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史视野下黄芪性-效-用-忌的古今源流考证
1
作者 谢伟 沈小勇 +4 位作者 王硕 王玉琳 李成文 周鹏 史丽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70-2474,共5页
目的黄芪是现代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补虚药,古今认识存在差异变化,为进一步去伪存真,甄别优劣,发掘其本来的长处,兹从药性、功效、应用和用药宜忌再做考辨。方法借助文献挖掘技术对历代本草及现代相关文献进行溯源,系统整理黄芪药性、功效... 目的黄芪是现代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补虚药,古今认识存在差异变化,为进一步去伪存真,甄别优劣,发掘其本来的长处,兹从药性、功效、应用和用药宜忌再做考辨。方法借助文献挖掘技术对历代本草及现代相关文献进行溯源,系统整理黄芪药性、功效、主治和用药宜忌的文献记载情况。结果黄芪味“甘或微甘”,多为“微温或温”性,主入脾肺三焦及肾经。文献中有47条功效、83条主治,主要可归为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3个方面,用于治疗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表虚自汗及痈疽久败疮,且均属衰弱性病证。但黄芪还有“补诸虚、益元气、退虚热、治风病、逐五脏间恶血、止血、止痛、补血、调经”等特殊功效,被广泛用于“小儿百病、虚喘、肾虚耳聋、癥瘕、肌热、消渴、骨蒸、中风发热、肠风、大风癞疾、妇人子脏风邪气、流产崩滞”等诸多病证,亟待进一步研究验证。黄芪的用药宜忌主要包括配伍宜忌5条和证候禁忌17条,值得甄别借鉴。结论古代本草所载黄芪临床效用非常广泛,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以益于大健康背景下的中医药全周期干预,故从传统本草学和现代中药学结合的视角,对其性-效-用-忌进行挖掘、考订、整理和再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药性 功效 临床应用 用药宜忌 知识史 源流考证
下载PDF
中国粮谷酿酒技艺或发端于凤翔流考证
2
作者 王赛时 《酿酒》 CAS 2024年第5期143-148,共6页
中国酿酒技艺及其传承,整体呈现一体多元的特征,即以酒曲作用于粮谷、自然发酵生香为主体,各地不同生态环境下,形成了各自的酿造风格。从西周到唐代持续向全国各地延展,并根据各地的酿酒生态环境,融汇当地已有的酿酒技艺传统而形成基本... 中国酿酒技艺及其传承,整体呈现一体多元的特征,即以酒曲作用于粮谷、自然发酵生香为主体,各地不同生态环境下,形成了各自的酿造风格。从西周到唐代持续向全国各地延展,并根据各地的酿酒生态环境,融汇当地已有的酿酒技艺传统而形成基本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技艺 源流考证 曲糵发酵谷粮 秦饮 秦中 周秦汉唐 传播
下载PDF
“太息”病名病因及辨治源流考析
3
作者 于清茜 温佳雨 +4 位作者 王若冲 吴凤芝 兰碧娟 梁垚 李峰 《河北中医》 2024年第4期676-680,684,共6页
“太息”作为临床常见症状,最初为古人抒发情感的书面用语,《内经》最早将其引入用来描述医学现象,自此“太息”开始作为医学术语,形容深度呼吸,若以不同的程度副词修饰则表示病理状态,如“善太息”“喜太息”。由于“太息”临床的常见... “太息”作为临床常见症状,最初为古人抒发情感的书面用语,《内经》最早将其引入用来描述医学现象,自此“太息”开始作为医学术语,形容深度呼吸,若以不同的程度副词修饰则表示病理状态,如“善太息”“喜太息”。由于“太息”临床的常见性,自晋至金元,医籍中多将“善太息”和“太息”混用,作为伴随症状出现在多种疾病记述中,直至明清各医家才将“太息”作为独立病症单独立章讨论。本文将“太息”作为研究对象最大范围的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发现历代医家对“太息”论述丰富,但缺乏相关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总结。因此通过查考历代古籍,梳理其发展源流,厘清太息的病名病因及辨证论治,以期为当今中医诊断术语的规范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息 源流考证 文献研究 病因病机 肝郁
下载PDF
三叉苦本草源流考证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彩英 黄永秋 +3 位作者 王小平 韩正洲 邢建永 詹若挺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3-548,共6页
通过对古代本草著作、全国性本草、地方性本草、辞典、药典的文献溯源,考证了南药三叉苦的品名源流及产地、分布、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记载情况。认为民国胡真著的《山草药指南》为三叉苦的最早记载文献;... 通过对古代本草著作、全国性本草、地方性本草、辞典、药典的文献溯源,考证了南药三叉苦的品名源流及产地、分布、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文献记载情况。认为民国胡真著的《山草药指南》为三叉苦的最早记载文献;正名为芸香科蜜茱萸属植物三叉苦Melicope pteleifolia(champ.ex Benth).T.G.Hartley;明确了三叉苦性味为苦、寒,功效为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归肺、肝经;并对其生境、产区、临床应用有更明确的认识。可为开展三叉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苦 本草 文献 源流考证
下载PDF
乌鸡白凤丸源流考证 被引量:4
5
作者 朱海青 张立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018-3020,共3页
乌鸡白凤丸作为近代著名的妇科中成药,在现代药理研究下其作用不断被开发,临床应用范围不断被扩大,但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加。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来梳理乌鸡白凤丸发展演变史,以及该制剂配伍组成和作用功效,从而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 乌鸡白凤丸作为近代著名的妇科中成药,在现代药理研究下其作用不断被开发,临床应用范围不断被扩大,但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加。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来梳理乌鸡白凤丸发展演变史,以及该制剂配伍组成和作用功效,从而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鸡白凤丸 组方 源流考证
