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钟志宏 鄢俊 +1 位作者 陈国安 袁利亚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2-993,共2页
关键词 特异免疫耐受 树突状细胞 细胞诱导 耐受 抗原递呈细胞 cells 激活T细胞 体外定向诱导
下载PDF
人外周血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其DC-STAMP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剑雯 曾志勇 陈君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4-480,共7页
目的:诱导培养人外周血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并动态观察TolDCs诱导过程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DC-STAMP)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1)免疫磁珠分选法获得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采用细胞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地塞米松和LPS... 目的:诱导培养人外周血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并动态观察TolDCs诱导过程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DC-STAMP)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1)免疫磁珠分选法获得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采用细胞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地塞米松和LPS联合培养诱导TolDCs;(2)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CD86和CD14的表达,并将培养的细胞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观察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3)采用实时定量PCR对TolDCs诱导培养过程中DC-STAMP mRNA表达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CD14+单核细胞GM-CSF、IL-4、脂多糖诱导培养后胞体变大,出现树枝状突起,为典型的成熟DCs形态,加地塞米松诱导培养后胞体亦变大,但未见明显树枝状突起,缺乏典型的成熟DCs形态;(2)CD14+单核细胞经GM-CSF、IL-4培养后使CD83和CD86表达上调,CD14表达下调,加Dex联合诱导培养后DCs表面CD83、CD86表达下调,CD14表达上调,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增殖反应明显减弱,显示TolDCs的免疫表型和功能特性;(3)CD14+单核细胞经GM-CSF、IL-4培养后DC-STAMP mRNA的表达水平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加入地塞米松联合诱导后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采用GM-CSF、IL-4和地塞米松联合培养可诱导TolDCs生成,DC-STAMP可能与DCs的致耐受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单核细胞 耐受树突状细胞 DC-STAMP MRNA 免疫耐受
下载PDF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纪德香 袁利亚 +2 位作者 陈国安 戎吉平 高琳琳 《江西医药》 CAS 2008年第10期1041-1043,1027,共4页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出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DCs)输注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昆明小鼠30只,参照姚军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实验分模型组、tDCs组、照射组、正常...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出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DCs)输注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昆明小鼠30只,参照姚军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实验分模型组、tDCs组、照射组、正常组。tDCs组分别于制模后0d、3d、5d从小鼠尾静脉输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1×106/只,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变化、濒死时(或造模28d时)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和骨髓病理学特征。结果模型组外周血WBC显著低于tDCs组和照射组,分别为(0.7±0.2)×109/L,(4.27±0.64)×109/L,(5.89±0.34)×109/L。tDCs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而与照射组结果一致。结论tDCs输注可减轻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贫血 动物模型 耐受树突状细胞 造血功能
下载PDF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纪德香 袁利亚 陈国安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8年第4期121-122,共2页
关键词 自身免疫疾病 耐受树突状细胞 免疫耐受
下载PDF
不同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作用
5
作者 钟志宏 鄢俊 +1 位作者 张品俊 陈国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2374-2376,共3页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耐受 树突状细胞 作用
下载PDF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在免疫耐受调节机制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志旭 冯学斌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24-127,共4页
关键词 耐受树突状细胞 调节T细胞 免疫耐受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耐受特性及其在重症肌无力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邓旭辉 彭福华 《医学综述》 2011年第5期652-654,共3页
树突状细胞(DCs)是最强有力的抗原递呈细胞,同时在免疫耐受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好DCs的免疫耐受特性从而达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是免疫学领域的关注热点。重症肌无力是T细胞依赖、抗体介导、器官特异的自身免疫性疾... 树突状细胞(DCs)是最强有力的抗原递呈细胞,同时在免疫耐受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好DCs的免疫耐受特性从而达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是免疫学领域的关注热点。重症肌无力是T细胞依赖、抗体介导、器官特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将DCs的免疫耐受特性应用于重症肌无力的研究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现就DCs的耐受特性、诱导耐受机制及其近年来在重症肌无力的应用研究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重症肌无力 免疫耐受 调节T细胞 耐受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庐云 丁喆 +3 位作者 陈鹏 刘锋 宝福凯 胡明道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14-320,共7页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 tolDC)在器官移植和自体免疫性疾病中对免疫耐受调节至关重要。与免疫抑制剂相比, tolDC用于治疗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副作用较低。此外, tolDC可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生成,且不同的培养方式具有...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 tolDC)在器官移植和自体免疫性疾病中对免疫耐受调节至关重要。与免疫抑制剂相比, tolDC用于治疗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副作用较低。此外, tolDC可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生成,且不同的培养方式具有独特功效。目前, tolDC作为一种诱导器官移植耐受的辅助治疗已在临床试验中广泛应用。本文就tolDC诱导免疫耐受、tolDC的体外诱导培养及其mi RNA调控机制和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关展望,以期为应用tolDC治疗减轻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受树突状细胞(tolDC) 免疫耐受 移植免疫 移植排斥 mi RNA调控机制
