理论的分析,提出“翻译间性论”。研究发现,翻译中的间性具有多元性、动态性、联系性和生成性。间性视域下的翻译研究要打破惯常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关注翻译在多元动态派生网中的连接、转换和生成过程以及其中多元异质因素的动态连结和联系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间性论 德勒兹和加塔利 块茎 辖域化 褶子
下载PDF
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段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5-99,共5页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原作及作者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也使译者和译作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理论 翻译主体 翻译主体 翻译的主体
下载PDF
批判与建构——论翻译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2
3
作者 谭芳 黄振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7-12,共6页
翻译主体间性是近几年以来翻译界的热点问题,但大多关注作者、译者和读者3者的交互关系,对翻译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和语言学基础则较少关注。翻译主体间性以实践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交往理性为理性基础,以言语行为理论和普遍语用学为语言... 翻译主体间性是近几年以来翻译界的热点问题,但大多关注作者、译者和读者3者的交互关系,对翻译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和语言学基础则较少关注。翻译主体间性以实践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交往理性为理性基础,以言语行为理论和普遍语用学为语言学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我们说翻译主体间性是具有建构意义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拟提出并论证新的翻译标准:交往语用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建构 交往语用等效
下载PDF
国内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窄化 被引量:2
4
作者 万江松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7-70,共4页
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有着自己独立发生与发展的悠久历史,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西方译论开始在国内学界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学者率先提出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命题,力图打破西方译论的话语霸权。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借用,翻... 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有着自己独立发生与发展的悠久历史,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西方译论开始在国内学界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学者率先提出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命题,力图打破西方译论的话语霸权。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借用,翻译研究矫正了译者个体中心主义的偏颇,提倡重建平等、对话的翻译主体关系,有其积极意义。但主体间性理论的适应范围与翻译研究并不一致,将主体间性引入翻译研究会导致理论的窄化和理想化,其社会学的理论旨趣混淆了翻译行为的真正主体,掩盖了翻译的本质,忽视了翻译的文本目的,对文本这一翻译研究的核心缺乏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翻译本质 翻译行为 文本目的
下载PDF
主体的共在与个体的体验--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的双重品质 被引量:2
5
作者 万江松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8-140,共3页
国内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表现出明显的泛化倾向,将翻译主体与文本、文化、世界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主体间的交互。这一倾向将翻译过程中的要素泛化为主体,夸大了主体间性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更严重的是它忽视了主体间性理论品质的双... 国内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表现出明显的泛化倾向,将翻译主体与文本、文化、世界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主体间的交互。这一倾向将翻译过程中的要素泛化为主体,夸大了主体间性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更严重的是它忽视了主体间性理论品质的双重属性:主体的共在与个体的独特体验。而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必须兼顾这双重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主体共在 个体体验
下载PDF
翻译主体间性思想在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彰显 被引量:1
6
作者 唐巧惠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42-43,共2页
功能翻译理论从功能和交际的角度研究翻译,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研究该流派四个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文本类型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加忠诚原则,详细分析了功能翻译理论中彰显的翻译主体间性思想,从而为... 功能翻译理论从功能和交际的角度研究翻译,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研究该流派四个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文本类型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加忠诚原则,详细分析了功能翻译理论中彰显的翻译主体间性思想,从而为功能翻译理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翻译主体 功能翻译理论
下载PDF
翻译主体间性与翻译策略之研究——以张谷若之译本《无名的裘德》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霞 尧丽云 《传播力研究》 2020年第14期32-33,共2页
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认为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文、译者等之间主体性关系是相互平等的,翻译活动是译者在译文的基础上,与原作、原作作者及译作读者等主体之间展开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本文以张谷若之译本《无名的裘德》为例,探讨翻译主体... 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认为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文、译者等之间主体性关系是相互平等的,翻译活动是译者在译文的基础上,与原作、原作作者及译作读者等主体之间展开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本文以张谷若之译本《无名的裘德》为例,探讨翻译主体间性如何帮助译者对翻译策略进行针对性选择,使译文更能传递原文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翻译策略 平等 对话 张谷若 《无名的裘德》
