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巢穴污染者”的自我救赎——论伯恩哈德与耶利内克作品中的语言暴力书写 |
张世卉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无力面对的镜子--耶利内克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
陈民
许钧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3
|
女性世界的迷宫——耶利内克《钢琴教师》的现代意识解读 |
顾梅珑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5 |
3
|
|
4
|
李荣芳对《耶利米哀歌》的翻译——兼论中西文化交流 |
姜宗强
孙玥
|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
2014 |
1
|
|
5
|
网络中的异域作家形象变异——以耶利内克的网络形象塑造为例 |
方伟
傅学敏
|
《德州学院学报》
|
2007 |
1
|
|
6
|
解析耶利内克小说中的“女性性征化” |
刘稳妮
|
《陇东学院学报》
|
2011 |
1
|
|
7
|
论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反乡土文学的文化批判观 |
付天海
傅琪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
2018 |
0 |
|
8
|
一部女性主义思辨书——评耶利内克的《死亡与少女》 |
杨正和
罗晓梅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9
|
赵耶利及其琴学贡献考论 |
亓娟莉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0
|
女性解放之梦的幻灭——解读耶利内克戏剧《娜拉出走以后》 |
齐快鸽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1
|
瞬间的永恒——耶利内克小说《贪婪》的语言符号美学探析 |
熊毅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12
|
谈存在主义哲学对耶利内克创作的影响——从《钢琴教师》说开去 |
肖淑芬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3
|
娜拉走后的必然结局——读耶利内克的剧本《娜拉走后怎样或社会支柱》 |
孙畅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4
|
论《约伯记》《、诗篇》、《耶利米哀歌》的“身体性” |
邱业祥
|
《龙岩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5
|
黑暗的大陆:探秘耶利内克的世界 |
方向真
|
《中州大学学报》
|
2008 |
0 |
|
16
|
从《钢琴教师》看当代先锋女作家耶利内克的语言革新与实验 |
刘燕
|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2021 |
0 |
|
17
|
黑色寓言下的红色警示——耶利内克小说《啊,荒野》的后现代性解读 |
宋赛南
梁路璐
|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
2010 |
0 |
|
18
|
耶利内克为当代女性诊病——以小说《钢琴教师》为例 |
张雪梅
|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08 |
0 |
|
19
|
自然不再是神话——谈伯恩哈特、科夫勒和耶利内克对当代自然主题的艺术表现 |
聂军
谢铭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1 |
0 |
|
20
|
解析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男性气质书写——以耶利内克的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为例 |
袁洋
|
《宜春学院学报》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