下载PDF
防眩汤源流考证 被引量:3
6
作者 田嵘榛 《新中医》 CAS 2016年第4期257-258,共2页
1防眩汤考证之由来防眩汤作为治疗虚性眩晕的有效方剂,在临床文献上时有报道。在维普数据库输入防眩汤,检索得文献12篇。发现所有文献防眩汤之组成,基本是一致的,均由人参、白术、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山茱萸、半夏、天麻、陈皮... 1防眩汤考证之由来防眩汤作为治疗虚性眩晕的有效方剂,在临床文献上时有报道。在维普数据库输入防眩汤,检索得文献12篇。发现所有文献防眩汤之组成,基本是一致的,均由人参、白术、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山茱萸、半夏、天麻、陈皮十味药组成。但关于防眩汤的来源和出处的说法,则比较混乱。大概有几种:1民国伤寒大家曹颖甫所创[1~2];2王正宇教授所创[3];3王吉甫教授所创[4];4清代医家陈士铎所创[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眩汤 源流考证 《石室秘录》 文献研究
下载PDF
怀梆源流考证 被引量:4
7
作者 徐曼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55,共3页
关键词 源流考证 怀梆 地方戏曲剧种 清末民初 艺术魅力 六十年代 文物资料 正本清源
下载PDF
望神名词源流考证
8
作者 申力 杜松 +2 位作者 刘莹 葛瑶 李冬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05-1207,共3页
通过对“望神”这一名词术语进行文献归纳整理、理清脉络,为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望神”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医宗心鉴·四诊心法要诀》,其是由《黄帝内经》中对“神”的认知和望神理论奠基,至明清时期出现“望神... 通过对“望神”这一名词术语进行文献归纳整理、理清脉络,为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望神”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医宗心鉴·四诊心法要诀》,其是由《黄帝内经》中对“神”的认知和望神理论奠基,至明清时期出现“望神”专篇,丰富了望神理论内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望神理论。新中国成立以后,“望神”作为中医诊法的规范名称,统一了望神的定义及内容。“望神”名词的形成体现了中医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其内涵也体现了中医诊法理论的特色,“望神”名词源流的考证为中医名词术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及文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神 名词术语 源流考证
下载PDF
汝窑莲花形香炉源流考证 被引量:4
9
作者 王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6,共4页
对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现与考古发掘,是近20年来陶瓷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不仅确定了宋代生产天青釉汝窑瓷器的窑场,而且在器类、器形、纹饰内容和装饰方法等方面出土了大量的新材料。新见器形有折沿盆、梅瓶及盖、宝珠纽碗盖... 对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现与考古发掘,是近20年来陶瓷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不仅确定了宋代生产天青釉汝窑瓷器的窑场,而且在器类、器形、纹饰内容和装饰方法等方面出土了大量的新材料。新见器形有折沿盆、梅瓶及盖、宝珠纽碗盖、花口杯、盒盖、套盒、莲瓣纹碗、莲花形香炉等,装饰工艺有划花、刻花、贴花、印花等,纹样有莲瓣纹、莲花纹、鹿衔灵芝纹、龙纹等,说明汝瓷并非都是开片素青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汝窑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汝窑乃至两宋之际的瓷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窑 源流考证 香炉 花形 考古发掘 陶瓷考古 装饰方法 装饰工艺
下载PDF
蕲竹的本草源流考证
10
作者 邓玉环 王圣军 +1 位作者 王平 陈林霖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9-1003,共5页
蕲竹被誉为"蕲春四宝"之一,但其品种基原一直未能明确。该文通过对历代典籍著作、本草学家及植物学家对蕲竹的形态描述、地方志等的文献溯源,整理了蕲竹的研究现状、名称考证、蕲竹基原品种文献调研等方面的文献记载情况。认... 蕲竹被誉为"蕲春四宝"之一,但其品种基原一直未能明确。该文通过对历代典籍著作、本草学家及植物学家对蕲竹的形态描述、地方志等的文献溯源,整理了蕲竹的研究现状、名称考证、蕲竹基原品种文献调研等方面的文献记载情况。认为蕲竹基原其实是清晰的,只是在文献流传中造成的疑误导致近现代蕲竹基原的混乱。初步确定水竹Phyllostachy sheteroclada Oliver、单竹Bambusa cerosissima McClure和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Keng是蕲竹的基原品种。该发现可为蕲竹的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蕲竹 水竹 单竹 慈竹 本草源流考证
下载PDF
“望诊”源流考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杜松 于峥 +1 位作者 刘寨华 张华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4,32,共4页
