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大摄氧量和氧利用率与耐力运动成绩 被引量:1
1
作者 庄米米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12-16,共5页
前言最大摄氧量通常被认为是影响耐力运动最主要的因素。这是因为氧耗量与耐力运动强度呈正比,最大摄氧量值越高,耐力水准就越高。这个指标是否受训练的影响,目前尚有争论。通常被称作相对强度的氧利用率,是指在耐力运动时实际氧耗量与... 前言最大摄氧量通常被认为是影响耐力运动最主要的因素。这是因为氧耗量与耐力运动强度呈正比,最大摄氧量值越高,耐力水准就越高。这个指标是否受训练的影响,目前尚有争论。通常被称作相对强度的氧利用率,是指在耐力运动时实际氧耗量与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摄氧量 耐力运动成绩 运动强度 优秀中长跑运动 耐力项目 受试者 业余运动 过训练 百分比 体育锻炼
下载PDF
果糖和葡萄糖对大强度耐力运动成绩的影响
2
作者 RG.麦克默里 邢华城 《体育与科学》 1984年第4期45-47,共3页
许多研究业已证明在维持长时间激烈运动时血糖的重要性。运动时服用葡萄糖可以延长运动时间。近来,科斯蒂尔等(一九七七)指出,如果在运动前三十分钟口服葡萄糖。
关键词 耐力运动成绩 口服葡萄糖 大强度 最大运动时间 激烈运动 果糖 三十分钟 重要性 运动 受试者
下载PDF
影响运动性疲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浅析
3
作者 宋亚军 《山东体育科技》 1998年第4期27-30,34,共5页
传统上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多集中于导致肌肉收缩功能紊乱的外因机制上,然而,随着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CNS)作用机制理解的不断深入,对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的研究也在加深。大量研究证实,运动中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多巴... 传统上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多集中于导致肌肉收缩功能紊乱的外因机制上,然而,随着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CNS)作用机制理解的不断深入,对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的研究也在加深。大量研究证实,运动中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氨和各种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生物学 因素浅析 细胞因子 水平变化 血氨水平 血脑屏障 耐力运动成绩 神经递质
下载PDF
停止训练对耐力素质的影响(综述)
4
作者 宋亚军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01年第3期18-19,共2页
停上训练即停止有规律的运动训练或体育锻炼.它可能发生在训练的不同时期,疲劳累积到一定程度,正好需要恢复的过程.但由训练状态突然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运动员的生理生化功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遭受伤病困扰的运动员,更是担心通过努... 停上训练即停止有规律的运动训练或体育锻炼.它可能发生在训练的不同时期,疲劳累积到一定程度,正好需要恢复的过程.但由训练状态突然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运动员的生理生化功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遭受伤病困扰的运动员,更是担心通过努力训练而获得的运动成绩会在停训期间下降.研究证实,两周不运动,耐力成绩明显下降,几个月内许多训练的适应会消失.一般来讲,训练中获得的越多,停止训练期间失去的也越多;训练有素者停止、训练,耐力素质的下降比力量、功率更为明显.那么,停止训练对耐力素质的生理、生化基础究竟有何影响?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素质 游泳运动 耐力运动成绩 慢肌纤维 肌肉耐力
下载PDF
人体有氧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陆绍中 《浙江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12,32,共12页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儿童少年最大吸氧量的自然增长规律及其性别差异;并着重阐述了人体有氧能力与耐力运动项目成绩的关系。并根据研究数据和国内外学者的同类研究的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最小二乘拟合,建立了予测13~岁男性最...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儿童少年最大吸氧量的自然增长规律及其性别差异;并着重阐述了人体有氧能力与耐力运动项目成绩的关系。并根据研究数据和国内外学者的同类研究的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最小二乘拟合,建立了予测13~岁男性最大摄氧量的公式。本文还首次提出了最大摄氧量平台(VO2maxPD)的概念,进而深入的讨论了VO2max、VO2maxPD和VO2AT三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少年 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平台 通氧元氧阈 耐力运动成绩
下载PDF
血液兴奋剂
6
作者 李玉琳 姚毓武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2-36,共5页
本文对血液兴奋剂发展的历史,使用情况,提高耐力的机制,滥用的危害诸方面问题做了阐述。
关键词 使用兴奋剂 长跑运动 耐力运动成绩 国际奥委会 自行车运动 有氧能力 大强度运动 体育学院学报 有氧代谢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
下载PDF
无氧阈的回顾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上)
7
作者 J.A.戴维斯 邢华城 《体育与科学》 1985年第5期17-20,共4页
近十年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耐力运动成绩和在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发生有规律的增加之前所能达到的最高吸氧量值(即无氧阈)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这一特性在运动科学、职业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于是人们重新对无氧阈... 近十年来,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耐力运动成绩和在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发生有规律的增加之前所能达到的最高吸氧量值(即无氧阈)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这一特性在运动科学、职业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于是人们重新对无氧阈的问题产生出极大的兴趣。可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无氧阈的概念和检测方法提出了异议。为了澄清有关的争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氧 耐力运动成绩 检测方法 康复医学 运动科学 预防医学 职业医学 最大吸氧量 酸浓度 具有重要意义
下载PDF
Hypoxic training methods for improving endurance exercise performance 被引量:3
8
作者 Jacob A. Sinex Robert E Chapman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5年第4期325-332,共8页
Endur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is highly related to a number of fiactors that can be altered through altitude and hypoxic training including increases in erythrocyte volume, maximal aerobic exercise capacity, capillar... Endur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is highly related to a number of fiactors that can be altered through altitude and hypoxic training including increases in erythrocyte volume, maximal aerobic exercise capacity, capillary density, and economy.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in response to acute and chronic exposure to hypoxic environments are well documented and range from short-term detrimental effects to longer-term adaptations that can improve performance at altitude and in sea-level competitions. Many altitude and hypoxic training protocols have been developed, employing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living and training at sea-level, low, moderate, and high altitudes and utilizing natural and artificial altitude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effectiveness. Several factor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individual responses to hypoxic training, and techniques for identifying those athletes most likely to benefit from hypoxic trairdng continue to be investigated. Exposure to sufficiently high altitude (2000-3000 m) for more than 12 h/day, while training at lower altitudes, for a minimum of 21 days is recommended. Timing of altitude training related to competition remains under debate, although general recommendations can be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ITUDE HYPOXIA PERFORMANCE TRAIN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