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粮食生产能力与耕地利用强度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蔡洁 马舒悦 +1 位作者 李晓平 李妮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0-407,416,共9页
准确把握粮食安全与耕地利用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和时空分异特征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测度耕地利用强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heil系数分析了2002—2019年中国三大粮食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与耕地利用强... 准确把握粮食安全与耕地利用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和时空分异特征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测度耕地利用强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heil系数分析了2002—2019年中国三大粮食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与耕地利用强度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2002—2019年间,粮食主产区的口粮与饲料粮生产能力远高于其他地区且在研究期间内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三大粮食产区的口粮及饲料粮生产能力与耕地利用强度的耦合协调度表现为稳定增长态势,但各省之间仍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且组内差异均高于组间差异。因此,本文认为对不同粮食产区采取差异化的支持政策、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和建立粮食生产互助模式是现阶段粮食生产能力和耕地利用强度之间的耦合协调性提高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利用强度 耦合协调度 THEIL系数
下载PDF
安徽省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产量关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郑远远 程久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5期193-197,共5页
利用2000—2020年耕地利用与粮食产量相关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近20年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探究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产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近20年安徽省与全国粮食产量整体上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而安徽省粮... 利用2000—2020年耕地利用与粮食产量相关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近20年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探究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产量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近20年安徽省与全国粮食产量整体上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而安徽省粮食产量波动较频繁,总体上呈现波动式增长;劳动力强度与粮食总产量、稻谷产量关联性最大,科技强度与小麦产量、玉米产量关联性最大。据此提出优化农村劳动力配置、促进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控制耕地物质投入强度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耕地利用强度 安徽省
下载PDF
城市扩张与耕地利用强度:工业发展与农户资源禀赋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2
3
作者 易家林 郭杰 +1 位作者 欧名豪 沈璐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6-64,共9页
城市扩张对耕地利用强度的影响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本文基于江苏省县级面板数据,分析城市扩张对耕地利用强度的影响机制,结合外部环境与内部禀赋因素,构建耕地利用强度影响模型,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城市扩张对耕地利用强度的综合... 城市扩张对耕地利用强度的影响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本文基于江苏省县级面板数据,分析城市扩张对耕地利用强度的影响机制,结合外部环境与内部禀赋因素,构建耕地利用强度影响模型,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城市扩张对耕地利用强度的综合影响,并通过加入交互项的方式研究区域工业化水平与农户资源禀赋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第一,由于稀缺效应和资本效应的相互弥补抵消,城市扩张对耕地利用强度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城市扩张所产生稀缺效应以及资本效应不断变化,因此政策上更应该关注如何发挥其正向效应,消减其负向效应。第二,在寻找调节城市扩张影响耕地利用强度的中间变量时发现:(1)当工业总产值大于509. 73亿元时,城市扩张对耕地利用强度的偏效应为负,即城市扩张导致耕地利用强度下降;反之,城市扩张将会促使耕地利用强度上升。(2)当地均机械投入大于816. 39 kW/km2时,城市扩张会促进耕地利用强度提高;相反,城市扩张将会阻碍耕地利用强度提高。(3)当户均耕地面积小于3. 36亩或大于13. 26亩时,城市扩张对耕地利用强度产生正向影响;当户均耕地面积介于3. 36~13. 26亩时,城市扩张对耕地利用强度产生负向影响。因此,为了引导城市扩张对农业投入的正向促进作用,需要协调城市扩张与产业发展,同时提升区域农业机械化水平,依托农地流转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并应当尽快完成工业化快速发展区域基本农田和城市发展边界划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耕地利用强度 农户资源禀赋 双向固定效应 交互项
下载PDF
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分析——基于改进灰色关联模型实证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常慧杰 石保纬 +4 位作者 梁胜凯 莫良玉 范稚莲 黄世洋 唐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3期123-130,共8页
