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洪秀全妇女思想之“耶儒合流”——以“一言两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廖胜 王晓南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90-98,共9页
《劝世良言》、《钦定旧遗诏圣书》和《钦定前遗诏圣书》对洪秀全思想影响巨大,洪秀全“男女平等”思想、禁止奸淫妇女和反对淫乱思想、“为妇之道”思想、多妻制思想、对待女奴婢的思想以及妇女贞节观皆同这三本书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劝世良言》、《钦定旧遗诏圣书》和《钦定前遗诏圣书》对洪秀全思想影响巨大,洪秀全“男女平等”思想、禁止奸淫妇女和反对淫乱思想、“为妇之道”思想、多妻制思想、对待女奴婢的思想以及妇女贞节观皆同这三本书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们是洪秀全“耶儒合流”思想的主要来源。但从实质上看,洪秀全的妇女观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而且在西方上帝的宗教招牌下有过之而无不及。洪秀全不可能具有男女平等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秀全 妇女思想 耶儒舍流 来源 影响
下载PDF
中西融通 耶儒相合——论耶稣会士利玛窦在华传教策略及其在西方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现红 顾秋萍 《黑龙江史志》 2015年第1期24-26,共3页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继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后步入第二次高潮,在此次中西会通的过程中,西方耶稣会士的媒介作用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会士之中,利玛窦身体力行,以适应中国文化的委婉传教策略为天主教传教中国奠定了基础。利氏传教策略...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继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后步入第二次高潮,在此次中西会通的过程中,西方耶稣会士的媒介作用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会士之中,利玛窦身体力行,以适应中国文化的委婉传教策略为天主教传教中国奠定了基础。利氏传教策略为中西文化更好地互通、互惠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并直接影响了西方思想界。本文试从耶稣会士利玛窦对儒学的高度重视、利玛窦本人与明末儒士的交往来分析利氏传教策略以及西方思想与孔儒文化的渗透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稣会士 耶儒相合 传教策略 影响
下载PDF
明末耶儒对话的两种诠释模式——以利玛窦、朱宗元为例
3
作者 张晓林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3,共6页
在对中国传统天地观念的诠释上,明末耶儒对话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传教士利玛窦基于天主一神观念对天地二元崇拜加以改造,在本原本体意义上贬斥“地”观念,并将其剔出本体范畴,断言《中庸》引孔子“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之语,表明“仲... 在对中国传统天地观念的诠释上,明末耶儒对话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传教士利玛窦基于天主一神观念对天地二元崇拜加以改造,在本原本体意义上贬斥“地”观念,并将其剔出本体范畴,断言《中庸》引孔子“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之语,表明“仲尼明一之以不可为二”。中国皈信者朱宗元接受并认同传教士的天主一神观念,以及基于此观念对传统天地二元崇拜的改造,但并未简单地贬斥“地”,而是在天主教创造论框架和传统儒家语境中对之作了不同于传教士的诠释,在非本体的意义上视地为天主(上帝)创造的“形体”及富有资源的人类生存环境,传统社礼是为报答天主(上帝)的“生地之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儒对话 利玛窦 朱宗元 郊社之礼
下载PDF
民国“基督教中国化”思潮中的耶儒比较
4
作者 徐弢 李思凡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2-48,共7页
民国时期的部分基督徒学者为淡化自身"西方"色彩和应对"非基督教运动"之挑战,曾以建立中国化的"本色神学"和"本色教会"为目的,从本体论、人性论、伦理学等多个层面致力于耶儒之间的"会通&... 民国时期的部分基督徒学者为淡化自身"西方"色彩和应对"非基督教运动"之挑战,曾以建立中国化的"本色神学"和"本色教会"为目的,从本体论、人性论、伦理学等多个层面致力于耶儒之间的"会通""融合""调和""互补"与"成全",从而为"基督教中国化"思潮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借鉴,并推动晚明以来的耶儒比较走上了更加系统化和学术化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中国化 耶儒比较
下载PDF
协调而非对立——理雅各论耶儒关系
5
作者 伍玉西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55-59,共5页
