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历史和种植制度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俊华 李国栋 +2 位作者 南忠仁 肖洪浪 赵丽萍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6-203,共8页
耕作历史和种植方式是影响黑河绿洲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其组成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耕作时间的延长,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惰性有机碳(NOC)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AOC、NOC的增幅存在差异,AOC因性质活泼,对农业... 耕作历史和种植方式是影响黑河绿洲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其组成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耕作时间的延长,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惰性有机碳(NOC)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AOC、NOC的增幅存在差异,AOC因性质活泼,对农业活动等措施引起的变化较NOC有较快响应,因此,在耕作的初期(0~5 a),AOC的增幅高于NOC,而20 a的耕地NOC增幅大于AOC,之后达到AOC与NOC的增幅接近(>100 a)的动态发展趋势,表明总有机碳含量积累的过程是AOC与NOC增幅逐渐接近、NOC积累增速的过程。>100 a的耕地,因种植方式不同,剖面上TOC、AOC、NOC含量呈现出:油菜地>普通玉米地>制种玉米地>小麦地。分析发现,绿洲区近年来大面积种植制种玉米引起TOC、AOC、NOC发生改变,增加秸秆或牲畜粪便的归还量是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历史 种植制度 土壤有机碳 黑河绿洲区
原文传递
关中地区不同耕作历史土壤的微形态特征及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庞奖励 张卫青 +2 位作者 黄春长 张旭 查小春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6-481,共6页
用显微镜和Qwin软件对关中地区不同耕作历史土壤A和B的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耕作土壤具有Ap-(BC)-C构造;不同土壤粗颗粒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但不同矿物间的比例、颗粒形态、C/F(10μm)值等有明显差异.耕作历史和方式... 用显微镜和Qwin软件对关中地区不同耕作历史土壤A和B的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耕作土壤具有Ap-(BC)-C构造;不同土壤粗颗粒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但不同矿物间的比例、颗粒形态、C/F(10μm)值等有明显差异.耕作历史和方式对矿物组合影响不明显,但对颗粒形态有显著的影响,耕作时间愈长,颗粒的长度、等圆直径、周长和面积减小和圆度增加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形态 耕作历史 关中地区
原文传递
30年沧桑巨变让弯腰驼背成为历史——改革开放新时期金昌市金川区农机化的发展与回顾
3
作者 李永鑫 《农业机械》 2010年第3期114-116,共3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转眼间30年已成过往,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农机化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前进,在探索创新中发展,承载了几代农机人无数的梦想和努力。当回望这极不平凡的30年,盘点收获和成绩时,心中除了欣慰...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转眼间30年已成过往,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农机化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前进,在探索创新中发展,承载了几代农机人无数的梦想和努力。当回望这极不平凡的30年,盘点收获和成绩时,心中除了欣慰和遗憾,还有对明天更多的期待和憧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化 改变 耕作历史 回顾与展望
下载PDF
江汉平原典型农业灌排单元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周黎 冯伟 +5 位作者 易军 刘目兴 刘秀芸 陈露 庄道珩 张海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3-221,共9页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土壤碳库之一,明晰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机制,可为农田土壤肥力及固碳能力评价提供采样依据和理论基础。以江汉平原典型农业灌排单元(面积45 hm2)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04个样点0—20...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土壤碳库之一,明晰农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机制,可为农田土壤肥力及固碳能力评价提供采样依据和理论基础。以江汉平原典型农业灌排单元(面积45 hm2)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04个样点0—200 cm深度范围内1560个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含量,并计算碳密度,揭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耕作方式和耕作历史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0—200 cm农田土壤剖面内,20,200 cm厚度土层有机碳密度的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75~3.77,11.67~34.24 kg/m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先急剧降低后缓慢增加,且100—200 cm土层的有机碳密度约占整个土壤剖面的45.26%,深层有机碳储量需引起重视;(2)在灌排单元尺度上,0—20 cm土层和0—200 cm剖面有机碳密度均具有较强空间自相关性,表明成土母质和地形等结构性因素是影响灌排单元尺度土壤有机碳空间空间分布特征的主导因子;(3)耕作方式和耕作历史影响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稻田所有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均高于旱地,0—200 cm剖面的有机碳密度是旱地的1.31倍;老稻田所有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均高于新稻田;林地改稻田和旱地改稻田样地在0—200 cm剖面有机碳总密度差异较小,但林地浅层土体的碳密度更大;合理的增加稻田面积是快速提高农田碳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4)灌排单元尺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代表性稳定深度为180—200 cm,在进行土壤有机碳密度调查时应尽量延伸采样深度。研究结果为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估算的准确性与采样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农田土壤的固碳能力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碳密度 稻田 旱地 林地 耕作历史 江汉平原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弃耕地调查对退耕还林的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程勇翔 黄培祐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56-260,共5页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梧桐窝子地区的10块弃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弃耕地耕作历史及复生植被的调查,以"时空互代"的思路横向比较不同弃耕地上的植被。发现当周边生境接近似时,相似的历史耕作活动能够塑造出相似的弃耕地植被。最...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梧桐窝子地区的10块弃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弃耕地耕作历史及复生植被的调查,以"时空互代"的思路横向比较不同弃耕地上的植被。发现当周边生境接近似时,相似的历史耕作活动能够塑造出相似的弃耕地植被。最后一次耕种,特别是最后一次耕种的耕种面状况是影响当地弃耕地演替路径的重要因素。耕种时耕作面起伏度大,浇灌易造成局部积水,有利于幼苗早期发育需过湿生境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旱生植物定居。以弃耕后复生的柽柳数量为依据,比较当地退耕还林实施办法,探讨新的退耕还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耕地 退耕还林 历史耕作活动 复生植被
下载PDF
黄河泥沙冲/沉积区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空间特征及变异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俊华 李国栋 +3 位作者 王岩松 朱连奇 赵文亮 丁亚鹏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8-570,共13页
黄河泥沙是黄河下游陆地地貌类型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沉积改变了地表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水平。基于室内外实验和空间地统计分析方法,文中对开封-周口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0~100 cm土壤中TOC、AOC、NOC的... 黄河泥沙是黄河下游陆地地貌类型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沉积改变了地表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水平。基于室内外实验和空间地统计分析方法,文中对开封-周口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0~100 cm土壤中TOC、AOC、NOC的含量分别为0.05~30.03 g/kg、0.01~8.86 g/kg和0.02~23.36 g/kg,表层0~20 cm的TOC、AOC、NOC高于下层,同一土层中TOC的变化幅度和含量差异性最大,AOC最小,NOC介于二者之间。NOC的含量对TOC的贡献大于AOC。空间地统计学研究显示,TOC、AOC、NOC的块金系数在0.50~0.67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TOC、AOC、NOC的含量受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且二者的作用强度接近。空间上,自表层向下层,土壤TOC、AOC和NOC的整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高值区与低值区之间过渡明显,NOC和AOC的含量及空间变化能较好地反映TOC的空间变化和碳积累区域。分析发现,黄河泥沙冲/沉积区分布、农业耕作过程和耕作历史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及其组成含量和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有机物的输入量、土壤颗粒物组成及二者的动态关系是影响土壤结构体形成和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素,提高有机物的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是提升土壤质量、实现区内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黄河泥沙 空间特征 耕作历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