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甲部电针对晚发型抑郁症增效治疗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神经机制分析
1
作者 范敏珍 卢志伟 陈俊浩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591-595,共5页
目的观察耳甲部电针对晚发型抑郁症的疗效,并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其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治疗的晚发型抑郁症患者64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 目的观察耳甲部电针对晚发型抑郁症的疗效,并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其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治疗的晚发型抑郁症患者64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两组均常规服用抗抑郁药,观察组采用耳甲部电针治疗;对照组患者将治疗仪耳夹夹持在耳甲处,但不进行电流刺激。两组患者每次治疗30 min,每日2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17)、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量表(PHQ-15)、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量表(RBAN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的评分。治疗8周后行MRI扫描,采集静息态fMRI数据,计算差异脑区治疗前后各向异性(FA)值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90.63%vs 71.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92,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HDRS-17评分和PHQ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RBANS量表延迟记忆、注意、言语、视觉广度和即刻记忆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PSQI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双侧额叶、丘脑、海马和杏仁核FA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以上各指标的改善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晚发型抑郁症,在常规抗抑郁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耳甲部电针,有望提高治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患者神经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耳甲部电针 晚发型抑郁症 认知功能 睡眠质量 神经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