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检测伯氏考克斯氏体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
作者 王亚鹏 曲瑶 +5 位作者 张皓博 李嘉琪 焉鑫 孙淑芳 孙翔翔 欧阳康 《广西农学报》 2024年第2期26-33,共8页
为建立伯氏考克斯氏体(Coxiella burnetii,Cb)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检测方法,研究以Cb IS1111基因为靶基因,并针对基因保守区域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使反应的条件更加完善,从而构建了dd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 为建立伯氏考克斯氏体(Coxiella burnetii,Cb)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检测方法,研究以Cb IS1111基因为靶基因,并针对基因保守区域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使反应的条件更加完善,从而构建了dd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作出了评估。结果显示,所采用的ddPCR方法最低可检测的浓度为0.52 copies/μL,敏感性较高;与动物布鲁氏菌、牛结核分枝杆菌、土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组内重复和组间重复变异系数均小于10%,重复性好。使用本实验建立的方法检测了42份疑似感染的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荧光PCR鉴定结果一致。表明建立的ddPCR方法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和准确性好,可用于Cb的快速检测和精准定量,对Cb感染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考克斯 Q热 微滴式数字PCR 临床检测
下载PDF
贝氏考克斯体毒力与毒力相关蛋白芯片的研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锡乐 温博海 +3 位作者 陈梅玲 王君 孙长俭 杨晓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构建贝氏考克斯体毒力与毒力相关蛋白芯片。方法:根据贝氏考克斯体全基因组序列,筛选出约160个编码毒力及毒力相关蛋白的基因,采用PCR扩增基因片段,将获得的基因片段与pET32a表达载体连接,然后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并使目的基... 目的:构建贝氏考克斯体毒力与毒力相关蛋白芯片。方法:根据贝氏考克斯体全基因组序列,筛选出约160个编码毒力及毒力相关蛋白的基因,采用PCR扩增基因片段,将获得的基因片段与pET32a表达载体连接,然后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并使目的基因表达,采用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表达的目的重组蛋白。将纯化的重组蛋白点在醛基化玻片上制备蛋白芯片。结果:由贝氏考克斯体104个重组蛋白构建毒力与毒力相关蛋白芯片,通过荧光扫描仪分析蛋白芯片与贝氏考克斯体感染的小鼠血清反应,发现10个重组蛋白与该血清反应为强阳性。结论:所制备的毒力与毒力相关蛋白芯片具有贝氏考克斯体特异性,可用于贝氏考克斯体感染患者血清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考克斯体 重组蛋白 蛋白芯片
原文传递
伯氏考克斯体新桥株感染BALB/c小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熊小路 陈梅玲 +2 位作者 邢洪光 王锡乐 温博海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1-423,共3页
目的:分析伯氏考克斯体新桥株对BALB/c小鼠的感染性。方法:用伯氏考克斯体新桥株腹腔接种感染小鼠,于感染后7,14,21,28 d分别处死小鼠,采用伯氏考克斯体特异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小鼠肝、脾、肺组织样本中伯氏考克斯体含量。采用间接... 目的:分析伯氏考克斯体新桥株对BALB/c小鼠的感染性。方法:用伯氏考克斯体新桥株腹腔接种感染小鼠,于感染后7,14,21,28 d分别处死小鼠,采用伯氏考克斯体特异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小鼠肝、脾、肺组织样本中伯氏考克斯体含量。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感染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感染后28 d内,小鼠肝、脾、肺组织中均检出大量伯氏考克斯体,第7天检出量最高,脾的含量显著高于肝和肺,肝的含量显著高于肺。随着感染时间延长,伯氏考克斯体检出量呈下降趋势,但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则不断升高。结论:伯氏考克斯体新桥株为强毒株,可以引起BALB/c小鼠较长时间的稳定感染;BALB/c小鼠可以用作伯氏考克斯体感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考克斯体 BALB/C小鼠 实时定量PCR
原文传递
西北4省区蜱虫自然感染3种病原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依萍 周小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6期1966-1967,共2页
