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耶稣会士在广州翻译出版儒家经典的工作及中国教徒的贡献
1
作者 梅谦立 汪聂才 《肇庆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7,54,共8页
关于1666年至1670年耶稣会士在广州所进行的儒家经典翻译和出版,本文处理两个被忽略的问题。第一,要解释《中国智慧》《中国政治道德学问》与《中国哲学家孔夫子》这三部著作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二,考证中国教徒的参与,特别是江西建昌人... 关于1666年至1670年耶稣会士在广州所进行的儒家经典翻译和出版,本文处理两个被忽略的问题。第一,要解释《中国智慧》《中国政治道德学问》与《中国哲学家孔夫子》这三部著作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二,考证中国教徒的参与,特别是江西建昌人万其渊在出版技术上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 中国政治道德学问》 出版 广州 万其渊
下载PDF
耶稣会在华传教政策与中国形象
2
作者 王中华 《宜宾学院学报》 2005年第11期4-7,共4页
在将近二百年的传教历程中,耶稣会在中国采取适应性传教政策,并向欧洲传递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中国形象。传教政策是其中国形象的主观出发点,中国形象的选择与传递受到传教政策的制约,并始终为传教服务。
关键词 耶稣 利玛窦 适应政策 中国形象
下载PDF
一个西方游客眼中的明代中国
3
作者 周全华 《华夏文化》 2006年第4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明代 游客 西方 万历年间 耶稣 政治 生活习俗
下载PDF
中学西渐:18世纪德意志耶稣会舞台上的“中国主题演剧热” 被引量:1
4
作者 魏梅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5-143,共9页
作为中学西渐最直观的呈现,18世纪德意志耶稣会兴起的"中国主题演剧热"与源自法译本《赵氏孤儿》的"中国戏剧热"不同,具有很明确的政治性与宗教诉求,是天主教会试图重新征服德意志失去的信徒,以便继续与新教抗争的... 作为中学西渐最直观的呈现,18世纪德意志耶稣会兴起的"中国主题演剧热"与源自法译本《赵氏孤儿》的"中国戏剧热"不同,具有很明确的政治性与宗教诉求,是天主教会试图重新征服德意志失去的信徒,以便继续与新教抗争的产物。虽然其盛行缘起于天主教会的上述文化政治需要,但从戏剧自身发展规律而言,也是中学西渐潮流下欧洲戏剧自我突破与发展的一种表现,客观上也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西渐 耶稣戏剧 中国主题剧 文化政治
原文传递
耶稣会进入中国的历史
5
作者 钟鸣旦 莫为(译) 李平(校) 《上海文化》 CSSCI 2019年第1期94-100,共7页
17至18世纪,耶稣会的在华使命可以概括为四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对中华文化采取“适应性政策”(policy of accommodation or adaptation)。最初来华的耶稣会士穿戴佛教僧侣的装束,但不久他们就换上了儒生的制服,生活方式上也向儒士精... 17至18世纪,耶稣会的在华使命可以概括为四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对中华文化采取“适应性政策”(policy of accommodation or adaptation)。最初来华的耶稣会士穿戴佛教僧侣的装束,但不久他们就换上了儒生的制服,生活方式上也向儒士精英中的文人和官员靠近。这样的适应政策持续了将近两个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 历史 中国 18世纪 中华文化 佛教僧侣 生活方式 适应
原文传递
感情历史的诠释──《停滞的帝国》与中西文化比较观
6
作者 杨念群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感情历史的诠释──《停滞的帝国》与中西文化比较观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两个文明在极具象征性的礼品交换中猝然相遇了。第一位出使中国的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献给乾隆的最能说明自己国家现代化程度的礼物是一台‘天文地理音乐... 感情历史的诠释──《停滞的帝国》与中西文化比较观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两个文明在极具象征性的礼品交换中猝然相遇了。第一位出使中国的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献给乾隆的最能说明自己国家现代化程度的礼物是一台‘天文地理音乐钟’。”作为回赠,乾隆让人给了他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戛尔尼 中西文化比较 历史的诠释 中华帝国 “礼仪之争” 政治意识形态 耶稣 现实处境 中国知识分子 宗教
下载PDF
同亚里士多德一起读《四书》:对卫方济儒家经典译介的一种阐释学解读(英文)
7
作者 叶格正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第3期367-376,共10页
卫方济(1651—1729)在中国礼仪之争最后数十年纷繁复杂的气候下发表了《中国六大经典》和《中国哲学》两部译作。为能使中国基督徒免于种族身份与宗教身份难以兼容的尴尬处境,他探索出了以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阐释儒家经典的一种文本研... 卫方济(1651—1729)在中国礼仪之争最后数十年纷繁复杂的气候下发表了《中国六大经典》和《中国哲学》两部译作。为能使中国基督徒免于种族身份与宗教身份难以兼容的尴尬处境,他探索出了以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阐释儒家经典的一种文本研读模式。因而卫方济的译本有着相当的自由性—他尝试将儒家经典文本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或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相融合,而非仅从文字层面来进行翻译。这一融合得以展现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与超越文化藩篱的普世真理。正是这一融合使克里斯蒂安·伍尔夫、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哲学家深受启发:它是尚未被殖民与后殖民理论禁锢的纯理性理念,是那个文化交流还未被西方思考模式固化的时代话语丰林中的一枝秀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在中国的适应政治 经院哲学 新儒学 阐释学 美德伦理学 早期启蒙思想
下载PDF
求同存异
8
作者 范承祖 《天风》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1,共1页
