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5
1
作者 饶杰 屈晓勇 +7 位作者 程艺 晏立 吴雅俊 吴娜 黄慧 施凌 李思瑜 吴晓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36-739,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大孔径(最小直径>4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68例,其中40例联合内界膜翻...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大孔径(最小直径>4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68例,其中40例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治疗(传统术式组),28例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治疗(改良术式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裂孔闭合率。结果传统术式组术后6个月视力(0.842±0.340)logMAR较术前(1.160±0.310)logMAR明显改善(P<0.05),改良术式组术后6个月视力(0.825±0.288)logMAR较术前(1.204±0.334)logMAR也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术式组术后裂孔闭合率(100.00%)高于传统术式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裂孔直径的增大,传统术式组术后裂孔闭合率逐渐降低。超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裂孔直径>700μm)分组中,传统术式组和改良术式组患者术后裂孔闭合率分别为61.53%、100.0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凝胶辅助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改善大孔径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视力,还可大幅提高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闭合率,尤其是超大孔径黄斑裂孔的闭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翻转 玻璃酸钠凝胶 裂孔闭合率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方式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方冬 沈丽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9-1042,共4页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了更好地保持黄斑结构的完整性,多种改良的内界膜剥除术,如翻转内界膜瓣、自体内界膜移植、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应运而生。研究显示这些新术式在治疗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以及难治性黄斑裂孔上表现出较好的解剖和功能疗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本文就内界膜剥除术的改良方式及其在玻璃体视网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剥除 翻转内界膜瓣 自体内界移植 保留中心凹的内界剥除
下载PDF
SD-OCT评估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瓣翻转覆盖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
3
作者 梁四妥 胡晓娟 +2 位作者 卢丽丽 强军 刘雅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15-18,共4页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瓣翻覆覆盖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 Cangzhou Aier Eye Hospital 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 ILM 瓣翻转覆盖术治疗治疗的 IMH 患者的临床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瓣翻覆覆盖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 Cangzhou Aier Eye Hospital 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 ILM 瓣翻转覆盖术治疗治疗的 IMH 患者的临床资料的患者25例(25眼)沧州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IMH并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ILM瓣翻转覆盖术治疗的患者25例(25眼),所有患者术前椭圆体带中断宽度均大于550um,术后随访6mo。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并使用SD-OCT评估术后黄斑区微结构改变及黄斑裂孔修复情况。结果 术前椭圆体带中断宽度为556.00~935.00(平均720.33±135.68)μm。术前BCVA(LogMAR)为1.07±0.16,术后6mo BCVA(LogMAR)为0.53±0.22,术后6mo 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术后6mo 24例(24眼,96%)黄斑裂孔闭合且未见复发。1例黄斑裂孔术后1周未闭合,ILM瓣移位,未覆盖裂孔区,术后1.5mo再次手术行ILM填塞手术,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裂孔闭合患者术后SD-OCT黄斑区微结构改变:(1)术后早期黄斑中心凹形态未完全恢复,黄斑囊样水肿明显减轻,黄斑中心凹下可见囊腔样弱反射区,中心凹内表面欠光滑,可见不规则的ILM瓣覆盖于裂孔上。(2)随时间延续黄斑区内层视网膜逐渐恢复连续性,至末次随访外界膜恢复连续性19眼(76%),椭圆体带恢复连续性12眼(48%),其余仍存在外界膜和/或椭圆体带的中断。(3)En face OCT发现9例术后1mo后可以观察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分离(DONFL)。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ILM瓣翻转覆盖术治疗IMH成功率高,安全有效。SD-OCT对临床观察IMH术后黄斑区微结构改变及黄斑裂孔修复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翻转覆盖术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丽 肖丽波 +4 位作者 俞丹洋 焦康为 李俊 赵洁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07-1912,共6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明显病因发生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目前,随着对IMH认识的逐渐深入及其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其治疗技术也呈现成熟化及多样化。研究表明,早期直径较小的IMH可以进行观察随访;奥克纤溶...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明显病因发生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目前,随着对IMH认识的逐渐深入及其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其治疗技术也呈现成熟化及多样化。研究表明,早期直径较小的IMH可以进行观察随访;奥克纤溶酶(Ocriplasmin)已被批准用于中小型黄斑裂孔和黄斑粘连(VMA)的患者;内界膜(ILM)剥除可提高解剖闭合率。然而,对于直径<250μm的IMH,尚不确定是否总是需要剥除ILM。本文讨论了IMH的发病机制、分期、分类及当前的治疗方案。基于IMH的特点和患者的差异性,拟提出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来为个体患者选择最佳和最实际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Ocriplasmin 内界剥除术 内界翻转技术 自体内界移植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