目的了解西北4省区蜱虫自然感染莱姆病螺旋体、土拉弗氏菌和Q热立克次体的情况。方法采用布旗法收集西北地区内的蜱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文献调研显示:西北地区已报道的虫媒疾病共有15种。西北地区内共采集蜱标本2460只,涉及11... 目的了解西北4省区蜱虫自然感染莱姆病螺旋体、土拉弗氏菌和Q热立克次体的情况。方法采用布旗法收集西北地区内的蜱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文献调研显示:西北地区已报道的虫媒疾病共有15种。西北地区内共采集蜱标本2460只,涉及11个不同蜱种。共有304只蜱标本检测发现莱姆病螺旋体,75只感染土拉弗菌,200只感染Q热立克次体,3种病原体在4个调查点内均存在。共采集到西北地区内当地人群血清725份,共有183份血清存在目标抗体,进一步证实调查疾病的存在。结论证实西北四省区存在3种蜱媒疾病在,对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 弗朗西丝菌 土拉热 考克斯体 伯内特
下载PDF
贝氏柯克斯体重组蛋白对树突状细胞活化作用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颖 张利荣 吴德平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53-658,共6页
目的分析贝氏柯克斯体(Cb)的Coml和热休克蛋白B(HspB)对体外诱导培养的人源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0μg/mL的重组蛋白Com1和HspB、6μg/mL的大肠埃希菌LPS为终浓度刺激培养5d的DC,24h后流式... 目的分析贝氏柯克斯体(Cb)的Coml和热休克蛋白B(HspB)对体外诱导培养的人源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0μg/mL的重组蛋白Com1和HspB、6μg/mL的大肠埃希菌LPS为终浓度刺激培养5d的DC,24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成熟标志分子CD83和T淋巴细胞CD58、CD54、CD40、CD80、CD86以及细胞因子IL-10和IL-12的表达水平。多重比较应用SNK检验。结果Com1刺激能有效促进体外诱导培养的DC成熟,DC细胞表面成熟标志分子CD83和T淋巴细胞活化辅助分子CD54、CD58、CD80、CD86和CD40等处于高表达水平,表达水平均〉80%,其中CD83表达水平与大肠埃希菌LPS刺激DC相似,CD54和CD86的表达量略高于大肠埃希菌LPS刺激DC,其他分子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大肠埃希菌LPS刺激DC(均P〈0.05)。Com1刺激后,细胞内IL-12水平从无增至9%左右。HspB刺激不能促进DC表型成熟,HspB刺激的DC胞内IL-10水平达6%左右。Com1和HspB的先后刺激,使IL-12水平几乎为0,IL-10水平降至2%以下。结论Com1为DC有效的促成熟抗原,被Com1激活的DC具备启动T淋巴细胞免疫的功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考克斯体 伯内特 热休克蛋白质类 抗原 cD 细胞因子类
原文传递
贝纳柯克斯体假体周围感染一例报告及系统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重飞 朱澍 +2 位作者 康飞科 曹晓瑞 朱庆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5-190,共6页
报告1例由贝纳柯克斯体导致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关节疼痛并窦道形成,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确诊为贝纳柯克斯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采用二期翻修手术联合敏感抗生... 报告1例由贝纳柯克斯体导致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关节疼痛并窦道形成,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确诊为贝纳柯克斯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采用二期翻修手术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通过文献复习,共检索出贝纳柯克斯体感染患者9例,其中髋关节6例、膝关节3例,4例有明确的病原微生物接触史,仅1例影像学上出现假体松动,贝纳柯克斯体IgG抗体阳性7例,基因检测阳性7例,8例病原学检查阴性、1例未做培养。所有患者均采用多西环素联合羟氯喹治疗。1例无Q热病症状者,治疗后血清学指标转阴;1例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者治疗后症状缓解,血清学抗体指标和核医学结果转阴;另7例患者经二期翻修手术后治愈。贝纳柯克斯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例罕见且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诊断主要依靠基因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治疗以足量、长程使用敏感抗生素联合二期翻修手术为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内特考克斯体 相关感染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原文传递
多西环素治疗急性Q热失败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钟添长 李柯莹 李家春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0-1113,共4页
Q热是由伯氏考克斯氏体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高致病性的人畜共患疾病。Q热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且可自愈。Q热不是我国法定传染病,国内缺乏相关的诊治指南,是一种长期以来被忽视和诊断不... Q热是由伯氏考克斯氏体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高致病性的人畜共患疾病。Q热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且可自愈。Q热不是我国法定传染病,国内缺乏相关的诊治指南,是一种长期以来被忽视和诊断不足的疾病。本文报告1例病例,通过血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诊断为急性Q热,经14 d多西环素治疗发热不退,后经米诺环素治疗3 d病情好转,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急性Q热的认识,缩短疾病诊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Q热 多西环素 伯氏考克斯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治疗失败