【目的】探讨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为广西更有效地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产量、规模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广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测算,并基于2010—2017年广西耕地利用强度的评价指标数... 【目的】探讨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为广西更有效地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产量、规模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广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测算,并基于2010—2017年广西耕地利用强度的评价指标数据,运用改进灰色关联模型,分析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结果】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由于粮食的不同种类,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稻谷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物质强度+种植强度+科技强度”三角箭头型关联模式,玉米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种植强度”单关联模式,大豆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种植强度+物质强度”双关联模式,薯类综合生产能力表现为“劳动力强度”单关联模式。【结论】根据广西耕地利用强度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联效应,建议完善耕地整治及占补平衡机制,保障耕地有效利用与供给;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区域粮食生产布局;强化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充分利用作物间套种模式;优化农村劳动力配置机制,多渠道实现保地、种粮及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耕地利用强度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进灰色关联模型
下载PDF
中国耕地利用强度分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宋恒飞 辛良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12-222,F0003,共12页
中国耕地利用正在发生转型,呈现耕地集约化与边际化同时存在的现象,而这种双向变化会引起耕地利用强度发生分化。该研究在对耕地利用强度分化过程进行理论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修正变异系数构建区域耕地利用强度分化测度模型,测度中国2000... 中国耕地利用正在发生转型,呈现耕地集约化与边际化同时存在的现象,而这种双向变化会引起耕地利用强度发生分化。该研究在对耕地利用强度分化过程进行理论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修正变异系数构建区域耕地利用强度分化测度模型,测度中国2000—2014年耕地利用强度分化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区域尺度耕地利用强度分化时间上基本呈扩张趋势,仅中部地区呈收缩特征,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的分布特征;省域尺度耕地利用强度分化特征在时间上表现为大部分省份分化扩张,少部分省份收缩,而在空间上省域耕地利用分化程度弱于全国与区域尺度分化程度,省际之间耕地利用强度分化差异显著;农药化肥要素投入分化扩张特征更明显,其均衡性发展有助于区域耕地利用强度的提高;省域尺度耕地利用强度分化区域差异主要受耕地流转、劳均耕地规模等经营管理因素的影响,受耕地质量、地形起伏等自然条件影响相对较弱,同时,社会经济状况因子的作用效应较耕地经营状况和自然基础状况空间分异特征更明显。基于研究结果该文认为一方面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药化肥等生物化学投入管控,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土地市场、培育多种经营本体,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利用强度 分化 区域差异 中国
下载PDF
重庆市耕地利用强度与产能潜力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燕红 黄川林 熊凯 《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第17期62-65,共4页
通过对重庆市耕地利用强度和产能潜力进行评价,揭示重庆市各县区土地利用强度状况以及耕地产能潜力分布规律。研究可知,重庆市耕地理论利用强度、可实现利用强度分别为0.84、0.85,理论利用强度最高的区县为忠县等地,可实现利用强度较高... 通过对重庆市耕地利用强度和产能潜力进行评价,揭示重庆市各县区土地利用强度状况以及耕地产能潜力分布规律。研究可知,重庆市耕地理论利用强度、可实现利用强度分别为0.84、0.85,理论利用强度最高的区县为忠县等地,可实现利用强度较高的区县主要分布于渝西部分区县;重庆市耕地理论产能潜力、可实现产能潜力分别为2121.89kg/hm2、1643.26kg/hm2,理论产能潜力最高的区县是武隆县,可实现产能潜力较高的主要集中于主城区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耕地利用强度 耕地产能潜力
下载PDF
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的县域休耕适用性——以曲周县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牛家恒 江丽 +2 位作者 陈鑫 丁晨阳 安萍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6-166,共11页
为研究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的县域休耕适用性,以曲周县为例,对比基于种植强度、农业投入产出、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时序性的4种耕地利用强度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时序性和基于投入产出的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对曲周休... 为研究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的县域休耕适用性,以曲周县为例,对比基于种植强度、农业投入产出、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时序性的4种耕地利用强度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时序性和基于投入产出的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对曲周休耕的适用性较好,可从宏观层面辅助区域休耕决策;2)基于种植强度和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耕地利用强度评价结果与曲周县耕地利用特征较为不符,不宜应用于曲周县休耕。4种评价方法均是对区域耕地利用强度的宏观评价,若从微观层面评价耕地利用强度,制定具体休耕措施需引入地块尺度的区分不同耕作方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强度 评价指标体系 休耕 适用性