下载PDF
过继回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促进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贾亚男 周林 +6 位作者 赵阳 汪京 陈晴 王若麟 郎韧 贺强 李先亮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1-377,共7页
目的探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在肝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自发耐受[Brown Norway(BN)→Lewis,耐受组,n=6]和急性排斥反应(AR)(Lewis→BN)大鼠肝移植模型,AR模型大鼠中实验组进行tolDC回输(tolDC组,n=6),对照组不进行干... 目的探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在肝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自发耐受[Brown Norway(BN)→Lewis,耐受组,n=6]和急性排斥反应(AR)(Lewis→BN)大鼠肝移植模型,AR模型大鼠中实验组进行tolDC回输(tolDC组,n=6),对照组不进行干预(AR组,n=6)。观察各组大鼠术后生存时间,对各组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AR组大鼠病理学表现主要为移植肝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结构紊乱,生存时间7~14 d;tolDC组与耐受组大鼠移植肝组织基本正常,最长生存时间超过100 d。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CD11+mDC水平均下降(均为P<0.05),且CD11+mDC表面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外周血、移植肝、脾脏、淋巴结中pDC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同时pDC表面的MHCⅡ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与AR组比较,耐受组和tolDC组大鼠血清IL-10的表达水平均升高、IFN-γ的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结论作为tolDC亚群,mDC和pDC在大鼠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免疫耐受的发生过程中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免疫耐受 排斥反应 耐受树突状细胞 髓样树突状细胞(mDC) 细胞树突状细胞(pDC)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 CD86
下载PDF
耐受性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功能
10
作者 马院院 王春锋 +2 位作者 杨木清 丁晶 李济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265-2267,共3页
目的:建立简便的耐受性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的诱导培养,并探讨耐受性DCs的生物学功能。方法:直接冲出小鼠骨髓源细胞,用IL-4和GM-CSF诱导分化,对终细胞进行形态的观察、表型的鉴定、和功能检测。结果:诱导培养7d... 目的:建立简便的耐受性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的诱导培养,并探讨耐受性DCs的生物学功能。方法:直接冲出小鼠骨髓源细胞,用IL-4和GM-CSF诱导分化,对终细胞进行形态的观察、表型的鉴定、和功能检测。结果:诱导培养7d的DCs低表达表面共刺激分子为非成熟状态,非成熟DCs也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并且分泌的IL-10显著升高。结论:这种获得耐受性小鼠骨髓源性DCs的方法相对简便,耐受性DCs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且高分泌IL-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耐受 IL-10
下载PDF
耐受型树突状细胞(tDCs)对哮喘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瑜真(综述) 毛若琳 陈智鸿(审校)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8-631,636,共5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通过识别、摄取和提呈过敏原,调节初始CD4^+Th细胞分化影响Th1/Th2比例,在启动和控制哮喘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动物研究证实,耐受型DCs(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tDCs)主要...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专职抗原递呈细胞,通过识别、摄取和提呈过敏原,调节初始CD4^+Th细胞分化影响Th1/Th2比例,在启动和控制哮喘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动物研究证实,耐受型DCs(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tDCs)主要通过抑制效应T细胞反应及诱导调节性T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s)活化发挥免疫耐受,进而有效缓解气道炎症,成为哮喘免疫治疗应用的理想选择。从哮喘发病的免疫机制上阐明DCs与Th2细胞的相互作用,了解tDCs的功能特征、形成条件、与炎症细胞的作用关系等,将为tDCs用于哮喘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本文对tDCs的功能特征、tDCs对Th1/Th2比例的调节及其发挥免疫耐受的机制与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并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受树突状细胞(tdcs) 哮喘 免疫耐受 调节T细胞(Tregs) 过继免疫
下载PDF
负载HIP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BDC2.5 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2
作者 祁颜艳 顾愹 杨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13-920,共8页