理雅各把儒教纳入到基督教的话语体系之中,从神论、人论、伦理观三个方面与基督教进行比较研究,既肯定儒教的优点和长处,又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并表明对儒教应采取的态度。理雅各在大多数新教传教士还在排斥或贬损儒教的情况下给予儒教... 理雅各把儒教纳入到基督教的话语体系之中,从神论、人论、伦理观三个方面与基督教进行比较研究,既肯定儒教的优点和长处,又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并表明对儒教应采取的态度。理雅各在大多数新教传教士还在排斥或贬损儒教的情况下给予儒教以较高的评价,设法协调耶儒关系,主张吸纳儒教因素,达到了近代新教传教士认识儒教的新高度,对于基督教在中华文化中的本土化具有先驱和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雅各 耶儒关系 协调
下载PDF
第二轴心时代与耶儒关系之变迁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志成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62,共8页
儒家和基督教的关系从凯逻斯意义上经历了超越论、对峙论、化解论、互补论和比较论。儒家和基督教在当代世界同样面临各种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第二轴心时代。在新的时代,儒家和基督教需要共同面对第二轴心时代所提出的挑战,惟有如此... 儒家和基督教的关系从凯逻斯意义上经历了超越论、对峙论、化解论、互补论和比较论。儒家和基督教在当代世界同样面临各种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第二轴心时代。在新的时代,儒家和基督教需要共同面对第二轴心时代所提出的挑战,惟有如此,儒家和基督教才有可能更好地发展并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地球的安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第二轴心时代 宗教对话
下载PDF
明清之际基督教入华与耶儒之争
7
作者 高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87-89,共3页
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基督教的传播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大事,而基督教文化在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的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突出的事件。明清之际,基督教以耶稣会为媒介第三次传入中国,作为耶稣会在华传教先驱的利玛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基督教的传播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大事,而基督教文化在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的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突出的事件。明清之际,基督教以耶稣会为媒介第三次传入中国,作为耶稣会在华传教先驱的利玛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融合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所谓"利玛窦规矩"[1]为传教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利玛窦去世之后,他的继任者龙华民坚持以基督教教义传教,忽略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基督教在明末"南京教案"后被禁。明清易代,由于汤若望等传教士继承了利玛窦的适应性策略,基督教的传播暂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礼仪之争"导致了基督教在清朝被禁长达百年。通过对明末清初耶稣会在中国传教过程中的典型事件分析,旨在说明文化传播过程中,适应性政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稣会 耶儒之争
下载PDF
晚清耶儒的对话和剥离——以黄伯禄的《训真辨妄》为例
8
作者 屠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0-83,共4页
基督教在晚清时期伴随着西方殖民的坚船利炮扩张到世界各地,但中国作为轴心文明国家,有着传承已久,积淀深厚的传统儒家文化,所以传教士在华传播教义遭遇到了种种困难。黄伯禄作为一位本土传教士,勤奋好学,学问广博,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 基督教在晚清时期伴随着西方殖民的坚船利炮扩张到世界各地,但中国作为轴心文明国家,有着传承已久,积淀深厚的传统儒家文化,所以传教士在华传播教义遭遇到了种种困难。黄伯禄作为一位本土传教士,勤奋好学,学问广博,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训真辨妄》是其较为重要的宗教类著作之一,本文以这部著作为例,试以探讨耶儒在碰撞和对话之后产生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真辨妄 黄伯禄 耶儒对话
下载PDF
耶儒比较视角下的柯大卫《中庸》译本研究
9
作者 宋晓春 《国际汉学》 CSSCI 2020年第4期86-91,199,共7页
本文研究了《中庸》最早的英译本,即传教士柯大卫的译本,发现宗教性阐释是该译本的主要阐释取向,主要表现为“以儒证耶”“以耶释儒”和“以耶批儒”三种模式,其中“以耶批儒”为主导阐释模式。从耶儒比较的视角出发能充分解释译本中宗... 本文研究了《中庸》最早的英译本,即传教士柯大卫的译本,发现宗教性阐释是该译本的主要阐释取向,主要表现为“以儒证耶”“以耶释儒”和“以耶批儒”三种模式,其中“以耶批儒”为主导阐释模式。从耶儒比较的视角出发能充分解释译本中宗教性阐释产生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英译 柯大卫 宗教性阐释 耶儒比较研究
