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减葛根芩连汤对感染耐药性大肠杆菌雏鸡的治疗效果
1
作者 刘占通 王泽仁 +2 位作者 苗晋鑫 王丽 陈鹏举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116,共9页
为了评价加减葛根芩连汤对感染耐药性大肠杆菌雏鸡的治疗效果,本试验首先用耐药性大肠杆菌感染4日龄雏鸡,6 h后分别灌服低(0.125 mL/羽)、中(0.25 mL/羽)和高(0.5 mL/羽)剂量的加减葛根芩连汤、锦心口服液(中药对照组)、恩诺沙星(西药... 为了评价加减葛根芩连汤对感染耐药性大肠杆菌雏鸡的治疗效果,本试验首先用耐药性大肠杆菌感染4日龄雏鸡,6 h后分别灌服低(0.125 mL/羽)、中(0.25 mL/羽)和高(0.5 mL/羽)剂量的加减葛根芩连汤、锦心口服液(中药对照组)、恩诺沙星(西药对照组)和生理盐水(感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连续灌服5 d,计算各组雏鸡存活率和治愈率、采食量和饮水量、体重及其增量,分析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低、中和高剂量组雏鸡24 h存活率分别为85%、80%和65%,极显著高于中药对照组(50%)和西药对照组(50%)(P<0.01);中和高剂量组雏鸡7d存活率和治愈率均达70%,极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P<0.01);各感染组雏鸡每日平均采食量和平均饮水量在感染后明显减少,用药后均恢复并趋于稳定,体重保持稳定增长。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低、中和高剂量组白细胞数目显著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P<0.001、P<0.01),中和高剂量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肌酐含量极显著低于西药对照组(P<0.01)。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低和中剂量组感染雏鸡法氏囊和脾脏指数极显著高于西药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胸腺指数显著高于中药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加减葛根芩连汤对耐药性大肠杆菌感染雏鸡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中和高剂量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低剂量,具有替代抗生素的潜力,可为耐药性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减葛根芩连汤 耐药性大肠杆菌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吉他霉素、泰乐菌素和金霉素对耐药性大肠杆菌生长代谢和耐药性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曹璐露 周安国 +1 位作者 刘雪芹 王之盛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6-50,共5页
利用体外诱导猪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的方法,比较研究了防病促生长剂量的吉他霉素(20mg/L)、金霉素(100mg/L)、泰乐菌素(20mg/L)对耐药型和野生型致病大肠杆菌耐药性累积、蛋白质氨基酸代谢、能量利用和代谢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生... 利用体外诱导猪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的方法,比较研究了防病促生长剂量的吉他霉素(20mg/L)、金霉素(100mg/L)、泰乐菌素(20mg/L)对耐药型和野生型致病大肠杆菌耐药性累积、蛋白质氨基酸代谢、能量利用和代谢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生耐药性后的大肠杆菌在防病促生长剂量环境中继续培养,不影响最小抑菌值(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比野生型大肠杆菌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菌液总蛋白和总AA产量(P<0.05)、乳酸产量(P<0.05)、Na+-K+-ATP酶活性(P<0.05)和NO产量(P<0.01)。由此可得出,猪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以后,继续使用饲用抗生素不会进一步增加耐药性,但显著增强能量、蛋白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耐药性大肠杆菌代谢 耐药性累积
下载PDF
抗耐药性大肠杆菌乳酸菌的筛选及抑菌机制 被引量:17
3
作者 孙悦 刘佳伊 +6 位作者 陈璐 杜宏 白凤翎 吕欣然 张德福 郭晓华 励建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筛选对耐药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拮抗活性较强的乳酸菌,并探究其作用机制。采用牛津杯打孔法筛选对耐药性E. coli具有抑制活性的乳酸菌,并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通过测定阿奇霉素、乳酸菌粗提物、乳酸... 筛选对耐药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拮抗活性较强的乳酸菌,并探究其作用机制。采用牛津杯打孔法筛选对耐药性E. coli具有抑制活性的乳酸菌,并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通过测定阿奇霉素、乳酸菌粗提物、乳酸菌粗提物和阿奇霉素共同作用对耐药性E. coli电导率、胞外蛋白、紫外吸收物质等指标的影响,探究乳酸菌粗提物对耐药性E. coli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菌株XCT1-1对耐药性E. coli的抑菌直径达20.31 mm,且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乳酸菌XCT1-1粗提物、乳酸菌XCT1-1粗提物和阿奇霉素共同处理耐药性E.coli10 h后,导致其胞外电导率分别增加20.54%、21.93%,胞外蛋白含量增加25.24%、27.93%,紫外吸收物质含量增加63.56%、77.12%。经扫描电镜观察,用乳酸菌XCT1-1粗提物、乳酸菌XCT1-1粗提物和阿奇霉素共同处理后,耐药性E. coli细胞壁和细胞膜被破坏,前者菌体表面出现褶皱,后者菌体细胞整体结构坍塌。结果表明,乳酸菌XCT1-1粗提物、乳酸菌XCT1-1粗提物和阿奇霉素共同作用于耐药性E. coli,都是通过膜损伤发挥拮抗作用,且乳酸菌粗提物提高了阿奇霉素对耐药性E. coli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大肠杆菌 乳酸菌 拮抗 筛选与鉴定 抑菌机制
下载PDF
7种壮药抗耐药性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杰之 吴润田 马文斌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20期67-68,共2页
目的:研究7种壮药对耐药性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方法:准备7种壮药和耐药性大肠杆菌菌种及其他研究试验需要的材料和试剂。首先使用煮沸法提取出药液,并自制药敏纸片,之后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试验后观察7种壮药提取液在体外对大肠杆... 目的:研究7种壮药对耐药性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方法:准备7种壮药和耐药性大肠杆菌菌种及其他研究试验需要的材料和试剂。首先使用煮沸法提取出药液,并自制药敏纸片,之后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试验后观察7种壮药提取液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当壮药提取物的浓度为0.5 g/m L时,苦丁茶、小飞扬草、水田七、救必应4种壮药具有抑菌作用,当壮药提取物的浓度为1.0 g/m L时,7种壮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苦丁茶和小飞扬草的抑菌效果最明显。结论:不同浓度的壮药提取物对耐药性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苦丁茶和小飞扬草的抑菌作用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药 耐药性大肠杆菌 抑菌效果 抗生素