目的:探究负载HIP(hybrid insulin peptide)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tolDC)对致糖尿病性BDC2.5 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因子诱导生成NOD(non-obese diabetic)小鼠骨髓细胞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 目的:探究负载HIP(hybrid insulin peptide)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tolDC)对致糖尿病性BDC2.5 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因子诱导生成NOD(non-obese diabetic)小鼠骨髓细胞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DC),培养过程中额外加入维生素D3可生成tolDC,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24 h后可以分别获得LPS-iDC、LPS-tolDC,收集其上清液检测细胞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12p70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通过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鉴定上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表型。将致糖尿病性T细胞即BDC2.5 CD4+T细胞与负载HIP的4组DC共孵育72 h后,检测T细胞增殖、活化以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产生情况。结果:表型鉴定结果显示tolDC呈现低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高表达共抑制分子PD-L1的耐受性表型,在脂多糖的刺激下仍保持稳定,且与LPS-iDC相比,LPS-tolDC分泌低水平的IL-12p70、高水平的TGF-β。负载HIP的tolDC及LPS-tolDC均可以抑制BDC2.5 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诱导抗原特异性Treg的产生。结论:负载HIP的tolDC可以通过其稳定的耐受表型及功能抑制致糖尿病性BDC2.5 T细胞的增殖活化,诱导抗原特异性Treg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耐受树突状细胞 免疫治疗 表位
下载PDF
免疫原性和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在粥样硬化动脉壁内的分布及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邓琼 胡何节 +2 位作者 方征东 王晓天 孙小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7-573,共7页
目的研究免疫原性和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壁内的分布情况,探讨免疫原性和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之间的关系。方法人下肢动脉标本40例主要取自尸检和外科手术,常规石蜡切片,10例下肢动脉内... 目的研究免疫原性和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壁内的分布情况,探讨免疫原性和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之间的关系。方法人下肢动脉标本40例主要取自尸检和外科手术,常规石蜡切片,10例下肢动脉内膜形态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的设为对照组,30例下肢动脉病变较明显的设为实验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人S100蛋白阳性、免疫原性CD1a、CD83、趋化因子受体7(CCR7)阳性和耐受性CD11b、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Toll样受体2(TLR-2)、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阳性反应血管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免疫原性和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量表达人S100蛋白、CD1a、CD83和CCR7阳性血管树突状细胞,且主要分布在内膜斑块处和外膜小血管周围,数量较多,中膜内有少量阳性细胞分布,实验组少量表达CD11b、DC-SIGN、TLR-2、IDO阳性血管树突状细胞,且主要分布在内膜斑块处和外膜小血管周围,数量较少,中膜内有少量阳性细胞分布;免疫印迹结果发现实验组高表达CD1a和CD83,且较少表达CD11b和IDO。结论免疫原性及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病变动脉内膜中聚集且免疫原性血管树突状细胞含量明显高于耐受性血管树突状细胞,提示免疫原性血管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形成过程并且免疫原性血管树突状细胞的增高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炎症性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树突状细胞 免疫原 耐受
下载PDF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可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脾脏细胞的焦亡
14
作者 龙调玉 包伦敏 +3 位作者 万秀方 李红红 张云东 蒋红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5363-5369,共7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利用核因子κB寡核苷酸诱骗剂成功构建了抗原特异性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并用其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进行了有效干预,但治疗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脾脏细胞焦亡的... 背景:课题组前期利用核因子κB寡核苷酸诱骗剂成功构建了抗原特异性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并用其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进行了有效干预,但治疗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脾脏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提取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利用核因子κB寡核苷酸诱骗剂构建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取9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3只,模型组、治疗组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初次免疫:左足跖部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加强免疫:初次免疫后第14天,尾根部多点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初次免疫后第20天分别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初次免疫后第35天,进行相关检测。结果与结论:(1)关节炎指数评分:治疗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2)足踝关节大体与病理观察:模型组大鼠踝关节严重肿胀,治疗组大鼠踝关节轻度肿胀;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足踝关节滑膜明显增生,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骨侵蚀;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足踝关节滑膜增生减低、骨侵蚀和炎性细胞浸润减少;(3)血清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4)脾脏相关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脾脏NLRP3、pro-caspase-1、caspase-1、GSDMD-NT、白细胞介素1β前体、白细胞介素1β的蛋白表达均增高(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治疗组大鼠脾脏NLRP3、pro-caspase-1、caspase-1、GSDMD-NT、白细胞介素1β前体、白细胞介素1β的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5)结果表明,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可能通过抑制脾脏细胞焦亡和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的释放,缓解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受树突状细胞 胶原诱导关节炎 NLRP3 细胞介素1Β 细胞焦亡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在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体内形成微嵌合体
15
作者 包伦敏 马贵兰 +1 位作者 龙调玉 蒋红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67-971,共5页
