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凹耳蛙的分类地位及蛙亚科一新属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丕鹏 陆宇燕 吕顺清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6-209,F0002,共5页
对凹耳蛙模式标本产地的蛙类及蝌蚪进行了调查,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养和生长发育到完成变态的观察,结果发现一种没有腹吸盘的小型蝌蚪是凹耳蛙的蝌蚪。由此证明凹耳蛙不具有湍蛙型蝌蚪,应不属于湍蛙属蛙类。对凹耳蛙成体和蝌蚪特征的... 对凹耳蛙模式标本产地的蛙类及蝌蚪进行了调查,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养和生长发育到完成变态的观察,结果发现一种没有腹吸盘的小型蝌蚪是凹耳蛙的蝌蚪。由此证明凹耳蛙不具有湍蛙型蝌蚪,应不属于湍蛙属蛙类。对凹耳蛙成体和蝌蚪特征的分析表明其与蛙亚科其他属及所辖种不同,建议另立新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蛙亚科 吴蛙属 吴蛙 湍蛙
下载PDF
凹耳蛙的两性异形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旭 张方 +2 位作者 陈潘 赵书仪 何志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3-77,共5页
测量和比较采自黄山的凹耳蛙成体标本(雌雄各20个),统计结果表明成年雌雄蛙的体长、头宽、吻长、鼻间距、眼间距、眼径、鼓膜宽、前臂及指长、前臂宽等两性形态学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与体长显著相关的形态特征,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 测量和比较采自黄山的凹耳蛙成体标本(雌雄各20个),统计结果表明成年雌雄蛙的体长、头宽、吻长、鼻间距、眼间距、眼径、鼓膜宽、前臂及指长、前臂宽等两性形态学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与体长显著相关的形态特征,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凹耳蛙雌雄两性在头宽、眼间距、眼径、鼓膜宽存在显著差异。凹耳蛙两性异形比达到0.418,雌性平均体长对雄性平均体长的比达到1.716。头宽、眼间距、眼径、鼓膜宽等局部形态特征与体长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雌性斜率大于雄性斜率,说明雌性凹耳蛙上述局部特征随体长的生长速率明显大于雄性。雌性体长的繁殖力选择能够很好地解释凹耳蛙的两性异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两性异形
下载PDF
基于12S rRNA基因序列探讨凹耳蛙(无尾目,蛙科)的分类地位 被引量:6
3
作者 唐鑫生 陈启龙 黄松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38-742,共5页
为探讨凹耳蛙Rana tormotus的分类地位,测定了凹耳蛙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蛙科33种蛙的同源序列进行分析,用BI法、NJ法和MP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3种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都显示凹耳蛙与长吻胡湍蛙Huia nas... 为探讨凹耳蛙Rana tormotus的分类地位,测定了凹耳蛙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蛙科33种蛙的同源序列进行分析,用BI法、NJ法和MP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3种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都显示凹耳蛙与长吻胡湍蛙Huia nasica亲缘关系最近,凹耳蛙与长吻胡湍蛙相聚后再与臭蛙Odorrana组成单系群,而与湍蛙Amolops亲缘关系较远。据此,支持将该蛙从湍蛙属划出,并建议归入臭蛙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蛙 12S rRNh基因 湍蛙属 臭蛙属 分类地位
下载PDF
凹耳臭蛙消化系统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雨函 熊荣川 +1 位作者 雷飞宙 江建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3-588,共6页
对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消化道可以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末端开口于泄殖腔。肝脏和胰腺为消化腺。消化道管壁的组织结构均为4层结构,由管腔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 对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消化道可以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末端开口于泄殖腔。肝脏和胰腺为消化腺。消化道管壁的组织结构均为4层结构,由管腔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胃黏膜层中含有许多胃腺,可明显分为腺颈部和腺体部。小肠含有十二指肠腺,直肠含有直肠腺。肝脏发达,分为左、中、右3叶,肝小叶界限不明显。胰腺中的腺泡由腺细胞围成。凹耳臭蛙肠全长与头体长之比为0.44~0.91,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无尾两栖类中最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蛙 消化道 解剖学 组织学
下载PDF
同一噪音环境下武夷湍蛙与凹耳蛙的求偶鸣声特征比较及其适应策略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方 陈潘 赵书仪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6-203,共8页
