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城市近郊耕地利用形态变迁与驱动力探析——来自成都平原区金马河、羊马河流域的观察
1
作者 沈茂英 《西部发展研究》 2019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传统农田生态景观逐渐远离大城市,被立体多层的田园生态景观所取代。乡村农业更多体现为生态、文化以及依存于生态文化的就业保障和文化传承等,传统农产品的供给功能弱化、生态功能强化。树,从四旁向优质耕地扩散;树,被农村家庭视为积... 传统农田生态景观逐渐远离大城市,被立体多层的田园生态景观所取代。乡村农业更多体现为生态、文化以及依存于生态文化的就业保障和文化传承等,传统农产品的供给功能弱化、生态功能强化。树,从四旁向优质耕地扩散;树,被农村家庭视为积少成多的绿色银行。本文以紧邻成都市第二绕城高速的金马河、羊马河流域耕地的利用形态变迁为例,从四旁树、大田树出发,探讨耕地园林化背后的驱动因素。调查发现,近郊农村居民已非传统农户,其生活模式城镇化,耕地利用形态随生活方式而变迁;近郊耕地以服务于城市需求为导向;耕地利用形态变迁反映了家庭资源配置的变化,以及对耕地价值认知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近郊 耕地利用形态变迁 驱动力
原文传递
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38
2
作者 付慧 刘艳军 +1 位作者 孙宏日 周国磊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85-1998,共14页
耕地利用转型代表耕地利用形态的趋势性变化。论文以京津冀地区157个县域空间为基本研究单元,从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双重属性出发构建耕地利用形态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分析1990—2015年耕地利用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耕地利用转型代表耕地利用形态的趋势性变化。论文以京津冀地区157个县域空间为基本研究单元,从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双重属性出发构建耕地利用形态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分析1990—2015年耕地利用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对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形态指数空间分布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与该地区地形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且因坝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形成独立高值区。②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形态指数空间分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显著热点区与显著冷点区分布相对稳定且面积不断缩小,耕地利用转型较为平稳。显性形态值普遍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隐性形态值则呈升高趋势,表明京津冀耕地出现空间收缩、功能优化式转型。③高程是影响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形态空间特征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二三产业占比、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化率等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因素则是驱动1990—2015年京津冀地区耕地转型的主导因素,但不同时段、不同县域单元耕地转型动力机制存在差异,各驱动因子作用强度也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耕地利用形态 空间转型 功能转型 京津冀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