"望诊"为中医诊法中重要名词术语之一。故从"望诊"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列出"望诊"之同义词,并从字面含义及内涵等方面详细讨论"望诊"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并根... "望诊"为中医诊法中重要名词术语之一。故从"望诊"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列出"望诊"之同义词,并从字面含义及内涵等方面详细讨论"望诊"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并根据其名词演变追源溯流,以明晰"望诊"这一名词术语的历史演变和准确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诊 名字术语 源流考证
下载PDF
邪伏膜原源流考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先利 刘寨华 +1 位作者 刘思鸿 张华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0-311,367,共3页
邪伏膜原之说为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首次提出并确立,追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虽然历代对膜原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基本围绕《内经》的论述展开,鲜有实质性突破。吴又可结合疫气致病传变特点及临床经验,... 邪伏膜原之说为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首次提出并确立,追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虽然历代对膜原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基本围绕《内经》的论述展开,鲜有实质性突破。吴又可结合疫气致病传变特点及临床经验,挖掘先贤对膜原的认识,提出邪伏膜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伏膜原 名词术语 源流考证
下载PDF
“望色”源流考 被引量:5
13
作者 杜松 刘寨华 +1 位作者 佟琳 张华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434-436,共3页
"望色"为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之一。该文从"望色"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列出"望色"之同义词,并根据其名词演变追源溯流,以明晰"望色"这一名词术语的历史演变和准确含义。
关键词 望色 名词术语 源流考证
下载PDF
“热入血室证”源流探讨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凯维 张华敏 +2 位作者 刘寨华 葛瑶 李冬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1-303,306,共4页
“热入血室证”为中医证候名词术语之一。“热入血室证”一词出现之前,文献与之对应的多为“热入血室”一词,其含义既有病机的含义,又包括现在的证候含义,其内涵与现代的“热入血室证”不尽相同。本文拟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发掘,从“热入... “热入血室证”为中医证候名词术语之一。“热入血室证”一词出现之前,文献与之对应的多为“热入血室”一词,其含义既有病机的含义,又包括现在的证候含义,其内涵与现代的“热入血室证”不尽相同。本文拟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发掘,从“热入血室证”源流出发,梳理其概念随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拓展、演变的脉络,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论述的研究探讨其概念萌芽、理论奠基,归纳分析晋隋唐以后不同时期理论的传承、发展、丰富与完善,并探讨其证治理论核心问题等。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以期为明晰“热入血室证”这一名词术语的历史演变和准确含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入血室证 名词术语 源流考证
下载PDF
“问诊”源流考 被引量:4
15
作者 杜松 于峥 +1 位作者 刘寨华 张华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4-747,764,共5页
"问诊"为中医诊法中重要名词术语之一。从"问诊"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列出"问诊"之同义词及曾用名,并从字面含义及内涵等方面详细讨论"问诊"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 "问诊"为中医诊法中重要名词术语之一。从"问诊"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列出"问诊"之同义词及曾用名,并从字面含义及内涵等方面详细讨论"问诊"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及其准确内涵。同时,根据其名词演变追源溯流,以明晰"问诊"这一名词术语的历史演变和准确含义。研究认为,"问诊"这一名词术语最初意出《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自《内经》以来问诊这一名词的内涵比较明确,清以前各类著作中分别以"问""问证""问病"等名称来统称问诊,名称不一。"问诊"一词与"望诊""闻诊"一样首见于《医学研悦》。之后明清诊法著作中在论及问诊时有言"问诊"者,亦有仍称之为"问证"者。到近现代"问诊"的名称被逐渐统一,这一名词术语被准确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诊 名词术语 源流考证
下载PDF
酒渣鼻源流考 被引量:5
16
