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锦”的保护修复
1
作者 王菊 李林杉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8-94,共7页
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锦”,因存在污染、糟朽等病害,急需保护修复。文章采用测色仪、X荧光能谱仪、显微镜等专业仪器对该织物进行无损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制定了科学的保护修复路线,继而尝试采用支撑法、针线缝合法,选用风格... 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锦”,因存在污染、糟朽等病害,急需保护修复。文章采用测色仪、X荧光能谱仪、显微镜等专业仪器对该织物进行无损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制定了科学的保护修复路线,继而尝试采用支撑法、针线缝合法,选用风格相近的现代真丝面料进行背衬加固;同时还注重纺织品文物相关背景信息的收集整理,进一步对其价值认知、纹饰复原、修复技术难点等问题进行分析。修复后的织锦纹理更加明晰,丝线平顺稳固,整体色泽协调,牢固度提高,且观展效果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纬锦 翼马纹饰 价值认知 病害 检测分析 保护修复
下载PDF
对《著名回族教育家、伊斯兰学者马邻翼》一文的几点意见 被引量:1
2
作者 马镒 马少侨 马道明 《民族论坛》 1986年第4期79-80,共2页
《民族纵横》一九八六年第二期刊载的韩海潮同志的《著名回族教育家、伊斯兰学者马邻翼》一文,错误和不实之处甚多。因马邻翼是邵阳市人,这里仅就该文涉及到有关本地情况中的不实之处.
关键词 伊斯兰学者 回族 氏族谱 教育家 教育工作者
下载PDF
著名回族教育家、伊斯兰学者马邻翼
3
作者 韩海潮 《民族论坛》 1986年第2期84-86,共3页
湖南省有回、维吾尔族穆斯林七万五千人。自伊斯兰教传入湘省以来,学者辈出,回族教育家、伊斯兰学者马邻翼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关键词 伊斯兰学者 先生 回族 伊斯兰教概论 教育家 教育工作者
下载PDF
入华粟特人墓葬所见鱼马兽名称新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成胜 《收藏与投资》 2021年第5期107-110,共4页
北朝入华粟特墓中所见鱼马兽形象含有鲜明的外来元素,目前学术界对其定名还多有争议。文章指出前人对farn的误释及原因,根据鱼马兽祆教来源与寓意功能,将其认定为赫瓦雷纳(Khvarenah)的表现形式之一,为一种护佑墓主人,为其祈福的祥瑞象... 北朝入华粟特墓中所见鱼马兽形象含有鲜明的外来元素,目前学术界对其定名还多有争议。文章指出前人对farn的误释及原因,根据鱼马兽祆教来源与寓意功能,将其认定为赫瓦雷纳(Khvarenah)的表现形式之一,为一种护佑墓主人,为其祈福的祥瑞象征,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绶带 翼马 赫瓦雷纳
下载PDF
小论汉代天马
5
作者 陈宁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21期17-18,共2页
汉代"天马"形象在汉画像及墓壁画、雕塑中较为多见,尤其生有双翼的翼马形象格外引人注目。我们从文献资料中亦可看到汉代对天马的诸多描述,可知最初"天马"多以西域良马的形象出现,而非生有双翼。那么汉代天马形象... 汉代"天马"形象在汉画像及墓壁画、雕塑中较为多见,尤其生有双翼的翼马形象格外引人注目。我们从文献资料中亦可看到汉代对天马的诸多描述,可知最初"天马"多以西域良马的形象出现,而非生有双翼。那么汉代天马形象何以从良马到翼马,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试以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翼马
下载PDF
敦煌艺术经典
6
作者 张春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藻井中央绘双层覆莲,周围环绕飞天、伽陵频迦以及祥禽瑞兽,形态生动。中心以石绿地色为主,周围搭配以土红、石青、深绿等色,是典型的隋代用色风格。四周边饰以联珠纹为主,这一重要纹样题材来自波斯,莫高窟壁画中隋代中期开始流行,联珠... 藻井中央绘双层覆莲,周围环绕飞天、伽陵频迦以及祥禽瑞兽,形态生动。中心以石绿地色为主,周围搭配以土红、石青、深绿等色,是典型的隋代用色风格。四周边饰以联珠纹为主,这一重要纹样题材来自波斯,莫高窟壁画中隋代中期开始流行,联珠构成的圆环内通常饰有不同的题材纹样:翼马、狩猎、团花等等。这幅藻井图的联珠纹中主要描绘的是孔雀。垂幔部分以线造型的十字结构忍冬团花纹和对叶忍冬纹装饰,四角各绘一莲花化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团花纹 莫高窟壁画 联珠纹 纹样题材 翼马 以线造型 忍冬纹
下载PDF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出土的金饰牌及其历史文化蕴含
7
作者 孙晓瑄 《民族艺林》 2022年第3期147-159,共13页
1980年,在今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原三营乡)红庄出土了一枚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饰牌。此金饰牌无论造型艺术、纹饰图案还是实际用途均带有一种神秘色彩。本文通过对此金饰牌的材质、工艺、造型及文化蕴含进行剖析,揭示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地区... 1980年,在今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原三营乡)红庄出土了一枚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饰牌。此金饰牌无论造型艺术、纹饰图案还是实际用途均带有一种神秘色彩。本文通过对此金饰牌的材质、工艺、造型及文化蕴含进行剖析,揭示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地区饰牌多以欧亚草原动物为母题,深受斯基泰文化、巴泽雷克文化的影响。此金饰牌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亦是草原丝绸之路灿烂文化的见证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饰牌 草原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翼马
下载PDF
唐陵石雕鸵鸟与中西文化交流
8
作者 韩香 《乾陵文化研究》 2008年第1期305-311,共7页
唐十八陵神道石刻,代表着唐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中乾陵及以后诸唐陵的神道中均置鸵鸟石刻[1],且多排在华表、翼马之后,足见唐人对其珍视。作为大唐帝国所没有的一种动物,鸵鸟以其体型庞大、样子奇特而引起唐人惊羡,更因其为域外珍... 唐十八陵神道石刻,代表着唐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中乾陵及以后诸唐陵的神道中均置鸵鸟石刻[1],且多排在华表、翼马之后,足见唐人对其珍视。作为大唐帝国所没有的一种动物,鸵鸟以其体型庞大、样子奇特而引起唐人惊羡,更因其为域外珍禽而受到重视和欢迎。在帝王陵墓前为了表示纪念和珍惜这种动物,常常把它雕刻立石[2]。鸵鸟从何地及如何传入中国,对唐人的生活及文化艺术有何影响,这都是一个有趣并值得关注的问题。一鸵鸟是世界上现存体形最大而且不能飞的鸟类,其头小,眼睛大,颈部很长,羽毛蓬松,翼羽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 大唐帝国 鸵鸟 神道 翼马 石刻 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