为了解同域分布的两种无尾两栖类动物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和凹耳蛙(Odorrana tormotus)在高噪音环境下的求偶呜声特征及其适应策略,该研究利用超声录音设备录制并分析了繁殖季节武夷湍蛙和凹耳蛙雄性个体在同一噪音环境下... 为了解同域分布的两种无尾两栖类动物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和凹耳蛙(Odorrana tormotus)在高噪音环境下的求偶呜声特征及其适应策略,该研究利用超声录音设备录制并分析了繁殖季节武夷湍蛙和凹耳蛙雄性个体在同一噪音环境下的求偶鸣声。结果显示,繁殖期武夷湍蛙在不同时段均能发出3-6个音节数不等的单一鸣声,每个音节由2—10个声脉冲组成,鸣声平均持续时间为2198.20ms,主频为2231.90Hz,信噪声强差为33.00dB,且鸣声不含超声组分,不具备超声通讯的基础。凹耳蛙在每天的18:00-21:00有集中呜叫行为,呜声平均持续时间为331.80ms,主频为6665.50Hz,信噪声强差为37.00dB,且呜声谐波包含超声组分,与前人描述一致。经进一步分析发现,武夷湍蛙和凹耳蛙的鸣声主频和声强均高于背景噪音,噪音不会对其鸣声产生掩蔽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得知,武夷湍蛙鸣声主频率〈凹耳蛙,推测其声信号传播距离相对后者更远,该蛙在噪音环境下有可能通过调整自身的发声策略(即采用多音节呜叫声、增加呜叫时长和呜叫频次等)来完成种内通讯,并通过改变呜声时长来体现雄性自身的品质,以便提高对雌性的吸引力。而相同噪音环境下的凹耳蛙则可能采用较为节约能量的方式提高声信号频率的通讯策略,完成种内竞争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湍蛙 噪音 求偶鸣声 适应策略
下载PDF
凹耳蛙(Rana tormotus Wu)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必融 华田苗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28,共2页
通过野外考察和人工模拟自然生境下的饲养观察 ,确定了凹耳蛙 (R .tormotus)的栖息地、活动环境、呜声、以及与之生活在同一生境下的其他两栖动物的主要种类 ;发现其鸣声在音节、音量上的变化 ;认为其自然分布的海拨高程范围大于现有资... 通过野外考察和人工模拟自然生境下的饲养观察 ,确定了凹耳蛙 (R .tormotus)的栖息地、活动环境、呜声、以及与之生活在同一生境下的其他两栖动物的主要种类 ;发现其鸣声在音节、音量上的变化 ;认为其自然分布的海拨高程范围大于现有资料上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分布 生活习性
下载PDF
中国凹耳蛙用高频声进行种内通讯 被引量:11
7
作者 沈钧贤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22期94-98,共5页
与绝大多数蛙不同,凹耳蛙发出高频叫声,以避开强环境噪声的掩蔽;雌蛙排卵前产生高频求偶声,诱发雄蛙以超精确度趋近雌蛙;雄蛙能自主开闭咽鼓管,以调谐高频听觉。凹耳蛙进化的这些特征是对嘈杂生境的适应,在其他两栖动物中尚未发现,这对... 与绝大多数蛙不同,凹耳蛙发出高频叫声,以避开强环境噪声的掩蔽;雌蛙排卵前产生高频求偶声,诱发雄蛙以超精确度趋近雌蛙;雄蛙能自主开闭咽鼓管,以调谐高频听觉。凹耳蛙进化的这些特征是对嘈杂生境的适应,在其他两栖动物中尚未发现,这对研究动物声通讯进化很有价值。鉴于凹耳蛙为中国特有,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建议将它列为稀有濒危物种予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叫声 种内通讯 超声听觉 噪声
下载PDF
凹耳蛙及无尾两栖动物发声系统形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李丕鹏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1-155,共5页
两栖动物是最早应用声讯进行雌雄识别、繁殖和防御的脊椎动物,其发声器官包括喉部器官和(或)声囊。近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特有两栖动物——凹耳蛙不仅具有非常复杂的鸣叫特点,而且能发出超声音频。本文总结了有关凹耳蛙的生物学特点、无尾... 两栖动物是最早应用声讯进行雌雄识别、繁殖和防御的脊椎动物,其发声器官包括喉部器官和(或)声囊。近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特有两栖动物——凹耳蛙不仅具有非常复杂的鸣叫特点,而且能发出超声音频。本文总结了有关凹耳蛙的生物学特点、无尾两栖动物发声器官的研究进展,指出凹耳蛙在无尾两栖动物发声器官的生态和进化形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发声器官 生态形态学 进化形态学
下载PDF
凹耳蛙SOX基因的PCR-SSCP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启龙 唐鑫生 吕顺清 《黄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76-78,共3页
SOX基因家族是一类与SRY基因高度相关的转录调控因子,具有一个保守基序HMG-box,可以与DNA序列特异性结合,促进基因的特异转录,从而在胚胎发育及性别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PCR方法,扩增了凹耳蛙的SOX基因保守区,获得长约220bp的片... SOX基因家族是一类与SRY基因高度相关的转录调控因子,具有一个保守基序HMG-box,可以与DNA序列特异性结合,促进基因的特异转录,从而在胚胎发育及性别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PCR方法,扩增了凹耳蛙的SOX基因保守区,获得长约220bp的片段;SSCP分析结果显示凹耳蛙SOX基因雌雄个体片段无差异,与人的有较大差异,本文为探讨凹耳蛙的性别决定机制及SOX基因的进行提供了分子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X基因 PCR-SSCP
下载PDF
基于MHCⅡ类B基因的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种群遗传分化模式
10
作者 张继辉 疏义林 +1 位作者 张巨杨 吴海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359-364,共6页