下载PDF
从翻译策略的选择看翻译的间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周红专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年第1期109-111,共3页
概而言之,翻译策略可划归为异化和归化两大范畴,它们构成一个连续体。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众多因素的存在揭示了翻译的间性。翻译不是单主体性、单间性的活动,译者对某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实质是翻译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间性... 概而言之,翻译策略可划归为异化和归化两大范畴,它们构成一个连续体。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众多因素的存在揭示了翻译的间性。翻译不是单主体性、单间性的活动,译者对某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实质是翻译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间性交流对话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策略 翻译 主体 文本 文化
下载PDF
论翻译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旷剑敏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51-152,共2页
翻译的主体间性为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而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它打破了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揭示出翻译的本质在于交际,解释了“创造性叛逆”的合理性。离开了翻译的主体间性,翻译的“规则意识”和“价值意识”就... 翻译的主体间性为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而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它打破了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揭示出翻译的本质在于交际,解释了“创造性叛逆”的合理性。离开了翻译的主体间性,翻译的“规则意识”和“价值意识”就无从谈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的主体 翻译主体 客体 交流和互动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理论借用与存疑——以哈贝马斯为例
10
作者 万江松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第4期89-92,101,共5页
翻译研究对意义源头的追寻,历经作者、文本、读者、译者等不同的中心模式,其间的文化转向强调了主流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等译语外部环境因素对意义的影响。目前的翻译研究进入了主体间性的范式,但其源理论之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 翻译研究对意义源头的追寻,历经作者、文本、读者、译者等不同的中心模式,其间的文化转向强调了主流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等译语外部环境因素对意义的影响。目前的翻译研究进入了主体间性的范式,但其源理论之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存在着乌托邦情节、社会学导向和忽视非理性的倾向,从而限制了它对翻译实践的解释力。翻译主体间性研究必须对该理论加以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交往理 乌托邦情节 社会学 非理
下载PDF
翻译主体间性的批判与超越
11
作者 谭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357-359,共3页
翻译主体间性对以往的翻译研究在认识论、理性观和语言观等方面进行了批判,以"主体——中介——主体"的实践认知模式取代了"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以交往理性为理性基础,以言语行为理论和普遍语用学为... 翻译主体间性对以往的翻译研究在认识论、理性观和语言观等方面进行了批判,以"主体——中介——主体"的实践认知模式取代了"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以交往理性为理性基础,以言语行为理论和普遍语用学为语言学基础,这是对以往翻译研究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认识论 语言观
下载PDF
基于认知视角的翻译主体间性解读
12
作者 周丽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154-155,共2页
翻译研究中的主体间性是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是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主体性之间在翻译活动中的共在。论文从认知学的角度来解读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主体之间的关系,承认翻译主体的认知体验活动是翻译过程中的客... 翻译研究中的主体间性是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是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主体性之间在翻译活动中的共在。论文从认知学的角度来解读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主体之间的关系,承认翻译主体的认知体验活动是翻译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尊重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翻译 翻译主体 认知体验
下载PDF
接受美学下翻译主体间性研究
13
作者 张飞 王全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13-114,共2页
结合接受美学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研究,从文本召唤结构和读者期待视野两方面深入探讨各翻译主体的间性关系,深化拓展了翻译主体间性研究。
关键词 翻译主体 接受美学 文本召唤结构 期待视野
下载PDF
从程朱理学看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林纾译《黑奴吁天录》翻译现象
14
作者 江昊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生活在以"半开放半封闭"为鲜明时代特点之清末——民国初年的林纾,以其不懂外语而与其他译家共同承担翻译任务,并采用"大胆"的翻译策略而一直以备受争议的身份存在于译界与读者视域之内。不懂外语,便无译者主体性吗... 生活在以"半开放半封闭"为鲜明时代特点之清末——民国初年的林纾,以其不懂外语而与其他译家共同承担翻译任务,并采用"大胆"的翻译策略而一直以备受争议的身份存在于译界与读者视域之内。不懂外语,便无译者主体性吗?采用"大胆"翻译策略,皆因译者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的双轭制衡而体现译者的"伪主体性"吗?身为译者,林纾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以"一仆二主"(译者从属于原作者与读者)为前提,或以实现译者主体性与作者主体性及读者主体性"良性沟通"为体现吗?上述问题,对于研究时局发生鲜明、剧烈动荡的清末——民国初年间"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之翻译主体间性具有积极意义。为更深入研究清末——民国初年这一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文章立足于清末——民国初年这一超文本语境变量,以林纾及其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朱理学 意识形态 诗学 翻译主体 林纾 《黑奴吁天录》 文字翻译
下载PDF