作者 姜德友 王佳柔 +1 位作者 王远红 李国庆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8-10,共3页
酒渣鼻亦名"酒齄鼻""酒皶鼻""赤鼻"等,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已载有"皶""鼻先赤"之相关论述",酒齄"之名,首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后至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立&... 酒渣鼻亦名"酒齄鼻""酒皶鼻""赤鼻"等,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已载有"皶""鼻先赤"之相关论述",酒齄"之名,首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后至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立"鼻候""酒齄候",阐明其病因病机及病证特点,宋代以降,诸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载有"酒渣"之论,迨至明清,形成较为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考究历代古籍,从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三方面整理概括酒渣鼻之源流,以期为当今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渣鼻 病名 病因病机 治疗 源流考证
下载PDF
月经过少源流考 被引量:10
17
作者 姜德友 王佳柔 王远红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1-4,共4页
"经水少"之名首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唐代以前,诸医家多将其归于"月经不调"之范畴,名为"月水乍多乍少"。宋代以降,历代医籍对月经过少之认识日以益善。明清时期,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纵观历代古... "经水少"之名首见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唐代以前,诸医家多将其归于"月经不调"之范畴,名为"月水乍多乍少"。宋代以降,历代医籍对月经过少之认识日以益善。明清时期,形成较为系统的辨治体系。纵观历代古籍,其病因病机分"虚""实"两方面,分别为肾精亏虚、血虚、亡失津液、脾胃虚弱、寒凝血瘀、痰湿阻络、肝郁气滞;治法以滋肾益肾、滋阴补血、补脾益胃、温经活血、祛湿化痰、疏肝行气或针灸疗法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经过少 病名 病因病机 治疗 源流考证
下载PDF
痴呆病源流考 被引量:6
18
作者 姜德友 张宇 袁颍超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1-3,共3页
痴呆,最早出现于唐代孙思邈所编集的《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治痴呆神方》中。明清及以前,"痴呆"多作为癫、狂、痫的症状描述。至明清时,始有"痴呆"专论。历代医家对于痴呆病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虚"&qu... 痴呆,最早出现于唐代孙思邈所编集的《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治痴呆神方》中。明清及以前,"痴呆"多作为癫、狂、痫的症状描述。至明清时,始有"痴呆"专论。历代医家对于痴呆病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虚""痰""瘀"三方面。痴呆病常虚实夹杂,病位在脑髓,尤以肾虚为本,同时,与其他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其论治以培补五脏、活血化瘀、化痰开窍、调畅情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病名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源流考证
下载PDF
鼻渊源流新考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德友 王硕 常佳怡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9-12,共4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鼻渊病名。唐及唐以前,古籍中仅有对鼻渊病因病机的阐述,且多遵经旨认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宋金元时期,医家开始以清泻胆热、辛散开郁法治疗鼻渊。明清时期,诸医家突破鼻渊病机理论囿于热的认识,提出新观...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鼻渊病名。唐及唐以前,古籍中仅有对鼻渊病因病机的阐述,且多遵经旨认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宋金元时期,医家开始以清泻胆热、辛散开郁法治疗鼻渊。明清时期,诸医家突破鼻渊病机理论囿于热的认识,提出新观点和治法。根据古今医家辨治经验,鼻渊病因可归为风、火、寒、虚、毒、瘀六因。风为外邪内犯,当辛散通窍;火指脏腑热盛,宜清热通窍;寒乃脏气虚寒,重温散;虚指气虚、精虚、阴虚,重补益;毒指脓毒内结,宜排脓解毒;瘀为气血瘀阻,当活血化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渊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源流考证
下载PDF
胃脘痛源流考 被引量:8
20
作者 姜德友 王得力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226-228,共3页
从病名、病因、辨治三方面对胃脘痛的源流进行考证,追溯胃脘痛的病名沿革,探析不同时期对胃脘痛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的认识,以期对现代胃脘痛的研究有所启迪。
关键词 胃脘痛 病名 病因 辨证论治 源流考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