利用II类MHC基因单基因座位Odto-A作为分子标记,对皖南山区凹耳臭蛙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皖南凹耳臭蛙总的基因多样性为0.812,核苷酸多样性为0.018.局域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531-0.864,香溪种群单... 利用II类MHC基因单基因座位Odto-A作为分子标记,对皖南山区凹耳臭蛙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皖南凹耳臭蛙总的基因多样性为0.812,核苷酸多样性为0.018.局域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531-0.864,香溪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最高,最低的是漳河种群.与线粒体cyt b基因所揭示的单倍型多样性差别不大,但B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较之线粒体cyt b基因的高达一个数量级.暗示MHC基因丰富的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其病原体抗性多样性密切相关.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皖南山区凹耳臭蛙种群MHC II类B基因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种群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05644,P=0.00391).成对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直线距离最近的浮溪和香溪种群间也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暗示这两个种群经历了不同的选择压力.受平衡选择的作用,MHC基因与基于中性分子标记所揭示的遗传格局不同,基于MHC基因的种群遗传分化与水系和直线地理距离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种群所经历的选择压力密切相关.结果表明皖南凹耳臭蛙不同局域种群所经历的环境病原体的选择压力存在时空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蛙 MHC B基因 基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皖南凹耳臭蛙地理分布格局与生境选择 被引量:5
11
作者 冯骏 张继辉 +3 位作者 疏义林 姚龙 唐鑫生 吴海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638-5647,共10页
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是一种小型山溪蛙类,由于叫声独特,种内具有超声通讯功能而引起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广泛关注。首次针对皖南凹耳臭蛙地理分布、生境选择以及人为干扰强度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9县1区32条不同的... 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是一种小型山溪蛙类,由于叫声独特,种内具有超声通讯功能而引起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广泛关注。首次针对皖南凹耳臭蛙地理分布、生境选择以及人为干扰强度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9县1区32条不同的山溪,发现其中的16个有凹耳臭蛙分布,除黄山区的香溪和浮溪具文献记录外,其余14个分布点均为首次报道。基于现存凹耳臭蛙分布点的水系关系,推测该物种在皖南的分布呈现出以青弋江、新安江和水阳江三大水系为纽带、间断分布的格局。对其中10个分布点222只凹耳臭蛙生境选择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夜晚活动周期内,该物种对乔木、灌木丛、草本植物、岩石、沙滩和倒伏朽木等不同生境的选择具有显著差异(F5,54=25.75,P<0.001),栖息在草本植物和灌丛中蛙的数量明显多于栖息在其它几种生境类型中的蛙类。暗示溪流沿岸的草本植物和灌丛对该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乔木对其非活动周期的隐蔽可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破坏程度,将人为干扰程度划分为强、中和弱3种不同强度,对不同干扰强度下种群相对密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等干扰强度下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强度下的种群密度(F2,13=8.155,P=0.005)。推测适度的人为干扰可能增加了栖息地内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对蛙类的生存和繁衍更为有利。但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强,对溪流沿岸植被的破坏更为剧烈,种群密度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蛙 地理分布 生境选择 种群密度 人为干扰强度
下载PDF
先天性耳前瘘管与耳轮后凹家系分析
12
作者 马瑞霞 高建中 +1 位作者 霍正浩 邓文国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83-385,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及先天性耳后小凹的发生部位、并发症及遗传规律。方法通过系谱分析,确定先天性耳前瘘管及先天性耳后小凹遗传方式。结果将耳前瘘管及耳后小凹视为同一性状,则子代中有46.55%患病,与预期的5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 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及先天性耳后小凹的发生部位、并发症及遗传规律。方法通过系谱分析,确定先天性耳前瘘管及先天性耳后小凹遗传方式。结果将耳前瘘管及耳后小凹视为同一性状,则子代中有46.55%患病,与预期的5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6,P>0.05),子代患者中无性别间差异。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及先天性耳后小凹可能由同一个基因所控制,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表现为外显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前瘘管 先天性后小 遗传方式 系谱
