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环境下混合预冷对男性中长跑运动员体温调节和有氧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许毅枭 高炳宏 +1 位作者 赵永才 孟志军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49,89,共9页
目的:探讨高温环境下混合预冷对男性中长跑运动员体温调节和有氧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10名男性中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PC)5人和混合预冷组(MP)5人。2组被试在标准热身后,进行20 min预冷,PC组每5 min摄入1.5 g/kg,共7.5 g/kg... 目的:探讨高温环境下混合预冷对男性中长跑运动员体温调节和有氧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10名男性中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PC)5人和混合预冷组(MP)5人。2组被试在标准热身后,进行20 min预冷,PC组每5 min摄入1.5 g/kg,共7.5 g/kg的25℃运动饮料,MP组每5 min摄入1.5 g/kg,共7.5 g/kg的5℃运动饮料,并在预冷期间持续使用手部负压冷却设备CoreControlTM。预冷结束后10 min在30℃~31℃的相对湿度为57%的室外标准田径场进行5 km跑步测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5 km测试成绩和出汗率,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在不同时间点测得的核心温度、皮肤温度等数据,用Bonferroni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预冷期间,预冷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胃肠温度(Tgi),体温(Tb)和生理应激指数(PS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ES=2.96;P<0.001,ES=2.41;P=0.001,ES=1.6),预冷结束时MP与PC的Tgi,PS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P=0.001)。预冷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皮肤温度(Tsk),热量储存(HS),心率(HR)无显著性差异(P=0.975,P=0.263,P=0.071)。5 km测试期间,预冷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Tgi、Tsk、Tb、HS、PSI、HR均无显著性差异义(P>0.05),预冷对Tgi、PSI的主效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8,ES=1.68;P=0.013,ES=2.11)。MP与PC的SW无显著性差异(P=0.63)。MP与PC的5 km完成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5)。结论:高温环境下,预冷摄入冷饮结合手部负压冷却降低运动前的核心温度和生理应激程度,能够在5 km测试期间延缓核心温度升高和生理应激程度,提高有氧耐力运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混合预冷 男性中长跑运动 体温调节 有氧耐力运动表现
下载PDF
力量训练提升马拉松跑者耐力运动表现的研究进展及训练策略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斐 丁海勇 《体育科研》 2019年第5期16-28,共13页
有氧能力的高低是马拉松跑者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是衡量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运动表现的关键指标,也是长跑训练效果的核心考量。由于力量和耐力训练对机体产生不同的训练刺激,教练员和运动员很少将... 有氧能力的高低是马拉松跑者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是衡量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运动表现的关键指标,也是长跑训练效果的核心考量。由于力量和耐力训练对机体产生不同的训练刺激,教练员和运动员很少将力量训练作为提升耐力运动表现的手段,以防止有氧能力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对大量文献梳理发现,力量训练可以在不影响机体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值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神经肌肉功能、转换肌纤维类型以及增强肌肉肌腱刚度和利用弹性势能的能力,提高跑步经济性和无氧能力,改善运动员耐力运动表现。本文基于对力量、耐力训练的生理学适应的探讨,总结不同形式力量训练对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为马拉松选手科学安排力量训练提出建议,从而优化其耐力运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训练 耐力运动表现 最大摄氧量 乳酸阈 跑步经济性
下载PDF
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激活运动皮层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
3
作者 梁志强 王亚杰 +4 位作者 刘稳进 于经伦 亓朔 吕娇娇 刘宇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0,88,共11页
目的:以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为目标脑区,在健康人群中探索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同时刺激多脑区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耐力运动,期间采用功能性... 目的:以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为目标脑区,在健康人群中探索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同时刺激多脑区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耐力运动,期间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成像系统监测目标皮层运动终止时的血流动力学表现,通过分析皮层激活与运动时间的相关性确定目标脑区。其后采用多焦点tDCS针对性刺激目标脑区,分析和比较刺激前后最后阶段运动表现和下肢肌肉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 amplitude,RMS),评估刺激干预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结果:1)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在运动终止时大面积激活,其中运动皮层FC1h、FC2h、C1h和C2h的激活与运动时间显著负相关。2)相比刺激前,运动中的心率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刺激显著提高运动的做功量和骑行转速。3)推进期,相比刺激前,股直肌、股四头肌内侧、股四头肌外侧和胫骨前肌的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二头肌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提拉期,相比刺激前,股二头肌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四头肌内侧的RMS在刺激后呈现高的激活水平,腓肠肌外侧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结论:多焦点tDCS特异性激活运动皮层提高了骑行耐力表现和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多焦点tDCS可能是增强耐力运动表现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成像 经颅直流电刺激 骑行 皮层激活 耐力运动表现