下载PDF
从“ 对话”到“对话主义”:《艾儒略、〈口铎日抄〉及晚明福建的耶儒对话主义》评介
10
作者 魏琛琳 《国际汉学》 CSSCI 2021年第1期185-191,共7页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一次历史性的交汇,展示出较以往更为复杂的互动、冲突与融合,尤其是不同知识体系、世界观、意识形态的竞争和较量,对双方的社会、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由于时空跨度广阔、文献资料浩繁,本领域研...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一次历史性的交汇,展示出较以往更为复杂的互动、冲突与融合,尤其是不同知识体系、世界观、意识形态的竞争和较量,对双方的社会、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由于时空跨度广阔、文献资料浩繁,本领域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一背景下,香港大学宋刚的英文新著《艾儒略、〈口铎日抄〉及晚明福建的耶儒对话主义》(Giulio Aleni,Kouduo richao,and Christian-Confucian Dialogism in Late Ming Fujian)以“对话”为切入点,再现了晚明时期的耶儒思想交流。此著材料丰富翔实,析论周密严谨,着重探讨了“对话主义”的概念,兼顾理论的整合与创新,不但是继许理和(Erik Zürcher,1928—2008)之后对《口铎日抄》进行深入探讨的又一力作,而且对本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耶儒对话 冲突与融合 对话主义 文献资料 晚明时期 香港大学
下载PDF
耶儒会通 以利玛窦与明代士人对话的《畸人十篇》为例
11
作者 许艳平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83,共2页
《畸人十篇》记录了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的交往情况,该书通过引用儒家等中国传统典籍的内容,阐释天主教思想,反映了当时利玛窦对耶儒会通的探索尝试。《畸人十篇》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在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印... 《畸人十篇》记录了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的交往情况,该书通过引用儒家等中国传统典籍的内容,阐释天主教思想,反映了当时利玛窦对耶儒会通的探索尝试。《畸人十篇》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在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印行世的中文著作,共二卷,崇祯元年(1628)收入李之藻主持编辑刻印的《天学初函》,后辑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存目。《畸人十篇》是一部关于天主教伦理思想的著作。从翻译史的角度而言,《畸人十篇》还是最早用中文介绍伊索寓言以及古希腊哲学家思想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儒会通 天主教伦理 中国士大夫 传教士 《四库全书》 李之藻 伊索寓言 利玛窦
原文传递
苏慧廉论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会通——以耶儒会通为例
12
作者 伍玉西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0-224,共5页
苏慧廉广泛研究中国宗教,关注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关系,提出以"成全"为总体思路来会通中西宗教。苏氏"成全"论的产生有受时代思潮和他的宗教综合史观影响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基于他的传教士视域。他以对中国宗... 苏慧廉广泛研究中国宗教,关注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关系,提出以"成全"为总体思路来会通中西宗教。苏氏"成全"论的产生有受时代思潮和他的宗教综合史观影响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基于他的传教士视域。他以对中国宗教的同情为开始,主张通过"属灵原则"的渗透,以达到解构和重构中国宗教的目的,其文化创新意义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慧廉 基督教 中国宗教 耶儒会通
原文传递
“天”之辩:明末传教士艾儒略与中国士人的耶儒对话——基于雷蒙·潘尼卡的跨文化哲学
13
作者 车向前 郭继荣 《基督教学术》 CSSCI 2017年第1期284-298,346,共16页
宗教对话的解读需要跨文化哲学视野。文化间性是跨文化交流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基于雷蒙·潘尼卡文化间哲学的'形式相似等价物'理论,从语言、思维、哲思三个层次来梳理明末来华传教士艾儒略与中国士人关于'天主'与... 宗教对话的解读需要跨文化哲学视野。文化间性是跨文化交流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基于雷蒙·潘尼卡文化间哲学的'形式相似等价物'理论,从语言、思维、哲思三个层次来梳理明末来华传教士艾儒略与中国士人关于'天主'与'天'是否有一致性的论争。本文指出,这场以'天'辩为核心的耶儒对话,从语言概念的诠释上双方确实达到了部分意义的理解,但由于缺乏对中西思维方式和'道'与'Logos'之哲学传统差异的反思,双方从深层次的文化信念系统上尚未达到文化间性所要求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富有张力的有效沟通。而这种间性应是不同文化主体开展跨文化对话、互释与理解的本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间性 耶儒对谈 “天主”与“天”