自从近代基督教传入中国后,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福音在中国的传播收效甚微。从五十年代末到“文革”期间,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极不正常,在这一时期,教会活动一度中止或转为地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后。
关键词 五十年代 十一届三中全 中国基督教 中国 政治生活 主义社 国教 适应 传入中国 近代
下载PDF
中国近代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被引量:1
9
作者 于语和 高梅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1-24,共页
从很早的时代起,中西文化就开始有了交往.在古代,中西文化最大的一次交流,即发生于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西学东渐”.此间欧洲的耶稣会士将西方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带入中国.这些科技知识,特别是... 从很早的时代起,中西文化就开始有了交往.在古代,中西文化最大的一次交流,即发生于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西学东渐”.此间欧洲的耶稣会士将西方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带入中国.这些科技知识,特别是近代的思想观念,大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封建政治造成的桎梏,“西学东渐”的过程在明末清初进展缓慢.清朝康熙末年,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出现了“礼仪之争”.特别是到了雍正皇帝颁布《圣谕广训》后,随着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中西文化交流便全然中断了.直到一百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随着中国紧闭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舰炮打开.“西学”才重新进入中国,开始了中国近代前期(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中西文化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近代 西方文化 代前期 西方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 传教士 耶稣 维新派 新式学校
全文增补中
中国和法国启蒙运动 被引量:2
10
作者 菲什曼 廖鸿钧 《中国比较文学》 1985年第1期274-291,共18页
十八世纪欧洲各国的历史道路尽管有很大的差异,但都经历过启蒙运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工作,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更富有革命性和民主性。法国的启蒙运动者为争取"自在的人"的权利,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为在人民中... 十八世纪欧洲各国的历史道路尽管有很大的差异,但都经历过启蒙运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工作,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更富有革命性和民主性。法国的启蒙运动者为争取"自在的人"的权利,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为在人民中传播科学的和哲学的知识而奋斗,他们和宗教的黑暗势力进行斗争,宣传"理性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启蒙运动 伏尔泰 北京 道德规范 耶稣传教士 中国孤儿》 哲学家 政治 税收制度 魁奈 巴黎 法国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略论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变化(中)
11
作者 张广达 《文史知识》 1987年第2期109-113,共5页
二西方早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既然与殖民、传教活动密切相关,因而随着殖民、传教活动情况的不断变化,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断变化。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除了受研究水平的制约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受他们本国的政治事务的影... 二西方早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既然与殖民、传教活动密切相关,因而随着殖民、传教活动情况的不断变化,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断变化。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除了受研究水平的制约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受他们本国的政治事务的影响,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变化,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到欧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欧洲汉学之中。从1700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传教活动 耶稣 明多 中国礼仪之争 政治事务 克雷芒 中国文化 哲学家康德 风俗礼仪
原文传递
道“可”道,非常道——早期儒学概念西译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莹 《东吴学术》 2010年第2期135-139,共5页
一、前言 本文用于分析早期儒学概念西传的基础文献是两部由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所出版的《中庸》拉丁文译本:《中国政治道德学说》(Sinarum Scientia Politico-Moralis,一六六七-一六六九)和《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 一、前言 本文用于分析早期儒学概念西传的基础文献是两部由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所出版的《中庸》拉丁文译本:《中国政治道德学说》(Sinarum Scientia Politico-Moralis,一六六七-一六六九)和《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学 概念 “道” 常道 中国政治 道德学说 《中庸》 耶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