下载PDF
医药其它
8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2年第11期51-56,共6页
关键词 编码人 重链 辅助表面活性剂 重组蛋白 蛋白分子量 培养容器 半连续培养 伯氏考克斯 定点诱变 缺失突变
下载PDF
传染病
9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CAS 2001年第11期41-41,共1页
0139906 巴尔干对传染病的监督。巴尔干网络对传染病监督委员会/Christos H//Lancet.-2000,355(9213).-1465 医科情0139907 正在出现的传染性疾病/Jack-son M//Am J Nurs.-2000,100(10).-66~71
关键词 传染病 医科 巴尔干 伯氏疏螺旋 传染性疾病 监督委员会 网络 肿瘤坏死因子 考克斯 钩端螺旋
下载PDF
传染病
10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1999年第11期23-23,共1页
9939603 新出现的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多学科的观点/Stephens DS∥Am J Med Sci.-1998,315(2).-64~75 医科情 9939604 免疫接种和免疫接种规划的人口生物学,进展及免疫学/Halloran ME∥Am J Med Sci.-1998,315(2).-76~86 医科情 99396... 9939603 新出现的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多学科的观点/Stephens DS∥Am J Med Sci.-1998,315(2).-64~75 医科情 9939604 免疫接种和免疫接种规划的人口生物学,进展及免疫学/Halloran ME∥Am J Med Sci.-1998,315(2).-76~86 医科情 9939605 急性慢性Q热病人IgA亚型对伯氏考克斯氏体反应的分类/Camacho M T∥Clin Immunol Immunopathol.-1998,88(1).-80~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新出现 免疫接种 医科 伯氏考克斯 免疫学 生物学 多学科 规划 进展
下载PDF
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
11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2000年第8期25-26,共2页
0027673 新最低制菌浓度 MIC 测定盒对抗菌力的测定:培养条件严格的菌种的稀罕检出菌种为中心[日]/川上小夜子//感染志.-1998,72(10).-1017~1026冀医情0027674 伯氏考克斯氏体中与 Hap70有关的70kD 表面同源物的鉴定/Macellaro A//Infe... 0027673 新最低制菌浓度 MIC 测定盒对抗菌力的测定:培养条件严格的菌种的稀罕检出菌种为中心[日]/川上小夜子//感染志.-1998,72(10).-1017~1026冀医情0027674 伯氏考克斯氏体中与 Hap70有关的70kD 表面同源物的鉴定/Macellaro A//Infect Immun.-1998,66(12).-5882~5888 医科情0027675 大鼠卡氏肺囊虫与试管内肺泡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Beck JM//Am JPhysiol.-1998,275(1 Pt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考克斯 培养条件 抗菌力 医学微生物学 肺泡上皮细胞 卡氏肺囊虫 病原细菌学 病原微生物学 测定 菌种
下载PDF
我国Q热立克次体菌株23S rRNA基因插入顺序的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荣 温博海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 对我国伯氏考克斯体分离株的23S rRNA基因插入片段(23S IVS)作核酸序列分析。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7株Cb中国分离株和2株外国参考株的23S IVS,用双脱氧核苷酸法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
关键词 伯氏考克斯体 23SIVS DN插入元件 Q热
原文传递
慢性Q热并发心内膜炎二例
13
作者 张君怡 吴东 +1 位作者 方卫纲 范洪伟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07-708,共2页
Q热系由伯氏考克斯体(C.burnettii)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当前全世界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疾病之一,国外发病率较高,而国内仍较罕见,至2000年所报道的急性Q热100余例,慢性Q热仅1例。可能该病在我国发病率确实较低,但也不... Q热系由伯氏考克斯体(C.burnettii)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当前全世界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疾病之一,国外发病率较高,而国内仍较罕见,至2000年所报道的急性Q热100余例,慢性Q热仅1例。可能该病在我国发病率确实较低,但也不能排除临床对该病尚认识不足因而漏诊、误诊较多。我院至今仅诊断2例,均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Q热 慢性 自然疫源性疾病 并发 伯氏考克斯体 人兽共患疾病 发病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