目的 寻找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DC)输注到胶原蛋白诱导关节炎(CIA)模型大鼠后形成微嵌合体的证据。方法 骨髓来源的DC前体细胞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及核因子κB寡核苷酸诱骗剂(NF-κB ODN decoy)诱导... 目的 寻找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DC)输注到胶原蛋白诱导关节炎(CIA)模型大鼠后形成微嵌合体的证据。方法 骨髓来源的DC前体细胞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及核因子κB寡核苷酸诱骗剂(NF-κB ODN decoy)诱导成tDC,再用1,1′-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三碳氰基碘化物(DiR)标记后输注到CIA大鼠体内。在细胞输注的第4 h、 24 h、 5 d、 10 d、 15 d,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荧光强度和分布,第15天处死大鼠,检测主要脏器荧光信号。结果 tDC高表达OX62,低表达CD80和CD86。荧光信号主要集中在胸腹部和左后关节,胸腹部荧光信号在24 h最强,左后关节荧光信号在5 d最强。在细胞输注的15 d仍能检测到荧光,并且病足左后关节始终保持较强荧光信号。离体器官肺、肝、脾、肠系膜淋巴结中荧光信号较强,肾荧光信号较弱,心脏几乎没有荧光。结论 tDC在病足关节、肺、肝、脾、肠系膜淋巴结形成微嵌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受树突状细胞(tdc) 胶原蛋白诱导关节炎(CIA) 微嵌合 类风湿关节炎(RA)
下载PDF
输注经紫外线B照射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克服主要的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屏障诱导免疫耐受
16
作者 王晓萌 赵国胜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5年第4期380-380,共1页
背景输注紫外线B(UVB)照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NCS)克服主要的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屏障诱导鼠模型的免疫耐受。在实践中有必要将血小板污染减少到最低,体外制备的树突状细胞(DCs)可清除血小板污染。作者应用未成熟和成熟DCs(CiDCs... 背景输注紫外线B(UVB)照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NCS)克服主要的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屏障诱导鼠模型的免疫耐受。在实践中有必要将血小板污染减少到最低,体外制备的树突状细胞(DCs)可清除血小板污染。作者应用未成熟和成熟DCs(CiDCs和mDCs)作UVB照射或未照射进行诱导免疫耐受研究。研究设计和方法在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4存在的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B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组织相容复合物 屏障诱导 免疫耐受 白介素-4
下载PDF
炎性树突状细胞代谢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梁金燕 胡悦 +1 位作者 胡晓燕 刘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4-427,共4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所知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识别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及诱导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73年DC被人们发现并命名以来,人们对DC的来源及功能的认识逐渐深入。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免疫耐受 内源抗原 外源抗原 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 细胞分化 细胞免疫 免疫效应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调节性T细胞产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斌 朱永红 邹全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5-88,共4页
关键词 调节T细胞 树突状细胞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自身反应T细胞 CD8^+T细胞 cells 抗原提呈能力 免疫耐受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多发性硬化免疫机制和治疗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阎晓波 凌云阳 +1 位作者 孟若娟 包忠蕾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免疫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EAE)E组、对照(C)组和耐受组模型,采用混和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各组脾脏DC培养上清液刺激...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免疫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EAE)E组、对照(C)组和耐受组模型,采用混和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各组脾脏DC培养上清液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采用ELISA双夹心法测量各组脾脏DC培养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三组脾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AE组最强、EAE耐受组最弱(P<0.05,P<0.01,P<0.01)。三组模型脾脏DC培养上清液的TNF-α、IL-10及IL-12水平每两组间进行比较,除了EAE组和对照组及EAE与耐受组之间比较IL-10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余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P<0.05)。结论DC具有功能异质性和功能可调性,DC调控免疫反应类型与其调节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其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有密切关系,可能在MS免疫机制及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免疫耐受 多发硬化 实验变态反应脑脊髓炎
下载PDF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半相合骨髓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周吉成 杨海燕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22-925,共4页
目的探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诱导半相合骨髓移植(HBMT)免疫耐受的疗效。方法用雄性SD大鼠及雌性Wistar大鼠建立HBMT动物模型,取供鼠外周血诱导培养imDC,实验组(n=10):接受HBMT+供鼠imDC输注;对照组(n=10)只接受HBMT;观察比较2组受... 目的探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诱导半相合骨髓移植(HBMT)免疫耐受的疗效。方法用雄性SD大鼠及雌性Wistar大鼠建立HBMT动物模型,取供鼠外周血诱导培养imDC,实验组(n=10):接受HBMT+供鼠imDC输注;对照组(n=10)只接受HBMT;观察比较2组受鼠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结果 1)实验组受鼠的aGVHD发生率为60%(6/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10/10)(P<0.05);2)实验组受鼠的临床aGVHD评分为(2.7±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9±1.5)分(P<0.05);3)实验组受鼠小肠aGVHD的发生率44.4%(4/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10/10)(P<0.05)。结论 imDC可降低大鼠HBMT后aGVHD的发生率并减轻大鼠HBMT后aGVHD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骨髓移植 免疫耐受 移植物抗宿主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