原文传递
试从《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看“宋明新儒家”概念之渊源
14
作者 连凡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2期74-82,157,共10页
在1687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中,入华耶稣会士柏应理率先使用“新诠释者”和“无神论政客”概念来指称程朱理学家,并将程朱理学认定为有别于先秦儒学的“新哲学”。由此衍生出西方的“宋明新儒家(学)[Neo-Confucian(ism)]”概念... 在1687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中,入华耶稣会士柏应理率先使用“新诠释者”和“无神论政客”概念来指称程朱理学家,并将程朱理学认定为有别于先秦儒学的“新哲学”。由此衍生出西方的“宋明新儒家(学)[Neo-Confucian(ism)]”概念。从概念的意义和范围来看,早期“宋明新儒家(学)”概念是耶稣会士为批判程朱理学而创造的一个消极概念,旨在说明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新儒学对先秦经典的新诠释及其无神论倾向与原始儒学不一致,强调儒学发展中的变异,并将宋明新儒学视为可与天主教共存的世俗教化思想。其后随着中西“礼仪之争”矛盾的激化和西方对中国思想认识的深化,耶稣会士转而强调儒学发展中的继承,将宋明新儒学视为一种与先秦儒学一脉相承的宗教意识形态体系。西方对宋明新儒学从“无神论”到“有神论”的诠释变化,一方面反映了耶稣会士对宋明新儒学的态度已经从排斥转向同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教策略从求同存异的跨文化立场转向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新诠释者 无神论政客 宋明新家(学) 耶儒交涉
下载PDF
耶儒对话与传教策略——《训真辨妄》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袁邦建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9-262,共4页
本文以基督教经典文献《训真辨妄》做个案研究,考查近代西方基督宗教与中国儒家的碰撞与交融。通过《训真辨妄》中基督教"附儒"和"批儒"策略,笔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刻揭露,揭示基督教徒在华传教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儒... 本文以基督教经典文献《训真辨妄》做个案研究,考查近代西方基督宗教与中国儒家的碰撞与交融。通过《训真辨妄》中基督教"附儒"和"批儒"策略,笔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刻揭露,揭示基督教徒在华传教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持态度及其表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真辨妄 基督教传播 耶儒对话 传教策略
原文传递
王夫之与儒耶哲学对话 被引量:6
16
作者 许苏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38,共11页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受西方哲学影响最深、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理论创造来会通中西哲学、将中国哲学提升到新水平的活跃人物。他回应了利玛窦关于太极"其象何在"的质疑和艾儒略关于"元气不能自定己性"的...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受西方哲学影响最深、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理论创造来会通中西哲学、将中国哲学提升到新水平的活跃人物。他回应了利玛窦关于太极"其象何在"的质疑和艾儒略关于"元气不能自定己性"的驳难,吸取利玛窦以"实有"释"诚"和艾儒略关于"元质总无变灭"的观点并加以发挥,创造性地发展了元气本体论。他吸取基督教哲学"以克傲为本"的观点,扬弃其"认识自然即所以认识上帝"的观念,吸纳其几何学方法之精义,提出"学者以去骄去惰为本"说以及"惟质测"能"即物以穷理"的新格物说、重视抽象推理能力的新致知论。他吸取基督教哲学关于"人所异于禽兽者非几希"、自由意志为"善恶之原"、人性发展是"涤旧而更新"以及"理卑于人"等思想因素,并作了新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哲学对话 本体论 认识论 伦理学
下载PDF
孔子仁学与当代文明——兼谈儒耶对话 被引量:3
17
作者 牟钟鉴 《晋阳学刊》 CSSCI 2013年第5期55-58,共4页