下载PDF
凹耳臭蛙及其同域分布3种蛙类口腔底壁皮肤组织切片分析
13
作者 熊荣川 江建平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80-84,共5页
选用同域分布于湍流生境的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大绿臭蛙(Odorrana graminea)、武夷湍蛙(Amolopswuyiensis)和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的口腔底壁皮肤为研究对象,并以非湍流生境分布的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nigromaculatus... 选用同域分布于湍流生境的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大绿臭蛙(Odorrana graminea)、武夷湍蛙(Amolopswuyiensis)和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的口腔底壁皮肤为研究对象,并以非湍流生境分布的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nigromaculatus)为对照。通过比较解剖和组织切片对比几种蛙类皮肤结构发现,超声蛙类凹耳臭蛙的皮肤比其他物种更薄更松弛、皮肤横切面粘液腺较小且数量较少。这些特征可能有利于凹耳臭蛙口腔产生较大沉降,从而为其声带的高频振动提供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蛙 同域物种 比较解剖 组织学
下载PDF
凹耳蛙声通讯研究新进展
14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年第4期361-361,共1页
生物物理所沈钧贤研究员曾于2006年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报道了中国凹耳蛙具有特别的发声和定位技能。可与海豚、大象和人类相媲美。最近,Nature网络版再次发表沈钧贤等人的研究论文。该文分析了雌性凹耳蛙的超声求偶声。揭示了一个令... 生物物理所沈钧贤研究员曾于2006年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报道了中国凹耳蛙具有特别的发声和定位技能。可与海豚、大象和人类相媲美。最近,Nature网络版再次发表沈钧贤等人的研究论文。该文分析了雌性凹耳蛙的超声求偶声。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育良好的声通讯系统,这是对急流噪声环境的一种适应。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即将排卵之前,雌蛙发出短促而高频的超声信号,明显不同于雄蛙的广告声。然后,他们回放雌蛙叫声来检测雄蛙的反应,发现雄蛙不仅增加了叫声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通讯 研究论文 超声信号 生物物理 通讯系统 噪声环境 研究员
下载PDF
破解蛙声中的“爱情语言”——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沈钧贤研究员的凹耳蛙研究
15
作者 宋文博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3年第7期87-87,共1页
蛙类有属于它们自己的爱情。有的蛙类为了爱情,创造了独特的传递"爱情语言"通讯系统,不但能够远距离隔空喊话,而且无论多么嘈杂的环境中,都能将"甜言蜜语"准确的传送给对方。也许这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但这一现象早已由中国科学院... 蛙类有属于它们自己的爱情。有的蛙类为了爱情,创造了独特的传递"爱情语言"通讯系统,不但能够远距离隔空喊话,而且无论多么嘈杂的环境中,都能将"甜言蜜语"准确的传送给对方。也许这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但这一现象早已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沈钧贤等人研究发现,并两次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爱情 语言 研究员 破解 通讯系统 《自然》
下载PDF
无锡市44191例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鸣华 顾燕芳 臧元怡 《江苏卫生保健(今日保健)》 2004年第4X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围产儿 出生缺陷监测 耳凹 神经管畸形 唇裂合并腭裂 畸形发生率 唐氏综合征 染色体异常 肾脏畸形 缺陷儿
下载PDF
凹耳蛙消化道组织学和嗜银细胞形态观察 被引量:16
17
作者 马雪泷 唐鑫生 +2 位作者 吴仁红 马亚军 张蕾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5,共7页
为了揭示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道的基本特征,运用石蜡切片法和龙桂开银浸法对凹耳蛙消化道组织学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密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①凹耳蛙的胃壁具明显的纵行皱襞和胃小凹,胃腺发达,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 为了揭示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道的基本特征,运用石蜡切片法和龙桂开银浸法对凹耳蛙消化道组织学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密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①凹耳蛙的胃壁具明显的纵行皱襞和胃小凹,胃腺发达,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回肠,杯状细胞分散在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之间,十二指肠中未见十二指肠腺分布。②凹耳蛙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呈毛笔头样、锥体形、梭形、椭圆形和长条形等;幽门腺上皮和十二指肠绒毛上皮中的嗜银细胞具指向腺泡腔或肠腔的突起,提示其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胃幽门部最高,十二指肠和胃体其次,食道最低。据此认为胃既是凹耳蛙的主要消化器官,也是消化道中主要的内分泌器官;十二指肠是凹耳蛙消化道中的主要吸收部位,同时也具有内分泌功能;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的功能,还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 组织学 嗜银细胞