从主体间性角度重审鲁迅翻译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15
作者 宋荣锦 《海外英语》 2018年第15期131-132,134,共3页
以鲁迅"硬译"为代表的翻译思想在以作者和原文为中心的翻译研究范式时期曾被诟病为"死译"。但产生此种思想的主体间性因素却一直被其反对者忽略。在主体间性研究范式下,"硬译""宁信而不顺"&qu... 以鲁迅"硬译"为代表的翻译思想在以作者和原文为中心的翻译研究范式时期曾被诟病为"死译"。但产生此种思想的主体间性因素却一直被其反对者忽略。在主体间性研究范式下,"硬译""宁信而不顺""重译""复译"等思想实则体现出现代性的进步意义。无论是从译前文本选择、翻译操作方法、译后翻译批评、甚至是对后世的影响,鲁迅的翻译思想都体现出个体对世界的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翻译思想 翻译主体 现代 范式
下载PDF
论《尤利西斯》汉译主体间性的伦理规范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建光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32-37,共6页
翻译活动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形式之一,离不开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尤利西斯》金隄译本和萧乾、文洁若译本为例,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探讨翻译主体间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可以发现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赞助人、译者与译作读者等... 翻译活动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形式之一,离不开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尤利西斯》金隄译本和萧乾、文洁若译本为例,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探讨翻译主体间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可以发现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赞助人、译者与译作读者等主体间具有互动关系。翻译主体要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最大契合度",翻译主体间性就应该构建一个相互认同、彼此尊重、和谐、平等、理性的互动与融合的伦理规范,才能彻底摆脱传统的一元中心论和二元对立论的思维模式,为翻译主体间性研究寻求到理想的伦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利西斯》 翻译主体 伦理规范 翻译主体
下载PDF
论翻译的主体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晓欢 《黑河学刊》 2005年第6期63-65,共3页
目前国内外对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针对这一问题可从广义的翻译和狭义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考虑。在广义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狭义的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为译者,体现在作为原文的读者、研... 目前国内外对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针对这一问题可从广义的翻译和狭义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考虑。在广义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在狭义的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为译者,体现在作为原文的读者、研究者的主体性,译文的作者和创造者的主体性。但以上各主体性之间是含有主体间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翻译主体 原文作者 译者 翻译主体
下载PDF
中医药法律英译的翻译主体间性探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英译为例
18
作者 钟旻芮 丁杨 孔祥国 《中医教育》 2024年第4期60-64,107,共6页
中医药法律由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其国家属性明显,民族特色突出,其翻译实践是促进中医药以良好、规范的范式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举措。翻译主体间性理论探讨了翻译活动过程中不同主体的交互作用,使翻译实践呈现出一种多元和... 中医药法律由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其国家属性明显,民族特色突出,其翻译实践是促进中医药以良好、规范的范式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举措。翻译主体间性理论探讨了翻译活动过程中不同主体的交互作用,使翻译实践呈现出一种多元和谐的效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例,聚焦译者、创作者、接收者三元主体,解构原作者、译者和读者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表现形式,为中医药法律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翻译主体 中医药法律英译 中医药国际传播
原文传递
展现他者:译者在主体间性中的伦理使命
19
作者 蔡例利 申连云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21-123,共3页
作者、译者、读者之间因社会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与冲突不是科学的真假判断能解决的,这其实是主体间文化价值判断、道德与伦理的规范问题。基于翻译主体间性,论述了尊重他人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对待文化他者的正确伦理态度,并回答了为建... 作者、译者、读者之间因社会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与冲突不是科学的真假判断能解决的,这其实是主体间文化价值判断、道德与伦理的规范问题。基于翻译主体间性,论述了尊重他人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对待文化他者的正确伦理态度,并回答了为建立主体间正常的伦理关系,译者应有何为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伦理使命 文化他者
下载PDF
再论译者主体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雅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在谈论翻译主体性的时候,却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认识上还存在歧义。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译者主体...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在谈论翻译主体性的时候,却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认识上还存在歧义。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及翻译主体间性等问题,是为了强调译者主体性研究赋予译者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译者应增强译者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译者的职业素养。“译德”、“译道”、“译感”、“译功”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是译者主体性得以真正实现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得以真正发挥的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译者主体 翻译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