仁学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它起始于人类普通的道德情感,并作用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因此,仁学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瑰宝,也是克服当代人类发展过程中种种弊端的重要思想资源。孔子的仁学以其开放、自由的特质确保了与不同... 仁学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它起始于人类普通的道德情感,并作用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因此,仁学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瑰宝,也是克服当代人类发展过程中种种弊端的重要思想资源。孔子的仁学以其开放、自由的特质确保了与不同文化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从而以一种兼容并蓄,融通和合的姿态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仁学,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未来和谐、共荣的景象,这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学 当代文明 对话
下载PDF
黄宗羲与儒耶哲学对话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苏民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8-123,共6页
黄宗羲"平生心得,为先儒之所未发者",几乎都是对儒耶哲学对话争论的主要问题的回应。在本体论方面,他吸取了西方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来阐明中国古代的上帝观,但反对基督教赋予上帝以人格神意义,并试图调和上帝信仰... 黄宗羲"平生心得,为先儒之所未发者",几乎都是对儒耶哲学对话争论的主要问题的回应。在本体论方面,他吸取了西方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来阐明中国古代的上帝观,但反对基督教赋予上帝以人格神意义,并试图调和上帝信仰与儒家孝道的冲突;在人性论和人生哲学方面,他吸取了西方哲学的方法论,提出了"论性之一本万殊"新解,确认志士仁人灵魂不灭;在认识论方面,他对阻碍科学发展的象数迷信和以先验道德秩序附会自然的主观臆说作了全面系统的批判,主张"推物理之自然",深究"所以然之理",确立了"一本而万殊"的多元学术史观。面对中西文化冲突,黄宗羲既具有鲜明而坚定的中国文化本位立场,又对"先儒有所未尽"具有清醒的意识,通过借鉴和吸取西方哲学来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之"体"与"用",其理性态度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哲学对话 本体论 人性论 认识论
下载PDF
“一天各表”:儒家宗教性与儒耶对话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清和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128,共11页
先秦儒家经典中具有宗教特征的“天”“上帝”成为晚明儒耶对话的基础。儒家对“天”的理解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对越”“临格”“昭事”“事天”等均具有比较强的宗教性特征,但在宋儒那里,对天的宗教性解释就比较弱。迨至... 先秦儒家经典中具有宗教特征的“天”“上帝”成为晚明儒耶对话的基础。儒家对“天”的理解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对越”“临格”“昭事”“事天”等均具有比较强的宗教性特征,但在宋儒那里,对天的宗教性解释就比较弱。迨至晚明,随着天主教的进入,士大夫开始恢复或强化儒家的宗教性,突出天的赏罚功能,传教士则将儒家的天等同于天主。在“敬天”的共同主旨之下,“一天各表”,东西之间、儒耶之间展开了交流与对话。儒家经典在诠释方面所存在的含混性、多元性与开放性,为儒耶对话提供了条件,但随着礼仪之争的展开,此种诠释不复存在。“一天各表”所体现的明清儒耶对话,为今天思考基督教中国化以及文明互鉴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性 天主教 对话
下载PDF
宗教与经济的张力——评基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耶儒对话讨论会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路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20年第2期272-286,共15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必要面临一些瓶颈,在寻求出路和答案的过程中,韦伯著作也随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与此同时,恰逢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兴起,由于社会转型的需要和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复苏,从而引起了中...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必要面临一些瓶颈,在寻求出路和答案的过程中,韦伯著作也随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与此同时,恰逢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兴起,由于社会转型的需要和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复苏,从而引起了中国学界对韦伯研究的热潮。在韦伯的著作中对中国学人影响最广的当属《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该书从文化史的角度试图解答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文化起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耶儒对话 近代资本主义 文化起源 社会学研究 中国学人 社会转型 文化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