原文传递
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耕地压力变化研究
8
作者 葛霖 杜鹃 +2 位作者 高明 韩晓飞 黄勇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28,共5页
为了揭示2007年城乡统筹以来重庆市耕地压力的变化情况,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压力指数、耕地利用强度模型,计算了重庆市2002-2010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和耕地利用强度。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总量总体呈... 为了揭示2007年城乡统筹以来重庆市耕地压力的变化情况,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压力指数、耕地利用强度模型,计算了重庆市2002-2010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和耕地利用强度。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先逐年减少后有所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但2007年之后有变缓的趋势;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量除2006年较低以外,其余年份基本稳定;研究期重庆市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耕地压力比较明显,2007年以后保持在1.14左右;耕地利用强度波动较大,2007年以后维持在0.9左右。可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和提高耕地利用强度等措施来降低耕地压力,确保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压力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利用强度 城乡统筹
下载PDF
基于产能核算的东乡县耕地生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官炎俊 邹自力 +2 位作者 张帅 胡康 高虎强 《江西科学》 2017年第4期541-547,共7页
耕地生产潜力评价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科学管理和保护耕地的技术基础。根据landsat 8 OLI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中粮食单产数据,来计算评价单元的实际单产;再将东乡县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折算成标准耕作制度,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来核算研... 耕地生产潜力评价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科学管理和保护耕地的技术基础。根据landsat 8 OLI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中粮食单产数据,来计算评价单元的实际单产;再将东乡县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折算成标准耕作制度,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来核算研究区的实际产能、可实现产能和理论产能;在产能核算的基础上,根据耕地利用强度和耕地生产潜力评价方法对东乡县耕地进行生产潜力的评价。结果显示,东乡县平均实际单产、可实现单产和理论单产分别为6 616.65 kg/hm^2、11 775.45 kg/hm^2和14 729.85 kg/hm^2;实际总产能、可实现总产能和理论总产能分别达到45.595 5万t、81.145 8万t和101.504 5万t;理论利用潜力为2 954.40.96kg/hm^2,可实现利用潜力为5 158.95 kg/hm^2;全县总的耕地理论潜力为14.041 8万t,可实现潜力为24.519 6万t。结论表明,东乡县耕地理论产能利用强度较大,且各个乡镇之间利用强度差异较稳定;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相对较小,各个乡镇之间差异明显,其中,红亮垦殖场、圩上桥镇和孝岗镇3个乡(镇、场)的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最小。这部分耕地在提升农技水平,增大生产投入的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谱影像 产能核算 耕地利用强度 生产潜力评价
下载PDF
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肖飞 姚士谋 张落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21-1527,共7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虽耕地资源秉赋较好,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耕地问题显得十分严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2年相关数据,以市域为单元分析了耕地资源变化和实际利用强...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虽耕地资源秉赋较好,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耕地问题显得十分严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2年相关数据,以市域为单元分析了耕地资源变化和实际利用强度的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1990-2012年,长三角地区的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周期性的下降趋势,以"快-慢-快-慢-慢"的循环模式逐步降低;(2)长三角地区耕地实际利用强度大体呈现"北强南弱"分布规律,在空间表现上,原来集中连片的"高-高"、"低-低"格局正逐渐破碎化,开始出现斑点镶嵌式格局;(3)长三角地区的人口、二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均对耕地面积变化起到显著作用,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216、-0.194和-0.203,而人均GDP与耕地面积则没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强度 空间自相关 STIRPAT框架 长江三角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