原文传递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concave-eared torrent frog with its significance on taxonomy 被引量:5
18
作者 熊荣川 江建平 +2 位作者 费梁 王斌 叶昌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0-498,共9页
We investigated the early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cave-eared torrent frogs, Odorrana tormota (Amphibia, Anura, Ranidae). Embryos were derived from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of frogs’ eggs, and the... We investigated the early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cave-eared torrent frogs, Odorrana tormota (Amphibia, Anura, Ranidae). Embryos were derived from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of frogs’ eggs, and the staging of development wa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wo major periods of development were designated: i) early embryonic period, from fertilization to operculum completion stage, lasted for 324 h at water temperature (WT) 18 ?23℃; ii) larval period, from operculum completion stage to tail absorbed stage, took 1207 h at WT 20 ? 24℃. Tadpoles of the concave-eared torrent frogs showed no evidence of abdominal sucker. Absence of this key characteristic supports the view from molecular systematics that concave-eared torrent frog does not belong to the genus Amolops. Two cleavage patterns were observed in embryos at 8-cell and 16-cell stages, with Pattern I2 (latitudinal cleavage at the 8-cell stage, and meridional cleavage at the 16-cell stage with two perpendicular meridional furrows) being the predominant pattern and only 1.5% belonging to Pattern II (meridional cleavage at the 8-cell stage and latitudinal cleavage at the 16-cell stage). The factors affecting cleavage and hatching ratios, developmental speed,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orrana tormota Embryonic development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Abdominal sucker Embryonic cleavage
下载PDF
凹耳蛙声通讯研究重要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7
19
作者 沈钧贤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1-322,共2页
动物在强噪声背景条件下进行声通讯,必须采用特殊的策略。一小群脊惟动物,如蝙蝠、海豚与鲸,及少数啮齿类用超声信号通讯。本研究首次证实,凹耳蛙是第一个能产生并检测超声信号的非哺乳类脊椎动物。凹耳蛙进化超声通讯的能力的研究,不... 动物在强噪声背景条件下进行声通讯,必须采用特殊的策略。一小群脊惟动物,如蝙蝠、海豚与鲸,及少数啮齿类用超声信号通讯。本研究首次证实,凹耳蛙是第一个能产生并检测超声信号的非哺乳类脊椎动物。凹耳蛙进化超声通讯的能力的研究,不仅为理解为什么人类有耳道提供暗示,有助于了解动物听觉系统的进化,并对开发仿生技术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通讯 超声听觉 背景噪声
原文传递
神奇的中国蛙——凹耳蛙
20
作者 闫计春 《生物学通报》 2012年第10期9-9,共1页
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流溪生活的小型蛙类,因其独特的鸣声及超声通讯而扬名海内外,有着"Chinese frog"之称。同时它也是我国特有的分布范围非常狭窄的珍稀濒危两栖类动物,仅分布于安徽与浙江两省局部地... 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流溪生活的小型蛙类,因其独特的鸣声及超声通讯而扬名海内外,有着"Chinese frog"之称。同时它也是我国特有的分布范围非常狭窄的珍稀濒危两栖类动物,仅分布于安徽与浙江两省局部地区。其数量稀少,应很好的加以保护,研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生态 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