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凉山新彝文创制与新老彝文使用的争论及后果 被引量:1
1
作者 秦和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1-37,2,共8页
建国初年,根据《共同纲要》的要求,有关部门为发展凉山彝区社会文化事业,特创制了拼音化的彝文(简称新彝文),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对彝族原有文字(老彝文)则重视不够。本文认为彝文的改革是必须的,但新彝文创制过于紧促,与彝族生产、生活脱... 建国初年,根据《共同纲要》的要求,有关部门为发展凉山彝区社会文化事业,特创制了拼音化的彝文(简称新彝文),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对彝族原有文字(老彝文)则重视不够。本文认为彝文的改革是必须的,但新彝文创制过于紧促,与彝族生产、生活脱节,由此产生新老彝文使用之争。经彝族民众的努力,借用拼音等方式,对老彝文加以规范,使之科学,从而促进彝区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文 老彝文 争论 后果
原文传递
彝族人的风尚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广川 《昌吉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54-56,共3页
彝族分布在四川(主要四川南)、贵州(主要在黔西北)、云南(除澜沧江以西地区之外,百分之八十五的县都有)、广西(主要在桂西北)四省(区),其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彝族的两个最集中的聚居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彝族分布在四川(主要四川南)、贵州(主要在黔西北)、云南(除澜沧江以西地区之外,百分之八十五的县都有)、广西(主要在桂西北)四省(区),其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彝族的两个最集中的聚居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住地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社会 藏缅语族 桂西北 语言文字 汉藏语系 彝语支 聚居区 老彝文 楚雄彝族自治州 家支
下载PDF
洪水滔天的传说与上古环境的变迁
3
作者 张群辉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34-40,共7页
一、问题的提出洪水滔天的传说,在我国南方各民族中流传很广。据不完全统计,除北方的回、蒙古、维吾尔等族外,南方的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都有此一传说。其中有动人的故事,有优美的歌谣。多为世代口耳相传。
关键词 洪水滔天 口耳相传 文字记录 老彝文 天河水 母系氏族 海浸 细石器文化 全新世 大理冰期
下载PDF
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光辉成就(1949—1989) 被引量:1
4
《中国民族》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24-25,共2页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并在宪法和有关政策中作了明文规定。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支持、帮助下,经过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民族地区文化、...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并在宪法和有关政策中作了明文规定。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支持、帮助下,经过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教育解放前,民族地区教育十分落后,有些民族还停留在刻木结绳记事阶段,生产知识靠世代口传心授;有些民族地区教育被宗教寺庙垄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凉山彝族地区,巫师掌握着老彝文的传播。教育的落后,严重妨碍了本民族的发展繁荣。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工作,提出了筹办民族学院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教育 民族教育工作 民族地区文化 民族自治地方 老彝文 结绳记事 刻木 彝族地区 民族教育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原文传递
彝剧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思九 《中华艺术论丛》 2009年第1期292-304,共13页
彝剧是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彝族人民翻身解放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受到花灯、滇剧的影响,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少数民族剧种。
关键词 少数民族剧种 梅葛调 楚雄彝族自治州 音乐唱腔 传统文化基础 老彝文 表演手段 阿色调 舞台语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