下载PDF
耐力运动表现的膳食营养策略分析
4
作者 孙雯 徐凯 +5 位作者 白宝丰 戴剑松 顾忠科 张念云 张蕴琨 张媛 《体育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8-25,共8页
耐力性项目能耗大,肌糖原、蛋白质分解加强,脂肪供能比例随运动时间延长而提高,这些代谢特点决定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期间应注重科学训练方法与合理膳食营养策略相结合,其对提升运动员机能水平、运动成绩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耐... 耐力性项目能耗大,肌糖原、蛋白质分解加强,脂肪供能比例随运动时间延长而提高,这些代谢特点决定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期间应注重科学训练方法与合理膳食营养策略相结合,其对提升运动员机能水平、运动成绩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耐力项目特征、能量供应与代谢特点,分析高脂低糖、限制碳水化合物、合理补糖、选择运动营养补充剂等膳食营养策略,阐述不同营养策略对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及作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作用原理,为耐力性项目运动员、教练员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运动表现 营养策略 能量供应 运动营养补充剂
原文传递
咖啡因对高温环境下耐力性运动表现的影响
5
作者 王萃萃 周子贵 郑鑫焱 《体育科研》 2021年第3期92-98,共7页
咖啡因作为营养补剂的一种,不仅在普通人群中普遍使用,而且经常被运动员服用以提高运动成绩。有研究指出,咖啡因可以有效地提升常温环境下的耐力性运动表现。但在高温环境下,咖啡因对运动表现尤其是长时间耐力性运动表现的影响及其机制... 咖啡因作为营养补剂的一种,不仅在普通人群中普遍使用,而且经常被运动员服用以提高运动成绩。有研究指出,咖啡因可以有效地提升常温环境下的耐力性运动表现。但在高温环境下,咖啡因对运动表现尤其是长时间耐力性运动表现的影响及其机制仍存在众多争议。因此,本综述对国内外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并系统总结和归纳,回顾了高温环境与运动表现的关系,以及咖啡因对常温环境下耐力性运动表现的影响及其机制,重点探讨了咖啡因对高温环境下耐力性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为未来的研究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因 高温 耐力运动表现 多巴胺
下载PDF
耐力项目运动员同期训练的急性干扰效应及长期适应现象 被引量:2
6
作者 杜伟 汪军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0-78,共9页
目的:通过探讨同期力量和耐力训练的急性干扰效应,了解影响其力量训练的干扰因素;结合耐力项目运动表现的生理学因素,分析长期力量训练对耐力运动表现及其机制的影响;并对自行车和跑步耐力项目的力量训练进行具体讨论,综合力量训练的方... 目的:通过探讨同期力量和耐力训练的急性干扰效应,了解影响其力量训练的干扰因素;结合耐力项目运动表现的生理学因素,分析长期力量训练对耐力运动表现及其机制的影响;并对自行车和跑步耐力项目的力量训练进行具体讨论,综合力量训练的方法学考量,可为耐力项目运动员如何进行力量训练提供指导意见和科学支撑。方法:文献资料调研法。结果:(1)影响后续力量训练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耐力与其后力量训练的缓解期以及耐力训练方式。如通常在耐力训练8 h以后,对后续力量训练效果不会产生明显干扰效应。由于大负荷力量训练导致较高的生理能耗,会严重影响后续高强度的耐力训练效果,因此需避免在高强度耐力训练前进行大负荷力量训练。(2)长期的力量训练可以改变肌纤维募集模式,改善运动肌肉的血流再分配,以及维持肌纤维蛋白的合成,因而可以延缓长时间运动中的疲劳,增加肌肉力量输出速率等,促进耐力运动表现。(3)耐力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准备期和提高期主要采用大强度的抗阻训练;在赛前期和比赛期主要采用小强度的爆发力训练;力量训练动作形式专项化,以提高神经系统和动作结构的适应性;先力量训练后耐力训练的顺序安排更佳。结论:耐力训练后8 h再进行力量训练不会对耐力有明显的干扰效应;对于耐力项目运动员,进行长期合理的力量训练,可以促进耐力运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运动表现 有氧训练 力量训练 同期训练 干扰效应
下载PDF
Hypoxic training methods for improving endurance exercise performance 被引量:3
7
作者 Jacob A. Sinex Robert E Chapman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2015年第4期325-332,共8页
Endur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is highly related to a number of fiactors that can be altered through altitude and hypoxic training including increases in erythrocyte volume, maximal aerobic exercise capacity, capillar... Endur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is highly related to a number of fiactors that can be altered through altitude and hypoxic training including increases in erythrocyte volume, maximal aerobic exercise capacity, capillary density, and economy.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in response to acute and chronic exposure to hypoxic environments are well documented and range from short-term detrimental effects to longer-term adaptations that can improve performance at altitude and in sea-level competitions. Many altitude and hypoxic training protocols have been developed, employing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living and training at sea-level, low, moderate, and high altitudes and utilizing natural and artificial altitude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effectiveness. Several factor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individual responses to hypoxic training, and techniques for identifying those athletes most likely to benefit from hypoxic trairdng continue to be investigated. Exposure to sufficiently high altitude (2000-3000 m) for more than 12 h/day, while training at lower altitudes, for a minimum of 21 days is recommended. Timing of altitude training related to competition remains under debate, although general recommendations can be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ITUDE HYPOXIA PERFORMANCE TRAIN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