下载PDF
耐药性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5
作者 崔增学 高树云 《山东家禽》 2002年第5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鸡病 诊断 防治 耐药性大肠杆菌
下载PDF
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6
作者 李峰 吴信明 +2 位作者 管宇 张兴晓 赵蕾 《山东家禽》 2000年第5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大肠杆菌耐药性 产生 防治 大肠杆菌 兽医
下载PDF
改良三黄汤对感染耐药大肠杆菌鼠生化免疫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尹秀玲 白迎春 +2 位作者 李子平 张立永 赵维姿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2副改良三黄汤(MTYSⅠ和MTYSⅡ)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人工感染小鼠生化指标及免疫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的小鼠80只,随机分为健康组、攻毒组、MTYSⅠ组、MTYSⅡ组。自感染试验菌第1d起,试验组每只小鼠每天分别灌服1mg·mL-1... 目的探讨2副改良三黄汤(MTYSⅠ和MTYSⅡ)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人工感染小鼠生化指标及免疫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的小鼠80只,随机分为健康组、攻毒组、MTYSⅠ组、MTYSⅡ组。自感染试验菌第1d起,试验组每只小鼠每天分别灌服1mg·mL-1中药制剂提取物0.5mL,连续7d,第8d采血测定生化指标及免疫器官指数。结果 MTYSⅠ和MTYSⅡ中药方剂体外对1号菌株的MIC值分别为62.5mg·mL-1、125mg·mL-1;抑菌直径分别为30.9 mm、15.2 mm。只有MTYSⅠ组鼠的肝指数显著增加(P<0.05),其它不明显。肝功能方面:谷丙转氨酶含量两治疗组极显著低于攻毒组(P<0.05);碱性磷酸酶攻毒组在感染后下降较多,治疗组血清中ALP的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MTYSⅡ治疗组与阴性组差异极显著(P<0.01)。肾功能方面:尿素氮(BUN)、尿酸(UA)攻毒后呈显著(P<0.05)、极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恢复。免疫方面:IgG含量MTYSⅠ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IgA攻毒后极显著增加,MTYSⅠ治疗组极显著下降,MTYSⅡ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但没有恢复正常;IgM攻毒组极显著增高,MTYSⅠ治疗组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其它方面,肌酸激酶含量各治疗组显著减少(P<0.05),淀粉酶(AMY)治疗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改良三黄汤体外有较强的抑制耐药大肠杆菌作用,能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显著改变生化指标含量,具有保肝利胆作用。综上所述,MTYSⅠ方剂优于MTYSⅡ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三黄汤 耐药性大肠杆菌 生化指标 免疫器官指数
下载PDF
单味中药水提物对鸡源耐药性E.coli地方株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蕴玉 李佩国 +4 位作者 张召兴 闫艳娟 贾青辉 常超越 张香斋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49,共3页
为了研究单味中药水提物对河北地区鸡源耐药性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地方流行株QH15(O_2)、QH16(O_(38))、QH17(O_(89))的体外抑菌活性。利用平板琼脂打孔法和改良微量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 为了研究单味中药水提物对河北地区鸡源耐药性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地方流行株QH15(O_2)、QH16(O_(38))、QH17(O_(89))的体外抑菌活性。利用平板琼脂打孔法和改良微量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诃子、五味子、五倍子、黄连、黄芩、苦参6种中药均对3株鸡耐药性E.coli地方株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15~24 mm之间,MIC在7.825 mg/mL^31.25 mg/mL之间,其他的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大肠杆菌 中药水提物 体外抑菌活性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ophage of an Antibiotic-resistant Escherchia coli Strain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淑芳 邓瑞玲 +3 位作者 张帅领 张智慧 梁垲珊 张继东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2期2692-2695,2706,共5页
In this study, bacteriophage of an antibiotic-resistant Escherchia coil strain isolated from feces of chicken was isolated. Its host range was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 of spotting sample on monolayer agar, and its lys... In this study, bacteriophage of an antibiotic-resistant Escherchia coil strain isolated from feces of chicken was isolated. Its host range was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 of spotting sample on monolayer agar, and its lysis titer, optimal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 temperature tolerance and pH tolerance were determined by the double-layer agar plat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cteriophage had a broad host range. The biological assay demonstrated that two strains of E. coil were fully lysed and one strain of E. coil was weakly lysed by the bacteriophage. The lysis titer and MOI of the bacteriophage were 1.20×10^8 PFU/ml and 1, respec- tively. Under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of 40℃, the Jysis titer of the bacteriophage reached 8.90×10^9 PFU/ml; however, the bacteriophage lost its infectivity at the tem- perature of 80℃. In the pH range of 5-11, the lysis titer of the bacteriophage ranged from10^6 to 10^9 PFU/mI.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H 4 and 12, the bacterio- phage was inval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OPHAGE Escherchia coli Antibiotic resistanc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