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料库驱动的《海洋考古术语汉英辞典》编纂刍议
1
作者 冯浩达 曾罡 王麒凯 《中国科技术语》 2023年第1期64-73,共10页
海洋考古术语研究是汇集海洋考古、语言研究的交叉领域,其术语体系的建构对推动海洋考古学科发展、促进“三大体系”建设、提升在国际学界话语权的价值不言而喻。文章采用语料库驱动法探讨《海洋考古术语汉英辞典》编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海洋考古术语研究是汇集海洋考古、语言研究的交叉领域,其术语体系的建构对推动海洋考古学科发展、促进“三大体系”建设、提升在国际学界话语权的价值不言而喻。文章采用语料库驱动法探讨《海洋考古术语汉英辞典》编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详述其原理与框架,以及所需的术语挖掘与管理技术,意在依据海洋考古领域数字化语言数据,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对海洋考古本体范畴的概念进行描摹、比较、汇总、归类、分析、解释。研究表明,该辞典突破了研究领域桎梏与学科壁垒,利于发现共同的学术问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群”与学术共同体,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考古术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驱动 海洋考古术语 文献计量 辞典编纂
下载PDF
考古术语英译的接受美学观
2
作者 王勣 文旭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47-49,共3页
现代翻译学引入接受美学,扬弃文本中心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读者的中心地位、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意识决定文本翻译的方向。从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审美感受三个方面,分析考古术语英译的接受美学观,对今后的考古术语汉英翻译可提供... 现代翻译学引入接受美学,扬弃文本中心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读者的中心地位、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意识决定文本翻译的方向。从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审美感受三个方面,分析考古术语英译的接受美学观,对今后的考古术语汉英翻译可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术语 汉译英 接受美学翻译理论
下载PDF
夏鼐对中国考古学术语的贡献
3
作者 刘斌 乔辉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53,共16页
夏鼐是中国考古的奠基人之一,涉猎广泛,著述丰硕,学术成就极高。学术界已发表了很多研究夏鼐学术贡献的文章。本文从术语这个新的角度,详细深入地阐释了夏鼐在改译、引入、命名、定义、辨析术语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夏鼐 考古术语 贡献
下载PDF
海峡两岸考古学术语的异同及原因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斌 张婷 《文博》 2017年第4期65-77,共13页
海峡两岸今天使用的考古学术语,大同而小异。两岸考古学术语之所以"大同",主要是因为同根同源,1949年前曾共建过一个至今沿用的术语体系。其次和1949年后两岸的考古交流也有关系。两岸在遗物、遗迹、田野考古学、理论技术方... 海峡两岸今天使用的考古学术语,大同而小异。两岸考古学术语之所以"大同",主要是因为同根同源,1949年前曾共建过一个至今沿用的术语体系。其次和1949年后两岸的考古交流也有关系。两岸在遗物、遗迹、田野考古学、理论技术方法等考古学术语上也有一些"小异",这和1949年后两岸对之前使用术语的舍取、受日本考古学术语的影响、对西方新术语的译法、不同的发展历程等都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术语 海峡两岸 异同 原因
下载PDF
河南地区考古对中国早期考古学术语形成的贡献(1921-1949)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斌 张婷 《西部考古》 2017年第3期375-401,共27页
河南早期的考古工作,对中国早期考古学术语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通过仰韶遗址的考古,安特生引入了一批有关陶器和考古学理论方法的术语。在殷墟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中,李济等人从金石学中借用了一批描述铜器、玉器的术语,并因地制宜地自创出... 河南早期的考古工作,对中国早期考古学术语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通过仰韶遗址的考古,安特生引入了一批有关陶器和考古学理论方法的术语。在殷墟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中,李济等人从金石学中借用了一批描述铜器、玉器的术语,并因地制宜地自创出一批有关墓葬、田野发掘的术语。通过辛村墓地的考古发掘和研究,郭宝钧借用金石学的术语,进一步完善了墓葬和铜兵器、车马器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考古 考古术语 形成
原文传递
中国早期考古学术语体系的构建历程(1873~1949年)
6
作者 《考古学集刊》 2017年第1期183-211,共29页
中国早期考古学术语体系经历了萌芽期(1873~1923年)、繁荣期(1923~1937年)、继续发展期(1937~1949年)三个阶段,通过借用、继承、自创三大途径,在遗物、遗迹、考古学文化、理论方法方面积累了一大批考古学术语,构建起了一个最基本的术语... 中国早期考古学术语体系经历了萌芽期(1873~1923年)、繁荣期(1923~1937年)、继续发展期(1937~1949年)三个阶段,通过借用、继承、自创三大途径,在遗物、遗迹、考古学文化、理论方法方面积累了一大批考古学术语,构建起了一个最基本的术语体系。萌芽期传入的主要是“借用国外的术语”。前一阶段(1873~1900年)通过地质学著作,传入了一批以三期说为主体的考古学术语。后一阶段(1900~1923年)通过英、日的史学、人类学著作,传入了更多和考古分期、遗存相关的术语。繁荣期是中国考古学术语构建最重要的时期。此期新出现的考古学术语有“借用国外的术语”、“继承金石学的术语”、“自创的术语”三类。通过安特生、步达生等西方学者在中国的考古工作,以及英、日语考古、人类学译著的出版,国外有关遗存、考古学文化、理论方法的术语源源不断地传入到中国考古学中。中国有深厚的金石学传统,在安阳殷墟发掘中,李济、郭宝钧将金石学中有关铜器、玉器的术语引入到中国考古学中。此外,由于中国商周遗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在殷墟发掘中,李济、石璋如等又根据新的考古发现,因地制宜地自创了一批考古学术语。继续发展期(1937~1949年)通过夏鼐、裴文中等西方留学生,继续引入了部分重要的西方考古学术语。中国考古学家根据在西南、西北地区所做的小规模考古工作,也新命名了一部分考古学术语。1873~1949年所形成的考古学术语,也不断经历着淘汰。“借用国外的术语”和“继承金石学的术语”在引入中国考古学时已相对成熟,因而淘汰率较低。“自创的术语”是中国考古学家在考古实践中边摸索边提出的,有些难免不够成熟,因而淘汰率较高,但也保留下来一批重要而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术语。1873~1949年构建出的考古学术语体系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所用的考古学术语,正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术语 金石学 外来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